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假期足不出门,来一场听书盛宴。走进鲁迅的世界,在张铭老师的口中,让我们感受和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鲁迅先生。</h3> <h3>王梓印感受</h3><h3>今天的读书会,了解到的不仅仅是鲁迅的为人与精神,更是学习到为人哲学,人想要出人头地,人生经历必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蜿蜒曲折,我们不能就此认输反而要韧性反击,直言不讳。面对真理不能混淆视听,我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有动力有方向,有理想可能实现,没理想,就是咸鱼一条,这次读书会,收获颇多。</h3> <h3>郭敖林感受</h3><h3>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他弃医从文,他一生都为整个民族的复兴努力着。忘不了他默默抬笔与“正人君子”无声的战斗着,忘不了他笔耕不辍为民族的树苗准准的矫正。但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越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民族魂不仅是他的精神更是他现在存活的状态,他像一个百年的孤魂在天空中默默监视着中华的崛起</h3> <h3>窦禹昕感受</h3><h3>本次讲鲁迅我有很多的收获,知道了鲁迅一家是怎么由富裕家庭变成贫穷家庭。鲁迅的作品抨击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自私,官僚的不公。我还知道了鲁迅很谦虚,别人说他文章写得好,但是他从不骄傲,只是谦虚的说“没有,写的一般吧。 仅仅8元钱,小小年纪就出去,这种胆识,这种坚定,这种信念是我们学不来的。他的韧性战斗精神,立人思想,实干精神,体现了他的自立。“现代玄奘”当之无愧。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h3><div> </div> <h3>张宇彤感受</h3><div>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这是刚上六年级我了解到的鲁迅先生,但听完这次的讲书堂活动我才真正了解到了鲁迅先生和他的精神。</div><div>还记得我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到特别,但是了解完鲁迅先生的精神就有无限感慨。</div><div>首先,我十分敬佩的是先生的爱国精神,鲁迅先生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在文学革命的这条路上走的艰难,如果有闪失或者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会前功尽弃或者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鲁迅先生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走了下去,鲁迅先生心里永远有国家和人民,用一支笔,一张纸,书写了国家的故事,让那些人民,官人觉醒了,就像一阵雷雨,为人民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发展。鲁迅先生还有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不但注重文学方面,还很注重和关心新一代青年的成长,经常与学生们探讨问题,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由此可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新一代国家青年的成长,希望他们成为国家之栋梁!</div><div> 感谢这次社团活动让我真切的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事情和对人对事对学习的态度,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我要以鲁迅先生精神为榜样,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div> <h3>郭奕含感受:</h3><div>感谢张楠老师和张铭老师的讲书堂的活动,我很开心。走进鲁迅世界,由张铭老师主讲,让我从课本中呆板的鲁迅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鲁迅,让我对鲁迅更加了解。</div><div>在鲁迅的身上我学到了要有韧性战斗精神,立人思想和实干精神,自此以后我要像鲁迅学习!</div> <h3>王禹博爸爸 听书有感:</h3><div>《走进鲁迅的世界》</div><div>2018.7.21/吉林省外文书店</div><div>1、学习语言的人多很厉害:</div><div>鲁迅 ,翻译十五种语言;周作人因懂希腊语,才把自己救出牢狱;原来,马云、老罗也都是英语出身</div><div>2、家风有“遗传”:</div><div>俞正声、周建人、周恩来都是祖上有高人;</div><div>周建人、周树人爱情都不够专一$</div><div>3、留学有长进:</div><div>鲁迅、孙中山、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等一代伟人的先进思想和坚强意志都是在留学期间修炼的*</div> <h3>于瞻闻感受</h3><h3>听完这次讲书堂,我离鲁迅又近了一步,从小时候认为鲁迅先生只是一名作家,到现在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他用手中的笔唤醒旧时代麻木的中国人,他用手中的笔激励着中国青年爱国上进之心,他以笔代伐,战斗了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文学家。在张铭老师的讲解下,我又知道了一些关于鲁迅的小插曲,看出张铭老师对鲁迅先生非常非常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了中国,他弃医从文,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他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直到最后一刻也是如此。虽然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数百年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围绕在我们周围, 我们要从中寻找我们可以学习的部分,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努力,才能成功。</h3><div> </div> <h3>刘健一爸爸感受</h3><h3>夜觅鲁迅先生,今安在?听了张铭老师的讲述,我收获颇丰,一向深富正义的鲁迅先生,也让我看到了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一向以写作为主的他竟也是一个翻译家,他的伟大无需多言,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气概,是对长妈妈的感激与赞美,也是对周海婴的关爱与呵护。他对自己应做的工作也是十分的负责任,尽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这是他深知的,在逝世的前三天,他还在尽心尽责的工作,这也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需要学的。</h3><div>鲁迅先生,您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已经达到了顶峰,您是我们的民族魂,我们深爱着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他的魂灵!</div> <h3>另附张铭老师文章一篇:</h3><div>读鲁迅文字,学鲁迅精神</div><div>★张铭</div><div>在鲁迅博杂而又深刻的文字里,寻找鲁迅精神,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重温鲁迅著作,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溯本求源。另一方面可以扩宽我们的胸襟和眼界,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div><div> 一是韧性的战斗精神。</div><div> 鲁迅在杂文《这个和那个》中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鲁迅具有韧性的战斗精神。</div><div>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中国冬奥会运动健儿时,曾引述这段活来鼓励运动员。新华网的报道题目是“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把鲁迅名言和中国精神联系了起来,恰如其分。体育如此,我们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也是如此。再引申一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锲而不舍的韧性精神。</div><div> 二是鲜明的立人思想。</div><div>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有一个观点:“是故将生存两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中国要立国,关键是要立人。只有物质丰富,只有科技发达,甚至只有议会民主,那还不叫现代文明,关键是要有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中国人的奴性。二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漠视。三是中国人的瞒和骗,以及中国人的不认真。鲁迅形象地比喻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就愿意开窗了。鲁迅还用一针见血和挖烂萍果的方法剖析中国人的自私性、劣根性,他指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这种立人思想是鲁迅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鲁迅是把立人当作中华民族能不能自强、能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来看待的。</div><div> 立人的关键在精神的自立和自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成长,走自己的路,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和爱护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尊重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如果每一个青年人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包括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成果,就能“树立文化的自信”,获得“民族的自豪感″。</div><div> 三是勤奋的实干精神</div><div> 鲁迅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实干,他不喜欢那些一味唱高调、挂招牌却不去踏实做事、拿不出具体作品的空头文学家。他说:“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还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读鲁迅作品,品鲁迅为人,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鲁迅并不长寿,但统计一下他一生所做的工作,真是很让人震撼。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就是鲁迅这种实干精神,决不做空头的演说家。中国梦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建筑”,需要我们“一木一石叠起来”,这些看起来固然是“零碎事”,但大家都来像鲁迅一样“时常做些”,何愁不能实现呢?</div><div> 鲁迅精神以及鲁迅给予我们的当代思考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去深入地好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时说:“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这段话引发了文艺家们的共鸣。鲁迅多年前用的这个比喻,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div><div> 学习鲁迅精神,首先要读鲁迅的书,没时间读全集,就读选本、读代表作。鲁迅不好懂,只是一些没有耐心读或者不愿意读鲁迅的人的借口。只有阅读鲁迅、了解鲁迅,才能真正的走进鲁迅,才会形成独立思考,才能对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自己的分辨力、判断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鲁迅精神。</div><div>鲁迅精神就是中国精神。</div><div><br></div><div><br></div> <h3>萧雅读书社团再次感谢张铭老师带我们走进鲁迅的世界,让我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