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言</h3><h3><br></h3><h3> 2018年7月7日是山东省原临沂县册山公社老沂庄大队知青点的同学们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风雨同舟,50年不离不弃,50年同甘共苦,50年友谊长存!我们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今天已经是老头老太太啦!</h3><h3> 想当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四个面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万万千,遍布全国各地的知青点千千万,老沂庄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既没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产生可歌可泣的人物。但是越是平凡的经历越蕴含着不平凡的事迹!思前想后,仔细琢磨,我们知青点确实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h3><h3> 一是下乡早。1968年7月7号,以济南一中老高三为主的11人(先期9人,后来2人),打起背包就出发,率先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插队落户!这是济南市的第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下乡比较早的。是年底,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h3><h3> 二是力量强。我们11人中有党员2名,团员7名,大部分都是团干部和班干部,个个都是三好学生!以至于当年学校的工宣队想把我们拆开,分到其他知青点去当骨干,由于我们的坚持,大家终于结伴而行……</h3><h3> 三是融合快。11个人分到11个生产小队,各自为战,诚恳拜农民为师,虚心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技能、好作风,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且主动担负起照顾本小队五保户的任务,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很快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他们处的关系非常融洽,以致返城后多年仍互有走动。</h3><h3> 四是能吃苦。我们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城里生城里长,从小娇生惯养。但是到农村后跟换了个人似的,自己做饭、洗衣、喂猪喂鸡、天天下地干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常带病劳动。下乡期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虽苦犹乐!</h3><h3> 五是干劲大。那时跟打了鸡血似的,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跟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壮年一起插秧灌水施肥,驾驶独轮车推粪运稻,光着脚丫跳到猪圈里出粪;晚上教农村青年学文化、唱歌跳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经常是白天晚上连轴转!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都想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大干一场!</h3><h3> 六是讲团结。组里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但是从下乡那天起就是一家人了,同住一个屋檐下,一个锅里摸勺子。大家没有使小性子的,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说两口子还有吵架的时候,可我们从来都没红过脸!来的欢迎,走的欢送,留的踏踏实实干,不攀比,不嫉妒,以诚相待,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如今50年过去了,我们的友谊像陈年老酒,越来越浓醇了。</h3><h3> 七是正能量。当年有的知青点偷老百姓的鸡杀了吃,甚至有偷狗炖肉吃的。我们从来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人人讲党性讲政策讲公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满满的正能量!后来参军入伍,返城进厂进机关,当了书记、厂长、老板和各级干部,仍然正气在身,一尘不染,做大写的人,办实在的事,直到平安退休,没给老沂庄知青点这个大家庭丢脸!应该说大家后来能顺利发展,也是和当年在老沂庄打下的好基础分不开的。</h3><h3> 八是……</h3><h3> 九是……</h3><h3> 老沂庄知青点的好处还真是数不尽说不完。很多时候或者是没有仔细去想,或者是习以为常,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50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感悟到,老沂庄知青点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宝石。她可以一时被尘封,但不可能永远被埋没!我们亲手打造的这块宝石是无价的,弥足珍贵,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对她的那份情、那份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老沂庄知青每个人的心坎上!</h3> <h3> 2018年7月7日,我们尽职尽责的秘书长王昆红,首先在"老沂庄"微信群里点燃了这个话题,海陵等众同学积极参与,大家一致建议搞一次聚会、制作一部"美篇"来纪念我们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的这个伟大的日子!聚会上,大家又把制作"美篇"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分工,落实到人。"美篇"的序就组长崔志华来写,美篇的照片由赵海陵收集整理,美篇的编辑制作由赵海青负责完成……</h3><h3> ——老沂庄知青组长崔志华 主笔</h3> <h3> 第一篇</h3> <h3> 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山下乡50周年!</h3> <h3> 第二篇</h3> <h3> 1994年2月13日同学聚会合影</h3> <h3> 2001年1月27日同学聚会合影</h3> <h3> 2016年2月14日在“城南旧事”春节聚会</h3> <h3> 2018年4月,到鱼翅皇宫大酒店聚会前,大家相约去看望宫烟昆</h3> <h3> 2018年12月12日,在阳光精品菜馆聚会。</h3><h3> 张志宏、段晓芳、赵海陵、赵新华、赵海青、王福胜、崔七一七人到场。</h3> <h3> 第三篇</h3> <h3>全组同学表示感谢:<br></h3><h3>知青历史照片拍摄者战友段晓红
昔照存珍忆,更怀挚友贤。
彼时无手机,摄影是“烧钱”。
战友段晓洪,跟踪下鲁南。
身背老“蔡司”,造访知青点。
同吃瓜菜饭,一起下田间。
随手忙拍照,精心记瞬间。
众人皆入镜,惜未留其颜。
抚照念斯友,其功莫大焉!
