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过去,见证未来——记荔城二小2015级(2)中队雏鹰四分队“暑假寻找传统手工艺制作”实践活动

唐梓桐

<h3>   “纸扎”——萌芽于唐代,明代遍及城乡。纸扎艺术融剪纸、扎制、彩绘、草编、糊裱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主要材料为竹、木、线、纸,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h3><h3>  荔浦县自古就有纸扎传统,清代至解放初期庙会和重大的节日庆祝活动上,纸扎艺术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过去凡在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日,为了营造气氛,各乡村街道大多扎纸龟、虾、蚌、螃蟹、麒麟、游船、鬼打架等沿村街游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庆的场面顿时让荔浦的大街小巷有了浓浓的节日的味道……</h3><h3>  2014年,荔浦纸扎工艺被列为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2017年,新坪镇坡上屯的韦恒太老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荔浦纸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h3> <h3><br></h3><h3> 为了丰富暑假生活,弘扬荔浦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我们荔城二小2015级(2)中队雏鹰四分队的孩子和家长们于2018年7月16日到新坪镇坡上屯韦恒太老人家里开展了暑假雏鹰社会实践活动——“寻找传统手工艺制作”。</h3><h3> </h3> <h3>  为了保证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出发前小分队先集队点名,认真记牢要注意的事项。</h3> <h3><font color="#010101">  晨曦冉冉,蓝天白云映衬着鲜红的队旗,我们英姿飒爽的小分队出发,向目的地“进军”!</font></h3> <h3>  七月骄阳似火,却抑制不住我们雀跃的“小心情”,有几分憧憬,更有几分期待🤗🤗🤗……</h3> <h3> 我们来到荔浦新坪镇广福村坡上屯,新建的楼房中依然保留着不少灰墙青瓦的老房子。穿过村道,幽深的巷子树影斑驳,却遮掩不住韦恒太爷爷家的熠熠生辉:客厅里、房间中、案头上,堆放着各种绢布、各色彩纸,悬挂着韦恒太爷爷和家人精心制作的纸扎作品,有虾、蚌壳、蝴蝶、狮头、龙珠、龙头……这些纸扎工艺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每个作品无论从造型还是颜色都十分逼真,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h3> <h3>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纸扎艺术作品,我们每个队员的心情都很兴奋,征得韦爷爷的同意,我们情不自禁地拿来欣赏,拍照留念……</h3> <h3>  摆个POSS,拍下美美照😊</h3> <h3> “做纸扎没那么简单,不是扎个架子糊层纸就了事了。纸扎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做一件作品,首先要扎好框架,再按构思设计制图。纸扎的用料很讲究,扎骨需要精选的竹篾。”韦恒太爷爷给我们介绍起了纸扎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和流程。<br></h3> <h3> 制作工序一:削竹篾</h3><h3> “纸扎工艺品的框架主要是用竹篾、细铁丝。”韦恒太爷爷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用刀徒手削竹篾,只见眨眼的功夫,一根竹子在韦爷爷的手中就变成了薄薄的、匀称而柔软的竹篾👍👍👍</h3> <h3>  </h3><h3> 制作工序二:编框架</h3><h3> 韦爷爷拿起竹篾编织起来,只见柔软的竹篾来回穿梭,很快一个框架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别看我做起来简单,初学者编3天都不一定弄得出来。”韦爷爷笑着说。看来,这真正验证了“要想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道理呢!</h3> <h3> 按照纸扎工艺正常的制作流程,一般在编织框架前需要在纸上绘制好要扎的动物的图像,但做纸扎工艺已多年的韦恒太爷爷已将各种动物、人像的图像熟记于心,很快将框架扎了出来。“做这个真要点悟性,不然扎出来的东西就不好看。”韦爷爷说。</h3><h3></h3> <h3> 制作工序三:包布</h3><h3> 扎好框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绵纸把整个框架包起来,然后糊上浆糊或胶水,使得整个框架变得坚固起来。紧接着是再包上一层纸或布。