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旅——2018

方银娥

<h3>趁暑假时间充裕,到上海去看看儿子。买了13号的高铁票,也许是想儿心切吧,居然记错了日子,11号晚上就收拾好东西,将家里打扫干净,12号早上约了去高铁站的车子,临出门时侄女打电话问我们明天什么时候到上海,一看票,才知道记错了日子。一天也不知道做什么,只知道傻笑,家里的吃的全送人了,只好吃些干菜。</h3> <h3>13号下午到了上海,儿子提前半小时下班在虹桥站接我们。打个车排队等了四十分钟,吃个麻辣香锅等了半个小时,感觉在这里什么都得等。回到儿子租的公寓,那个乱,真正体会到人家说的“狗窝”是什么样的了。坐了一天车也不想动了。第二天收拾整整一天,一边收拾一边数落,一边数落心又疼到不行。儿子今年研究生毕业,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90后的孩子刚走上工作单位,没有一点家庭背景,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独自一人打拼,压力可想而知。但儿子特别懂事,从上大学到现在上班,从没有跟我们说过他的苦处,总是将他成功的快乐分享给我们,这也是我心疼他的地方。里里外外帮他收拾干净,中午买了菜让他把在上海工作的同学都约来吃个饭,可能都忙,只请到一个从小跟他一起长大的好友。下午三个人又开起了老生常谈的家庭会议,我总想让儿子在二线城市工作,这样就不用那么辛苦,甚至在我们的小县城都可以。有几个同学的孩子大学毕业考上县城的公务员,然后买房结婚,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挺好的。但儿子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在上海发展。既然是他自己选择了奋斗,我也只能支持。</h3> <h3>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出.路》,是导演郑琼跟踪拍摄了中国三个阶层的孩子十年的人生轨迹。甘肃农村孩子马百娟,湖北小镇青年徐佳,北京少女袁晗寒。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三种不同命运。但是,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希望。家里有伞的孩子固然是幸运的,没伞的孩子也不用唏嘘,毕竟我们大部分家庭不能给孩子大伞,小伞还是有的。只要孩子愿意奔跑,就算起点再低,总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当今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去超越自己的阶层。虽然我们不能给儿子像袁晗寒的父母给的那样的大伞,但我们可以为儿子扫除他奔跑路上的一些障碍。加油,儿子!</h3> <h3>要改变一个家庭的阶层,经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如一张弓,蓄一生之势,将孩子射出大山。每个做父母的都一样,希望孩子胜过自己。所以,我们同意儿子留在大都市,让他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其实,他现在的努力也是为了他的下一代。将来,他能给他的儿子一把大一点的伞,至少比我们给他的那把伞要大,这就够了。但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儿子的选择会让他的人生必须负重前行。因为他想要在上海立足,车子房子结婚生子哪一样都不是简单的事。好在儿子从小性格就乐观开朗,没有过多的顾虑,他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还劝慰我们不用操心,慢慢来。我们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四十多岁的我们也还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去奋斗。</h3> <h3>“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儿子上大学到读研再到现在的工作,太多太多的牵挂:早上有没有起床吃早点,晚上有没有按时睡觉,工作学习是不是有压力,下雨天会不会淋雨,衣服鞋子有没有晒晒……爱一个人会爱上这座城,儿子在哪座城市我们就会关注哪座城市的人和事,甚至天气。来上海的这几天,心情特别好。儿子上班晚上才回来,也许是能跟他在一起就少了一份牵挂吧,很喜欢过这种生活。虽然在工作上不能帮他什么,但只要每天看着他上下班就感到很幸福!真想就这样陪在他身边,然而,我知道,这是一种最傻的想法。孩子长大了,有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最明智的父母是学会得体的退出,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他。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h3> <h3>不可思议</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