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江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思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16px;">钟力生</b></h1><div><b><br></b></div><div><b> 一、中江县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b><br></div><div><b> (一)历史悠久,古代精品城市建筑众多</b></div><h3>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中江始建五城县,距今已1797年。隋开皇三年(583年),县城迁到今天凯江和东江之间已143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县名"玄武县″为"中江县″距今已1006年。千百年来,中江县城著名城市标志性精品建筑众多,隋代有“福会寺(灵皈寺)”“凯州刺史署”“文庙”,唐代有“大乾昌寺(玄武观)”“集虚观”“土主宫”,宋代有“勾公堤”“北塔”“石榻院(龙华寺)”,明代有“石城墙”“关帝庙”“城隍庙”“南塔”,清代有“文昌宫”“镇江寺”“龙王阁”及各处会馆等。千年古县、千年古城,名不虚传。</h3><div><b> 1、福会寺</b></div><div> 福会寺即后来的宁国寺、灵皈寺,是四川有名的隋朝古刹,遗址在今县政府、公园广场至工商局一带。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记载:“福会寺者,隋开皇中(581~600年)之所建也”。《名胜志》载:“城东宁国寺在废伍城县侧,隋大夫赵才、司功牟德建。考王勃福会寺碑,隋开皇中大业时县令柳边起重阁一所,彭氏造菩提一座。至唐总章元年(668年)更造菩提像,宋改名宁国。清康熙间士民补修七佛、罗汉等殿。道光六年(1827年)署令孔昭焜建坊,改名灵皈。”整个庙宇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其建筑之宏伟,殿宇结构之壮丽,佛像雕塑之精美,为蜀中各县寺宇不可多见者。1927~1985年,灵皈寺被陆续拆除。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编纂出版的书籍《中江史话·隋朝古刹响壁赞》中有详细介绍。</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代灵皈寺图)</b></h5> <h3><font color="#010101"> <b> 2、凯州刺史署</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凯州刺史署又称凯州旧署,从隋到宋、明,均为署衙所在地,民国版中江县志记载:“(凯州)刺史署地址颇阔,前以横街为辕门,后抵小东街官园子为后院,左并南街为典史署,右连行台为主簿厅,明末并毁”,隋凯州刺史李直之曾在署内建秋香亭,栽菊于此。《乾隆志·公署》载:“县署明洪武间知县高通复建,注云:即今南门内常平仓,乃旧县署基,石狮尚存。”具体位置大概在今文庙之后,原公安局右边,紧邻大南街,辕门位置大概在原横街处,后园已近小东街现今地名“官园子”位置。宋代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任多地知州或知县,苏轼的表兄)写的《梓州中江县乐闲堂记》中的乐闲堂即在县署内。苏轼的另一个表弟,北宋时中江县令程建用在《与苏东坡书》中详细描绘了当时中江县城环境,以及县署内环翠亭、乐闲亭、颐正堂、潜阁、观风台、小峨眉山、西园等胜景。清代诗人李调元曾为之作《西园杂忆诗十首》。</font></h3><h5><font color="#010101"><b>(下图常平仓即为隋凯州刺史署和宋、明中江县署的位置,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在其空地上建粮仓“常平仓”,图中捕厅署即原县公安局的位置,紧靠现在的洋洋百货大楼)</b></font></h5> <h3> <b> 3、文庙</b><br></h3><div> 文庙座落在县城下南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又称孔庙,它是古代学宫,历代官吏、名流、儒生祭祀孔子的地方。