日记碎花

远昌🌈在线

<h3>  此日记本,是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02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所发。</h3><h3> 已经50年了,可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我们难以忘怀的芳华经历。虽然字迹潦草,零零碎碎,并已泛黄。但字里行间,却映射的是时过境迁的真情实景,历历在目。</h3><h3> 在日记里记录着,1969~1971年间的宣传队活动轨迹。如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练功排练、下连锻炼、慰问演出等情况。包含着天天读,班务会,觉团小组会等在会上每人的发言记录等等。还有战友之间的谈心记录,宣传队队员进出队的时间,新战友入队情况,宣传队到基层团、营、连、和齐齐哈尔等各个站点部队慰问演出情况。就连宣传队到基层部队慰问演出吃饭后,交纳费伙食费用都清楚的记录着。</h3><h3> 这只是日记的零碎花絮,但它却开启了封藏已久的记忆,并同照片的呈现,会让你浮想联翩回味无穷!</h3> <h3>  《向林海进军》演出剧照。旗手李良扮演,鄂伦春族老乡扮演者侯景文。演员:张应林,吴会军,张玉英,王玉珍,徐斌,张永红,赵远昌,江志明,姜凤南,毛好怀,杨解坤。</h3> <p>  1968年至197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02部队文艺宣传队全体成员。</p><p>队长黄明来、副队长张永禄、张世桐、指导员黄道钦、高根堂。</p><p> 一班:孙在翼、曲延生、薛元和、张云生、代龙臣、刘国强、姜凤南、孙阿迈、张立成、高泽明、牟善登、孙胜强、马玉田、齐善省。</p><p> 二班:杨大林、王本周、王文理、李良、毛树怀、侯景文、张英林、任学忠、江志明、杨解坤、杨连华、吴会军、赵远昌、李永田、刘长伯、张应林、张绍林、赵树林、丁国军。</p><p> 三班:周金英、张红梅、安军、孙玉华、马抗美、赵桂芝、徐斌、史玲、王爱萍、王齐军、王玉珍、张育英、张永红、高桂琴、李月梅、于树敏、姜小慧、王翠华、王秀梅、王燕、张莉。</p> <h3>  1969年9月2日经过20多天下基层部队团、营、连、哨所、新建铁路沿线各站点、林场等演出后回到加格达奇师部。</h3><h3> 这次我们到了林海铁道兵新管处、呼中、碧水等地的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团进行了慰问演出。</h3><h3>有与周金英、张红梅的谈话记录。</h3><h3> 回师后,张红梅交思想汇报并上交队部。</h3> <h3> 记录着9月15日,与安军谈话的记录。</h3><h3> 9月24日,周金英和张红梅交思想汇报和决心书。</h3><h3> 9月27日,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俱乐部,和体育馆演出,在齐铁支左的三师阎师长接见了我们。随后几天,我们到达满洲里、昂昂溪舟桥部队、兵工厂等地进行慰问的演出。</h3> <h3>  1969年10月7日结束在齐齐哈尔、满州里、昂昂溪、沈阳等地演出后回到加格达奇师部。</h3><h3> 1969年10月15日。四位女文艺战士周金英,张红梅,安军,孙玉华离开3002部队宣传队调往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h3><h3> 因为几位女文艺战友要调去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3002部队宣传队于10月14日在加格达奇师部礼堂,最后告别演出。</h3> <h3>  1969年10月7日结束在齐齐哈尔、满州里、昂昂溪、沈阳等地演出后回到加格达奇师部。</h3><h3> 1969年10月15日。四位女文艺战士周金英,张红梅,安军,孙玉华离开3002部队宣传队调往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h3> <h3>  1969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杨大林同志离开宣传队,调兵部文工团。</h3><h3></h3><h3> 同年11月18日,我和代龙臣。上午12点坐火车到3005部队22分队,参加年终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评比活动。</h3> <h3> 1969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杨大林同志离开宣传队,调兵部文工团。</h3><h3></h3><h3> 同年11月18日,我和代龙臣。上午12点坐火车到3005部队22分队,参加年终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评比活动。</h3> <h3> 1970年1月9日,宣传队第一任指导员黄道钦指导员离开宣传队,调到沈阳市铁道兵办事处工作。</h3><h3></h3><h3> 同年1月21日下午5时,70年招收的新文艺兵到达宣传队。</h3><h3></h3><h3></h3><h3>同年1月24日下午6时,马玉田同志到达宣传队。</h3> <h3>  1970年1月9日,宣传队第一任指导员黄道钦指导员离开宣传队,调到沈阳市铁道兵办事处工作。</h3><h3></h3><h3> 同年1月21日下午5时,70年招收的新文艺兵到达宣传队。</h3><h3></h3><h3></h3><h3> 同年1月24日下午6时,马玉田同志到达宣传队。</h3> <h3>  1970年1月23日至31日,团小组活动,讨论有关:徐斌、王玉珍、张育英、张永红、吴会军、马玉田、杨连华等一对红活动计划情况。</h3> <h3></h3><h3> 日记碎花</h3><h3> 原创/远昌<br></h3><h3></h3><h3><br></h3><h3><br></h3><h3>片片日记碎花</h3><h3>已经迈入天命之年</h3><h3>翻翻逝去的岁月</h3><h3>回眸定格的豆蔻年华</h3><h3>已被凝固的丝丝凌碎时光</h3><h3>闪烁在面前</h3><h3>眼脸湿漉</h3><h3>慢慢思索着不能忘怀的它</h3><h3><br></h3><h3></h3><h3></h3><h3>那些遗憾留下的心灵伤痕</h3><h3>或许只是映射入日记的碎花?