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行记》摄影展&徐汇滨江

阿伟乐呵

<h3>  老早就看中的《东行记》摄像展,因为修路闭馆一直拖到今天。</h3> <h3>  最先吸引我的是下面那幅人像,《中国国家地理》亦或其他摄影杂志上见过。</h3> <h3>  门口路还在修整,照片只能这样了,恰逢今年十号台风“安比”来临前夕,天异常的蓝,美其名曰“上海水晶蓝”。</h3> <h3>  入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布莱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麦凯瑞两位大师的代表作。</h3> <h3>  东行记摄影展介绍,布莱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麦凯瑞的亚洲摄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幅作品都附有详细资料,可以静静欣赏,一张照片一个故事。</font></h3> <h3>  大师这一组老照片拍摄地都是中国,第一张晒谷是在云南,其余都是在北京。</h3> <h3>  我的头发真的那么白啦(´;︵;`)</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意思的一张,要是我也看着他就更好了。</font></h3> <h3>  这个角度把人拍高了许多。</h3> <h3>  展厅观者,有两人同行的,也有独自一人的。</h3> <h3>  还有带着娃来的,兴趣得从小培养。</h3> <h3>  抓拍的,一个女娃若有所思地从我镜头前走过。</h3> <h3>  手机抓拍,镜头中的摄者,来不及拿相机,人站起来跑了。</h3> <h3>  1959年,建设密云水库,布莱恩.布瑞克拍摄,当时的设备条件、当时的劳动热情与今天无法比拟,摄影师真实记录了历史。</h3> <h3>  1994年,缅甸,制衣厂女工,史蒂夫.麦凯瑞拍摄,似乎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子。</h3> <h3>  1964年,日本,地下铁,布莱恩.布瑞克拍摄,与我年轻时公交车上的景观如出一辙,现在低头族尚在,只是人是物非。</h3> <h3>  这副作品忘记记录资料了,其内容我们这代人还是有点记忆的,小时候帮爸妈去买过零存整取的贴花,还有那个放冰棍的暖瓶,都是小时候现实生活中见过的。</h3> <h3>  一组大师作品,这张来自《季风》组照。</h3> <h3>  这张也来自《季风》。</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组人像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展厅不大,展品不少;天大热,人执着。</font></h3> <h3>  出了展厅,我们沿黄浦江往北走,天气格外的好,心情更好,这是手机抓拍的江鸥。</h3> <h3>  这张也是手机抓拍的,其实就是一次抓拍,拍了两张,之后想用相机拍,可怎么也没等到,摄影的乐趣就在这,常常是可遇不可求。</h3> <h3>  天太热,我们找了个大棚庇荫,还是手机抓拍,两条追逐嬉戏的🐶,再次收获可遇不可求的欣喜。</h3> <h3>  著名摄影家查斯·贾维斯曾说过:“最好的相机,就是你需要时在你身边的那台。”照他的话,手机应该就是那台最好的相机。</h3> <h3>  坐在大棚下,手机延时拍摄中,找到拍摄中的手机吗?哈哈,还架着脚架哦😊,对啦,就在右下角的栏杆外面。</h3> <h3>  预报的台风如期而至,云层开始变厚了,“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谁写的,想不起来了。</h3> <h3>  天太热,计划中的外滩美景不得不放弃了,徒步翻越徐汇滨江海事塔广场旁边的大桥,与卢浦大桥遥相呼应。</h3> <h3>  全景拍摄,应该早点时间拍,蓝天还多点,留点遗憾,下次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