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 1993年3月19日至7月21日,笔者带领来自上海、江苏、湖南的五名棉纺技术人员,赴巴基斯坦执行中国纺机出口的技术服务工作。在巴奋斗一百二十五天,克服酷暑高温、设计修改等种种困难,如期圆满完成任务。 回到北京后,受到了委派方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CTMTC)领导的欢迎和赞扬。 回忆这段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特写此文以纪念赴巴技术服务二十五周年,同时纪念我的母校江南大学六十华诞、纪念纺七五班的学友们毕业四十周年。</h3><div><br></div><div> </div><div> 学长推荐 领銜带队</div><div><br></div><div> 1992年底,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雷德克纺织公司老板日哈曼经过反复比较和七轮商谈后,终于在北京与中国CTMTC签订了编号为1805号的合同,确定购买中国郑州纺机厂生产的LFAO2开清棉联合机组和上海二纺机生产的FA5O7细纱机。当时,日哈曼是巴基斯坦十大富豪之一,与执政的谢里夫总理关系十分密切,为此中国CTMTC非常重视1805号合同的执行,派出出口部得力干將王女士专裎来到当时纺工部部长的家乡一一常州市,落实确定执行1805号合同的带队人兼工艺工程师和出口棉纺设备的技术服务人员。</div><div><br></div><div>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和有实力的人。 当时本人在常州市纺工局技改科主管全市纺织糸统的设备管理,而当时纺工局对外“两办”王主任是我的老学长和老领导,他十分了解我在技术上的底细,认定我是1805号合同项目组组长兼工艺工程师的最佳人选,于是推荐安排我接受了王女士的面试。</div><div><br></div><div> 王女士对我1978年毕业于无锡轻院纺工系的学历,以及毕业后曾先后在无锡麻棉纺织厂、常州国棉二厂、常州市纺工局的工作经历很认可,尤其对本人既有纺织厂一线纱锭扩建、技术改造、设备管理的实践经验,又具备全市纺织系统设备管理的主管能力很满意。当即,处事干练的王女士就确定了我为1805号合同的组长兼工艺工程师,把1805号合同复印件和出口纺机清单交给我,关照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任务。</div><div><br></div><div> 敢于担当 修正设计</div><div> </div><div> 宝剑锋从磨砺出。 接受任务后,我们扎扎实实 地认真“磨刀”。 首先,我与开清棉联合机组技术服务人员小张和老钱专程赶到郑纺机,学习我们没有接触过的新设备多仑混棉机和气动控制的单打手成卷机的按装要点和调试经验;其次,我隔三岔五去常州一棉FA503按装现埸(与FA507是同一系列),消化有关技术细节,做足准备。另外,在准备出国物品中,宁可少带生活用品,也将有关技术书籍带足,万一在国外遇到问题,书籍是最好的老师。</div><div><br></div><div> 3月19日,我们项目组如约来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雷德克纺织公司,在按装现埸,各种问题接踵而来。首先,依据巴方的设计图弹线时发现,细纱工序的出风口位置有偏差,必须逐台纠正;而后在清棉工序又发现了机台排列等六大问题。这些问题我归纳后用书面形式通过翻译交给巴方M经理。M经理毕业于卡拉奇纺织专科学校,只有三四年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他没有想到清棉工序问题如此复杂,机器排列需要作较大的修改。</div><div><br></div><div> M经理与工厂设计者卡拉奇纺织设计院商量无果,设计院说抽不出人手,请中方帮助解决。颇为找理由的M经理也对我说,1805号合同中有“中方指导巴方按装”的条款,所以中方有责任帮助解决巴方遇到的技术问题,显然这是M经理对条款延伸理解了,我们只负责按装调试,不承担设计更改。但为了使项目顺利完成,我还是请示并经中国CTMTC驻卡拉奇办事处陈主任同意后,在旅馆里化了足足三天时间,重新设计和绘制了清棉工序的机器排列图,其中连接台与台之间的输棉管道弯道半径的确定,是一个关键,如参数选择不当,会造成管道堵塞,直接影响调试成功与否。 此时,我一边回忆在母校学习流体力学时老师讲的要点,一边在携带的技术书籍中寻求计算公式,认真推敲、精准确定弯道半径,使重新设计制作的输棉管道在后来清棉工序调试中一次成功,验正了本人的修改设计方案正确到位。</div><div><br></div><div> 克服酷暑 圆满完成</div><div><br></div><div> 根据我新绘制的机器排列图,清棉工序原有的地下管线和预埋孔预埋件全部无用,必须重新施工。约有一星期左右,车间内凿地声、敲地声、切割声交织在一起,水泥灰尘像迷雾一般。为了精准确定修改后地下管线和预埋件的位置,我们不顾震耳欲聋的噪声和损害健康的高浓度灰尘,坚持巴方的建筑工人作业到哪里,我们就指导到哪里。</div><div><br></div><div> 六月中下旬是伊斯兰堡地区最炎热的日子,温度高达40多度,真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太阳落山,总是感到一股股热浪滾滚而来。当时早晨上班时,我们六人挤在一辆旅馆提供的老旧丰田面包车上,一个多小时行驶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老掉牙的车载空调微弱送风根本抵挡不了像蒸笼一样的高温,到达雷德克纺纱厂,汗水早己湿透全身。此时工厂的空调房基建还没有完成,在车间里稍微一动就是汗流浃背,实在热得熬不住时,唯一的办法是去梳棉工序地下滤尘室清凉一下。就这样,我们天天坚持工作在42度的高温中,好不容易来了一埸暴雨,原指望着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基建质量不咋样的新厂房屋面漏水,辛辛苦苦按装好的机器受到雨水的侵袭,为了防锈,我们不得不组织力量进行拆洗和重新加油。</div><div><br></div><div> 终于艰难地熬过了难以忍受的高温天,同时也迎来了党的生日,我们项目组以中国纺机进出口公司的名义,集体参加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召开的联欢会,更可喜的是我们的按装进度亦己进入了尾声,将迎来最后的喝彩。</div><div><br></div><div>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们1805号合同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四个月中,挥洒辛劳汗水,克服种种困难,各自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终于在7月初按装调试成功。四个月中,我们手把手地将中国技术传授给巴铁兄弟,详细讲解中国纺机的特点和运行维护保养要点,使巴铁兄弟感受到中国技术人员的友好和至善之心。 本人作为项目组长,不但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完成了本该由巴方纺织设计院承担的设计更正之事,还较好解决了来自不同省市“混成旅”之间的一些内部矛盾,确保了小组的团结和执行力,使1805号合同项目如期圆满完成。</div><div><br></div><div>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 我为自己在“中国制造”浪潮中能参与出国技术服务感到幸运! 为能在国外遵循大学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艰苦践行感到自豪!</div> <h3>当年本人在伊斯兰堡郊外的留影</h3> <h3>当年在伊斯兰堡开斋节彩车旁留影</h3> <h3>当年在伊斯兰堡清真寺前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