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

小草

<h3> 【纪实散文】</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b></h3><h3><br></h3><h3>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迄今,已走过了光辉灿烂的40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了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各族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我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放一段40年前家乡农民的艰难历程;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展示一番40年来家乡耿马的发展变化。</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i>改革开放前</i></b></span></h3><h3><br></h3><h3> 我生长在农村,奋斗在农行,吃过农村苦,享受农行福。因为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苦过、累过、穷过、饿过,那是一段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如今,那段民不聊生的过去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那逝去的岁月里曾经爬过的沟箐、钻过的丛林、做过的农活、吃过的野菜、用过的票证、住过的村庄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始终无法忘却那段艰难困苦的穷日子;无法忘却从苦水中煎熬过来的贫苦农民。</h3><h3><font> </font><font color="#b04fbb">我做过的农活:</font>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休养生息我知根知底。农村的活路很多,每个在农村生活的人,从小就学习农民的活技,这是农民的生存习性,也是农民的基本素质。农民的生活很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农活。农民种庄稼最讲究的是季节,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二十四节气"是农民永恒的歌。为了吃饱肚、穿暖身,一生循环往复地在那固有的田地里背朝天、脸朝地地耕耘劳作,春去冬来,花开花谢,流尽了心血,流干了汗水,皮肤晒得像麻布,脚手磨得像柴皮,可是苦死苦活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h3><h3> 1960年至1981年我是在农村熬过的,在那苦不堪言的二十年,我从小累到大,亲自参与大人们做活:修沟、开荒、犁田、耙地、铲埂、搭埂、栽秧、打谷、砍柴、挑担、碾米、推磨、养猪、放牛,还帮社员记过劳动工分,在成百上千的农村活计中,吃尽了苦头,历尽了艰辛,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h3><h3> <font color="#b04fbb">我吃过的野菜:</font>改革开放前,国贫民穷,计划经济下的人民公社发挥不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集体劳动下的按劳计酬始终解决不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全国百姓缺衣少粮,民不聊生。记得那时我所在过的家乡农村,一到五荒六月,家家户户青黄不接,吃了上餐忧下餐,国家返销粮也解决不了千家万户百姓的饥荒。无奈,大人小孩只好停下生产爬山钻箐,去苦苦寻找山茅野菜冲饥保命。我是那些年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因为饥饿,几乎吃尽了田间地头和沟沟箐箐所有的山茅野菜,如:芭蕉心、枇杷果、蕨蕨根、核桃花、火草花、麻栗子、黄茎根、野毛薯、野竹笋、橄榄树皮、癞蛤蟆菜等等,只要是无毒的草根树皮都採来吃,因无食油可放,煮熟后的山茅野菜清汤寡水,真的不如现在的猪狗食物。</h3><h3>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用过的票证:</span>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上个世纪持续了三、四十年。当时,由于国贫民穷,穿衣吃饭限量供应、凭票购买,如:布票、粮票、肉票、油票、线票、购货证、购粮本是那个年代购货的唯一凭证,无论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要证。我从一个叫花子似的贫苦农民,到按月领酬的农行员工,见过用过这些票证。1979年在耿马中学读高中时,刘根平同学给过我三斤粮票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票证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太深了。</h3><h3> 1978年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大农村持续推广,而我所在的勐永帮令消塘坝村直到1980年才开始包产到组、到户。田地、耕牛分到各家各户后,农民每年还是要按劳动力的多少向国家交公粮、卖余粮,由粮管所或者粮店统一收购。农民过年杀猪杀两头要卖一头;杀一头要卖一半,无论大小,除头、脚、内脏外,都要等量出售,由供销社或者购销店统一收购,屠宰税每杀一头猪交2元。当时,人们把这种政策叫"售留各半"政策。</h3><h3><font color="#b04fbb"><b> </b>我住过的村庄:</font>1960年农历5月19日,我出生在临沧勐旺擀香寨,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我像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1968年我随母亲到临沧邦卖大队的榨房村定居;1969年因母亲病故我又回到了生我的故乡勐旺;1970年我跟随父亲到云县的高寨户东烧砖瓦;1971年因父亲再婚我又随之迁到耿马县勐永公社班令大队硝塘坝村安家落户,从此,这里成了我终身思念和一生牵挂的第二故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随着岁月的匆匆流逝,这里没了我白发苍苍的父亲,只有父亲中年时期的再婚妻子,有我同父异母的六个弟弟,有父亲造下的盘系血亲,还有我无法割舍的乡音乡情。因此,父亲在世时,我年年带着妻儿回家团聚过年,好让一生为家奔波操劳的父亲得到丝丝安慰。2001年4月20日父亲患癌去世后,故乡开始显得有些冷清,亲情也显得有些淡薄。父亲活着时在农村劳心劳力,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山山水水,心血和汗水洒满了家乡的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父亲浓浓的背影和深深的足迹。