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莫高窟

智哥

<h3>  终于天晴了,一家三口自驾来到敦煌,来到这片久负盛名的沙漠,居然遇到了下雨。还好,今天参观莫高窟,天空<span style="line-height: 1.5;">渐渐转明。</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一会车就到了景区大门,但没想到从大门坐景区大巴还要走十几公里,这景区划得可够大的。但莫高窟值得那么大的保护阵势。因为,在中国古老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莫高窟是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span></h3> <h3>  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span style="line-height: 1.5;">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几句简单的定位语,足以概括莫高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显赫地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如此辉煌的历史遗迹,参观的人是不会少的,而且正值暑期,所以游人如织。还好,在国内的景区,我们早已练就了一身排队的本领和坚持的耐心,所以在莫高窟这里,前面这点人真不算多了。我们慢慢地往前挪,天气也渐渐热起来。景区管理人员跟我们解释:"由于人多,只能看最下层的一些洞窟,而且在洞内不能拍照,因为人多,大家不要在洞内逗留太长时间。"</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没办法,只能听从管理员的指挥了,在游人稠密的景区里,游客是"弱势群体",而且前后都是人,进退两难,体会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尴尬境况。</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终于得进去参观了。壁画确实很美,但被破坏的也不少,佛像塑得栩栩如生,很有艺术性。</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每个朝代的文化先贤都希望在这小小的洞窟中,留下最深的印记和时代的色调。起头的北魏,黑褐色底蕴,强烈冷暖色调对比,勾画着神秘离奇的因缘故事,倾诉着玄秘深奥的禅宗梵意;短命的隋朝,却步入繁华,柔美的色调,华丽的衣饰,丰颐的姿态,预示着鼎盛的临近;豪迈的盛唐,无疑是色调艳丽浓郁,线条欢畅淋漓,满眼的娇嗔与吟笑,满怀的诗情与画意;混乱的五代,色调依然丰富,图案更加精细,唐风形韵犹在,只是少了炙热与狂放;外患的大宋,色调不再艳丽张狂,线条勾勒严谨细心,眼眸中已无轻悦之神,舞姿也变得拘谨;广阔的元朝,色调中已难觅明艳的红色,图案不再繁丽多姿,衰颓之像显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路走,一路看,仿佛看透了千年的色调,走遍了千年的历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但游人不断涌入,我没法看得太仔细,刚进洞不久就很快被挤了出来。只好顺着人流去看下个洞窟,情况也如出一辙。在这种匆忙的、"半推半就"的游览节奏下,我的莫高窟之行很快就接近尾声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宏伟的历史古迹,就这样被我囫囵吞枣似的吞下去了,就像猪八戒急不可耐地将自己垂涎已久的人参果一口吞入肚子里。只不过,我是被动的。</span></h3> <h3>  景点参观结束了,我坐在景区的椅子上,望着眼前这排一公里多长的岩壁石窟,像是看着一千多年的影像长廊,如此灿烂的历史文明,就这样浓缩成了一幅庄严的画卷,令人感叹不已。</h3><h3> 如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我不知道能否造出一部时光机,穿梭于时空之间,好好看看这里发生的故事。这也许是妄想吧,但当我望着不远处的褐色石壁时,仿佛听到了凿挖石壁的声音,也许就是乐尊和尚他们在凿挖第一个石窟。</h3><h3> 在公元366年,即十六国的前秦时期,<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当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时,他忽然间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景象所感动,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span></h3> <h3>  也许,连乐尊行者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凿,凿出了一个千年的文化圣地,凿出了一个璀璨的历史丰碑。因为在他之后,许许多多的佛门弟子、达官显贵<span style="line-height: 1.5;">、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以来的一千多年,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在这些面积不大的石窟里,汇聚着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十六国开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纥、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文化艺术精粹。每个朝代的文化先贤,都将这寸方小洞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尽其所能地将代表本朝代最灿烂的文明成果展现于此。</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在这苦寒之地,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是很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能有这样的坚持和耐心,应该有精神信仰的支撑,也有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就是有了这些文化先贤的付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断。