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b> 在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时代,酷爱读书(温馨提示:是“酷爱”,不是“喜欢”)的中年男人已不多见了(仅指我这样的阶层,一个能吃饱穿暖略有结余的阶层),我能遇到两个,应该算是高机率。一个是采菊东篱,一个是远行客,都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爱书爱到对自己的衣食住行节俭得近乎苛刻,但买起书来毫不吝啬的程度。远行客多次提到:“我很想有间书房,不要多大,八平米就好,我要把两堵墙全摆上书。”说这话时,双手从胸前向两边挥舞着划一个大大的圆,眼里闪烁着晶莹的亮光,仿佛面前已有满墙满壁心爱的书籍。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花钱买书而不是去图书馆借书。得到的回答都是:“因为买回来是自己的。”</b></font></h1> <h1><b> 认识采菊东篱应该有些年数了,还是在微信出现之前,彼此串QQ空间认识的。虽是同城,但一直保持着隔屏都不曾相望的距离,只是彼此关注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采菊东篱不仅喜欢看书,还喜欢写文,大多都是随笔,偶有小说,有一篇小说里还有我的故事。<br>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不好,是他向我推荐的那些书帮我渡过了那段灰色的日子 。</b></h1> <h1><b> 远行客是被依魅儿带进合唱团的,因我们仨年龄相仿,性情相投,所以,自然而然就玩到了一起。<br> 在远行客眼里,我属于他身边“不多见的才女”,他说:“有时很想与人交流,但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好在有一个叫了了的能听懂,你认识了了吗?”我故作搜肠刮肚状:“了了……听说过,但好像她也没读什么书。”我们时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打趣逗乐,很是开心。他与我谈论得最多的就是书,遗憾的是,我看的书很少很少,不及他的十分之一,他提到的很多作者和书名,我都闻所未闻,但他还是把我当“才女”来对待,让我既惭愧又有种被高抬的飘然感。<br> 每次合唱团放学后,我都是与同伴步行四十多分钟回家,他为了与我聊书,会有意绕道与我们同行一段路。有一次,居然推着共享单车一路与我聊到我家小区门口,他的家其实在与我家完全相反的方向。<br> 没几天,他突然打来电话,异常兴奋地说:“你猜我今天遇到谁了?”这我哪里猜得到?他卖了好一会儿关子,说:“猜不到吧?哈哈,苏轼的第24代子孙。那天跟你提到苏轼,想不到真就遇到他的后人了,还一起吃了饭。”我问:“这个后人是干什么的?爱好文学吗?”他兴致不减地说:“不爱好,卖五金的。”我被他提起的一点兴趣顿时全无,倒不是我看不起卖五金的,而是遗憾那后人没承袭一星半点苏家的翰墨之香,那还兴奋个啥?!可他就是兴奋,不,简直就是亢奋,那亢奋劲儿不亚于遇到了苏轼本人。<br> 合唱团一次年底聚餐结束后,我、他及依魅儿三人步行回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看书,他说与三件事有关,第一件,他的初恋很喜欢看书,为了跟她步调一致,也捧起了书,没想后来变得比初恋还喜欢看。第二件,有一个同事特喜欢看书,对他影响很大。第三件我没记住。一路走一路听他这么说着,突然,他冲着一个人大叫一声,兴高采烈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原来那人正是第二件里的那位同事。我都不知在这样昏暗的路灯下,他与我们聊着天儿,是怎样发现那个人的,而且在他的身后。<br> 街边偶遇,久别重逢,当然要叙叙旧,于是相约去喝茶,自然把我也拉了去,去了才知道,采菊东篱和远行客虽读书万卷,但都只是颐养性情,人家才是在用书籍改变命运。那人不仅喜欢读书,还经常投稿,后来平步青云,进了领导层,从事行政工作。他说他一直在研读《毛泽东选集》,直至倒背如流,主动背了一大段,连个梗都不打。他背给我们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让我们知道,他非常热爱目前的工作,他对政治研究颇敢兴趣,研究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人说干一行,厌一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不说,对于这类人,我还是由衷敬佩的。</b></h1> <h1><b> 上周末晚七点多,远行客突然打电话来说想约我和依魅儿去伯尼咖啡喝茶,为了给他省钱买书,我说:“聊个天还要花钱,多不划算,到我家来吧。”就这样,两个人乐呵呵地来了。远行客来之前,又跑到书店买了一摞书,其中好几本都是白落梅的。<br> 如果不认识他,我都不知道世上有白落梅这么个人,他对白落梅的评价是:“仅从文辞来看,我敢说没人能超越她。”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对白落梅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跑到图书馆借了两本,印象最深的是写张爱玲的,文笔确实了得,让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妙笔生花”。<br> 读完这两本,也不再想白落梅了,想也没用,因为图书馆只有两本。我从来不舍得买书,这就是“喜欢”与“酷爱”的区别。我也从不找读书人借书,因为我知道,读书人不爱借书给别人,与小气无关。<br> 认识了他们,我知道了读书之人有三种:一种是像采菊东篱和远行客这样的不带任何目的的纯读书人;一种是像那位行政工作者那样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提升自己的人。第三种就是像了了这种为了打发时间而偶尔闻闻墨香的人(哈哈!其实我也还是有点真喜欢的)。</b></h1> <h1><b> 写完此文,想从网上搜几张男人看书的图片,居然发现,中国人只有两个,其余全是外国人,说明了什么?!值得深思。</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