临别意未尽,秀笔留赠言。
奉为座右铭,激我永向前!
</h3><h3>
<br></h3><h3>
<br></h3> <h3> 背景是我们知青组的住处,<br></h3><h3> 男生一大间、</h3><h3> 女生一大间,</h3><h3> 还有一间"粮库"!</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烟崑坦胸膊,志华锄在肩。</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昂然出户院,欢快去农田!</h3> <h3> 赵海陵和丁少敏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h3> <h3> 赵海陵、段晓芳、丁少敏、张岩</h3><h3>手捧红宝书</h3> <h3> 1968年7月7日首批到老沂庄的九人当年合影</h3><h3> 后排: 崔志华、张志宏、赵新华、宫烟昆、王复胜</h3><h3> 前排:张岩、丁少敏、段晓芳、赵海陵</h3><h3> ~~~~~~~~~~~~~</h3><h3> 初建知青点,四女和五男:
段芳丁少敏、赵海陵张岩;
志华与志宏、烟崑复胜俺。
九人初照里,使命溢胸间。</h3> <h3> 崔志华、宫烟昆、赵新华、王复胜、张志宏</h3> <h3>李少南、宫烟昆、赵新华、王复胜、张志宏</h3> <h3>赵新华、宫烟昆、张志宏、王复胜、崔志华</h3> <h3> 赵新华、宫烟昆、王复胜和同学们</h3> <h3> 秋高崔毅到,气爽海青添。
阖家十一个,自此集体全。
志华为组长,多是党团员。
彼此朝夕处,亲同兄姊间!</h3><h3> 赵海陵、丁少敏、段晓芳、崔七一、张岩</h3> <h3> 与农相结合,学习加奉献。
志宏播文化,执教扫盲班。</h3><h3> 张志宏和生产队的"识字班"合影</h3> <h3> 与民交朋友,互助结情缘。
合影作留念,都是好社员。</h3><h3> 赵海陵和二队的女青年们</h3> <h3> 崔七一下乡前和同学们的合影</h3> <h3> 崔七一和五队社员的合影</h3> <h3> 亭亭雪中立,英姿何惧寒。
神思卜算子,心唱红梅赞!
<br></h3> <h3> 段晓芳、丁少敏、刘稚伦、张岩</h3> <h3> 段晓芳和张岩</h3> <h3> 王复胜和社员</h3> <h3> 张岩和丁少敏</h3> <h3> 欣享丰收乐,簸粮入米篮。
张岩与海陵,欢笑尽开颜!</h3><h3> </h3> <h3> 赵海陵</h3> <h3> 丁少敏、宫烟昆、赵新华、张岩</h3> <h3> 段晓芳和丁少敏</h3> <h3> 新华当会计,罹患青光眼。
病愈急归队,提琴带身边。
是年冬“验兵”,体检难成全。
琴诉新华闷,引来营长观。
“带琴上部队!”问我愿不愿?
