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5年底,儿子获取了德国学术机构颁发的全额奖学金 (包括机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六周。我决定跟儿子一起出发,他去学习,我去欧洲几个国家逛逛。</h3> <h3> 我让儿子提早两周出发,先陪我去法国巴黎逛逛,然后陪我去柏林的朋友家过圣诞。圣诞过后,他去上学,我继续漫游欧陆。</h3><h3><br></h3><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18日飞抵巴黎,入住位于埃菲尔铁塔旁边的水星酒店,房间不大,但干净舒适。</font></h3> <h3> 自助早餐才15欧元,但非常丰盛。最好吃的是法国生肉肠和奶酪。</h3> <h3>12月19日</h3><h3> 因为不久前发生过恐怖袭击,所以整个巴黎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凯旋门下游客稀少,可警车很多。</h3> <h3>我们与荷枪实弹的法国大兵一同漫步在凯旋门下,似乎很有安全感。</h3> <h3>12月19日</h3><h3> 埃菲尔铁塔下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巡逻,似乎很安全。但乘电梯上塔要排长队。人一多,安全感就少了,因为恐怖分子总是挑人多的地方自杀。所以决定跟着儿子徒步登塔。</h3> <h3>只有我们母子俩在埃菲尔铁塔拾阶而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子跑得好快。他要搀扶我,我说现在还不需要,等我八十岁再说。</font></h3> <h3> 从埃菲尔铁塔下来后,我们前往赫赫有名的香榭丽舍大道。在大道口看见一法国小伙推着三轮脚踏车在兜生意,于是我们决定乘人力三轮车,让法国小伙拉着我们在香榭丽舍大道上走马观花。坐在车上,阵阵寒风迎面扑来,两边的景观飒飒而过,我一下子像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广州。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带我坐过那样的人力三轮车上医院看病......想不到几十年后,广州的人力三轮车都绝迹了,我竟然在法国的巴黎乘三轮车游玩。还有,<b>以前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气喘嘘嘘地拉着西方人满大街跑,而现在是西方人呼哧呼哧地拉着咱中国人在他们的大街上东游西逛...世事真是太奇妙了! 也许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吧。</b><br></h3> <h3> 看完整条大街后,我们去了几个香水化妆品店。由于是反恐一级戒备时期,所以进店前所有人的包包都得打开检查,穿大衣羽绒服的还要拉开拉链解开纽扣接受检查。儿子有点恼火,说这条路还不如奥克兰的皇后街和广州的北京路,没啥好逛的,不过他还是乖乖地跟在老妈的身后,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很多世界名牌店的店面都是小小的,很普通。</h3> <h3>12月20日</h3><h3> 慢悠悠吃过早饭,和儿子乘火车前往巴黎郊外的凡赛尔宫。火车有上下两层,挺老旧了,座椅上的红绒布已经磨退了色。乘车的人不多,大多是巴黎本地人和自助游的背包族,凭票由自动门进出,既没有安检又不用翻包,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不知咋的,突然没了安全感,真有意思!</h3><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买票参观凡塞尔宫的时候,儿子被问及是否年满18,估计儿子看上去稚气未脱吧,原来18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免费参观的,而18岁以上的成人要付15或18欧元不等。看来法国挺注重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当儿子告诉售票员,他两年前已经吃了18岁的生日蛋糕,不过他现在还是个学生,正准备前往德国学习。售票员欣赏他的诚实,于是把我们升格为VIP,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优惠,比如有导游带入宫门,由贵宾通道入宫,提供免费的自助语音导览机等,真是物超所值。</font></h3> <h3> 凡赛尔宫整齐庄重宏大奢华,非常壮观。如果要看完整个宫殿和两处花园,至少要花五六个小时,所以我们选择参观宫殿和一处花园。就这样,也要走3个多小时,真是把我累得七死八活,儿子也只好放慢脚步,走走停停,搀着我徜徉在这个看似无边无沿的皇家花园里。我对儿子说,“对不起啊,儿子,跟老妈出来旅游就得委屈你当支小拐棍,当个小行李生和小导游,你不会觉得很无奈吧?<b>”儿子突然很严肃地说道:“妈,你怎么这么说啊,我是你儿子,出门在外,照顾老妈当然是我的责任,就算在家里,所有重活都应该留给我做,因为我从老妈这里得到的爱和支持太多了。我大学里的许多朋友和同学18岁以后都离家独立,父母很少支持他们。而你在我18岁以后并没把我踢出家门,而是让我继续留在家里,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我周末打零工挣的钱也不要我上交,我心里非常感激,觉得欠你太多,所以我要好好照顾你..."</b> 这番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心里真的好感动。