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高明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 雨撒下缠绵,秋雨留下眷恋,每每小雨时,总能勾起我对那个年代充满激情的一段向往和回忆。那广阔天地的朵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村头的老榆树、老磨房、简陋、破旧的小民房和放在路旁的驴车和随意摊在地上的缰绳。那景、那情、那人、那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像赶不走的幽灵,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很久就想把它写出来。我怀念那一段生活,记忆的骏马迫使我快马加鞭追赶那远去的知青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乌苏市甘河子镇大树庄子村的前身是东方红公社第一生产队。这里有七十年代中期来自上海、南昌、乌鲁木齐、县城、回乡的等知青,大约在60人左右。1974年7月我高中毕业了,被县知青办分配到东方红公社一队插队落户,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第一天的劳动就是收割小麦。这天天色蒙胧我们就在队长大嗓门的"男女劳动力一一男女知青一一上工了一一"的吆喝声中开始上工了。我揉着惺松的睡眼,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暗黑色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弯弯的月牙照亮了乡间小路,小路上快速移动的身影,忽长忽短,忽胖忽瘦。清风徐徐,空气清新,我都没有悠闲的心境。不知不觉中群星悄悄地消失了,月牙也躲进了天际。天空发白了,洁净的蓝天上,一抹淡红色慢慢地伸展开来,当太阳完全显露时,我们己走到了麦地。l</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片地的麦穗长得真长,颗粒也饱满,是产量比较高的一块地,所以虽然远路也不好走,但队里没放弃这块地。听说每人有任务多劳多得工分。老知青们已经开镰,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右手拿镰刀,左手揽过一大把麦子,"哧哧嚇"快速的割起来,不料手指被割破鲜血直流,身边的大姐拿出备好的纱布和药替我包扎好。我看到身边的伙伴们割的又快又麻利,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金黄色的麦浪在他们的镰刀的威力下,一行行的倒下。我默默的鼓励自己,一定要赶上他们。太阳越升越高,天也越来越热,弯着腰割麦子后背像火烤,地面似蒸笼,体力消耗的很快,早起啃的那点窝头早消化完了。我紧了紧腰带,依然挥舞着镰刀用力向前割。割到地头了,返回时要把割过的麦子捆起来。先得抽一把带穗较长的麦杆,一分为二打成结放在地上,再把适量的麦子放在打好的麦结上,再用劲捆结实。捆麦子虽比割麦子轻松点,但也不是好干的活儿,麦芒扎得胳膊上都是红点,又刺痒又生痛。捆扎完了第一趟割下的麦子,重新回到起点,接着割第二趟的麦子。就这样轮回着二十天左右完成了夏收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年冬季来临,都要搞水利工程建设为来年农作物种植做准备。1975年冬季,生产队组织我们挖排碱沟(阴沟),每人分配了2米的任务若完不成倒扣工分。阴沟宽度12米,深度2、5米全是盐碱地和沼泽地,铁锹挖下去往外冒水。男女劳力同样的任务。当时队长给我分了一名中年男社员做搭档。开始我信心十足,干了半天就筋疲力尽了。哪位哥们嫌我干活没劲不会干,自己单独去干了。我想别人能干的活儿我也应该能干,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咱。我跳进快脚脖子深的泥浆里,将泥一锹一锹的往上扔,扔不动就将连泥带水一块块抱着扔。其它的知青也是同样,实在太累就柱着铁锹稍休息片刻。我们浑身上下的泥浆被冻成冰块,像铁甲一样紧箍在身上。脚踩在冰冷的泥浆里,浑身都冻透了。有的知青被凛冽的寒风吹裂了脸颊、双手,双脚连磨带冻裂开了口子。还有的知青患了风湿、哮喘和伤寒等疾病。这样的劳动在当时每年冬天都有,也是我当知青有史以来最苦最累的活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的农村都是半机械化,播种、中耕机械都是马拉的。春季播种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得和农民一起下地播种,有时牵马,有时抗麻袋拌种子。一块地七八百亩我们跟着播种机不如转了多少圈实在是难以计数。夏锄时,骄阳似火,土地晒的发烫,汗水和泥土混合着,干渴与腰痛相伴着。锄完长长的玉米地苗,几乎站不起来了。在哪个年代出工早收工晚,两头见不到太阳。有一次我累的实在锄不下去,便倒在地上睡着了,待醒来后看到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们己经移到另一块地上不声不响地干着时,我心里愧疚极了。于是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干了起来。社员们看我实在跟不上趟,便帮我锄了一段。可甭小看这一段,那是农民兄弟给我的温暖,信心和力量。我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泪水尽情的洒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难耐的夏锄结束后,深秋的脚步也姗姗到来。我们又同社员们一起投入紧张的秋收,如收割稻谷、掰玉米、摘棉花等。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双手打满了血泡,镰刀割破了手指,穿着打满布丁的衣服,在田间地头每天三顿吃着玉米面窝头和白水煮土豆和大白莱。但我们没感到苦,也没感到寂寞和惆怅。当我们把丰收的粮食堆码起来入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快乐。因为我们知道这金色的收获有我们的滴滴血汗浸在其中。几年下来,我们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学会了锄草、施肥、打农药、插稻秧、中耕、浇水、扬场、赶马车等多种技能,也学会了做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1977年底,我所在的生产队的知青大部分都招工招干回城了,队里只剩下五六个人了。一天,队长安排两名男女知青赶马车到八队的马厩拉肥料。