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直计划西北之行1,今年终于成行。</h3><h3>7.19早晨。</h3><h3>7:15从青岛乘机,中午抵达兰州,和在兰州大学的同事汇合后,骑着单车在黄河边观景。</h3><h3>据说甘肃有好几个“一”:一条河——黄河,一碗面——牛肉面,一本书——《读者》,一支舞——丝路花雨……</h3><h3>其实我感觉更多的“一”汇聚成的应该是一段文明,一段历史。<br></h3><h3>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给我影响很大的朋友,老邵。<br></h3><h3><br></h3><h3>这个季节的兰州八九点才能见到日落,天黑下来时,中山桥上人来人往,我们买了几个兔耳发卡,在中山桥上走着笑着,像是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样子,有少女的活泼和快乐。</h3><h3>站在中山桥一端你要仰头看夜晚的白塔山寺,据说此寺是为了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故于兰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h3><h3>光影之中,觉得在这里也可以写一首歌。<br></h3><h3><br></h3><h3>老邵说一起吃饭,但是第二天就要去西宁,以后再聚。</h3><h3>有些朋友就是这样,大家共同走在路上,你在前我在后,你留下一些足迹和经历或者感受给我,我有幸看到,觉得有缘,后会有期也未可知。老邵就是这样一个朋友。</h3> <h3>羊皮筏子</h3> <h3>《读者》出版集团。</h3><h3>我记得自己最初看到的这本杂志名为《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缘由在于:《读者》创办于1981年,起初也名为《读者文摘》,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发生法律纠纷,于1993年7月改名《读者》。</h3><h3>这本杂志伴随我走过多年的学生时代,也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课余读物。<br></h3> <h3>7.20一早离开兰州,大雨导致兰州大水,黄河水位高涨,许多车子在路上趴窝,前进已无可能,所幸司机及时掉头,我们奔赴西宁,路上一直大雨,一度以为无缘于塔尔寺。</h3> <h3>到达塔尔寺时,雨慢慢变小,天渐渐放晴,阳光穿透乌云,塔尔寺的安静和游客的喧嚣并存于蓝天之下。</h3><h3>寺前有脸上带着高原红的藏族孩子在兜售新鲜的青稞粒和酸牛奶,衣着有些脏旧,孩子的脸也似乎许久没洗。</h3><h3><br></h3><h3>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就诞生于此,故此地成为黄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在此谨记寺内严禁拍照。</h3><h3><br></h3><h3>八宝如意塔,瓶形,每一座都是尖顶,上圆下方,是为纪念佛祖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业绩所建。在蔚蓝的天空下,如果你可以仔细驻足观看,不管是装饰的莲花还是日月宝珠等,都会让你感觉到它的不同。</h3><h3><br></h3><h3>但,行走的是俗世中走马观花的喧嚣游客。</h3><h3>我们心中装下的可能只是一座寺,粗浅地知道漫长历史中的某个节点中的某个人物的一点细枝末节,而虔诚的信徒指尖转动的经纶,反复不停地念诵的六字真言“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时的净声,十万等身长头的肃穆的信仰,是我们无法企达的灵魂远方。</h3><h3>我们用一个小框留下实体的寺庙一角,虔诚的人用心装下天地,装下三世和永恒。</h3><h3><br></h3><h3>可是,在这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默默地为家人祈福,不够纯净的我的心愿是真的。</h3><h3><br></h3><h3>在高寒环境制成的艳丽的酥油花,精湛的堆绣,天然矿物和宝石制成颜料创作的壁画,我都没拍。</h3><h3><br></h3><h3>稍微有点高反,恶心,头晕,嘴唇发紫。本来以为是胃不舒服,但后来明确是心脏不适,塔尔寺的讲解员建议我喝点葡萄糖水或者吃一个新鲜水果,症状就会马上缓解。</h3><h3>果然,一个桃子立刻让我恢复了正常。</h3> <h3>佛说,普度众生,慈悲传教。佛说,人有三世。佛说,人生就如秋天的云朵。
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人各有祈福的对象,只要虔诚,就是一种供养。
供养有三种,财物供养、身口意供养、法供养。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电影《天上的菊美》,菊美的姐姐按照藏族传统离家在山上的一间小屋子里一生修行,能够给她供养的就是弟弟菊美,菊美说,姐姐为众生祈福,那么供养姐姐就是供养众生。