平时在家里,我上班他上学,周末也是各忙各的事情,很少聊天。儿子在我的眼里不过是个毛毛糙糙,不谙世事,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大男孩,没想到他还有一颗这么细腻的感恩之心。</h3><div><br></div> <h3> 来到巴黎,发现很多人法国人都讲不好英语,连酒店服务员也一样,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儿子的反应却跟我不一样,他后悔没有学一点法语,以至沟通不顺畅。他说<b>这是别人的国家,不能要求别人都说你的语言,你自己也应该尝试着学习别人的语言。如果听不懂别人的话,不要抱怨别人,应该怪自己没有努力,学识不够。好家伙!这会儿我该拜他为师了!</b><br></h3><div> <b>常言道,一同出门旅游是朋友之间增进了解的最佳机会,其实亲子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b></div> <h3>12月20日</h3><h3> 下午前往罗浮宫,这是欧洲雕刻和油画艺术的圣殿,我花了三四个小时才看了两个部分,已经走不动了,儿子身强力壮,看了四个部分。如果要认真看完所有作品,没有三四天是不行的。</h3> <h3><b>如果下次再来巴黎,一定要多待些时日,仔细欣赏罗浮宫里的艺术精品。</b></h3> <h3>12月21</h3><h3> 塞纳河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流。看过了上海的浦江夜游,广州的珠江夜游,自然想去看看巴黎的塞纳河夜游。</h3><div> </div> <h3> 巴黎冬日的夜晚,六点刚过,天已全黑,我们在昏黄的路灯下登上巴黎最新的玻璃游轮。乘坐游轮的大多是本地的情侣,各项价格也特有意思,三客晚餐39欧元,靠窗坐加5欧元,玫瑰花加5欧元,情侣拍照免费,满意才买,又是5欧元。情侣们在船上卿卿我我,看景儿的不多。我们特别买了靠窗的座位,准备好好观赏一番巴黎塞纳河美丽的夜景,结果大失所望。除了金碧辉煌的埃菲尔铁塔,沿河两岸的楼房基本没用灯光装饰,窗户内的灯该亮的亮,该灭的灭,白日里雄伟壮观的建筑成了闪闪烁烁,缺牙少眼,轮廓不清的大小板块,这跟浦江夜游和珠江夜游不可同日而语。所以<b>就观赏景色而言,应该选择塞纳河日游,因为巴黎就像一位素颜美女,只有白天才能看到她优雅美丽的本色。</b></h3> <h3>12月22日</h3><h3> 在巴黎的最后一天,我和儿子上午去参观了巴黎圣母院。那里的游客特别多。全副武装的法国大兵在游客中穿行着,我真怕哪位游客一个不小心碰到大兵的手肘,那麻烦就大了。</h3><div> 那天儿子穿着深灰色的呢子大衣和擦得铮亮的棕色皮鞋,单肩挎着嵌有广角长焦的佳能单反,显得英俊而潇洒。我提醒道,“儿子,别那么酷酷地四处观望,要护好照相机和兜里的钱包。” 儿子嫌我啰嗦: “老妈,眼下的巴黎到处都是大兵和警察,小偷哪敢下手啊!” 儿子说得也是,我也就不多话了。参观完巴黎圣母院,儿子想单独再去一次凯旋门,要一口气登284级台阶,直达门顶,摄下巴黎最宏大壮观的景色,顺便体验一下拿破仑当年的英雄豪情。于是儿子前往凯旋门,我独自返回酒店,收拾行李,准备次日飞往柏林。</div><div> 巴黎的冬日天黑得特别早,五点不到,街灯就亮了。虽说儿子已经是大小伙了,但在异国他乡旅游,他独自一人出去逛荡,到天黑还未返回酒店,当妈的自然感觉忐忑不安。正当我凝望着窗外的街道,惦着念着,门咔嚓一声开了,儿子回来了!我的心一下子归回原位。</div><div> 奇怪的是从凯旋门归来的儿子一点儿都没有凯旋的样子,上午那酷酷的神情也不见了,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嘴唇抿得像个锅盖...“儿子,你这是怎么啦?” 儿子无精打采地说: “妈咪,我真的没想到眼下四处有大兵警察巡逻的巴黎还会出现明目张胆,联手盗窃的小贼。我在凯旋门地铁站上车的时候,突然有人在身后推了我一下,把我推进车厢,接着旁边有个戴着黑色毛线帽的白人把我照相机的镜头喀嚓一下拧了下来,快步冲出车门,我刚反应过来,车门就关上了,我隔着车门,眼睁睁地看着那小贼拿着我的镜头溜了,真是气死我了!” 我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恼怒的情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还好,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儿子看我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跟我急了起来 “妈咪,你怎么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啊?虽说那个广角镜是二手的,但我把整整两个月打工挣来的钱都花在上边了。” 我微笑着问:“儿子,你让我同情谁呢?是同情巴黎小贼家中没米下锅,不得不做出偷窃扒拿等下作之事,还是同情你啊?你整天一副酷兮兮的样子,把我的提醒都当成铃儿响叮当,又怎么需要我的同情呢?”儿子被我的话逗乐了,锅盖嘴也翻了过来。过了一会儿,平静地对我说,“妈咪,我就当那个小偷的家里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我的镜头恰好帮他解决了这个困难,这样去想,我的内心会感觉舒服一点。” 我被儿子的自我安慰法逗乐了,我对他说:“巴黎小贼无数,可你只有四个镜头,这些镜头是你用来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如果你不吸取这次的教训,还是大大咧咧地让小贼们把你的镜头一个个偷去解决困难,那你眼里留下的将不会是美丽的景物,而是人间的丑陋。” 儿子点头笑道: “妈咪,你知道吗,我最恨的是你说的话总有道理。