惊喜从天降,军装从此穿。
<br></h3> <h3> 赵新华和宫烟昆</h3> <h3>
隆冬雪已化,春到沂河边。
十人节后返,一人病未还。
前:王复胜 崔志华 赵海青
中:赵海陵 丁少敏 张岩 崔七一
后:段芳 张志宏 宫烟崑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69年春节后知青小组十人在临沂县城照相馆合影</span> (赵新华留济治病未归)</h3> <h3> 六九春报喜,志华把军参。<br></h3><h3> 依依送战友,情寄大团圆。
前:王复胜 赵海青 赵新华 崔志华 张志宏 宫烟崑</h3><h3> 后:张岩 丁少敏 段芳 赵海陵 崔七一</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1969年4月知青小组全体与参军入伍的崔志华在临沂城合影,这是唯一一张全组11人大团圆照片。</span></h3> <h3> 第四篇</h3><h3><br></h3><h3> 个人简历</h3> <h3> 崔志华,1948年2月生,1966年6月济南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7月7号下乡,在第10生产队插队。1969年3月入伍,1989年济南军区正团实职转业,2008年8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副厅退休。</h3> <h3> 张志宏,1947年6月生,1966年6月济南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7月1970年12月临沂老沂庄插队知青,曾任第八生产队会计、村小学代课老师。返城后先后任职于园林机械厂副厂长、主任工程师;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联部长;亚泰集团管理中心主任;2007年退休。</h3> <h3> 赵海陵,1948年7月生,1966年6月济南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7月7日下乡。在临沂县老沂庄大队第二生产队劳动,任会计。1970年11月回城,先后在山东医学院、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管理本科班学习。历任济南市儿童医院医师、宣传干事,市卫生局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市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等职,2008年退休。</h3> <h3> 段芳,1947年生人,本科,中共党员。68年7月7日上山下乡,在老沂庄第4生产小隊,曾任记工员、会计;回城后,参加建设兵团;后做过工人、小学老師;78年上学,毕业后做电气设计工作、做经济研究工作。97年于山东省经济研究中心退休,副处、高级经济师。</h3><h3><br></h3><h3><br></h3> <h3> 张岩,1947年3月生人,中共党员。1966年济南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下乡到山东临沂册山区老沂庄知青,第九生产队出纳后第五生产队副队长。七一年离开老沂庄后历经山东拖拉机厂生产工具计划员、党委组织员。山东机械学校人事科、热加工专业科支部书记、首都医科大学学生辅导员、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纪检办公室主任兼监察处副处长,2005年任首医大机关事务办副主任,2007年退休。</h3> <h3> 王昆红,1966年济南一中初中毕业,1968年7月下乡到临沂县册山区老沂庄三队,社员,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7月到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在省电力公司和鲁能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曾任过董事长、总经理、书记等职,2011年在山东省电力公司退休。</h3> <h3> 赵海青,1951年5月4日出生,济南五中1967年初中毕业,1968年9月18日自己报名上山下乡,到临沂县册山公社老沂庄大队第11生产队插队。半年后任大队现金保管和实物保管。1969年12月,参军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字410部队。后任山东省省级机关汽车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于2011年6月退休……</h3> <h3> 崔七一:1951年7月生人,1966年文革开始正值济南一中初二学生。68年下乡到临沂县老沂庄5小队,干过记工员。回城后,进过工厂,上过学,后任主任医师,一直从事医疗工作。</h3> <h3> 丁少敏,1947年生人,中国共产党员。66年在济南一中高中毕业;68年7月7日上山下乡,知青小组在临沂册山区老沂庄大队落户;71年参加山东省迠设兵团,在独立一团(王村半导体研究所)工作;75年调入山东省劳改局;77年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山东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82年厦门大学读在职研究生;任研究员、山东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br></h3> <h3> 赵新华,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66年济南一中初中毕业,1984年山东大学毕业。1968年下乡插队到到临沂老沂庄。1969年11月从知青点参军,退伍后当过工人、厂团委书记、团市委宣传部长、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合资企业总经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总公司主任、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曾为中国戏剧文化协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h3> <h3> (空缺)</h3> <h3> 第五篇</h3> <h3> 农村的冬闲季节,是戏班子最活跃的时期。老沂庄有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从有了我们"青年"主力队员的加入,实力大增、名声大振!<br></h3><h3> 临沂人爱听柳琴戏,我们不会就现学现卖!摸清了其中的诀窍,就是:柳琴戏有基本的四个调门儿,俗称"老四调"。初学时卡着这四个调门儿反复唱,进一步就开始变花腔啦,熟练以后就随心所欲地变换调门,这时乐器就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h3><h3> 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演出包括《槐树庄》和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以及革命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短剧目和小戏片段。无论到解放军军营、工矿企业和周围农村演出,都非常受欢迎,大家看的高兴,补充了精神食粮,我们累并快乐着!😊</h3><h3><br></h3><h3> </h3> <h3> 海青年虽少,推车顶壮年。
工余学武术,苦练多家拳!