在这狭小的洞窟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span></h3> <h3>  流光溢彩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现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不亚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所取得的成就。</h3><h3> 但中国是擅长水墨文字的,壁画和雕塑是不足以代表敦煌莫高窟的文明成就的。不错,是藏经洞!它才是敦煌文明的核心所在。</h3><h3> 这个藏经洞于1900年被发现,这个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发现",然而这个伟大的发现,却与一个穷困潦倒的道士牵扯不清。</h3><h3>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远游到敦煌莫高窟,也许是厌倦了跋山涉水、居无定所的云游生活,王道士决定留在了莫高窟,当了莫高窟的家。一个佛教圣地由一位道长来主持,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但这种怪异现象发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那就可以稍能解释得通了。</h3> <h3>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就是这个小小的洞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瑰宝。木纳的王道士不会明白,他打开了一扇中华文明宝藏的大门。</h3><h3> 这个藏经洞,是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之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可能带来的灾难,将寺院里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绘画等全部封存于此。可见此洞宝藏之重有如泰山。王道士们的这个发现,确实分量太重。</h3><h3> 但这个发现的时间、人物却不甚理想。因为其时正值中国最腐朽没落的年代,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连生死尚且无依,哪来精力管这些"身外之物",哪怕是无价之宝,也不如性命重要。而木纳、头脑简单、见识狭隘的王道士,很难认识到这个洞窟的分量。所幸他还有农民的朴实和善良,没有随意去糟蹋这些"宝贝",更没有残忍地将这些什物拿来烧火煮饭吃。从这一角度来看,他还是有一定良知的。因为,1921年时,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到莫高窟,居然丧尽天良地在洞窟的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中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熏黑。幸好那时书卷文物早已运走,也幸好王道士没有像这帮家伙一般恶劣。否则,千年的中华文明,十有八九会成为他们烹饪美食的柴什。</h3> <h3>  王道士虽然看不懂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宝贵文化,却也知道是历史文物,所以找人给藏经洞装上门锁,钥匙就挂在他瘦弱的腰间。他也曾向当地官员汇报了藏经洞的事,也拿了一些经卷给他们亲眼一观,其中的甘肃学台叶炽昌,是金石学家,懂得经卷的价值,建议藩台将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一算下来,运费不低啊,暂时作罢了。叫王道士看管好,有空时带点上来给他们看看,也便作<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为拉拢关系时相互馈赠的礼品。其时的中华官场也不缺文人老爷,但却缺乏对文化保护的热情和历史责任感。</span></h3><h3> 贫弱的王道士只好一个人暂时守着这洞深厚的文明,期待将来的变化。然而,我们不能对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期望太高。因为,对于那些真正的虎狼,王道士还成不了对手,他瘦弱的腰间,还是挂不稳那把宝藏大门的钥匙。</h3><h3> 那时国内虽然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但敦煌莫高窟的威名,还是传到了西方探险家的耳朵里。他们相信,这块拥有一千多年历史沉淀的文化圣地,肯定会有价值连城的宝藏。所以,这些从文艺复兴中尝到甜头,从学习古希腊文明而强悍起来的西方人,带着敏锐的嗅觉和执着的信念,来到了早已荒凉残缺的莫高窟,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h3><h3> 其中,最早的,也是获利最丰厚的,是英国的斯坦因。<span style="line-height: 1.5;">斯坦因原是匈牙利人,1862年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后入英国籍,是一名考古学家。</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斯坦因从他的朋友,曾到过敦煌的匈牙利地质学家洛克奇那里听到了莫高窟的情况,刺激了他到敦煌考察的欲望。所以1906年4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中亚探险。这一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敦煌。</span></h3><h3> 当斯坦因初到莫高窟时,其实并不知道发现藏经洞的事,来到时正逢王道士外出化缘未归。但当他从一个小和尚手里看到一卷精美写本时,他欣喜若狂,他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里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的这种态度,与当时愚钝的地方官员形成了强烈反差。</h3> <h3>  斯坦因决定留在敦煌,等待王道士,因为一卷写本已足够震撼,更何况一洞窟的藏卷。过了两个多月,他从县城返回莫高窟时,王道士已化缘回来,但令斯坦因失望的是,心仪已久的藏经洞之门居然就在几天前被王道士用砖块代替木门堵了起来。但精明的斯坦因没有让王道士察觉自己的悲伤,反而轻松地表明自己来莫高窟是拍摄壁画照片的,只字未提藏经洞的事。</h3><h3> 斯坦因知道这时需要考验他的耐心了。他通过师爷蒋孝琬,提出他愿意提供一些捐款帮助他修理洞窟,但希望能看到一些藏经洞的写卷,道士表示同意。