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暑假模式正式开启,晨练排在重要事项里。这天早晨,跑步结束,跟往常一样走进小区外边的那家熟悉的面馆。此店今年进行了重新装修,扩大了殿堂,还更换了设备,原来的条形塑料桌,换成了木质八仙桌,很敦实的感觉。</h3> <h3> 重庆人的一天,从一碗小面开始似乎是常事,面馆宽阔的殿堂里人不少,但也不拥挤,我挑了一张没人的桌子。</h3> <h3> 面来了,我开始埋头吃面。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也坐到了我这张桌上,放下点餐单子,开始在手机上划拉着什么,估计在回复信息。</h3><div> 这时,一个系着绿色围裙,束着长长的马尾辫的小姑娘端着一碗面从我身边走过,在我对面位置边停住,皱着眉头四处张望着。额前厚厚的刘海儿有些长,似乎要遮住眼睛了,露出来的那张脸真小,是那么稚嫩,跟她娇小的身材倒是很相配。</div><div> 这么小就来当服务员了,忽地让我想到了那还奋战在教室里的女儿,看起来要比她大很多呢,她或许是来打暑假工的吧。我正准备低头继续吃面,却对她紧咬嘴唇的焦灼模样有了兴趣。看来,她是找不到该把面端给谁了。</div><div> 以我是这家面馆常客的经验,此时的她要么去看看正等待的顾客面前桌子上的点餐号码,要么就问一句就可以找到了。</div><div> “你问问呢!”我身后传来了这样一句指点迷津的话,显然是老服务员给予的经验指导,很及时。</div><div> 只见她再次紧咬了一下嘴唇,终于开口了:“19号在哪里?19号,19号在哪里?”这是略带地方口音的重庆方言,嗓门还不算小,回响在这装修得很有些文化味道的面馆里,很不谐调。</div> <h3> 少了什么?多了什么?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习惯性地开启了职业思维——一年级口语交际没有学好。</h3> <h3> 在新编的统编教材里,不是特别强调口语交际吗?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二次口语交际训练里,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跟人说话要用多大的声音,不同的场景里,音量不一样;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里,让学生在跟人说话中要学会用上礼貌用语。</h3> <h3> 如果,这小姑娘能够控制好自己的音量,说:“请问,点19号餐的顾客在哪里?您的面熟了。”或许,效果就好多了。</h3> <h3> 此外,她还少了什么?对了,是微笑。微笑是不分文化、种族与宗教,每个人都理解的,国际通用的语言。</h3> <h3> 希望她是一名打暑假工的孩子,还能回到学校去,还能有老师给她补上这一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