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 <i>二、霓虹西栅.....</i></h1><h5><i><br></i></h5><h5><i><br></i></h5><h3> 进入西栅的方式很特别,必须坐渡船才能进到景区里。<br> ……人在船上,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景象就这样映入眼帘,诗意的闲情和安静~</h3> <h3> 如果说东栅偏于古朴清丽,近于远古的底色;那么西栅更为精致和婉约,更像从陈逸飞的画中走下来一样..</h3> <p> 冬日枯枝瘦水,依然遮不住水乡诗意的朦胧与沧桑</p><p> </p> <p> 西栅比东栅大三四倍,民居建筑皆由政府改造。和东栅不同,西栅的原著老房不到十分之一,很多“古民房“和古桥一样,多是从周边地区移置而来,基本看不到“新建“的痕迹,即“旧貌“换了“新颜“,又保持住地域风貌的“原汁原味儿“,西栅人很聪明</p> <h3>美景已大饱眼福,最抢镜的还是这一挂挂风干待食的腊肉、腌鸭</h3> <h3>江南的特色、江南的烟火,伴着美景生生不息</h3> <h3> 很洋气的老邮局,却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如今仍在营业,依旧按照旧时的通邮方式。</h3><h3> 门边的邮筒也不是常见的中国邮政的绿色,而是泛着青铜色,上面刻着“乌镇西栅邮政代办分局”,一种上了年代的沧桑感。</h3><h3> 不明白这里为何是游客造访率最高的地儿?又不是远及出国。大概写一张明信片盖上乌镇的邮戳,投入邮筒,才不枉来此走一趟</h3> <h3> 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与傍晚。清晨沐东栅,傍晚享西栅;夕阳西照,游人散尽,一个生活着的乌镇出现在眼前......</h3><h3> </h3> <p class="ql-block">冬日紫色黄昏下的依水老建筑,夜幕降临的小桥流水人家</p> <h3>白日,江南水乡如墨韵丹青素描图,夜晚,却变成了浓妆淡抹的重彩油画</h3> <h3>夜船吹笛暮纷纷,人语驿边桥</h3> <h3>灯影桨声里的江南水乡分外迷人</h3> <h3>乌镇张恒心的花灯老铺的灯笼</h3> <h3>摇橹夜游西栅是最值得推荐的体验</h3> <h3>乌镇著名园林~庸园夜景,第一张图是自然光拍摄</h3> <p> 第二张是那晚惟一的闪光灯补光照片。</p><p> 在石拱桥上,我前面是一排等了一天的“长枪短炮”的摄影达人们,后边是不断涌动的春节人潮,桥栏杆只有小腿肚高,后边“人墙”稍一使劲人就会栽到河里,为安全起见,瞬间按动快门拍完就撤(大多没有补光)。</p><p> </p> <p>据说西栅有12座小岛,由72多座小桥与之连接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每座桥都述说着不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桥里桥”最为出名。</p><p class="ql-block">通济和仁济两座桥相隔十余米成直角相邻,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可以从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加上水中倒影效应,故为“桥里桥”之称,它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图:仁济桥洞里面的通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仁济桥:明朝正德(1518年)改建成石环桥。清雍正(1734年)和清同治年间两次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因是船上夜拍,未用闪光灯,晃动不已,所以有点虚,也算朦胧派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通济桥里的仁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通济桥:史上曾经是苏杭间的粮船通道。始建隋唐年代时是木桥,经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第一次重建换成石桥。后历经明万历(1611年)/清康熙(1708年)/乾隆(1744年),咸丰/同治(1867年)的五次重修。</p><p class="ql-block">“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之地,夕阳帆处是吴兴几点远山”</p><p class="ql-block">“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p><p class="ql-block">桥洞两边优美的楹联,给后人留下了一副古镇历史沧桑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定升桥:当地的风俗是小孩第一天上学前都要手拿状元糕(定胜糕),到这座桥上走一走,沾沾“仙气”,将来学业有成,升官发财哈。如此风俗,每年中考/高考季,引来各地大批家长/孩子走桥,致使桥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踩踏损毁</span>严重……</p> <p class="ql-block"> 如意桥:是西栅造型最为特别的桥,卧于白莲塔下,从塔上俯视,整座桥呈C型,桥两头各建有亭阁,象极了一柄流畅的如意,故有其名。</p>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桥上木质廊棚,精致而蜿蜒,可遮阳避雨,桥上的“美人靠”是镇人游人闲坐歇息聊天的好去处。惊叹中国的廊桥之美堪比外国廊桥有过之而不及</span></h3> <p>站在如意桥上,常能看到货运拖船从运河经过,才知它比邻京杭大运河,水乡繁衍生息景致尽收眼底~</p><p> 如意桥上并没有初建改建年代记载,如此漂亮的古桥据说也是从别处移建而来</p> <p> 东栅有个“晴耕雨读书院”,而古时的西栅早已有了“晴耕雨读”桥。