但当蒋师爷表示斯坦因实际是想购买一些写卷时,王道士立即警惕起来,拒绝了斯坦因的要求。</h3><h3> 斯坦因没有死心,他通过拍马屁讨好王道士,并编织了一个动人的谎言,来迷惑他。</h3><h3> 他说他是玄奘的忠实信徒,从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就是为了追寻玄奘大师的足迹。王道士果然动了心,当夜悄悄地给他一捆经卷看。事情就是那么巧,这些就是玄奘从印度带回来并翻译成汉文的经卷。于是,斯坦因将他的谎言升级,对王道士说他之所以能在这天看到由玄奘带回并翻译的佛经,完全是圣人玄奘冥冥之中作的安排,目的是让他把这些来自遥远印度的佛经送回原来的地方。这一招有效地击溃了十分迷信的王道士的心里防线。当夜,王道士打开了斯坦因向往多时的藏经洞之门。</h3> <h3>  接下来,事情变得越来越顺利。</h3><h3> 终于,1907年5月,聪明的匈牙利人斯塔因用四锭银子,换取了24大箱经卷和5箱织绢和绘画。这个划算得离谱的买卖,连斯坦因本人都很吃惊。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了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h3><h3> 斯坦因只是其中一个典型,列强对莫高窟的掠夺是灾难性的。</h3><h3>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两,换去10大车,6000多件写本和画卷。</h3><h3>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走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h3><h3>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挖掘,又获得了10000多件文物碎片.......</h3><h3> 显赫的中华文明洞窟,已经被刨洗干净了,原属于它的东西,陆续出现在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h3> <h3>  今天,我站在这排洞窟前,望着眼前拥挤的人群,心里却是空空的。</h3><h3> 我有很多问题,需要一吐为快。</h3><h3> 为什么斯坦因们能不远万里,风尘仆仆赶来;为筹集路费,他们将家产变卖,只为一个不确定的目标;<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一路上困难重重,甚至有性命危险,却能不畏艰辛地坚持下去?而我们的文人老爷望着眼前的珍贵家传,却不愿付出一丝的努力来守护?为什么斯坦因们对看不懂的中国文字有那么多的热情和执着,而当时的地方官吏却看不到这些经卷的价值?为什么王道士们不能守住清贫,守住经卷?如果无力守住,为何不将洞门重新砌封,以待时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命运让木纳、无知的王道士来把持中国千年文化的龙脉,却无力守住最后的残砖断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命运让王道士在中国最羸弱的时候打开了这扇门,却无力阻挡虎狼的掠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命运让风尘仆仆的斯坦因们顺利通关时,中国的官吏仍沉醉于大烟的迷雾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然而,一切又已成历史。想把失去的东西重新抢回来,已经不可能了,连赎回来都不可能。</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只能懊恼、悔恨!但又没什么意义。</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我们能恨谁?斯坦因们吗?是的,就是他们直接拿走了这些经卷。他们为何认为这些看不懂的经卷是无价之宝?因为他们经历了文艺复兴,从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们那里得到的智慧,让他们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迎来了国家的强盛。他们坚信,这些还看不懂的中国古老文明,也一定蕴藏着极大的智慧,能让他们更加强大。所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任何安危来到这里寻找我们自己忽视的伟大中华文明。当他们带走这些经卷时,是那么小心翼翼,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对待这些经卷,不让它们出现任何损坏。所以恨里又有一些感激,毕竟经卷没有被随意糟蹋,现在仍完好地出现在博物馆里。虽然,是别人的博物馆。</span></h3> <h3>  要恨无能的清政府吗?其时我们都知道这种恨已经很麻木了。有多少东西在他们手上败光了!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又有多少精力、多少能力来守住这些&quot;宝物&quot;。即使能认识到这些文物的价值,这些王公贵族们也不会有"舍命守护"的情操。至于后来的军阀,争夺地盘才是他们压倒一切的重任。文物,只是可以用来换钱充军饷的东西。跟他们谈维护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简直是对牛弹琴。</h3><h3> 只能恨王道士了。但王道士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生长于腐朽没落的清末王朝,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王道士,一生困顿流浪,为一日三餐苦苦发愁,要他守住这么重要的文明,确实勉为其难。他的见识,他的文化,他的世界观,无法hold住那么大的局面。</h3><h3> 恨来恨去,谁都可恨,谁都没有恨的必要。只能恨历史了,然而又有点可笑。因为历史永远无法改变。</h3><h3> 一切都已成过去。面对这排长长的石窟,依稀仍能听到那些清晰的开凿声。忽然,我似乎悟到这些圣贤们在凿石窟时的心思。虽然经卷很宝贵值得珍惜,但真正希望我们得到的,是经卷里的文化精粹,而不是具体的物件。无形的思想文化,才是真正最珍贵的财富。如果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了这些无形的思想文化,我们心中的敦煌就永远屹立,我们心中的莫高窟就永远存留!</h3> <h3>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非常惭愧地对先祖乐樽们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唯独缺文化,特别是传统中华文化。我们无地自容,因为我们不单弄丢了莫高窟的宝贵经卷,我们也弄丢了心中应该存留的敦煌文明。