我不想听,但又不该不听。” </div><div> <b> 旅途失窃确实是件令人懊恼的事情,如果因此怒斥子女或者恶语埋怨就会破坏远游的好心情,正所谓大煞风景。东西丢了可以很快买回来,但感情伤了,情绪坏了,修复起来便需要时日。儿子一天天长大,我也一天天悟出了这个道理。</b></div> <h3>巴黎的城市轻轨列车</h3> <h3>1月23日</h3><h3> 从巴黎飞往柏林。朋友到机场迎接我们。我们在柏林待了两天。</h3><h3><br></h3> <h3> 我们乘马车慢游勃兰登堡大道,看过柏林墙遗址,犹太人纪念碑......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离勃兰登堡门不远的那些古老坚实的大楼外墙上的大小弹孔,那是二战攻克柏林时留下的,一串串,一排排,似乎在述说着战争的恐怖。这些大楼外墙一直没有修整,也不住人,觉得似乎有点浪费。但朋友说,留作警示后人,很有价值!</h3> <h3> 第二天,我们去了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at zu Berlin),这所大学的前身是柏林大学,创办于1810年,是德国的精英大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学术中心,有着辉煌的历史,曾产生过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我们熟知的学术界大师爱因斯坦,黑格尔,叔本华,海涅,魏格纳等都曾在该校学习与任教。</h3> <h3> 儿子是学法律的,而洪堡大学的法学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法学院之一,所以儿子是带着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参观这所大学的。就我而言,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洪堡大学广场人行道上的一小块玻璃地面,透过厚厚的玻璃看到地下有一个个空书架, 旁边写着:‘’1933年纳粹焚书处‘’。这个镶嵌在地下的空书架纪念馆设立于1995年,是一位以色列艺术家的作品,用以警示1933年5月10日发生在这里的由纳粹鼓动的焚书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超过两万多本与犹太民族、共产主义以及宣扬自由与民主相关的书籍被焚毁。德国朋友神色黯然地站在玻璃地前轻轻地说:‘’书是不能焚烧的! 焚书是会给国家与民族带来厄运的! 焚书事件不久,二战就爆发了,侵略别国是一种自焚行为,给他国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历史教训对我们德国人来说真是太惨痛了! 所以设立这个地下空书架纪念碑意义非常重大,也很有必要! <b>因为人类的忘性是很大的,过了一两代,人们说不定会把这一切忘掉,就有可能重蹈覆辙‘’。</b>她一边说一边把我们带到不远处的地面,看一块镶嵌在地面的铜碑,上面铸着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名言:<b>“哪里把书扔进火堆,哪里接着就会把人也扔进火堆。</b>” 也就是说<b>焚烧书籍的后果就是焚烧人类自身</b>! 我突然感到,虽然国度与种族不同,但人类的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在想,如果我们中国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遗址设立一个警示碑,是否能让我们国人的子孙后代免除一而再,再而三的焚书坑儒事件呢?<br></h3> <h3>12月25日</h3><h3> 今天在柏林以西50公里开外的小镇特罗伊恩布里岑(Treuenbrietzen)和好友一家过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平安夜。这个小镇只有6千多居民,街道两旁座落着一幢幢用长木条和大泥砖交织砌成的古旧的房屋,深冬时节,路边的梧桐树叶已落尽,光突突的枝丫在冷风中僵硬地抖动着。小镇在冬日暗淡日光的笼罩下显得格外静谧而遥远。1945年二战结束的时候,此地有一千多居民被苏联士兵集体屠杀,因此特罗伊恩布里岑小镇在史料中留下了淡淡的一笔。</h3><div> </div> <h3> 下午一点半跟朋友一家前往二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小村庄做圣诞弥撒。小村子里只有一百五十四个人,四十来幢小平房,一个小教堂。村民们全部都是基督徒。他们衣着得体,温文尔雅,静静地坐在小教堂里听牧师宣教,看孩子们表演圣经故事。<b>我虽然不懂德语,也不是基督徒,但此时此刻似乎能感受到耶稣的圣灵之光在温暖着这西域清冷的小镇和村庄......</b></h3><div><b> </b></div> <h3> 弥撒结束后,跟随朋友回家,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合共二十二人盛装静候圣诞老人的到来。六点正,圣诞老人准点敲响了院子的墙壁,孩子们赶紧打开玻璃门把圣诞老人迎进屋子里来。大人们把两大麻袋的圣诞礼物悄悄交给圣诞老人,由他来分发。每个人在接受礼物的时候,都必须念一首圣诞诗或者唱一首圣诞歌,我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唱了一首"平安夜",获得了特别热烈的掌声,大家说我有天使般的声音,还有更夸张的赞美,说是中国天使降临德国。<b>我知道,西方人是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的,所以在飘飘然之余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找时机把溢美之词奉还回去,才能皆大欢喜。