赵海青习拳练武照:务农之余坚持学练武术,这是习练少林拳、八极拳和八极拳对打。<br></h3> <h3> 第六篇</h3> <h3> 这是王复胜2013年回老沂庄拍的珍贵照片!勾起了我们经历半个世纪的动情回忆! </h3><h3> 图中的院落和五间瓦房虽然已经破败,但是依然保留当年的气派:当年村革委会把大队部腾出来给我们知青居住,显示了贫下中农对我们知识青年的关爱❤️</h3> <h3> 老沂庄的村牌</h3> <h3> 我们知青组住处的门牌</h3> <h3> 住处的西屋山头</h3> <h3> 这是后来改小的院门</h3> <h3> 从院门缝里看我们的旧居</h3> <h3> 曾经的知青故居</h3> <h3> 老沂庄当时就是个2000多人口的大庄。门前的道路穿过老沂庄,足有两里地长,是临沂县城通往册山区的交通要道!也是老庄大集的所在地!</h3><h3> 老沂庄有四大副业:砖窑、瓦罐窑、石灰窑和采石场。一年收两季庄稼,稻和麦或玉米地瓜和麦子,在当地还算富裕的呢!😊</h3> <h3> 这个和王复胜合影的老人就是当时的民兵连长陈纪光。<br></h3> <h3> 这个和王复胜合影的是大队官会计<br></h3> <h3> 第七篇</h3> <h3> 段晓芳为我们精心制作的照片,每人一份,每人的都有不同,各有特色!</h3> <h3> 赵新华2009年1月29日聚会时拍的照片</h3> <h3> 赵新华2010年2月17日聚会时拍的照片</h3> <h3> 赵新华2011年2月8日聚会时拍的照片</h3> <h3> 第八篇</h3><h3><br /></h3><h3> 视频</h3> <h3> 组长崔志华在50周年聚会上的讲话</h3> <h3> 秘书长王复胜在50周年聚会上的讲话</h3> <h3> 我们在老沂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的柳琴戏,我经过回忆还能唱上两段呢!可见当时我的经历印象之深刻……</h3> <h3> 第九篇</h3><h3><br></h3><h3> 同学们写的纪念和回忆上山下乡的文章</h3> <h3> 崔志华:夸夸我们的知青点</h3><h3> 2018年7月7日是山东省原临沂县册山公社老沂庄大队知青点的同学们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风雨同舟,50年不离不弃,50年同甘共苦,50年友谊长存!我们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到今天的老头老太,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天一大早,我们尽职尽责的秘书长王昆红,首先在"老沂庄"微信群里点燃了这个话题,海陵等众同学积极参与,大家一致建议搞一次聚会、制作一部"美篇"来纪念用我们的热血和汗水铸就的这个伟大的日子!聚会上,大家又把制作"美篇"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分工,落实到人。海陵对我说,你是组长,"美篇"的序就由你来写!</h3><h3> 领授任务后,还真有点"压力山大",加上天热,寝食难安!想当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万万千,遍布全国各地的知青点千千万,老沂庄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既没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产生可歌可泣的人物。但是思前想后,仔细琢磨,我们知青点确实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下乡早。1968年7月7号,以济南一中老高三为主的11人(先期9人,后来2人),打起背包就出发,率先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插队落户!这是济南市的第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下乡比较早的。是年底,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二是力量强。我们11人中有党员2名,团员7名,大部分都是团干部和班干部,个个都是三好学生!以至于当年学校的工宣队想把我们拆开,分到其他知青点去当骨干,由于我们的坚持,他们才未得逞!三是融合快。11个人分到11个生产小队,各自为战,诚恳拜农民为师,虚心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技能、好作风,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且主动担负起照顾本小队五保户的任务,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很快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他们处的关系非常融洽,以致返城后多年仍互有走动。四是能吃苦。我们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城里生城里长,从小娇生惯养。但是到农村后跟换了个人似的,自己做饭、洗衣、喂猪喂鸡、天天下地干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常带病劳动。下乡期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虽苦犹乐!五是干劲大。那时跟打了鸡血似的,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跟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壮年一起插秧灌水施肥,驾驶独轮车推粪运稻,光着脚丫跳到猪圈里出粪;晚上教农村青年学文化、唱歌跳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经常是白天晚上连轴转!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都想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大干一场!六是讲团结。组里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但是从下乡那天起就是一家人了,同住一个屋檐下,一个锅里摸勺子。大家没有使小性子的,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说两口子还有吵架的时候,可我们从来都没红过脸!