</h3><h3>那走远了的欢歌和喜悦</h3><h3>深爱和彷徨</h3><h3>或许只是已逝的难忘生涯?</h3><h3>那泪珠撞亮的星光</h3><h3>永远留在了林海苍茫</h3><h3>也让我们的芳华</h3><h3>就此牵手离别而渐忘</h3><h3><br></h3><h3></h3><h3></h3><h3>那时的风雪交加</h3><h3>我们就如飘荡的白桦</h3><h3>白雪皑皑</h3><h3>它总是昂着头</h3><h3>寒风凌冽</h3><h3>它总会整容钢梢挺拔</h3><h3>然后傲然潇洒</h3><h3><br></h3><h3></h3><h3></h3><h3>那时的雨飘霜落</h3><h3>我们就如争艳的柳兰花</h3><h3>委屈悸动</h3><h3>单纯糅杂</h3><h3>把独有的真而压抑成假</h3><h3>心灵虽纯净如清水</h3><h3>却让涉世初始的红心以泪冲刷</h3><h3><br></h3><h3></h3><h3>这些日记碎花啊</h3><h3>记忆着激情燃烧出的朝霞</h3><h3>是在生命怒放的季节里出世</h3><h3>如饥似渴的嫩牙</h3><h3>卷进文艺圈的俊男靓女</h3><h3>个个好似淋湿了雨的傻瓜</h3><h3>沾满了阳光</h3><h3>却将绽放着酸甜也盛开着苦辣</h3><h3><br></h3><h3></h3><h3>这些日记碎花啊</h3><h3>你是憧憬是牵挂。</h3><h3>是离别的瞬间</h3><h3>又是重逢的刹那</h3><h3>是我们心中的近在咫尺</h3><h3>又是清醒时分的海角天涯</h3><h3><br></h3><h3></h3><h3>其实这日记碎花</h3><h3>是个个难忘的梦</h3><h3>是实景又是虚幻</h3><h3>讲述着青春的故事</h3><h3>展示着敞开心扉的真话</h3><h3>片片泛黄</h3><h3>满目疮痍</h3><h3>却存寄了我们回慰心灵的风华</h3><h3><br></h3><h3></h3><h3>2017年12月</h3><h3>于北京</h3> <h3>  前排左起周金英、孙玉华、张红梅、安军</h3><h3> 后排左起王本周、杨大林、王文理</h3> <h3>  杨大林</h3> <h3>  当年的此美篇作者。</h3> <h3> 上照片:是铁三师宣传队于1970年在加格达奇三师政治部前合影,前排左起5原铁道兵文工团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力凯丰老师,二排左起3原铁道兵文工团王导演,5原铁道兵文工团潘老师同铁三师宣传队合影</h3><h3> 上照片:是铁三师文工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合影</h3><h3></h3><h3> 铁道兵三师文艺宣传队,建国前称铁道纵队三师文工队.抗美援朝又曾经称为铁道兵团三师文工队,回国后正式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师文工队。后来,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撤编?尚不知晓。到1968年初,为了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师首长决定重新成立师文艺宣传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002部队文艺宣传队。在召收1968年度新兵的时候,各团和师直都侧重考察和召收一批地方的文艺骨干入伍。同时,在1968~1968年底还抽调了各团的文艺人才(如黄道钦,黄明来,张永录,孙在翼,曲延生,李良,杨解坤,赵远昌等)到师政治部,为成立宣传队做些准备工作。宣传队的营地设在师直特务连内的南部,人事.生活等都隶属于特务连,但人员管理,工作进度,日常业务全都一由政治部宣传科领导。初期,三顶帐篷就是宣传队的家当。北面两顶,一字排开,中间由木板房隔断,是点火烧“地火龙”蓄备木柴的堂屋。这也是我们开会学习;集合天天读;练功排练节目等等的唯一的室内集体活动场所,也就是当今称号时髦的“多功能厅”吧。堂屋的两侧分别为男生宿舍,一侧是演员班,另一侧是乐队班。西侧单独的坐西朝东的一顶帐篷是女兵宿舍。所有的帐篷住宅和庭院设计,都是我们白己动手设计造建。三角形庭院的东边,是去往我们特务连连部和操场的通道,最东侧是公用厕所。庭院南侧是师给水营驻扎地,用桦木和樟木板隔离。女兵帐篷的西外,有两块可以种菜的黑土地,依临着师直装备科和物资科。这就是我们铁道兵三师宣传队当年在加格达奇安营扎寨的处女地。</h3><h3> 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为了国家开采大兴安岭从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高达几十亿立方米的木材,为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形势需要。他们不畏摄氏零下57度的严寒,曾三进三出。终于以“地火龙"的取暖方式,打破了大兴安岭无人能扎根过冬的千年神话。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当年小日本鬼子七进七出都没能占领的这决宝地。他们战风雪,斗严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国力的提升也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为她而自豪!我们为她而骄傲!我们为她而歌唱!我们为她而呐喊!我们为她而起舞!我们要将《铁道兵志在四方》传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要将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传承!</h3><h3>赵远昌</h3> <p class="ql-block">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特此声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