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6月25日,相约会南京,晓思亲自驾车,一直向东、向东,寻梦环本,六人行。当年六位战友同一个连队,时至今日有人几次来此怀旧,有人始终末圆重返旧梦。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几经苍桑,我们曾经战天斗地的这片热土,虽有变化,但总感觉与国家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太同步,而近期南通湾大开发的势头,更激起了我们的期盼与想往。在此背景下,六战友开启了又一次的寻梦之旅。时间虽短,感慨良多,草成<b>《意难忘》</b>词一首:</h3><h3><br></h3><h3> 戊戌皋月,同家重、晓思、信泰、庆芝、曹阳诸战友重返环本农场旧连队。四十八年过去,触景生情,感意气之相期,填拙词以为记。</h3><h3><br></h3><h1>天碧晴空。返兵团故地,寻觅旧踪。砖房呈败落,蒿草现苍隆。滩荡外,响轰鸣。叹又建新城。向夜深,海风依旧,灯火通明。</h1><h1><br></h1><h1>旧游新感重重。便十分谈笑,别样心情。艰难铭过往,爱恨任西东。年已老,世无穷。应健度余生。再聚集,题诗把酒,畅诉新声。</h1> <h3>三余镇是我们这次寻梦之旅的起始点,因为它是在我们兵团生活中留有深刻印象的地方。每到星期天,知青们会结伴而行,来到这里的百货店购物,到照相馆拍照寄回家中,也有男知青吃货到小餐馆打打牙祭,一饱口福。</h3> <h3>其实三余镇是南通地区最后成陆,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镇,素有“粮棉故里,江海乐土”的美称。此次到访,昔日的老房、老街、老巷以及那古色古香的店铺已不复存在,唯有"三余大桥”和“三余镇北桥",虽经岁月的洗礼,仍不失旧貌。</h3> <p>这是我们到农场后第二个休息日(1970年1月25日)步行到三余镇的留影。前排左起为周志庆(常州知青)、刘永泉、胡信泰、李志亮,后排左起为张志鸿、王祥庆、刘晓思、李德金。</p> <h3><font color="#010101">三余镇的这条河向东可以抵达南通甚至通往长江,向西可以通达我们二十二团团部及各个连队。</font></h3> <h3>团部座落在恒兴镇地盘,目前象这样的老房子已经屈指可数了。</h3> <h3>镇上的粮站依旧存在,但空无一人。连队二百来口人吃的粮油,全部由炊事班的同志背拖水泥船沿河道在此进货。</h3> <h3>建于1908年的三门闸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不减往日风采,农场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必须从闸上通过。</h3> <h3>在闸上留个影是必须的,遗憾的是欠缺了摄影者的身影。</h3> <h3>身后这条南北向的河名叫两诓河,是农场与恒兴镇的界河。</h3> <p>环本农场始建于1951年2月,称“南通劳改支队”,后改称为“江苏省第八劳动改造管教队”。1969年3月筹建兵团二十二团,7月18日第一批常州知青进场,11月22日四师二十二团正式成立。1975年8月撤销兵团建制,划归江苏省农垦局,1984年1月恢复劳改建制,1994年12月更名为"江苏省通州监狱",对外称为"江苏省环本农场”。在场部门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p> <p>二十二团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一营、二营和医院。一营下设一连、二连、三连;二营下设五连、六连、七连和八连;团直属单位有:警卫连(四连)、加工连、机运连、基建连、服务连、农科站、学校和邮电所。昔日壮观的团部大门会永远留在每一个兵团战士的记忆中。</p> <p>团部大礼堂依然存在,团里一些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p> <h3>这是团部外的一条大河,叫“新开河“,全长4116米,宽15米,深2.4米。河的西首出"环本一门闸“,过新三门闸大河,入南通县河网可通往各地;东首至海防大堤,是勾通西场(团部)和东场(二营)的水上运输干线。今非昔比,再也见不到往来舟船的影子了。</h3> <p>老七连是我们生活了两年的驻地,1972年搬到新建营房以后,这里改建为酱菜厂,知青住的老房子荡然无存,只有这条通往外界的大道,钩起了我们滿满的回忆。1970年1月10日,我们离开家乡徐州,乘火车经南京浦口,改乘长江客轮到南通,然后又换乘汽车,经过2天一夜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漆黑的夜晚抵达团部,接着便被分往各个连队。从此开始了我们战天斗地的兵团新生活。</p> <p>1969年12月兵团到徐州以参军入伍的标准招收知识青年,22团带兵的为团参谋长谢友才和刘玉明(女、常州知青)。左上为徐州市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徐州市革命青年上山下乡批准书》。右上为当年我们使用的柳条箱,16元一只,这在当时很奢侈,它基本是下乡知青的“标配”。下方为兵团颁发的工作证,这是我们沾中国人民解放军光的证据之一。</p> <p>这是最初在七连的徐州知青名单,从1970年6月份开始,逐渐有人调往兵团采煤团、纺织厂,也有人调到其他连队,还有的被推荐上学。在这期间也有人通过各种途经返回家乡,直到1975年7月徐州铁路招工,七连的徐州知青全部离开。</p> <p>营房东边的小河向北直通北诓河,向南接新开河,整整两年时间,我们吃、喝及生活用水全从这里汲取。</p> <p>七连老营房难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抹去,真的只能在梦中依稀记住它的模样。