现在现在这里再听到这个词,想到那部电影里作为配角的姐姐英措觉姆的修行,忽然有些明白供养的意义。</h3><h3><br></h3><h3>仓央嘉措说:若以这般的进心,用在无上的佛法,即使是今生今世,肉身也修成佛像。</h3><h3>
我的终点是在西藏的布达拉宫,继续往前走。</h3><h3><br></h3> <h3>这是寺庙外一个卖青稞粒的藏族女子给我的,她说,不要钱,你尝尝。我接受了她的心意。</h3><h3>清新味道。</h3> <h3>西宁有名的地道酸牛奶,味道上佳。</h3> <h3>去往青海湖,还是一路阴天,偶尔还下着小雨,路程很长,还是以为见不到蓝天白云下澄净的青海湖。</h3><h3>不想一到湖边,天又晴了。老天真是眷顾。</h3><h3>蓝天,白云,金黄油菜花,五色格桑花,纯净的青海湖。</h3><h3>这一刻,忽然感觉特别爱自己的国家。</h3><h3>唯一遗憾的是车把我们载到码头,而我更喜欢在西北的湖边行走。</h3><h3>稍微有点高反,气喘,小恶心,困,但是不觉得脑胀胸闷。</h3><h3>从青海湖码头走到出口,安顺。</h3><h3><br></h3> <h3>车拍。</h3> <h3>接近九点,家乡已经进入真正的夜晚,这里刚刚夕阳落山,我们在翻山。</h3> <h3>路途遥远,甚至有些危险,而在群山中开拓出道路的人让我在黑色的蜿蜒中心生崇敬。</h3> <h3>7.21茶卡。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然结晶盐湖。“茶卡”,藏语,盐池之意。海拔3100,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运动中,青藏高原隆起,海水留在低洼处形成。</h3><h3>我想来这里,缘于“天空之镜”四个字。</h3><h3><br></h3><h3>这一行,幸运之处都在于途中天气状况并不乐观,但是到达之后却都是晴天白云。</h3><h3>茶卡也不例外。</h3><h3>大多穿红裙的姑娘用各种姿势在拍倒影,负责拍照的是她们的恋人,拍完两人一起欣赏,这里许多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来倾心表白。</h3><h3><br></h3><h3>走过很长一段路以后,你会发现,多看一眼可能比多拍一张更有意义。</h3><h3><br></h3><h3>(在青海,不要期待吃住,用美景代餐吧。)</h3> <h3>去往卓尔山路上,所见牛羊成群,偶尔被马或者牦牛挡住路。有的慢悠悠地踱步,舍我其谁,司机也不催促。</h3> <h3>7.22一早,到达卓尔山,东方小瑞士。</h3><h3>我喜欢色彩丰富的美景,一块块黄色的油菜花田点缀在青山草原之间,云朵在山间徜徉,似乎也有爱情。</h3><h3>行走中,风轻轻吹,游客虽多我心清明,美景宛如油画,青山无语,人在惊叹。</h3><h3><br></h3><h3>“在那东边山岗,朵朵白云游荡,我的仁真旺姆,是否祭祀焚香?”是呢,我愿意是清风一缕,扶送那袅袅香烟到云端……</h3><h3><br></h3><h3>可能只有在这样美丽的地方才能诞生出美丽的情歌。</h3><h3><br></h3><h3>(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守护着他们的家园,对任何一点破坏,都及时的阻止。)</h3> <h3>张掖,丹霞地貌5124号观景台,推荐1和4号。祁连山北麓。红色砾石、砂岩、泥岩组成。</h3><h3>如果雨天观赏应该更美,雨水滋润色彩会更明显丰富,如一幅幅明艳的线条画。</h3><h3>壮观神奇。</h3> <h3>众僧拜佛</h3> <h3>7.22接近晚八点,太阳如滨海城市四五点,去往嘉峪关途中。车程五个小时,开始一路戈壁滩。再也不见祁连山草原的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可是你会感叹人类力量之大,感慨西部建设者的伟大。</h3> <h3>7.23抵达莫高窟。</h3><h3><br></h3><h3>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有的人为了理想,有的人为了爱人的理想,比如樊锦诗和彭金章。</h3><h3><br></h3><h3>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多少人站在沧海桑田的流沙峭壁中不过千年一叹,又有多少人用朝圣者的心安静地拨开沉沙,取出一颗颗历史的遗珠,擦拭出夺目的光彩,闪烁在我们这些仰望者面前。</h3><h3><br></h3><h3>看到樊锦诗,看到纪录片《敦煌》,自觉渺小如细沙一粒,但有人留在历史最厚重的那一页里。</h3> <h3>缘分使然,遇到一个姐姐。</h3> <h3>7.24凌晨四点起床,骑上骆驼,看沙漠日出。</h3><h3>不知道我的骆驼昨晚吃了什么,或者肠胃不大好,走着不停地fangpi,让我大笑不已。</h3><h3><br></h3><h3>你看,这是最美的日出。</h3> <h3>早早到达沙漠顶线的人们。