“现在可以直接买到各种动物花纹的布,这样就省了很多事,以前都是用手绘上去的。”韦爷爷说,即使有动物花纹的布,但在包的时候也十分讲究,要让布上的花纹对称。</h3> <h3>  制作工序四:作色和装饰</h3><h3> 纸扎的最后一步就是作色绘制和装饰,让基本成型的工艺品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这部分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装上眼睛、贴上胡须,这样看起来才会有生气。”韦爷爷说,当初为了扎好一条鲤鱼,他便从市场买回一条大鲤鱼悬挂起来,不停地观察它;为了能扎好狮头,他不停地看电影《黄飞鸿》系列中的狮头。“做好纸扎工艺需要天赋,也需要耐心。”韦爷爷的话不由得让我们沉思:做纸扎工艺如此,学习不也是如此吗?需要——细心、耐心、恒心。</h3> <h3> 我们一边听韦爷爷介绍一边认真看他展示制作的过程,当看到精美的作品时,我们除了赞叹,更多的是心动。</h3><h3> 赶紧动手,一起来试试制作吧😊</h3> <h3>  因为削竹蔑是一门有难度的技术活,所以韦爷爷已给我们削好了👏👏👏接下来我们都来显示一下身手</h3> <h3>  细心裁剪</h3> <h3>  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那么认真,一丝不苟</h3> 慢工出细活<h3><br></h3> <h3>  团结协作👍👍👍</h3> <h3>  认真描绘</h3> <h3>  男儿不让巾帼,男同学也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好手😙😙😙</h3> <h3>  终于大功告成✌✌✌</h3> <h3>  展示一下我们的杰作😃😃😃</h3> <h3>  为了庆祝此次活动的圆满,我们小队员在韦爷爷的指导下舞起传说中的“长龙”😊😊😊</h3> <h3>一板一眼,好像也有模有样😙😙😙</h3> 各种民间乐器齐上阵,一时间锣鼓喧天,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h3><br></h3> <h3> 欢乐之余,韦爷爷告诉我们:做纸扎的人都很清贫,而且,学习纸扎这门手艺,既要心灵手巧,还要有悟性,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据荔浦县相关部门调查,全县会纸扎工艺的老艺人仅剩3人。 “现在荔浦民间纸扎艺术已处于极度的濒危状态,老艺人都年事已高,学习制作纸扎的年轻人很少,眼看这一文化瑰宝将面临断代,面临消失。我想把这门老祖宗留下的艺术传承下去!”因心中有这份梦想,韦恒太爷爷选择了坚守。 <br></h3> 最后,我们给韦恒太爷爷赠送了锦旗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保护文化遗产见证过去,发扬传统文化印证未来。希望他继续做纸扎技艺的坚守者和传承人,努力培养后辈继承人,将手艺代代相传。<h3><br></h3> <h3>  离开韦爷爷家,小伙伴们意犹未尽,想继续探寻荔浦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于是我们又继续寻找到了荔浦大塘镇十八塘的手工陶艺制作坊。</h3> <h3>  据坊主介绍,这间陶艺手工作坊已有上百年历史,看着这已有百年的古老陶艺制作工具,我们觉得十分新奇。</h3> <h3>  “采用机械省时,效率高。但机械化制作的产品赚钱可以,却称不上艺术品。赚钱固然重要,但传承技艺同样重要。”坊主的话让我们陷入了沉思:正是因为有了老一辈人传承的精神,才使得这些古老的手工制作工具和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得以保留、传承并不断地发扬光大。</h3> <h3> 神奇的工具,神奇的手工制作技术👍👍👍</h3> <h3>我们也来“小试身手”</h3> <h3>  看着普通的黄泥巴在我们手中“神奇”地变成了各种初具形态的陶瓷胚胎,一种兴奋和成功之情油然而生。</h3> 看,我们的作品😄😄😄怎么样?还不赖吧。虽比不上大师的“杰作”,至少也初具形态😊<h3><br></h3> 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此时,我们也是传统手工陶艺的小小传承人😏😏😏<h3><br></h3> <h3>  我们“雏鹰”第四小分队这次开展的“寻找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让我们欣赏到了精美的手工纸扎作品和手工陶艺,在赞叹老艺人精湛手艺的同时,他们对古老工艺的坚守和传承的精神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习到了耐心、细心和恒心!</h3><h3>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还需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扬下去,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传统的、经典的才是永恒的! 我们也要做小小的传承者,传承和发扬地道的荔浦传统手工制作文化,回归传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