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温度越来越高,太阳越来越烈。即使是早晨走在去食堂与教学楼的路上,也是大汗淋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向食堂,幽静的路上偶尔看到三两个学员,耳边却是知了拼命的聒噪声。我们今天要早早地赶去教室,因为今天为我们授课的是来自宁波大学的冯铁山教授。冯教授的开场白很独特,首先让我们观察课件上的一幅图:一棵枯树上冒出一株小芽,周围的背景是蓝天白云,绿绿的草地。冯老师让我们畅所欲言,学员们娓娓道来,“我看到新芽顽强地长出来了。象征着希望。”“我看到小芽长偏了,可它还是要努力生长。”“我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小芽想出来看风景。”……学员们滔滔不绝,冯老师微微笑对我们一一给予肯定。“同学们将你们刚才的发言略一整理,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吗?”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一句地读起来,大家恍然大悟,是呀,原来作诗写文章如此简单。冯老师马上说你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这样说:“同学们,您们看到画面上有什么呀?按照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顺序看到什么了吗?你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呢?”我们大家哄堂大笑,是呀,这不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吗?这不是扼杀孩子们说的欲望了吗?而且我们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让原本想说爱说的孩子也在我们的反复教说中变得人云亦云。于是写妈妈,必定有下雨天送我去医院的镜头,必定有妈妈摔跤的情节,也会莫名其妙地公交车、出租车同时消失。联想到自己的作文教学,尤其是面对每个单元中的课堂作文时,我也是先讲解,告诉孩子们怎么去审题,如何去选材,要注意文章的中心,再找几篇贴近孩子们生活实际或与孩子们水平相当的范文念一念,分析分析,接着便让孩子写作。原来带着脚镣跳舞是多么可怕。</h3> <h3>冯老师侃侃而谈,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所讲的用关键词概括画面,然后又由关键词生发开去,如冯老师又出示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到来让乡亲们、孩子们的面貌发生改变。让我们提炼关键词。来自我们武冈南桥完小的欧阳琳老师,因触景生情,竟啜泣起来。“扎根山村,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等词语一一出现。老师让我们找哪个词语有画面感,哪个词语体现奉献精神等。我在感动之余,忽然一个词语 马上浮现在脑海,“写作动机”,<左传>上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在获奖感言中多次讲到他的文学动机,莫言的写作动机最初是来自于切身的生活体验_饥饿,他不讳言自己的写作欲萌生于垂涎“三餐吃饺子”,是一种最原始的肉体生命本能的反映,是对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他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从此我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的。每天吃三次肥肉馅的饺子,那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天上的神仙也不过如此了。从那时起,我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莫言不讳言自己的写作欲萌生于垂涎“三餐吃饺子”。“饺子”是他的“物欲”的象征,当“物欲”满足后,他的写作动机便开始分裂、滋生,慢慢形成了满足“精神痛苦”的动机,“精神痛苦”终于一跃超越了“肉体痛苦”,萌发了更强烈、更深刻的写作动机,即追求精神生命的长生不死、永垂不朽。</h3> <h3>诚然,现在我们的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饺子,别说肥肉馅,就是精肉馅的,不是他们没得吃,而是大人轮流上场劝着吃。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老师首先别画那么多条条框框,让孩子们吓住。一线老师一定有体会:阅读孩子们的日记,更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冯教授今天所讲的诗意写作教学的第一层次便是求真。每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都可以从沈从文、王小波、史铁生等充满生命激情的感悟中获得各自的共鸣:写作能为精神寻求到归属感和家园感。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有“精神寄托”,从少不更事的孩子到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老人,每个人都在寻找精神的家园。这就是冯教授所说的诗意写作的第三层境界至美吧!在充满激情和欢欣的言语活动中,在高扬言语生命个性风帆的语文教育中,读、写,将给予你的人生无与伦比的安适和宁静、快乐和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