来的欢迎,走的欢送,留的踏踏实实干,不攀比,不嫉妒,以诚相待,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如今50年过去了,我们的友谊像陈年老酒,越来越浓醇了。七是正能量。当年有的知青点偷老百姓的鸡杀了吃,甚至有偷狗炖肉吃的。我们从来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人人讲党性讲政策讲公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满满的正能量!后来参军入伍,返城进厂进机关,当了书记、厂长、老板和各级干部,仍然正气在身,一尘不染,做大写的人,办实在的事,直到平安退休,没给老沂庄知青点这个大家庭丢脸!应该说大家后来能顺利发展,也是和当年在老沂庄打下的好基础分不开的。八是、九是……</h3><h3> 老沂庄知青点的好处还真是数不尽说不完。很多时候或者是没有仔细去想,或者是熟视无睹,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50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感悟到,老沂庄知青点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宝石。他可以一时被尘封,但不可能永远被掩埋!我们亲手打造的这块宝石是无价的,弥足珍贵,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对她的那份情、那份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老沂庄知青每个人的心坎上!</h3> <h3>~~~~~~~~~~~~~~</h3> <h3> </h3><h3> 张志宏:下乡50周年感言:</h3><h3> 今天,我们老沂庄的知青们能在下乡50周年的今天相聚,非常高兴和激动!能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相聚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世界这么大为什么单单是我们这些人聚在这里呢,这得益于50年前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都是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尽管当时我们年龄有大有小、学历有高有低,但都是老三届,都是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奔赴农村、历练数年后返城又聚到一起的年轻人。</h3><h3>钱文忠教授曾高度评价下乡知青,他说:老三届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批人;这个评价很高也很恰如其分。因为事实证明,经过上山下乡洗礼的老三届不但强壮了羸(lei)弱苍白的身体,更是坚定了理想和意志,做到了扑下身子能干活、挺起胸膛敢作为、广阔天地经风雨、顶天立地大写的人。这让我想起知名学者张文木教授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中国人民经历了两次长征,或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经历了两次长征,一次是毛泽东带领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次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山下乡也是一次长征,是一次精神长征。这次长征锻造了一大批青年人;由此,毛泽东那一代人赢了苏联,后来这批人赢了美国。我们都是参加精神长征的这一代人,习近平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杰出代表。</h3><h3> 有人说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依我说,上山下乡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城里的孩子认识了农村,亲近了农民,在与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学会了农活、强健了体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集体观念,学会了吃苦耐劳、关心他人,不再青涩无知,锻炼成对社会有用的人。</h3><h3> 有一句话叫做:"做过必留痕迹",是的,我们做过了,我们的痕迹留在了风吹日晒的农田里,留在了挥汗如雨的水利工地上,留在了月光下、场院里喜获丰收的欢笑中。几年来我们对吃过的苦已经习以为常了,对受到的种种磨难也浑然不觉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哭过、笑过、彷徨过、最终大家坚持下来了,精神充实了、思想开朗了,就像凤凰涅槃那样,经过烈火淬炼而获得了重生。这是人格、品格、人生观、价值观的重铸,是为迎接返城后的新生活、新工作,在体能和思想上不可多得的一次人生经历。</h3><h3> 知青战友赵新华在老沂庄群里写了一副对联,我觉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很有共鸣。</h3><h3> 上联:六八年朝气正浓 校友相拥沂水之临 广阔天地历经风雨 同舟共济甘苦备尝 奉献之程始于斯 结为战友 亲似手足情真意挚</h3><h3> 下联:五十载初心不改 图强发奋立身之处 灿然年华各有作为 诸事有成问心无愧 老年之乐终得享 常聚庄群 互通微信神畅心怡</h3><h3> 横批:携手此生</h3><h3> 借用此付对联之意,衷心祝福老沂庄的战友们健康幸福,让我们珍重手足情谊、相互关爱、风雨同舟、携手此生。</h3><h3> 让我们心心相印,愿我们的战友情谊经得住时间考验,愈久弥坚、温暖终生!</h3> <h3>~~~~~~~~~~~~~~</h3> <h3>赵新华:纪念下乡知青生活五十年并致美篇</h3><h3> 《激情燃烧的岁月》
重睹昔时照,风华现眼前。
青春何壮丽,灿烂映云天。
思越五十载,指弹一挥间。
帧帧老照片,历历记当年:
一九六八年,祖国需要咱。
一中校友聚,矢志沂蒙山。
是年七月七,离城下鲁南。
初别父母远,战友相依伴。
旦离泉水畔,奔向沂河边。
老沂庄落户,临沂城正南。
父老迎知青,真情送温暖。
腾出大队部,安置新青年。
初建知青点,四女和五男:
段芳丁少敏、赵海陵张岩;
志华与志宏、烟崑复胜俺。
九人初照里,使命溢胸间。
秋高崔毅到,气爽海青添。
阖家十一个,自此集体全。
志华为组长,多是党团员。
彼此朝夕处,亲同兄姊间!
