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7月20日,我们走进宁波天一阁。</h3> <h3>孩子们每到一处都知道先取一张地图,这给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h3> <h3>跟孩子们一起出来,我真省心。</h3> <h3>天一阁博物馆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h3> <h3>这是天一阁博物馆的正门。</h3> <h3>这俩孩子所有的足迹都奔着历史古藏来。</h3> <h3>门前的这对貔貅,经历风吹雨淋依然不减当年的威风。貔貅,在风水中能够起到辟邪化煞、逢凶化吉与招财旺财的强大功效。</h3> <h3>这座铜像,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h3> <h3>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岁的他考上进士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据文献记载,他敢于冒犯权歼,勇于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一座藏书楼。</h3> <h3>三个小孩不知道是哪个小学的,他们是义务解说员。后来我还看到了他们的大部队,在老师的带领下休息。休息档,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走近游客,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吸引游客,让游客接受他们的服务……这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实践课,大城市的孩子就可以上到这样实在,不仅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盎然与胸!(我职业病又犯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塑像后边的墙壁,</font>墙上是整幅的石雕壁画草原骏马图,也许在范钦大人心中始终有着继续驰骋万里的心性;当然也有马放南山、悠闲阅卷的几分自得吧。</h3><h1><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STHeiTi,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1><h5><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STHeiTi,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5><h1><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STHeiTi,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1><h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STHeiTi,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3> <h3> 天一阁藏书楼是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贯通为一大间,与“天一”相吻,楼下分为六间,与“地六”结合,正中三间品连在一起,作为中厅,两旁悬挂着文人学士们题写的楹联。楼前凿池,急时汲水灭火以保庋藏无恙。藏书楼名字来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据说范钦将藏书楼更名后,此处再没有发生过火灾。<br></h3> <h3>水北阁原是清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他曾有读书处在月湖旁,楼名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藏书达六万卷。<br></h3> <h3>尊经阁
由原宁波府学(孔庙)藏书楼移建而来。现天一阁景区中许多建筑均为原物迁建或仿建,当年天一阁占地建设规模并没有目前宏大。
峥嵘一阁东南美
书卷长藏天地间<br></h3> <h3>陈氏宗祠(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德和堂
建于清道光年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复后归入天一阁博物馆。陈氏是宁波大族,晚清陈政钥(字鱼门)在古代纸牌基础上发明麻将,并通过其英、日友人传遍世界,现辟为麻将陈列馆。<br></h3> <h3>麻将在这里竟然专馆陈列,是我没想到的,受正统教育影响,从骨子里认为打麻将就是赌博,凡是打麻将的就是空虚至极,甚至不是好人,看来我是错了,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亦没有绝对的坏……</h3> <h3>在平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牌了。<br></h3> <h3>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嵌挡”,“朋(碰)”等都和宁波方言有关。另外,宁波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另有几句话引自鲁迅和胡适。胡适说的是,日本人的国技是相扑,英国人是板球,美国人是棒球,中国人是麻将。来到麻将的起源地——宁波,让我重新认识了麻将。<br></h3> <h3>走到“虚华实境”电子地图显示此处为“戏台”,还是“秦氏支祠”,我只看到了戏台,没看到祠堂,没想到走出天一阁博物馆的大门,往南没走几步,“秦氏支祠”的匾额赫然挂在梁上。</h3> <h3>凝晖堂属于天一阁博物馆的园林休闲区。园林休闲区内修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若天下”的艺术效果,提供了一个休闲和观赏江南园林景色的场所 。<br></h3> <h3>亭台轩榭,美景如画,能够在这样的胜境做一枚叶子也是一种享受啊,清风徐来,在水平如鉴的池塘照个影,游鱼在细石间往来嬉戏,好一个人间天堂……</h3> <h3>
</h3><h3><br></h3> <h3>这顶花轿还有一个非常好记的名字,叫“万工轿”,又叫“百子轿”,是一顶清末民初时期的宁波朱金木雕花轿。<br></h3> <h3>为什么叫“万工轿”?据说制作这样一顶轿子需要耗费一万多个工时。古代工匠们是用“一工”来计算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的,“一工”等于“一天”。假设这顶轿子一个人制作的话,那就需要耗费30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br></h3> <h3>这是我从博物馆里拍来的模拟当地土豪嫁女儿的送亲队伍,看看十里红妆的排场和气势。</h3> <h3>千晋斋是民国期间宁波城墙拆毁时,出土大量汉晋以来古砖,有识之士纷求珍藏,学人马廉访求最多,仅藏晋砖达千余块,其藏室名为千晋斋,后捐赠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陈列室,仍采用其名。后来“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展室割屋同展。<br></h3> <h3> 百鹅亭位于天一阁博物馆内,属于天一阁的园林休闲区。百鹤亭原是祖关山上明代墓前的祭亭,后迁建于此。白鹅亭顶部的斗拱形状造型独特,很有观赏价值。<br></h3> <h3>第一次见到这么高大的芭蕉,第一次见到芭蕉的花骨朵儿,第一次将这个名字与水果芭蕉联系起来……<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6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6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一说到芭蕉,耳畔回旋的是:“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王维)
</h3><h3><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这芭蕉的意象,雨打芭蕉的凄美,出现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今天我站在这芭蕉树下,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感受古诗文字的绝美意境……
</h3><h3><br></h3> <h3>喜欢这悠长的走廊,我想象自己就是天庭中的仙女,来了,走了,留下我的足迹……</h3> <h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大学士这样说,那范钦也不例外,他的院落里,多处有青青翠竹,喜欢凝视一片幽静,胸怀会随之无穷大……</h3> <h3>透过这片竹林,我仿佛看到了古人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书籍的身影,有先人为榜样,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把老祖宗的智慧传承……</h3> <h3>走出天一阁,回首日光下的一切,恍若隔世,我又从明代穿越回来了,纵有万般不舍,我也要走了……</h3> <h3>我去做我该做的事情,挥挥手,说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