</b> </h3><h3><br></h3> <h3> 圣诞老人分派完礼物就回家吃饭去了。我们开始忙着拆礼物,互相道谢。接着圣诞大餐开始端上桌子。今年的大餐是红烧野生鹿肉,土豆,菜蓉,奶油甘蓝菜,酸甜红卷心菜,加上各种各样的酒水饮料,使人味蕾大开,心情大好。<b>虽说窗外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但门内却暖流涌动,恰似德国人的性格。</b></h3><div><b> </b></div> <h3> <b>此次欧洲之行,不仅可以观赏名胜,而且还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历史,体验民情,实为难得。</b></h3> 12月28日<div> 凌晨三点半,随朋友一家从德国的特罗伊恩布里岑出发前往意大利博尔扎诺(Bolzano)边上的雪山滑雪。博尔扎诺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中部,在北欧和南欧相交的十字路口上。据说这座小城汇集了南北欧的精华, 当地的博尔扎诺人完美地融合了德国人的严谨勤劳与意大利人的浪漫热情和幽默风趣。</div><div> </div> <h3> 朋友一家是德国人。我发现德国能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跟德国人对驾驶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德国人无论男女,不分老少都爱开车,而且爱开快车。<b>德国道路的限速有60, 70, 80, 100, 120 和无限速。一路上我们飙过巴伐利亚,慕尼黑,穿越奥地利,进入意大利,车速有时高达一百七八十,即便如此,旁边的车辆仍在飕飕地超越,简直在玩命。看! 这车速 189/小时!!</b></h3> <h3>进入意大利境内</h3> <h3> 九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入住酒店,稍息片刻就开始做滑雪前的准备工作。在白雪皑皑的雪山滑道上最令我惊讶的一幕是有好些五六岁的孩子踏着雪橇像小燕子似的在雪地上飞快地滑行,还有好些三四岁,路还走得像小企鹅似的小娃娃也跟着教练或者父母在练滑雪,简直不可思议!</h3> <h3> 朋友告诉我,在德国,很多孩子路还没走稳就练滑雪,因为在德国人眼里,<b>滑雪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和一种娱乐,而且跟游泳一样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勇气。可见欲得虎子,不可娇养。为人父母者也许可以由此得到一星半点启发吧?</b></h3> <h3>12月29日</h3><div> 按计划,我和朋友们一起驱车从德国的特尔布里岑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博尔扎诺滑雪场,他们在那儿滑雪五天,而我在那儿只停留一天,然后独自乘火车前往威尼斯。</div> <h3> 火车站在山下的小镇上,离山上的滑雪场有五十多公里路。朋友们执意开车送我到火车站,可我谢绝了,我坚持自己乘大巴去,因为我不愿意他们在滑意正酣之时脱靴解甲。朋友们拗不过我,只好在雪山口送我上了大巴。他们显得非常担忧,怕我到了博镇后找不到火车站台或上错车,误了前往威尼斯的火车或者跑到罗马去了......他们再三再四叮嘱我,如果遇到什么麻烦,马上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会立刻开车到镇上或者到我迷失的地方"营救”我。朋友们的好意令我感动万分,但我心想,我已经独自一人闯荡过美加大洋洲及亚洲的十几个城市,不至于在欧洲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上迷失了吧?!我信心满满地坐上了去博镇的大巴。<br></h3><div> </div> <h3> 博尔扎诺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很小的城镇,人口才10.4万。我在火车站对面下了车,举目望去,几乎都是高鼻子白皮肤的德国人或者意大利人。我心想,这里的人应该都会说英语吧?!</h3><div> 走进车站,我先查看车次和站台的显示屏幕,但找不着去威尼斯的车次,于是我径直走到售票处,出示我网购的电子票,用英语向售票员询问,她看了我一眼,把票还我,做了一个往左拐的手势,只说了一个英语单词"turn"。我按她指的方向turn了进入,看到了列车站台,横在前面的是一号站台,横列其次的是2-6号站台,站台之间既没有天桥,也看不见人行道,远处有个地下通道口,但口上又悬着男女厕所的标识。我有点迷惑了。所幸时间还宽裕,我决定先把箱子寄存起来,弄清楚前往威尼斯在哪号站台上车,怎样到达那个站台。于是我找到了行李寄存处。我用英语问寄存员"多少钱?” "5欧元” 她也用英语回答我。我付完款交了行李后,看没有其他顾客,就把电子票拿出来向她咨询,她看了半天,把票还我,嗑磕巴巴地回答道"I don't speak English" .我知道,她是想说她不会说英语,但表达成她不说英语,不说也罢,我到站台上去问问就好了。一出门就看到一位六七十岁,身穿鲜蓝色,领口和衣袖都有红黄两色镶边的铁路制服的老先生,他胸前别着亮晃晃的金属名牌,正在指手画脚地热情地向一名乘客解释着什么,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等候着...谁知道他解释完了以后转身就走,好像没看到我似的。哎?奇怪了,我又没隐形,他怎么视而不见呢?