铺身下田地,万事开头难。
百姓拜为师,虚心经锻炼。
战友并肩行,生活共苦甘。
广阔天地里,风采各卓然:
一、
烟崑坦胸膊,志华锄在肩。
昂然出户院,欢快去农田。
二、
泥足立稻田,斗笠顶炎天。
心胸怀四海,放眼天地间。
三、
工余读经典,如握方向盘。
身在农村干,理想高于天!
四、
集体户院里,家事也新鲜。
少敏秉锄指,段芳眯眼观。
五、
在家靠父母,而今自克难。
磨随崔毅转,煎饼早能摊!
六、
欣享丰收乐,簸粮入米篮。
张岩与海陵,欢笑尽开颜!
七、
与农相结合,学习加奉献。
志宏播文化,执教扫盲班。
八、
与民交朋友,互助结情缘。
合影作留念,同为好社员。
九、
海青年虽少,推车顶壮年。
工余学武术,苦练多家拳!
十、
亭亭雪中立,英姿何惧寒。
神思卜算子,心唱红梅赞!
十一、
隆冬雪已化,春到沂河边。
十人节后返,一人病未还。
十二、
六九春报喜,志华把军参。
依依送战友,情寄大团圆。
十三、
新华当会计,罹患青光眼。
病愈急归队,提琴带身边。
是年冬“验兵”,体检难成全。
琴诉新华闷,引来营长观。
“带琴上部队!”问我愿不愿?
惊喜从天降,军装从此穿。
十四、
下乡三两年,风雨共一船。
此后各东西,此情成永念!
十五、
感谢:
知青历史照片拍摄者战友段晓红
昔照存珍忆,更怀挚友贤。
彼时无手机,摄影是“烧钱”。
同学段晓洪,寻迹下乡间。
造访知青点,“蔡司”背在肩。
同吃瓜菜饭,一起下田间。
随手忙拍照,精心记瞬间。
众人皆入镜,惜未留其颜。
抚照念斯友,其功莫大焉!
临别意未尽,秀笔留赠言。
奉为座右铭,激我永向前!
段晓洪所题留言:
“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敬录毛主席1937年10月23日为陕北公学的题词”
而今半世纪,感受想连篇。
回顾人生路,心潮逐浪翻。
遥忆红时代,风华正少年。
心崇为革命,偶像是模范。
理想染青春,激情催向前,
祖国等我建,志向高于天。
新路艰且远,大业待接班。
身心需锻炼,重任方能肩。
领袖指方向,扎根民众间。
广众在农村,真知赖实践。
继承好传统,争做好青年。
挺身向艰苦,真金烈火炼。
下乡虽短暂,影响数十年。
知青是“抗大”,我辈出中坚。
道路从此始,初心从此建。
深感民间苦,始知成事难。
收获何其多,身心俱磨练。
练就铁身板,重任不息肩。
练就正三观,财富已装满。
择要列其十,其价金不换:
一曰志高远,二曰立场坚,
三曰识大体,四曰意志坚,
五曰不怕苦,六曰能克难,
七曰责任感,八曰甘奉献。
九曰团结好,十曰凝厚缘。
此生有此获,苦难化甘甜!
