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柏林【三】

Y·Q·Y

<h3>  在都柏林,很少能感受到工业碾压过的钝痛和资本卷席后的狡黠。爱尔兰被称为绿岛,世代农耕加上战争不断又遭遇饥荒,几番错过工业转型,始终过着养牛养羊骑马打鱼的日子,却意外好运气的直接搭上IT时代的快车,有过一段被称为“凯尔特之虎”的奔腾岁月。随后,金融危机爆发,欧元陷入窘境,其他欧洲国家一片怨声栽道,倒是爱尔兰能迅速回到曾经的习惯中去:文学、音乐、田园。<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 有酒万事足。都柏林人对酒有着毋庸置疑的自豪心,因为那里诞生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啤酒。“啤酒出了酒厂就难以控制,出了都柏林更要变味。”</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威士忌也一样。爱尔兰人固执地在威士忌的单词里硬生生加上一个e,英国连带上欧洲大陆都是whisky,爱尔兰偏偏是whiskey,因为,“E for excellent”(E代表完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都柏林生活里酒的分量之重,甚至催生出了比教堂外的集市更让人无语凝噎的产物——教堂里的酒吧。</div><div>&nbsp;&nbsp; &nbsp;&nbsp;&nbsp; 亨利八世后,英国改弦更张,脱离罗马教廷,顺便也在都柏林建立了大量的新教教堂,但爱尔兰人始终笃信天主教。爱尔兰独立后,新教顿失坚强后盾,首都满大街空出的新教教堂怎么办?一部分便宜行事的爱尔兰人把新教教堂改成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不计前嫌地,也把它们改成天主教堂;另一部分嗜酒的爱尔兰人,则把剩下的新教教堂变成了酒吧。入夜,人们在寂寞了100年的管风琴旁把酒言欢,仿佛在吃喝玩乐中可以解决一切。</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里,男主角坚信巴黎最光芒四射的时光是20世纪20年代,那个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和达利的巴黎。他穿越到了那里,自觉幸福的不能更幸福,却愕然发现,在那些海明威们眼里,黄金巴黎也不过尔尔——深处黄金巴黎的人们,更向往19世纪90年代的巴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好年代”终究是个悖论,每个年代的人都对眼下心存不满,幻想着另一个时代的生活是多么惬意,而都柏林的美好年代就在当下,载歌载舞,把酒吟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