</p><p> 雨读桥上建有亭阁,其北侧墙上开有木板推窗;南侧置有美人靠,可以供人在此休憩,凭栏观赏水上风景</p> <p> 在雨读桥之北隔河相望的叫晴耕桥,与雨读桥遥相呼应,合起来既是“晴耕雨读桥“。晴耕桥的西面就是龙形田,算是田野间的石板桥了。</p><p> 可以想象古时的小镇,农家子弟走过晴耕桥于田间耕作,雨天就聚集在雨读桥歇息、读书,因此有了晴耕雨读的说法。</p><p> 晴时田间事,雨时亭中书,这对北方而言难以想象,想起我们上山下乡年代,农民就是务农,哪有时间和精力边务农边读书?</p><p>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欣赏的是古桥,见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风情水土,以及生生不息的繁衍根基。</p><p>“晴耕雨读”体现着几千年中国农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自给自足的经济支撑,重文敬学的精神传承。</p><p>“男耕读、女织纺“,家承百年之业,藏诗书、教子孙,文起八代之衰”, 它极具儒家精神。</p><p>“耕读传家”是农业泽国的世袭精髓,历代秉承的家族发展传统。</p><p><br></p><p><br></p> <h1><b>三 </b><b style="line-height: 1.8;"><i>古巷悠远 …</i></b></h1> <h3>初一拍完夜景返回东栅驻地的路上偶遇长街宴</h3> <p class="ql-block">看到百桌相连的震撼场面,不由想起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里的长桌宴,置身于真实现场,仿佛走进了《千里走单骑》的画面.....原来乌镇也有此习俗</p><p class="ql-block"> </p> <p>长街宴在这里又称“坊宴”。每逢年节,街坊邻里们沿街摆上桌椅,桌桌相连,户户支灶搭台、架锅烹煮,再现“长街迢遥两三里,日日香尘街上起”的盛况。它是百年乌镇保持的最传统的过年习俗。</p> <p>来长桌宴的游人太多,我只顾拍照,才发现没有位置了,还是一位母亲把小孩的座位让给了我...感激之余我吃到了三白鱼。</p><p>这一年虽没在家过春节,但有幸在古朴秀丽的江南小巷里赴一场别开生面的长街宴,便是体验到了最浓的中国年味,我很幸运。 </p><p>如今的乌镇长街宴,绵延数里依旧灯火通明,但是镇上的人换成了游客,同桌的熟人变成了各地的生人,每人花30元便可入席,可与几百个素未谋面的人一起吃“夜宴”,但是碰杯之后,这些陌路人都不再陌路了,五湖四海的来客在这里当了一回家里人,一起过个热闹的年,场面浩浩荡荡,长长久久!</p><p> 长桌宴让游客们尝到了最为丰盛的江南年夜饭,人在旅途,这个冬季不寂寞</p><p> </p><p><br></p><p><b> ………………</b></p><p><br></p> <p><b><i> </i></b> 走过昨日的喧嚣,领略了夜间的霓虹繁华,</p><p>清晨 仿佛一切又恢复了初来时的宁静,漫步在古镇的小巷里,能够倾听到脚步在另一个巷子里的回音……</p> <h3>东栅的古街绵延一里多长,最宽不过五米,每一块青石板都是百年清代建筑的见证</h3> <p>置身期间,好像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隐隐的看见张曼玉穿着格子旗袍,曼妙身姿、纤腰盈盈地从深处走来、走进了《花样年华》.....</p><p>~又想起了木心先生的诗《从前慢》……</p><p><br></p> <p>脚下是被岁月打磨锃亮的石板路,举首是狭长的缝隙天空,穿过旧屋萧蔷、木格排门洒落的光影,仿佛走进了一部线装书,一部江南水乡的线装书,百年前的风情世态,古人摩肩接踵,移步穿梭,“货物庶盛繁缛,米行、醋行,叫卖声、打铁声、织布机声,声声于耳……”</p> <h3>迎送着往来的商贾与文人墨客,也迎送着无数外乡流客</h3> <h3>一幕幕场景若隐若现..像一滴水洇入宣纸,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光阴流转的纵深里…… </h3> <p>吃着小巷茶馆的熏豆茶,喝着小巷人家的自酿米酒,不知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带着几分醉意徜徉在幽幽的长巷,时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那些半掩半闭的矮闼背后,一定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没有比这里更能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归宿了</p> <h1><b><i><br></i></b></h1><h1><b><i><br></i></b></h1><h1><b><i>四 一样的古镇 不一样的乌镇</i></b></h1><h3><br></h3><h3> 灵秀、婉约,还有呢?她深藏不露啊……</h3><h3> 小镇宁静,但曾繁华。这里水系发达,古往今来一直是京杭大运河商贸枢纽要道,<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周边城镇发展的中心;人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惊叹于一个个古镇被商业化淹没的今天,她能同时保持着一贯的清纯和从容,带着一身素净,走过漫漫红尘</span></h3><h3>……</h3><div><br></div><h3> </h3> <h3>小镇很小 但很悠远;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城竟然已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1300多年的耕作史。乌镇属“良渚文化”发展范围,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已有“乌镇为’吴越边境’的记载。“乌镇”的名称真正起始于唐代。