行经半世纪,往事记犹鲜。
战友喜相聚,兴高忆旧年。
交谈抒感慨,众手作佳篇。
诗咏知青志,珍情伴永年!<br></h3> <h3>~~~~~~~~~~~~~~</h3> <h3> 段晓芳:下乡50周年的感想:</h3><h3> </h3><h3> 上山下乡,我和弟弟都是亲历者。上山下乡虽艰苦,回忆却是美好的。国家关心(优惠措施很多),农民愛护,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感情发生了变化。从人的经历成长而言,应是不可缺的。我们下乡小组每年聚会,成员间互相关心。前几年,我做庄,特地把那时的照片(用我家相机拍,底版在我这儿)汇集翻拍,汇集相片的名称都是致青春。我们都70岁左右,那段岁月对我们来说是美好的回忆。</h3> <h3>~~~~~~~~~~~~~~</h3> <h3> </h3><h3> 赵海陵:难以忘怀的父老乡亲</h3><h3> </h3><h3> 我1966年6月济南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7月7日上山下乡到临沂县老沂庄插队。五十年来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很多,但始终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老沂庄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h3><h3> 我们去的临沂县各级领导对知青很重视很关心,老沂庄大队也专门腾出大队部让我们居住。我们11个人分别被安排到11个生产队,我是在二队。刚去的时候不会干农活,而队里无论是插秧、割稻子,还是除草、刨地瓜,都是每人负责几垄,齐头并进。和我一块干活的姑娘们,别看年龄不大干农活很熟练。比如割稻子,一会就把我甩下十几米,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也跟不上。姑娘们一看我落后了,就不声不响地把我前面的稻子割上一大片,直到我和她们同时到达终点。刨地瓜也是这样,我分工的地瓜垄每次都是她们帮忙完成的。休息时间,大家就坐在地头上听我读报讲故事,有时她们也给我讲村里的风俗,还好奇地打听城里的事。有一天队里没安排活,我们就相约徒步三十多里,到临沂县城照相馆拍了合影。那几张照片我一直珍藏至今。</h3><h3> 男劳力同样对知青很关心,脏活累活他们抢着干。春天在水田里插秧,他们尽量把秧苗递到我面前;秋天队里给社员分地瓜,也是他们帮我用独轮车从山上送到我们住地。由于社员的信任,我还担任了小队的会计。除了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还要到生产队的小屋里记账算工分。我发現每天晚上都有几个男劳力来小屋,一声不吭地蹲在地上抽旱烟。我心里明白,这是他们看天太晚了担心我的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员和我的关系更亲了。有时候看到我们知青的饭不够吃或不及时了,就硬拉我到他们家吃饭。平时无论队里哪家有喜事或大事,也总把我请上。那时我真是傻乎乎的,不懂随份子,甚至连感谢的话也说不好!在冬季农闲季节,我们还参加了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与社员一块演唱样板戏和其它现代剧,到部队、企业和外村轮流演出,不仅宣传了毛泽东思想,还加深了与社员的感情!</h3><h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半时间过去了。1970年11月的一天我要动身返城了,早上发现大门口来了不少二队的社员,依依不舍地给我送行。队长上官英和几个壮劳力还亲自用地排车拉着我的行李,步行近40里路把我送到临沂县长途汽车站。离别之前,队长红着脸一个劲地说:"真对不住了,这两年我没照顾好你,让你受苦了!"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从老沂庄社员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诚恳善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后来我在工作岗位上,常有人这样夸我:到农村锻练过的与没下过乡的就是不一样啊!</h3><h3> 虽然我离开了老沂庄,与社员也常联系,前几年还有人来济南看过我几次。只是我,由于种种原因再也没回去过,真的是对不住他们啊!今年7月7日恰逢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回顾在老沂庄的时光,真正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还是那里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和浓浓的乡音亲情!这段知青经历使我终生受益,它将永远深深地镶嵌在我的心里!</h3><h3> </h3><h3> 2018年7月28日 深夜</h3> <h3>~~~~~~~~~~~~~~</h3> <h3> 张岩: 纪念下乡五十周年感言 </h3><h3> </h3><h3>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风华正茂,</h3><h3> 响应号召打起背包奔向广阔天地。</h3><h3> 忘不了老沂庄父老乡亲夹道欢迎,</h3><h3> 忘不了父老乡亲殷切期望。