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 <h3>清早被蝉鸣吵醒,索性穿上衣服走上了阳台。阳台上种有一些应季的蔬菜,盛夏里长的绿荫荫的。我突然发现,有一只蝉爬在西红柿的叶子上,我想大概是它把我吵醒的吧?!我拿起一个小树枝轻轻去碰了一下卧在叶子的蝉,它马上晃着沉重的身体笨笨地飞走了。</h3><h3><br /></h3><h3>我对蝉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我知道蝉的一生绝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地下,终于可以破土而出后迎来的却是短暂的生命。</h3> <h3>蝉那短短几年或十几年的生命,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更何况,在仅仅几年的生命中,它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土壤里,是历经艰辛一点点熬过来的。任何生命都向往光明,向往自由,而蝉又何尝不是呢?蝉在黑暗的土壤之下,经历几百个或几千个日月,若不是有颗坚韧不拔的心,它们又怎会耐的住寂寞?</h3> <h3>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吱吱的蝉鸣把人带到了炎热的夏天,它们持续而嘹亮的歌声与漫长的酷夏遥相呼应,同时也在它那高亢嘹亮的歌喉中,人们听到了生命的力量。蝉,似乎有使不尽的力气和兴致。</h3> <h3>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慨世间万物,更感慨蝉的一生。美丽的大自然虽有高山流水,也有百花争艳。而大自然之所以美丽迷人,除了有高山流水的陪衬之外,更是离不开的是那千千万万的看似平凡的生命的点缀。蝉,是再平凡不过的生命了,也许正因为其平凡,才造就了它们与众的不同之坚韧不拔的心!</h3> <h3>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蝉总是被赋予了特殊的色彩。在白居易的笔下,蝉是化不去的乡愁:"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h3><h3><br /></h3><h3>唐代诗人贾岛在《闻蝉感怀》中也有如此描述:"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h3><h3><br /></h3><h3>我最喜欢的是宋朝朱熹《南安道中》中的两句诗:"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尤其是那个"韵"字,真可谓是神来之笔。在诗人耳中,响彻于炎炎夏日的蝉鸣不是令人生厌的杂乱噪音;而是轻快婉转,相映成韵,悦耳动听,有着音乐节奏的天籁之音。</h3> <h3>可以说,当蝉爬出洞口的那一刻起,蝉的人生才能算得上真正开始!而在这短短日子里,它还经历最后一次艰难的蜕皮。</h3><h3><br /></h3><h3>蝉的一生是艰辛努力的一生。"金蝉脱壳"需要好多年,甚至十几年而成虫只能活短短几日……</h3><h3><br /></h3><h3>蝉产下的卵后半个月就孵化出幼蝉,而幼蝉的生活期却相当的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最长的则为17年。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它们经过4~5次蛻皮后,才给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进行最后的蛻皮,成为成虫,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金蝉脱壳。钻出地面蜕皮后重见光明的成年蝉,绝大多数存活期在半个月以内,最短的只有可怜的3天……</h3> <h3>我佩服蝉的精神,它们经过艰难卓绝的过程,终于破土而出,终于见到了阳光,又终于飞上了树梢!它用尽生命的全力,高声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h3><h3><br /></h3><h3>每当我听到了蝉鸣,便想起了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刹那,从而深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不再为被它吵醒而反感,而是尊重和感慨蝉的一生。</h3> <h3>夏日的清晨,当太阳升起后的第一阵晨风掠过广阔的天空的时候,金灿灿的阳光将一双双隐在树叶之中蝉的翅膀,照得格外好看。一缕缕的清风,将那清脆的蝉鸣传的很远很远……</h3><h3><br /></h3><h3>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只要在晴朗的日子里,随时都能听到蝉发出的悠扬而热烈的吟唱,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h3><h3><br /></h3><h3>"知了,知了……"蝉争分夺秒,抓住转瞬即逝的光阴,不分早晚,不知疲倦地鼓翼而歌;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存在,诉说着生命的快乐。</h3><h3><br /></h3><h3>也许这就是蝉对生命的赞美和肯定吧。它们在漫长的黑暗中,早已悟出了岁月苦短,生命的来之不易。它们用尽全力展示生命的的精彩,将最美的声音献给了夏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