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去草原纳个凉

木马

<h3>七月的南方,热得汗流浃背。一直寻思找个凉快的地方放飞自我,于是我选择了西部草原。</h3><h3><br></h3><h3>临行前,我还为穿什么鞋子而纠结。我知道七月的川西正值雨季,按理该穿防水的登山鞋。但是冒着30多度的高温捂着登山鞋出门也是挺难受的,结果证明这趟旅途防水的鞋子是必要的。</h3><h3><br></h3><h3>整个行程,暴雨在身后一直撵着我们。8号离开成都赶往唐克,没多久就听说汶川的公路塌陷了,就差了一天。据说今年的是四川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降雨,待我们离开四川,司机师傅就告诉我们四川省交委下达了通知,四川境内的所有旅游大巴就地停驶待命!我们离开甘肃,甘南地区就也遭受暴雨肆虐。</h3><h3><br></h3><h3>从成都赶往唐克,原本计划是赶到九曲黄河第一湾等日落的,结果雨下了一路,傍晚到达唐克时根本没有太阳的影子,我们就直接到酒店入住了。</h3><h3><br></h3><h3>第二天早起,东方露出了一缕霞光,我就在路边的水洼前开始拍下此行的第一片。</h3> <h3>2011年深秋,我曾经一家三口踏足过这片草原。当时正赶上四川当年的第一场雪,所以那时侯我登上山头,眼前看到的是一片银装素裹。</h3><h3>再次登山,已经完全认不出这片草原。不变的只有眼前围着小寺庙转经的藏民。</h3> <h3>天上浓云密布,等了好久,才见云缝中漏出的一点阳光。</h3> <h3>远处似乎在下着大雨。</h3> <h3>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h3><h3><br></h3><h3>在这片草地上,曾经留下过红军长征的足迹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h3> <h3>不时可见骑行的勇士。想起近四十年前,我也曾经与一批大学挚友骑车旅游,我们当年的装备与今天的年轻人比可是天壤之别。</h3> <h3>晚上到达扎尕那,刚进景区,天上就下起大雨。一夜无语,第二天清晨一拉开窗帘,眼前的一幕美呆了。</h3> <h3>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前些时候写的关于黄山与张家界的两个美篇。一样的天气一样的美!</h3> <h3>乘车赶往山上的观景台,拍了几张片后,眼前的所有就消失了。</h3> <h3>浓雾中的老人。转经的藏民理应口念着六字真言,这位老人却是一手经轮一手手机。</h3> <h3>雨雾中不时露出的山村景色。</h3> <h3>进山的道路,也笼着在仙雾之中。</h3> <h3>飘飘渺渺,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不停的按下快门。</h3> <h3>下午到达郎木寺,雨仍然没停。整个寺庙就像泡在了水里。</h3> <h3>郎木寺是一个奇特的小镇,她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之间,属于两县共辖。把小镇一分为二的小河有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白龙江”。小河两岸各矗立着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为了好记,我们就称她们为“甘肃郎木寺”和“四川郎木寺”。</h3> <h3>甘肃郎木寺各个大殿都有着金碧辉煌的屋顶。</h3> <h3>檐角还有着龙头雕塑,甚是气派。</h3> <h3>第二天一早天放晴了。我们操起摄影器材登上四川郎木寺后面的小山坡。</h3> <h3>很难区分眼前的是晨雾还是寺庙诵佛燃起的烟雾。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片虚无缥缈里。</h3> <h3>站在四川郎木寺后的山上,远眺甘肃郎木寺,朝阳逐渐投向寺庙的金顶。</h3> <h3>甘南碌曲县大草原。</h3> <h3>中午路过碌曲县的尕秀村,村里一排排整齐的藏家小院和一座座各有特色的藏式门楼,完全颠覆了我对游牧民族的印象,让我真有点不敢相信。村中漂亮的运动场边,是一处巨大的经幡,几个藏民在烈日下虔诚的磕长头。</h3> <h3>烈日下的经幡呈现出艳丽的色彩。</h3> <h3>同时在草地下投下了放射状的投影。</h3> <h3>傍晚到达拉卜楞寺。我们寺内寺外转了一下。寺庙的门票是40元,但是即使手持门票,也得等寺庙的讲解员带领才能进入殿内参观,殿内是严禁拍照的。当然如果只是在寺院周围参观,是不需要门票的。</h3> <h3>磕长头的藏民。</h3> <h3>像是一对藏族母女。</h3> <h3>第二天一早再次来到拉卜楞寺外,东边似乎被厚厚的云层笼罩,也许日出没望。</h3> <h3>登山远眺拉卜楞寺全景。</h3><h3>拉卜楞寺是整个蒙藏地区藏传佛教中建制最为齐全的佛教学府,也是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h3> <h3>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部分殿堂的屋顶有鎏铜瓦和绿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h3> <h3>围绕寺外的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整个长廊总共有1700多个经筒,长廊全长大约3.5公里,走完一圈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h3><h3><br></h3> <h3>转一圈经筒,相当于诵读了一遍经文。走完一圈长廊,就把经文诵读了千百遍。</h3> <h3>不管是僧侣还是普通的藏民,都虔诚的默念着六字真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每天的功课。</h3> <h3>长长的转经长廊,是藏民的希望之路,是灵魂超越尘世,进入天国的通途。</h3><h3>在这里,我看到是信仰的力量。</h3> <h3>寺外摆地摊的小兄妹。</h3> <h3>路过同仁县的一座寺庙,停车还没有拍几张相片,就被驱赶了。我只记得在转经长廊里慵懒的躺在地上的几条狗。</h3> <h3>同仁县的一处唐卡画院,眼前这幅唐卡画已经画了几个月,可见这是多么艰辛的创作。</h3> <h3>作个状吧,哈哈。</h3> <h3>画师使用的猫毫画笔。</h3> <h3>最后一站青海茶卡盐湖。</h3> <h3>进入景区后刮着4、5级东南风,水面被吹出了层层涟漪,没见到”天空之镜“,心里不免有点失落!</h3> <h3>茶卡盐湖海拔3100米,虽然已是下午5点,炽热的太阳仍然烤的脸皮发烫。</h3> <h3>下午7点后,小火车停止营运,于是跑到铁道上拍个照。</h3> <h3>晚上八点半左右,太阳渐渐向地平线靠近。栈桥上的婚纱摄影师开始忙碌。</h3> <h3>日落后从核心景区步行外出,临近出口,已经是晚上十点。这时候天上挂着一颗明亮的星星。</h3> <h3>第二天清晨,又一次进入茶卡盐湖。路上已见朝霞映红了半边天。</h3> <h3>这时候的光线变化很快,顾不上打开三脚架,急急忙忙拍一两张即转移位置。</h3> <h3>即将喷薄而出的红日在云彩和湖面上投出了缕缕耶稣光。</h3> <h3>有点”天空之镜“的感觉了。</h3> <h3>转过身,后面似乎开始下雨。</h3> <h3>太阳终于从山后露头,但是厚厚的云层又限制了她的光芒。</h3> <h3>日出后不久,天空就开始发灰,远看就像要起沙尘,我们也就结束了川甘青三省的草原采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