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柏林【二】

Y·Q·Y

<h3>  人在都柏林却时常联想到巴黎,实非我所愿。<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 明明城市气质如此不同,都柏林拙朴敦厚,很少能在这里发现奢靡气息,最美的地方是参差的树木、开阔的草地和苍茫的爱尔兰海,就连食物也重饱足而不重形式,炖牛肉满满一碗,汤汁醇厚,卖相排到后面,最要紧的是实在。</div><div>&nbsp;&nbsp;&nbsp;&nbsp; &nbsp; 会想到巴黎,大概是因为那些只要到了都柏林就无法避开的名字——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成长童话,王尔德的《莎乐美》是青春期唯美教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文艺青年必修宝典,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则是青年的进阶课程。萧伯纳的冷笑话、叶芝的情诗,斯托克的吸血鬼……巴黎的左岸因群贤毕至而无出其右,相比之下,一己之力造神无数的都柏林简直有些过于强大。</div><div>&nbsp;&nbsp;&nbsp;&nbsp; &nbsp; 不提陈年旧事了吧,单看眼下。左岸的咖啡馆——花神、圆顶、双叟们,如今挤满游人,都柏林的比尤利咖啡馆却简直是默片里的旧时模样。推着手推车的母亲和闺蜜絮絮聊天,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坐在窗边分吃一块蛋糕,每天中午吃饭的人顺便看一幕短剧——这是比尤利若干年前的创举,午餐戏剧,丰俭由人,4欧元的当日例汤加三明治或者12欧元的前菜主食和甜点,一个多小时看一出戏。从来没有人说这里是文艺圣地,吃吃喝喝的人全都不以为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们还有一种叫作“灯笼裤之光”的冰淇淋,说来简单,就是高杯里装上水果和冷饮,上面再摆一粒樱桃的玩意儿。这种高杯冰淇淋诞生在20世纪初的英国,还未独立的爱尔兰自然迅速流行起来——难得的是竟有咖啡馆一直做到现在。原版到底更高级,除了水果冷饮,还有谷物奶油和小饼干棒,层层叠叠无愧于“灯笼裤之光”。50多岁、儿子都上大学了的都柏林老妇人说这是她初恋的时候,和狂野长发乐队小男生一起吃的东西。</div><div>&nbsp;&nbsp;&nbsp;&nbsp; &nbsp; 他们甚至在2011年选了一个诗人做总统。书店里,他的诗集和叶芝的摆在一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