我追了上去,连说几声"哈罗",就差没有拽住他的制服,他这才转身,我赶紧向他询问,他涨红着脸,双肩一耸,两手一摊,说了一句 "I don't speak English" 噢,老天!这句话不就是英语吗!?看来老先生这辈子只学会了这句英语了!不过想想,自己这辈子不也只学会了三五句德语吗,也能耐不到哪里去,于是也向他耸了耸肩膀,用德语说了声"谢谢",他赶紧回了声"不用谢"。我想他一定如释重负。😉</div><div> 转身一看,前面不远有个警察站,暗自思忖着,警察的英语肯定很溜儿,而且问方向,警察应该是首选,于是走到警察站门口。往里一看,至少有三四个警察。我向坐在前面的警察先生招了招手,他向我点了点头,但没有回应的意思,而是向身后的几个警察叽哩呱啦地说了一通什么,然后其中一个警察向我走来...他用断断续续的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要往远处那个有厕所标志的地下通道走,就可以到达对面的站台了。说真的,如果没有他的"手舞足蹈"我还真得再迷惑一阵子。</div><div> 走下地下通道,果然看到了通往站台的六个阶梯口,但我应该上哪个站台呢?又糊涂了...不行!这次我得找个年轻的学生问去。按理儿,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连远离英伦十万八千里的中国的中小学,英语都是必修课,更甭说欧洲了!我信心满满地走上6号站台,寻找学生模样的乘客,发现一个十八九岁,手拿一本厚厚硬皮书的文雅知性的姑娘正在候车,我微笑着朝她走去:"请问,我可以用英语问你一个问题吗?" 她莞尔一笑,手心手背来回转动了几下,我明白她是说她的英语马马虎虎,我心想,她说不定是谦虚呐?!我把票递给她,把我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票上印的是德语,她眼睛一瞄就明白了,可她又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解释,她看着我,支支吾吾说了几句话,看我仍旧一脸茫然的样子,她突然一手拉着我的衣袖,一手帮我拉箱子,说了一句"follow me", 就拖着我往地下通道走去。来到一个电子显示屏前,她指着一个空行反复说"wait, wait..."就没词儿了。不过,我已经明白了,她是告诉我在此等候站台的信息。<b>谢过她后暗自思忖,天哪! 我真够无知的,以为欧洲人都会说英语呢,殊不知还有那么多人“I don't speak English."呐!</b></div> <h3> 千辛万苦以后,终于登上了前往威尼斯的列车。网上购票不贵,所以任性了一把,乘坐头等车厢。头等车厢确实挺豪华舒服的。每个包厢有一道横拉的落地玻璃门,四张大大的皮沙发两两相对,中间还有一张橡木的小方桌。上车的时候,我一个人就占了一个包厢,感觉自己好像CEO. </h3><div><br></div><div><br></div> <h3> 过了两站,上来了一对看上去年近九旬的老夫妇, 拖着两个大箱子,颤颤巍巍地拉开了玻璃大门。这下子CEO当不成了,看老人家步履艰难,只好站起身来当一回"雷锋"了! 先把自己的箱子往里推,然后把他们的箱子放整齐码稳,让他们有个宽松的地方伸脚。可老太太只哼唧了一下,连声谢也没有,老头儿呢,只说了一声better. 看来他们也是不说英语的吧?中国有一句俗话,"千年修得同船渡",能在千万里之外跟这老头儿老太太坐在同一节车厢里,也算是一种修缘吧?于是我试着跟他们聊天,我告诉他们我要到威尼斯,在桑达露琪亚车站下车,问他们在哪里下车。老头在喉咙里咕噜了几下,毫无表情地盯着我,老太太眯缝着眼睛上下打量着我,好像在看一个外星人,把我弄得浑身不自在。拉倒吧! 别去修啥缘了,还是埋下头来写我的旅行日记吧。不经意间看到<b>老太太慢悠悠地从包包里摸出了一个彩色的小纸团,一层层打开是掰剩的最后一格巧克力,小得连两个指尖宽也没有,可老太太却吃力地把这最后的一格巧克力掰开两半,用她那布满青筋褶皱的老手递一半给老头儿,另一半送到自己的嘴里。此情此景让我突然觉得生命与爱情的感动无处不在,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那种携子之手,与子共老的境界不就是眼前的这一幕吗?</b>我微笑着把眼睛转向了窗外,心中的不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h3><div><br></div> 想想写写看看,一下子就到了该下车的时候了。欧洲的冬季夜幕降临得特别早,不到6点,车窗外就一片黢黑。但我觉得再黑的夜也不能掩盖威尼斯这座意大利名城的辉煌灯火吧,可为什么列车已经缓缓靠站了,看到的不过是星星点点的昏黄而已呢?我一边穿大衣一边纳闷,整好行装准备下车。就在这时候,沉默了几个小时的老头儿老太太发话了,他们一边摇手一边说No,堵着玻璃门硬是不让我出去。我问"why",他们也回答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摇手,一连串地说No...这时列车已经停下来了,我当时那个急啊,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幸亏一个列车员走了过来,我只好隔着玻璃门拼命向他招手...列车员用带有浓重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告诉我,火车晚点了,这站不是威尼斯,下一站才到桑塔露琪亚站。天哪,要不是老头儿老太太硬堵着门不让出,我那天晚上就得在远离威尼斯的一个小镇上露宿街头了...<div> <b>人啊,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举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恩惠...</b></div> <h3>12月30日</h3><h3> 吃完早饭,十点来钟出发“慢”游威尼斯。