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李正华 </h3> <h1> 7.19之后我整整两年没去过洺湖。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将其毁灭的满目疮痍,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幕是遍野的动物尸体和怎么也掩盖不了的恶臭。就像人总不能逼迫自己去见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我的回避是刻意的。</h1> <h1> 但是后来,小城关于洺湖的建设越来越好。规划中的洺湖新区高档奢华上档次,碧桂园高档住宅小区,高校集中区,空气净化区……颇让人憧憬。</h1> <h1> 前几日,新桥贯通,吸引了大批游人,朋友圈时不时晒桥头玉照。而此时的我,竟没机会去了。不是时间不对,便是身边的人不合适,一拖再拖。<br> <br> 某日,友发来信息:约吧!<br> <br> 回:好!<br> <br> 友:等我,去接你!<br> <br> 幸福感爆棚。友是真心喜欢的那个。为人不虚,处事不惊,心玲珑,人剔透,在她身上,有我到不了的远方和达不到的高度。平日里没有那么多时间聚在一起,每次见面都是一期一会的感觉。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不用想去哪里,做什么,在一起就好。<br> </h1><h1>车的方向:洺湖。</h1> <h1> 车驻停的地方,一片金黄的向日葵地,花盘不大,朵朵向阳。钻进繁花中央,与花一起绽放给这个世界一个笑脸。忽然忆起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她说过,向日葵花开远不只是花开时节的灿烂壮美,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就像我,竟然忘了洺湖两年前的满目苍痍,也不曾问询这一片花海何人所栽。</h1> <h1> 再往里走,不过百米,一片荷塘。周敦颐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老笔下的文字里带着怜爱,不能改,不忍改。给友拍照,友一袭长裙,大红,波浪披肩长发,与荷塘浑然一体。花中君子,心中君子,同予者何人?</h1> <h1> 也终于见到了朋友圈里的桥。桥面不宽,显得瘦长。河水清澈,桥影摇曳。放眼望去,竟是不敢想象,这里是两年不见的洺湖!</h1> <h1> 写这些文字时,在7.19两周年前一日。有些日子之所以特殊的存在,是因为有着记忆的印记。我的记忆便在两年后的重逢里被刷新。洺湖,她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h1> <h1> 在武安城建历史上,2017年7月14日是一个值得被记录在册的日子。那一天,洺湖新区建设举行了开工仪式。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0项重大工程中的“头号工程”,它的开工对武安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一天,距离7.19近一周年。</h1> <h1> 眼下,新华大街南延、洺湖北路的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区与洺湖新区的路网,让两区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开发、分期实施”的思路,洺湖新区15平方公里核心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碧桂园中一幢幢漂亮的高楼拔地而起、“高等教育园区”也在谋划之中……</h1> <h1> 为了解详细情况,我给主管洺湖新区建设项目的领导秘书打电话,得知他在加班,准确的说他应该没有假期。轰轰烈烈的经济转型、城市建设、民生发展中,离不开领导层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执行层的脚踏实地。正是有这样一群不讲付出不求回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人,我们的生活才能有梦想,才能有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信心、决心和能力。</h1> <h1> 见一癍而窥全豹。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小城建市30年,很多人写这种变迁,殊不知,这种变迁大浪淘沙,留下的都在眼前。作家路遥说过:“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时代变迁过程中,每一个个体也不可能保持原地踏步,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像河水一样的干净而与时俱进。<br> </h1><h1>——谨以此献给洺湖岸上辛苦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们!</h1> <h3> 摄影:刘国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