</h3> <h3>一个沙漠摩托车手,天地间一个孤独的剪影。想起茅盾写的《风景谈》里说,人是最美的风景。</h3><h3>有时候,人不过是风景的点缀。</h3> <h3>沙漠日出时竟然是梯形,不是圆的。</h3> <h3>去往鸣沙山月牙泉。我们的影子倒映在沙漠上。</h3> <h3>抵达鸣沙山和月牙泉。汉代时,此处就是游览胜地。</h3><h3>这里的人说,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也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说。<br></h3><h3>后人也有诗云:“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br></h3> <h3>留下一个影子吧。</h3> <h3>登山长梯,人类的智慧。</h3><h3>体质原因,加上没吃早饭,我休息了六七次,这是让我后怕的地方。中途一度想放弃。背对着山顶坐着大口喘息时,一个坐着滑着沙下山大姐说:“姑娘,你要加油了,等心跳平稳了再上,我都五十多岁了,你那么年轻,都到这里了,加油就上去了。”</h3><h3>我慢慢喝了一口水,润润嘴唇,又休息了一次,终于登顶。</h3><h3><br></h3><h3>看到绿色月牙泉用最美的身形安静躺卧在黄色沙漠之中,真的是死亡与生命共存,绝望与希望同在。</h3> <h3>人类就是如此渺小。</h3> <h3>下午去看“沙漠里的一滴水”的《又见敦煌》,颠覆以往所有的演出形式。</h3><h3>当你在走动中观看整个演出,历史的重门打开,当张骞从深处走来,三问“这里是敦煌吗?”你会感到似乎不是他穿越历史而来,而是你穿越到大汉,张骞、公主、索靖、张议潮、商旅、村民、王圆箓……一个个的历史人物从那扇无门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在恢宏的音乐声中,你在开端和序幕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两千多年的历史也不过短短一瞬,所有的繁华与落寞,所有的辉煌与痛楚,都湮没在尘沙之中。</h3><h3>当王圆箓的犹豫和运输藏经洞的文物的乡民的不知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新演绎,当一声声拷问响彻,我们看到那些似乎流落在他乡异国的有生命力的国宝悲鸣的模样。</h3><h3>我们不知是谁那么用心地藏下那么多经书文物,我们也看到王圆箓在大漠里找到县令,千里迢迢找到酒泉,给朝廷老佛爷写信,询问这些宝物的归处,但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腐朽王朝的一瞥,这不耐烦的无知的一瞥终于让侵略者抢夺得理直气壮。</h3><h3><br></h3><h3>所幸,它们在异国他乡活下来了。</h3><h3><br></h3><h3>盛唐里那个远托锦书给夫君的米薇,她的成人礼,她的妆容,她的情思,她的眼泪,拨开沉沙,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思念的女子,千千万万个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旅人。</h3><h3><br></h3><h3>历史就这样把辉煌地留在长河里某一段,大漠孤烟,古道柔肠,丹青墨韵,还有纵马扬鞭,开疆拓土,守国安邦……</h3><h3>当张骞终于留下西去的背影,当大漠里的驼铃摇响了一个个黎明,摇来一轮轮红色的夕阳,历史走到了今天。</h3><h3><br></h3><h3>一年有多长,不过是一瞬间。</h3><h3>百年有多长,不过是一瞬间。</h3><h3>千年有多长,也不过是一瞬间。</h3><h3><br></h3><h3>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难得而丰富的,希望这一瞬能有幸留下点意义。</h3><h3><br></h3><h3>(最震撼的还有那些墙壁突出的飞天极美的造型和每一个人物出场方式,不能一一尽述。没好意思拍照,只有一张。但《又见敦煌》是西北之行必推的。)</h3> <h3>回到兰州,参观了省博,那细细的竹简,那上面的文字就是国宝。博物馆管理员说,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竹简博物馆,库房里有太多需要研究的,为什么日本都在研究,我们不?</h3><h3><br></h3><h3>我默然无语。</h3><h3><br></h3> <h3>此次西北之行,一路安顺,一路大美。</h3><h3><br></h3><h3>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心总是属于自己。</h3><h3>旅行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是的,说不出为什么爱,说不出为什么离开。</h3><h3>于我,只是想在这片土地上走走,在某个城市的街道走一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