据酒店前台服务生介绍,出酒店往右拐,顺着主路,随着人流,一直走,走得快的话,半个小时就可到达圣马可广场。我心想,我又不是来参加竞走比赛的,干嘛要走那么快啊,我打算走走停停拍拍看看买买,两个小时以后能到就好。</h3><div> 一路闲游过去,这条所谓的主路时宽时窄,跟成都的宽窄巷子差不多,最窄的一段,跟朱家角的小巷子一样。路的两边大多是商铺,售卖衣服,皮鞋,箱包,首饰,化妆品,工艺品,玻璃制品等等,许多小酒吧和小饭店点缀其间。一边逛一边想,觉得好笑,人们不远万里从南半球飞到北半球,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本以为会看到一个耳目一新的世界,而实际看到的却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难怪儿子把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叫做广州北京路或上海南京路,幸亏他到莱比锡去了,没有跟我来威尼斯,否则他会大喊来了朱家角。所不同的是带有异域色彩的商品总能让人驻足观赏,以购为乐。</div><div> </div> <h3> 走着走着,不知怎的天就黑下来了,天哪,已经走了将近六个小时了,可圣马可广场还没走到,是不是弄错方向了啊?威尼斯是没有汽车的城市,所有交通工具都在水上,水上巴士,水上的士,水上私人包船--贡多啦等等,我必须要走到圣马可广场,才能到码头乘水上巴士回酒店。我不禁着急了,问了几个路人,都说方向没错,继续走就行了。</h3> <h3> 走啊走啊,走到一个拐角处,突然眼前一亮,黑暗中一个华灯闪烁的巨大方框好似从天而降,海风紧随着扑面而来,我一下子给震撼住了,好美啊!美得有点不可思议!我这是在哪儿啊?人间还是天堂?</h3> <h3> 正在惊讶之中,圣马可大教堂洪亮的钟声响起来了,我转身一看,宏伟的大教堂在华灯的辉映下发出圣洁的光芒.....<b>.这一路走来, 我远眺近观过无数的大小教堂,看过精雕细琢的巴黎圣母院,进过撼人心魄的柏林大教堂,此时此刻又驻足在威尼斯恢宏的圣马可大教堂门前,所有这些教堂风格各异,精美绝伦,使人不得不折服宗教的魅力。</b></h3> <h3>1月4日</h3><h3> 元旦那天,我从威尼斯返回博尔扎诺滑雪场,与朋友们一起庆祝2016新年。一月二日,有的朋友返回德国,有的继续漫游。我与朋友两口子两天走了四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h3> <h3> 我们开玩笑说,欧盟国家的边境是世界上最模糊的边境,一不留神就跑出国了。除了进入瑞士有个象征性的小关卡,站着两个双手插在裤兜里的警察以外,别的欧盟国家的国界只是在高速路上树个牌牌就是了。(图为列支敦士登)</h3> <h3> 今天逛了瑞士的两个城市,布克斯和圣加仑。我把它们冠名为三超城市:景色超美,物品超贵,行人超少。环顾四周的商店和民居,漂亮得有点假,像图片,像积木...</h3> <h3> 这确实是个很富有的国家,但跟新西兰一样,穷人富人都有,有领福利金的,也有富可敌国的,没有人们说得那么神。</h3> <h3>1月4日</h3><h3> 我住在朋友的朋友家里。先生是医生,太太是教师。在瑞士,医生收入很高,是教师的两倍,加上他们没有孩子,所以生活很宽裕,房子宽敞舒适豪华,从客厅的落地玻璃门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和布克斯市的全景,玻璃门外的阳台像个大花园,因为是冬天,所有盆栽植物移进了太阳房,只有一株栽种在大花盆里的松树点缀着空大的阳台。<br></h3> <h3> 不过并非大部分的瑞士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据朋友之友所述,瑞士的穷人也不少,有不少三代同堂的家庭,因为买房租房都很贵,很多年轻人负担不起。当然,所有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是有保证的,比如食品,水电,暖气,住房等,不过穷人得住政府提供的公屋,穿二手的衣服和鞋子,没钱出外旅游等等,这跟新西兰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h3> <h3>1月6日 </h3><h3> 从瑞士返回了德国。昨天在福森游新天鹅堡。这两天在慕尼黑。看!德国面包圈比我的脸还大。我喝的啤酒虽然不含酒精,但味道很正。德国猪蹄很香脆,好吃。</h3> <h3>慕尼黑</h3> <h3>海卡——同事加朋友</h3> <h3> <b>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文物古迹的艺术价值,有时很难在当朝或者以后的几十年里有个明确的定论。</b>新天鹅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于1869年开始修建的,据说他为了建城堡,不仅花光了王室的资金,而且还大量借贷,最后内阁联合几位皇室成员通过医生宣布国王精神失常,用通俗的话来说,确诊国王是个疯子,逼他退位,国人也因此唾骂他们的君主。然而,<b>这位一百四十七年前的疯子国王却为他后世的国人带来每年上百万的游客和源源不断的黄金白银,于是当今国人以他为傲,认为他是绝世天才。可见统治者的功与过很难盖棺定论,还得留与后人评说。</b></h3> <h3> 从新天鹅堡的建成(不过有些室内装修并没有完工,连皇帝的宝座还没放上)到60年代中期,新天鹅堡一直被看作是"庸俗的” 和"缺乏艺术价值”的建筑,不过此后许多著名的史学家和艺术家颠覆了这些观点,给予天鹅堡极高的评价,令天鹅堡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可见<b>许多历史古迹的价值也得留与后人评说。这种评说不仅来自专家论述,更重要的是来自络绎不绝的游人的欣赏,这是一种无声的,但最有力量的肯定。