</h3><h3> 大队为我们安排了新家,</h3><h3> 生产队对我们寄予厚望。</h3><h3> 忘不了第一次走进广阔的稻田,</h3><h3> 蓝天下碧绿的秧苗茁壮成长。</h3><h3> 忘不了第一次走在滑泞的田埂上,</h3><h3> 我滑到水田里泥猴一样。 </h3><h3> 乡亲们手把手教我们插秧,</h3><h3> 耐心地拿起绿苗教我们分辨禆草和稻秧。</h3><h3> 忘不了因我的疏忽,猪拱菜园我们抢收,</h3><h3> 忘不了我们无知猪偷吃鸡蛋。</h3><h3> 忘不了乡亲们把我们拉到家里,</h3><h3> 拿出最好的食品给我们解馋,</h3><h3> 忘不了乡亲们给我们讲过去的苦难。</h3><h3> 忘不了秋收的喜悦,我们推车往家分粮,</h3><h3> 忘不了我们大屯小屯粮满仓。</h3><h3> 忘不了啊,忘不了,</h3><h3> 五十年前的景象犹在眼前,</h3><h3> 广阔天地给了我们智慧和坚强。 </h3> <h3>~~~~~~~~~~~~~~</h3> <h3> 赵海青:老沂庄—50周年难忘的记忆</h3><h3> </h3><h3> 17岁的我于1968年9月自愿报名上山下乡,到山东省临沂县册山区老沂庄插队。我们被临沂县革委会知青办分配到阶级斗争最复杂的老沂庄,当作工作队使用,在生产队相当于"政治队长"的角色,贫下中农亲切地称呼我们"青年"或者尊称老"某某"……😊</h3><h3> 我们知青组十一个人,有两个中共预备党员,三个团支部书记:崔志华组长、张志宏、赵海陵、段晓芳、丁少敏、张岩、赵新华、宫烟昆、王复胜是1968年7月7号到的老沂庄,他们年龄最大21岁,从老高三到老初三。我和崔七一当时只有17岁,是老初二,67年毕业的初中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没等学校分配,自己就主动要求离开城市,办理了上山下乡手续,于9月18日从济南来到这个小组,和姐姐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h3><h3> 老沂庄大队共有11个生产队。我们11个"知青"分到了11个生产队,我被安排到了第11生产队,我姐姐在2队。作为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我下乡的当天放下背包就下地干活了!先是和妇女一起割稻子,城市孩子开始既不会割,用的又是一把怎么磨也不快的破镰刀,真正是汗如雨下!手上泡连泡!几天后,队长又把我调整到男劳力这边干活了,男劳力每人一辆独轮车,给我的一辆是非常重而且又断了把的车,把断把"钜"上让我先凑合用。男劳力的任务是:从坡里把稻子推回村里,再挖出猪圈的肥装车推到地里,一车少说也得五、六百斤!就这样累,我收工还要捎回一车土,垫我们知青组的猪圈。</h3><h3> 大家是来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谁也放不下自己的小队的工作,晚上还得抽空访贫问苦,组织农民学习等等,只好安排11个人轮流做饭、喂猪,吃的咸了淡了多了少了没油了夹生了都是家常便饭……😊</h3><h3> 半年后,我被大队"革委会"任命为大队现金出纳兼实物保管,但是我仍不愿脱离集体,不愿脱离贫下中农,一有时间就回队参加劳动。</h3><h3> 当时我们男劳力每天挣十分工分,每个工分合一毛多钱,辛苦一年下来,我是壮劳力分了一千多斤稻子,一千多斤地瓜,不但没有分到钱,尚需"倒找"生产队二三十块钱! </h3><h3> 我们都特别正统、特别"革命"。甚至还到集上卖掉自己的稻子换回玉米和地瓜干来吃!回济南探亲带点大米都是自己到集上买,直到离开"广阔天地",都没有带走一点自己的劳动成果……</h3><h3> 上山下乡是苦,但是这是我自己选择去的。即便是离开老沂庄,也不是想脱离农村,只是一心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老沂庄的一年三个月虽然短暂,却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学会了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和不服输的性格,学会了农活需要的各种生产技术,学会了做饭、养猪、缝补衣衫,学会了用当地的柳琴戏演出革命样板戏,学会了少林拳、大小红拳和八极拳……在老沂庄我们经历的贫困、艰苦、劳累和独立,是我成功应对世事的财富,可以说受益终身!</h3><h3> ——赵海青 写于2018年7月22日</h3><h3> </h3><h3><br></h3> <h3> 结束语</h3><h3> </h3><h3> 同学们,我们下乡50周年的纪念美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天的努力和150多次的修改、补充和审批,今天算是基本完成了!我汲取了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建议,新华在加拿大也看了,点了赞并给予"赞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今后大家如有更多的图片、资料和修改意见可以继续提出,我们的美篇就是让大家把50年前下乡的真实难忘的经历,永远记在心头,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让美好的心情和健康幸福陪伴我们的终生![微笑][愉快][呲牙][抱拳][抱拳][抱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