这种历史渊源在其他古镇中已是不多见</h3> <h3>小镇单纯,却丰满而厚重;集聚着几个世纪的文人骚客,承载着千古不衰的文脉</h3><h3><br></h3> <h3>过去只闻茅盾先生是乌镇的名人,</h3><h3>到此一游才知,这里的文史渊源之深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h3> <h3>远的不说,近代革命的先驱、文学家沈泽民(茅盾其弟),新文化运动重要作家孔另境</h3><h3>(茅盾内弟)是都是乌镇人。</h3><h3><br></h3> <h3>沈 平—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h3><h3>张杨园—被称为“第一乡贤”,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h3><h3>鲍廷博—清代著名藏书家,为乾隆编撰的《四库全书》贡献的藏书居全国私家之冠,先后受到乾隆、嘉庆帝的多次奖谕;</h3><h3>汤国梨—章太炎夫人—乌镇历史上第一位妇女运动先驱~</h3><h3>这些大名如雷贯耳</h3><h3></h3> <h3>第一本中国漫画杂志的创办(1918年)者沈泊尘;</h3><h3>上个世纪30年代老上海著名期刊《快活林》的主编—中国新闻界前辈严独鹤;</h3><h3>以及现代知名海外华人(画家、作家)孙木心等~</h3><h3>这些重量级人物都是从乌镇走出且闻名遐迩的</h3> <h3>最最有名的要属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与他的老师沈约。</h3><h3>昭明太子编写的《昭明文选》是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是与《诗经》《楚辞》并列的经典,</h3><h3>沈约是格律诗“永明体”的创立人,他的《四声谱》,系统的提出了诗歌的平仄音韵,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h3><h3>沈约因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太师。每年都要到乌镇为父守墓尽孝,为了不耽误太子学业,便把太子带到乌镇。</h3><h3>昭明太子由此在乌镇筑馆(昭明书院)读书、著作多年。(图中是乌镇的“昭明书院”)</h3> <h3>这个石牌坊立在昭明书院正门入口处,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建立。牌坊上的“六朝遗胜”四个题字,在文革期间曾被有心人用水泥封住,才躲过浩劫得以幸存至今。</h3><h3>1981年经当地政府修整恢复原状</h3> <h3>昭明书院主体建筑。书馆目前依然在营业,馆内配有现代化设施。也是中国古镇最具规模的图书馆</h3> <h3>古时很多文人将“大隐隐于市”奉为至高境界,往往潜身于江南小镇,</h3><h3>乌镇以清秀恬静的隐世风土,引来八方俊彦来此游学或寓居~</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旧时文人集聚的“文昌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书画大家唐朝宰相裴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南宋参知政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都曾游学或寓居于此,或结社筑有“读书阁”,这些历代名人为乌镇、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span></p><p><br></p> <p>名人雅士可圈可点,平民庶辈也非一般,木心先生在回忆乌镇时也有过这样的记述:“凡寻常百姓也不乏出口成章、白壁题诗者,故每逢喜庆吊唁红白事,贺幛挽联挂得密密层层,来宾指指点点都能说出一番道理。“骚士结社,清客成帮,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图木心故居后花园)</p> <h3>“立志书院”—同治四年(1865)始建,创建人邑绅严辰。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立志小学,是乌镇第一所初级小学,茅盾为第一批学生之一。</h3><h3>........</h3><h3> 从《立志书院》出来,</h3><h3>想起昭明太子的《昭明书馆》和</h3><h3>宋朝诗人陈与义的“简斋读书阁”,</h3><h3>不禁对乌镇人生出无限的敬意,1500多年间的三位读书人读书的地方,在一个田野拥围、河道萦绕的小镇,被虔诚地纪念着,这该是怎样一种秉持呢?</h3> <h3>一颗读书的种子就这样被乌镇人精心地呵护着,顽固地坚守着,悠悠地延承到今天,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才是乌镇真正的老底子</h3><h3> …………</h3><h3>乌镇如谜一样的姑娘:远看像一春姑,小家碧玉美貌之春姑,吸引着全国游客到访,</h3><h3>近瞧才发觉“事事有出处,步步皆典故”恍若黛玉附体~~</h3><h3>可转身将要离去时,你不得不承认她更像林徽因~</h3> <p>宿在乌镇,枕水江南,却行走在英才辈出的土壤上</p><p>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乌镇处处无敌于江南美景,</p><p>被称为中国江南水乡的封面</p> <h3><font color="#010101">来乌镇之前,偶是肩背“故人的灵魂”游荡于此,内心落魄且又灰暗。 归去时就像木心先生回忆童年家乡一样:“.....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江水是绿,石阶也是绿,总像刚下过雨。”我的内心不禁也“青葱”起来(图乌镇2月的竹林)</font></h3> <h3><br></h3><h3>感谢旅游,感谢自由行!</h3> <h3>旅游归来,我仿佛变成了粗人,内心青葱的粗人”</h3><h3>再来乌镇一定作个闲者,“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和苏翁聊天。</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