</b></h3> <h3>1月7日 </h3><h3> 看了新天鹅堡,我们驱车前往海德堡。<br></h3><h3><br></h3> <h3>海德堡不见大海,</h3><div>只有内卡河水向莱茵河缓缓流去。</div><h3><br></h3> <h3>传统,古典,历史悠久,</h3><div>山顶上巍然耸立着中世纪残留的城堡,</div><div>山脚下绿树掩映着欧洲最古老的大学。</div><div><br></div> <h3>歌德曾经漫步在狭长的老街,构思着旷世诗篇,</h3><div>黑格尔的身影定格在海德堡大学的哲学讲坛...</div><div><br></div> <h3>海德堡不见大海,</h3><div>但知识的海洋一望无际...</div> <h3>1月10日</h3><h3> 离开海德堡后,我们去了科隆。本来打算取消此行程,因为几天前那里发生了暴力事件——德国人和难民发生暴力冲突,起因据说是在迎新年的狂欢集会上有难民强暴了德国姑娘,于是就发生了几天前的复仇行动。考虑到酒店已经订好,再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当时的反恐戒备状态,所以还是勇敢地驶向科隆。到达科隆以后,听说当晚在火车站广场那边还会有抗议集会,估计还会出现暴力冲突。我们决定冒险去看看,顺便参观一下广场旁边雄伟的科隆大教堂。徬晚时分,我们来到科隆广场,看到曾经出事的地方放着一束束鲜花,一张张卡片。广场四周都是戒备森严的警察。感觉最搞笑的是新闻记者,他们的人数比抗议者还多,到处架着摄影录像器材,照相机三脚架一个接一个,就像葡萄架.....这哪像是防范暴力事件的阵势? 更像是激动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说得直白一点是‘’唯恐天下不乱‘’。</h3><h3> 离开科隆,我们还去了法兰克福,在那里主要是逛街购物。我在法兰克福和朋友们道别。他们返回柏林亲戚家度假,我独自一人乘火车前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h3><h3> </h3> <h3>1月12日</h3><h3> 离开德国,乘火车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网上订了一个三星级酒店,离火车站不到五百米,拉着行李箱沿着中央大街一边溜达一边观街景,慢悠悠找到了那家酒店。天呐,这竟然是三星级酒店! 大门才一米多宽! 我得侧着身子推着我的大箱子通过一条小走廊来到一个像鸽子笼般的酒店前台,"笼子里"有两个服务员,其中一个探出脑袋向我打招呼。我有点迟疑,思忖着是不是进错门了,这难道是一百多纽币,六百多人民币一晚的三星级酒店吗?? 当我犹犹豫豫地把我已付款的酒店订单递过去的时候,那位服务员笑逐颜开地说了一大堆欢迎话,打开"鸽子笼"的小门,拿过我的行李,把我引到二楼的一个房间前,打开房门一看,里边还算宽敞,也很干净。这下我的心算是安了下来,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三星级酒店大门如此狭窄寒酸呢?
放下行李,到酒店楼下的咖啡馆叫了一壶英式红茶,一小片奶酪蛋糕,一边品一边阅读阿姆斯特丹的旅游攻略,并作出这三天的行程安排。王宫,博物馆,运河是必去的,王宫旁边的购物街也是少不了的,而看荷兰风车需要的时间较长,还得参团走,所以决定求近舍远,把酒店附近的人文景观好好看看,细细品味就好了。
作完计划,天色便暗了下来,欧洲的冬季有着漫长的夜。我走出咖啡馆才五点不到,华灯已初上了。我沿着中心大街往王宫方向漫步徜徉,一路上驻足琳琅满目的礼品店,各式各样的奶酪店,大大小小的瓷器店,服装店......最后来到一家旅游商店,看到当晚7点有一班历时两小时,带四道菜晚餐的玻璃船运河巡航,价格为76欧元。费用不菲啊! 踌躇了一下,想起了巴黎塞纳河的夜游,不知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游是否跟巴黎的塞纳河夜游一样单调呢? <b>不过据说来了阿姆斯特丹,如果没有游运河,就如同去了北京没有游长城一样,</b>于是咬咬牙,买下了船票。<br></h3> <h3> 阿姆斯特丹被称为“欧洲北方的威尼斯”,因为她运河总长度超过100公里,拥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
晚上七点,我登上了一艘五光十色,如梦如幻的玻璃游船,沿着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一边品着香槟美食,一边听着轻柔的小夜曲,一边观览着两岸景色如画的运河民居与丰富多彩的历史古迹。即使形单影只,也难掩浪漫情怀。
我在静静琢磨着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夜游与法国塞纳河夜游的不同之处。塞纳河宽阔,两岸的楼宇灯火昏暗,明明灭灭,除了金光灿烂的埃菲尔铁塔之外,别的景物都轮廓不清,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比较窄,两岸一幢幢色彩缤纷的荷兰风格的尖顶小民居近在眼前,清晰得如同用高像数手机拍出的照片。民居的门口非常小,而窗户非常大。家家户户的楼房顶部都有个大钩子,非常有意思。更有趣的是入夜后家家户户都不拉窗帘,那钢琴前的金发姑娘,台灯下的青年小伙,嬉戏打闹的男女孩童,深情拥吻的夫妻情侣......有如一幅幅巨型的生活画卷在沿河两岸缓缓展开......我不禁在想,人们为什么不把窗帘拉上,以遮挡隐私呢?后来当我看到有一些居民倚在窗前,静静凝视着运河方向时,我霎时悟出了个中原委: <b>运河上流动着一艘艘七彩闪亮的游船,与水中的倒影和天上的星月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居民们又怎么舍得拉上窗帘呢?