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的手

熊梅生

<h1><b>  7月14日播出的《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又一次令我感动。从医75年,他救下了近一万六千名病人。如今96岁高龄,他依然奉献在了救人的事业上,他说"每天在工作当中度过,不浪费时间"。直到现在,吴孟超还给自己定时间表,每天七点吃早饭,然后上班,到病房去查房,去看门诊,每个星期至少还要做三台比较复杂的手术。他如此自白:"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br /> 七年前吴孟超的名字就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他获得"CCTV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殊荣。"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段颁奖辞至今我还记得。<br />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吴孟超的手。<br /> 这是一双略显修长的手,右手拇指和食指长有老茧,并和中指一起相向弯曲靠拢,有点像鹰爪,看似普通。然而这又是一双神奇精妙,灵活细巧,时而力大无比,时而柔若无骨的手。这双手一次次让死神望而却步,使一个又一个垂危的患者起死回生。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手,曾被朱镕基总理称为"国宝"。<br /> 那时90高龄的吴孟超,虽然平时写字手会微微颤抖,但依然每周照常出门诊,隔一两天就要上一次手术台。一拿起手术刀,这双手不但不抖,而且像"长了眼睛",拥有了"神奇魔力",手术速度之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时做手术,他索性抬头望天花板,凭手感就完成了肿瘤的剥离。<br /> 这双手天赋异秉,它在肝脏的方寸之地创造生的希望;这双手又异常细腻,它以截然不同于同龄人的敏锐与稳定,将万千病患托出病魔的沼泽地。可任谁都能目测出,这双手变形了。右手食指、无名指的关节,因经年累月与手术刀并肩战斗,它们都异于常人。<br /> 难怪他在节目里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这手所有的感觉要保护好。我有时候开刀眼睛往下看,底下手就在操作,利用手感做手术"。<br /> 真是"医术高超,妙手回春"啊!吴孟超在手术台上那双"庖丁解牛"一般的手令人惊叹景仰,而他平时的那双手,同样让我们在感动中得到启迪。<br /> 几十年来,吴孟超在门诊给病人看病、巡查病房,必定和病人握手。冬天为患者诊断检查时,他总是先把手搓热,或是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触摸病人身体。吴老这些看似细微的习惯动作,给病人带去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温暖,让他们消除心头的恐惧和不安,增强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br /> 还有一个细节令我深深感动。吴老看患者的病历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总是是用右手食指点着一行一行、仔仔细细地看,一字不漏。细微之处见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名医、世界级的权威专家,是如何的严谨缜密和一丝不苟。<br /> 十指连心。手指所使,心之所驱。吴老那双神奇的手、温暖的手、认真的手,诠释了什么是"为医之道,德为先。" 他把"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作为医生的必备品格。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2000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手是人外在的大脑 。在吴老的双手上,我看到了他对祖国赤诚、对社会奉献、对患者情深、对工作负责的高尚心灵。<br /> 吴老是在用一双普通而又神奇的手,书写着自己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人生。</b></h1> <h1><b>图片选自网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