父亲临终前交待于我,他死后不归临沧祖坟,要永远留在耿马这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土地上为子孙后代长眠守候。身为后代长子的我,铭记了父亲的遗嘱、满足了父亲的心愿、履行了父亲的责任。为了祭拜父亲的在天之灵,每年清明节,我都怀着沉重的心情,带上家人去给九泉之下的父亲扫坟拜墓,了却社会习俗的心语心愿,衷心祝福父亲的世界样样顺心,事事如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br></i></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改革开放后</i></h3><h3><br></h3><h3>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的基本国策,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条使人民由穷变富、使国家由弱变强的康庄大道。</h3><h3><font color="#b04fbb"><b> </b>我见证的农村:</font>过去的农村是原始部落,车路水电不通,民房普遍是土木草结构,砖瓦房很少。村里牛屎马粪,干天灰,雨天泥,吃饭无桌,方便无厕。现在的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茅草房没了,砖瓦房多了,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钢筋混泥土楼房,它们是政府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特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由国家补贴修建的试点村和样板寨。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当下,随着"通达工程"和"扶贫攻坚"的深入实施,村村寨寨通车通电,家家户户通水通路,农民普遍种上了甘蔗、水果、核桃、烤烟等经济作物,烤酒、养殖、经商、运输等专业户重点户随处可见,不少村庄竹树成荫,花草争艳。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展了,家乡变化了,乡村漂亮了,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到处都是别具风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前40年相比真的是天翻地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丽景象在广大农村得以充分展现。</h3><h3><font> </font><font color="#b04fbb">我感动的农民:</font>过去的农民是贫苦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不饱,穿不暖,逢年过节偶尔吃上一餐大米饭都感到无比的幸福。今天的农民基本脱贫:耕田种地不交公粮,杀猪宰羊面对市场,种养殖业国家补偿,发展经济银行贷款,"三通"建设政府全管,生老病死社会保障。广大农民吃穿不愁,教育有方,医疗保障,屋美院宽,家家户户有电视,大多村民有车辆,日子过得是像模像样。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惠农政策的广泛实施,拖拉机、农用车、轿车、电脑等源源不断地进入农民家庭,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城镇附近和公路沿线条件好的农民还办起了农家乐、度假村。这些新时代新农村的新亮点,是城镇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是啊,周末带上家人、领着孩子去周围环境山清水秀、房前屋后鸟语花香的度假休闲娱乐、共进晚餐,真的是一种特别的享受!</h3><h3> 改革开放40年来,共产党的惠农富民政策实在是太多太好了,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好事,广大农民的日子真的是好过多了,乡村处处呈现一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大好景象。</h3><h3> <font color="#b04fbb">我得到的幸福:</font>1981年参加农行工作的我,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刚入行的头两年工资很低,月薪37.50元,粮食(含粗粮)每月供应32斤,大米每市斤0.138元。那时候,我还是基层农行的一名农金员,工作重点面向农村。当时的农村"通讯靠吼,出门靠走,安保靠狗,点灯靠油",下乡收贷全靠两腿走路,工作必备用具为手电筒、帆布包、计算器、收贷凭证、复写纸和圆珠笔。吃住一般在干部家,伙食费每餐按粮票半斤、钱3角计交。白天走路,晚上工作,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十天半月回营业所交账款一次。那时候年轻力壮,先后在过耿宣、大兴、四排山三个基层营业所,到过千家万户农民家庭,工作令行禁止,责任持续不断。1991年我从营业所调到支行当办公室主任兼秘书,后来又调整到纪检监察岗位至今。参加工作38年来,随着农行的改革与发展,工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工作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有好房子住,有好报刊读,有家庭电脑,有私家轿车,移动电话随身携带,通信出行方便快捷,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物质条件,今天已变成了现实,作为贫民的儿子,我真的是先苦而后甜。但我苦尽甘来不忘本,身在福中知感恩。过去的日子让我深深体会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每当想起改革开放前那段艰辛的历史和心酸的往事,心中就会产生一种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就会产生一种热爱生活、珍惜人生的灵感和激情。因为它磨练了我的意志,增长了我的才干,充实了我的人生,奠定了我的基础。它是我一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我立足岗位、创新发展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没有持续不断的惠农政策,就没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归功于农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没有农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就没有我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对此,我满意了、知足了。接下来的日子,我将持续感恩、不懈奋斗。</h3><h3>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衷心祝福家乡耿马兴旺发达!</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