</b>他们花大价钱买下河景房,就是为了看这运河美景啊!<b>游人把民居居民当景观欣赏,居民也把游人游船当图画浏览,这种自然天成的互惠共享是多么难得啊!</b><br></h3> <h3> 从运河码头返回酒店,已经很晚了,有点睡意阑珊,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子里还在晃动着几个百思不解的问题: 为什么荷兰民居的大门那么窄? 窗户那么宽? 感觉不符合建筑比例。为什么家家户户小楼的顶端都有一个巨大的铁钩子?想着想着,干脆坐起来上网,问问谷歌吧! 原来荷兰最初的居民纳税标准是根据家门的尺寸来定立的,门大税多,门小税少,为了减少付税,人们便把门做得小得不能再小。看来‘’税收‘’真是个令人厌烦,但又不得不接待的一年到头索要钱粮的穷亲戚,为了打发这个穷亲戚,人们不得不委屈自己,拼命装穷。难怪我要侧着身子进三星级酒店大门呐。但问题又来了,门这么窄,大件家具怎么搬进屋子里呢?于是人们把窗户做得大得不能再大,然后在窗户上方,屋檐下方嵌入一个大大的吊钩,把家具从窗户吊入房子里。可见,税收规则与税务居民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我算是开眼了。</h3>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从入住的三星级小旅馆步行到王宫,全程只要三五分钟,可谓举步即到。环绕王宫四周的是平民百姓的大小商店,旅馆,饭店,咖啡馆,平价礼品店...有轨车,无轨车,大车小车,自行车在王宫四周来回穿梭... <b>这哪像什么王室深宫,分明是老百姓的邻家大院,特有亲和感,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不为传统所束缚,迎娶平民皇后马克西玛,明白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为什么那么自然随意和接地气。难怪荷兰人如此爱戴他们的王室,尤其是那位平民皇后马克西玛,她财经专业的背景和为民服务的个人魅力,为王室加分不少。</b></p> <h3> 用完午餐,开始步行前往王宫附近的购物街。那条街窄窄的,两边的店铺一个接一个,没多少餐饮店,大多是衣服,鞋帽,箱包,百货,礼品和首饰等商店。走走逛逛,买了两件打折的毛衣和两双皮短靴,天就黑下来了。
在回酒店的路上,经过阿姆斯特丹一处有名的红灯街的街口,街里面各种形状的闪闪烁烁的霓虹灯清晰可见。看见一个华人旅行团,二十来个衣着鲜亮的男女正跟着导游漫步走入红灯街......我突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提供性服务的地方怎么也成了旅游景点了呢?里面有什么妙曼的风景可观览的呢?无意中看见旅行团里有几个女的在交头接耳,继而发出一阵嗤嗤笑声,其中有个尖尖的嗓门挤出一串带北方口音的汉语: "开店卖X,真贱啊!" 有个女的打趣说: "看紧你家老头哦"。答复是: "他敢! 我把他给阉了!" 不经意听到的对话倒了我的胃口。穿着那么高档的服饰,参加如此昂贵的欧洲旅行团,怎么会爆出这么粗野的言谈呢?有些人贬损他人下贱是为了显示自己高尚。而这些自诩高尚的人又未必有高贵的灵魂! 既然耻笑娼妓下贱,为什么还要去观赏这道风景线? 既然知道卖身者见不得人,为什么还要成群结队走到她们面前,像看动物一样观看她们?妓女也是人,她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谋生,已经够可怜的了,作为普通百姓,如果无需相关服务,最好离她们远远的,哪怕偶尔遇到,也该权当看不见,以留给她们最后一点残存的自尊。哪怕她们连残存的自尊也没有了,裸立在橱窗里以招徕顾客,也没有必要驻足观看。
其实,在移居新西兰之前,我也跟主流社会一样,觉得妓女是罪恶的,同性恋是变态的,来到了这个平安祥和的国度之后,慢慢对人性的多元化有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理解。二十年前,在进行教师资格培训的时候,我研究了青少年的同性恋问题,改变了我对同性恋人群的许多偏见。十年前,我们学校邀请了一位新西兰著名的外科医生来给毕业班学生做励志演讲,她的演讲颠覆了我对娼妓的认识。那位医生没念完高中就辍学了,当了未婚妈妈,父母把她扫地出门。没有学识,没有工作技能,福利金又不够用,孩子的开销又大,无奈中只好注册当娼妓,用女人最原始的方法去挣钱.......她描述了那几年辛酸的娼妓生活,她说一个女人如果可以用大脑,用技能去谋生的话,就不要出卖身体,因为在出售身体的同时也出售了你的灵魂与自尊。于是她在25岁那年重返原来的中学读高中,老师们欢迎她,给予她额外的帮助辅导,使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进入大学医学院,最后成了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的经历令我唏嘘,她的毅力令我敬佩,但我更要赞叹的是老师的伟大和社会的友善。这种友善与关怀,真的可以"把鬼变成人",而偏见与歧视,往往会"把人变成鬼"。真希望人们以后不要把所谓的红灯区作为旅游观光热点,留一隅安静的角落给那些在生存生理与道德尊严之间挣扎的女人和男人们吧。<br></h3> <h3>1月15日</h3><h3> 在欧洲漫游了将近一个月,该回家了! 千好万好不如家好! 我的花儿,我的树,也不知怎样了。儿子还在莱比锡大学进修。我一人先返回奥克兰了。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但我的视野开阔了,见识增长了! 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吧。再见! 欧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