</h3><h3> 也许这是我们在时代快速发展中所忽视的重要东西。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不缺知识。却很缺乏文化。很多的硕士、博士、教授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却是传统文化的陌生人。有知识而无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缺失。</h3><h3> 也许是功利主义怂恿,也许是社会浮躁鼓动。我们似乎不想、也不需要文化。在学子们升官发财的道路上,在精英们出人头地的规划中,这些传统文化似乎解决不了他们的近渴。</h3><h3> 我们没有多少人舍得花时间去看文化书籍。却很会挤时间来玩手机、上网、聊天。最近,一名印度工程师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提到了现在国人不爱阅读的弊病。列了些数据: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均7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以色列犹太人68本......</h3><h3> 在机场,在咖啡馆,那些安静、捧书阅读的外国人,与喧闹、高声谈笑的国人形成了鲜明比对。也许,我们自己需要反思一下了。</h3><h3> 书店当然还是有很多书在卖,但摆在最显眼处的,最畅销的,是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所谓的成功学、厚黑学、投资理财、成功人士访谈录、明星花边新闻等书籍,还有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编的一些所谓佛性人生的书,以及那些缺乏文化的流行明星、社会名流写的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真正体现文化的书籍被挤压到了偏僻的一隅,甚至干脆不摆出来了,反正也没什么人看。</h3> <h3>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却忽视自己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很不应该的。春秋寓意深刻的遗训,唐朝优美华丽的诗篇,宋代婉约俊雅的词赋,元朝悠扬哀怨的戏曲,明清深刻隽永的名著,都在这滚滚的社会洪流中被埋没和淡忘了。</h3><h3> 文化真的可以被忽视吗?当然,这里所指的文化是不包含科学和技术的部分,主要是指传统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文者圣说之理,化者育明之归。文化更集中体现于传统的道德与哲学思想精髓。</h3><h3> 我不是文化学家,但我依然感受到文化的无穷力量。大到国际关系、治国理政,小到个人的生活,文化都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当然文化的力量是隐性的,不会直接产生影响力量,但我们知道,真正的力量不会是我们身上的几块肌肉,也不是兜里的几沓钞票。真正的人类力量,是大脑的思维能力。</h3><h3> 而每个人大脑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是不同的,文化,将为思维提供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将决定你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将决定你做决策时的胆识和气魄。想做大事的人,想人生有价值的人,或只想一生有幸福的人,都是需要文化的底蕴和源泉。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h3><h3> 缺了文化,我们虽有小成就,却无大策略;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有小步履,却无大方向。</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毛泽东在井冈山艰苦的煤油灯下,在敌人猛烈的炮火声中,依然看到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在日本人先进武器的攻击下,在鬼子烧杀抢掠的威逼下,他依然坚定地看到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为他有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h3><h3> 欧美曾称霸全球,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得益于几百年前开始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运动,无不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文化精髓,让他们变得强大。斯坦因们为什么大老远赶来,夺走我们的经卷,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坚信: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会使他们变得更为强大。他们拿回数量甚巨的贵重经卷后,不是沾沾自喜地数着钱奢靡享受,而是废寝忘食地研究经卷所蕴藏的宝贵文化。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识,不得不感慨他们的文化学识。</h3><h3> 他们都对我们的文化如此重视,我们自己还好意思逍遥于门外么。现在,不知有多少日本人、韩国人,把敦煌当作他们心中的文化朝圣地,希望有机会来朝拜。我们更有理由,默默学习,在心中树立起不朽的敦煌!让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h3><h3> 最近,妻子跟我说,教育部要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了,语文的比重会大大增加,相应削弱数学、英语等的占比。也许国家也意识到我们文化的缺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领导人也经常告诫我们:要多读历史文化书。这是很好的指引。一个读书的人、读书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h3><h3> 参观完莫高窟,我们就要离开敦煌了。这时,天空已经放晴,雨后的敦煌,空气特别通透清新,天特别蓝,云特别洁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