</p> <p>那个年月能在连队留下一张照片十分难得。前排左起为杜庆芝、王继荣,后排左起为常锦春和常锦秋姐妹俩。</p> <p>青葱岁月青涩的青年,当年我们以能有一张军装照引以为豪。上左起刘家重、杜庆芝、曹阳,下左起胡信泰、张志鸿、刘晓思</p> <p>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是老连队的食堂及炊事班的房子依稀可见,睹物思情,感慨万千。</p> <p>这就是当年我们在连队食堂就歺用的“饭筹”。那时每个知青月供38粮票15元工资,有的男知青半个月便吃完了全月的饭票。为保障知青的吃饭问题,连队实行“饭筹”管理,将每人定量收回30斤和8元钱,其余发给个人,不够再买饭票。每天炊事班将每个人的饭筹挂在食堂墙壁上的一快木板上,吃饭时凭筹打饭莱,早晚各三两,中午四两。即使这样,男知青基本月月光,还要家里寄钱和粮票接济,女知青每月还略有节余。整整50年了,家重一直把它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为了欢送单伟建调八连,炊事班除留徐毓莲在食堂值班外,大家赶到海晏镇照相馆拍下合影照。前排右一为晓思,依次为刘正光、耿昌炎、唐子进、单伟建,后排右一为家重,依次为邵金玉、胡可珍、刘桂萍 、王继荣、刘玉妹。</p> <h3>家重时任炊事班班长,晓思任采买,老哥俩立此存照,不忘初心。</h3> <h3>在一个锅里抹勺子的战友情终生难忘。</h3> <p>依依不舍离开老连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原指导员虞勇。他年龄大我们几岁,是一名退伍军人,精明强干有朝气,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随夫人(苏州知青)调苏州劳动局工作。1992年10月他出差到徐州,这是我们小聚时的留影。前排左起第四人就是老指导员虞勇,其右边为王洪林、张志鸿、常锦春,左边为刘永泉、惠静、杜庆芝,后排左起王祥庆、刘家重、胡信泰。</p> <p>这是坐落在七连东边的五连大仓库(摄于2007年10月),房子西墙那间平房原来是间教室,农场老职工的六七个孩子在此上课,授课教师也是我们徐州一中初二的女知青。</p> <p>大仓库曾是二营重要活动的场所,1970年1月我们刚到农场的全营欢迎大会就在此举行,在这里留个影有着特殊的意义。</p><p>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晓思的三位退伍的老战友华振新、蔡国良和刘勇。他们得知我们的到来,一直在三余镇等到下午2点,招待我们用餐后,又冒着烈日全程陪同我们三余寻迹、环本探访。晚上又在通州湾知名酒店“曹家大院"盛情款待我们。酒酣正浓之时,华振新现场赋诗一首:“六月夏日流火天,一路劳顿来海边,既非旅游也非闲,只为梦中故地恋。"战友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p> <h3>五连残存的营房。</h3> <h3>这是典型的的当地公厕,曾是知青们谈笑的对象,如今它却象文物一样留在我们的记忆里。</h3> <p>当年营部小卖部的房子仍在,各连队知青所需的生活日用品大多在此购买。</p> <p>七连新营房于1972年年底建成,使我们终于结束了长达2年饮用河水的历史。知青返城以后这里曾作为监狱劳改犯人的住所,现在房子荡然无存,仅剩下水塔孤零零竖在大田里。</p> <p>连队的住房由芦芭草顶改变为红砖红瓦,着实让我们高兴,在此留影以作纪念。前排左一为曹阳,其余为刘素云、孙秀琴、周传皊、王继荣。</p> <p>当年三排的女知青在新营房学习时的场景。作为全团的先进集体之一,团部宣传股的人员来连队采访,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第二排左一为副排长常锦春。</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次环本之行,七连、八连已经不复存在,五连也已残存无几,唯有六连仍基本保留原有规模,但房屋残破,人烟稀少。</span></p> <p class="ql-block">晓思1971年底由七连调往六连升任司务长,在此房间住了一年有余,直至参军离开。四十六年后再次相见,睹物思情,别有一番滋味。</p> <p>时任六连司务长的晓思在连队留下的靓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我团有27名知青光荣参军入伍,团首长为他们送行,在团部大门口留下了这张合影,第三排左四就是晓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昔日滿目葱郁的江芦长满海防大堤已成历史,围垦的开发区向东延申十数公里。</h3> <h3>2008年7月拍下的遥望港外的滩涂一片寂静。</h3> <h3>2009年10月,这片寂静的滩涂已布满了风力发电机。</h3> <h3>通州湾为南通滨海园区的简称,又叫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2012年8月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2014年9月列入国务院重点发展规划。,如今原六连海堤外的新城已初具规模。整个三余镇包括环本农场均在规划区之内,不久的将来,我们曾经战天斗地的这片土地将会以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h3> <p>《知青石》是由原六连常州知青倡议,全团各地知青积极响应并捐款,于2017年10月建成。它见证了常州、苏州、南通、徐州、连云港、无锡、南京、上海、扬州等地2733名知青在环本留下的青春岁月。临别之际在此留个影,期盼它继续见证这片洒滿我们血汗的土地有着更加辉煌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