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们兴高采烈的一路高歌向目的地驶去,因为今天干完活儿明天就可以回家过新年了。他们很快的把车装满,正准备扬鞭往回赶,忽然车轱辘撞到了半截墙上,马车顿时翻了,女知青被埋在了肥料堆里。在万般无耐的焦急时刻,这位男知青在气温零下三十多度的情况下,脱去了棉袄用双手刨了两个多小时,把女知青救了出来。男知青不顾双手流血,背起女知青向十几公里以外的村卫生室赶去。事后我们问男知青,在危难的关头你为什么没用工具挖而是用手刨?他答道:"怕伤到她"。这位女知青因在肥料堆里压的时间过长,一直在昏迷状态。当清醒过后,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还没吃饭呢",因为她在知青点里是给家做饭的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她尽然想到的是大家吃没吃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集体生产劳动中,农村每逢冬季就没农活可做,除了积肥丶挖排碱沟就是学习。队党支部每天晚上把社员们集中到大会议室里学习开会。寒冷的冬天外面滴水成冰,而这里却火炉烧的红彤彤,屋子里暖烘烘的。大约有一百多平米的房间,点着一个小马灯,房间黑糊糊看不清每个人的脸。有的妇女把孩子领到了这里玩耍,手上做着针线活儿,嘴里不停的叫骂孩子不要乱跑。当人们到齐后队长就宣布学习开始啦。首先让我们知青读报纸、学习《毛泽东选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生产队情况大家共同讨论,并有准备的让个别知青带头发言。有时学习完了之后让乌市来的知青给社员们教唱革命歌由和革命样板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我们都非常年轻,只有十八九岁,还有十四五岁的岁数更小的知青,却经历了那段及其艰苦的岁月并承负着那个年纪难以承载的精神和生存的双重压力。经过劳动的磨炼和社会知识的提高,大家懂得了"入乡随俗"的道理。在与杜员的交往中不摆城里人的"谱",尊敬社员,融入农村,把自己插队落户的村队真正看做是第二故乡。使自己的眼光、性格、心理逐渐的成熟起来。大家一面劳动,一面复习文化课和学习外语。其中,有几位知青因为表现突出优秀,被生产队推荐到自治区司法部门工作,还有的推荐上了大学,有几位恢复高考后考入了重点大学,其中一位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博士。女知青里有位在许多知青忧虑前途,愁容满面的时候,可她性格爽朗,乐观朴实,心灵手巧,友善谦让。她在知青食堂里帮厨,每天总是带给大家温馨和温暖的微笑,使每天劳累的知青们得以情绪上的舒缓和放松。还有位女知青在大家眼里是一位大胆丶豪爽、泼辣的女汉子,被生产队提拨为妇女队长。她团结群众,工作负责得到知青的拥护和称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我们白天干完了农活,吃过晚饭各个宿舍点起了煤油灯,开始了来回的串宿舍聊天。大家在一起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地交流劳动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大家远离父母,想家又不能轻易的回去,是共同的命运相连的缘故,聚在一起特别的亲,忘乎所以地谈笑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大家一起吃饭,一块谈天说地,放肆地宣泻着禁锢了很久的情绪,从中享受着久违的愉悦。当时大家的手里流传着手抄本《红楼梦》、《少女之心》等小说,偷偷传唱着前苏联爱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小路》等。有位南昌来的女知青,人长的很漂亮,过惯了南方生活,刚来时不会做饭、生火炉,而且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有位乌苏的男知青主动地帮助了她,使她很快的度过了难关。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女知青感激万分,两人产生了爱情。后来女知青当了教师,他俩结了婚并有了爱情的结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堤秋叶翩翩舞,暮色青春迟迟归。2017年春季,我们20名老知青相约带着深厚的情怀回到了阔别44年的第二故乡。当看到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崭新飘亮的新型农居,大家心中感慨颇多。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寻找青春的记忆更是想看看挂念的第二故乡的模样。村委会用灯片图文并茂的展示着大树庄子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集体经济发展,从城乡文明创建到精准扶贫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全村人民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迈进。便利的饮水设备、村容村貌、整齐的安居房、洁净的水泥路、崭新的路灯、多彩的树木花草。变了,变化太大了,这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跟城里没差别。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杨翠萍感动的对我们说:"大家对这个村有很深的感情,正是在我们下乡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学会了很多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温暖着我们,这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珍贵情意。希望我们与这里的各族群众的情谊一直延续下去。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我们回乡与乡亲们相聚虽然短暂,却享受了一日饱含友情、亲情的丰盛精神大餐,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段精彩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于2017年5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图由老知青提供致谢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