中江文庙始建于何时,无考。但据旧志记载,原来的文庙已荒废,最早的重修人是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任酒正兼中江县令的宇文峒。现今有人认为文庙始建于晋代,是不可信的说法,晋代时中江县城在现在玄武山下,文庙不可能远离当时的县城而建在现今的位置。最符合逻辑的判断就是,文庙(文化教育中心)是和凯州刺史署(政治中心)、福会寺(精神宗教中心)同为隋代县城迁到今天的位置时同时期建造的。因文庙现存,此处不作更多介绍,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编纂出版的书籍《中江史话·文庙世代祭孔圣》中有详细描述。</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代文庙图)</b></h5> <h3><font color="#010101"><b> (二)风水形胜绝佳,和谐自然的园林古城</b></font></h3><h3> 摒除封建迷信的成分,风水指古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推崇的“天人合一“人文理念;形胜指地形地势优越、山川秀美的胜地。</h3><h3> 古籍中对中江古城的风水形胜不乏溢美之词:“塔峰后劲,天柱星拱,五城、棲妙峙掖之。河山秀拔,国乘称为东川冠云(明黄辉《联云塔记》)”“千峰环拱险扼东南,二水交流襟带西北,观江河之衍派,见脉络之分明(《嘉庆志稿》)。”</h3><h3> “正支自高山子南来,有龙翔凤舞之势,中间县主山(在县北三十里),卓立如笋,为诸山之宗。迤逦至北塔山,如鸟舒翼,散布平畴,为县治所,豁达宽广,烟火万家。城内三堆鼎立如品字状,距二里许,突峙铜鱼山,横列如屏,为治城锁钥。《通志》称两山对峙,二水夹流,第就近城,棲妙、五城,西河、东溪言之,实则群山众壑,胥赴治所(《道光志》)。”</h3><h3> 翻译成通俗说法就是:中江县城的位置是一个风水绝佳的位置,首先从北塔山一路过来,在县城的中心位置又突兀起三座品字状小山如三星拱月一般,古人认为是地脉的延续,称之为“三台续脉”,所以隋唐至元明,县城的主要建筑福会寺、署衙、文庙都建在三座小山附近。县城两边有棲妙、五城两座山头拱卫,西河、东溪二条河流环绕,南面还有铜鱼山,把县城的风水兜住,县城就是群山所向,众水所归的风水宝地(群山众壑,胥赴治所)。这样古人还不满足,于是又在铜鱼山上修建了联云塔(明代·南塔),联云塔属文峰塔,用来加持风水,以壮文笔。认为东溪从玄武山和铜鱼山之间流过,有风水流失的嫌疑,于是在两山之间、东溪两岸遍植柳树,以补风水之阙,称为“万柳奎龙”。</h3><h3> 旧时古县城的生态环境也是非常的优美,城内有署衙的园林胜景;有庙堂的古柏森森,文庙内的古柏在民国十二年还有270株,一九八0年代,文庙和大西街小学内,还有古柏阴翳成林;城内白鹭、乌鸦,岩鹰等鸟雀众多。城外凯江上有筒车(高架水车)咿呀转动不歇,著名的叫“四架车”;东河里拦河作堰,堰上修有水磨坊(吊桥处),自是一番风情。东、西两河清澈见底,刺波鱼(鳜鱼)、巴石鱼(石爬子)、黄腊丁(黄颡鱼)等珍稀鱼类不时可见,螃蟹、河蚌、草虾等唾手可得。中江称得上是一座和谐自然的园林古城。</h3><h3><b>(清道光年间的中江县城图,图中山势水脉等风水形胜清晰可辨)</b></h3> <h3><b> 1、三堆山(斗山</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堆山又叫“斗山”,大概意其小而精致、状若覆斗。三堆山是县城内的风水山,道光版《中江县志》记载:“三堆山见《隋书》。即城内斗山,有三:一在旧署,今常平仓后垣内;一在前之左,今书院东;一在前之右,南街土地祠内,今文庙西。三堆鼎立,略如品字状。各高丈余,方正二丈。文庙、书院风脉攸关。其二有墙护持,惟在东者,街旁游人登踏渐圮,道光十六年新修文庙工竣,周围砌石复旧,禁居民毋得掘损。”可知三堆山中峰在凯州刺史署内,宋县令程建用在《与苏东坡书》中描绘的“观风台”“栩栩崖”即是此处:“居西有台,高丈余,榜曰‘观风’。登台倚栏,其南北与西境,山川历历可睹。”“观风台之南有一亭,亭壁塑乱山,牓曰“栩栩崖”,取梦蝶之义。建用因而广之,以塑峨眉山景。”同治九年在山上建奎星阁,以壮三堆形胜。另一峰在学校东垣外灵皈寺前(今洋洋百货东),又一峰在文庙街土地祠内(今文庙西)。是县城中心署衙、文庙、书院的风水山,今已不存。古称“三台续脉”。</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乾隆时期的三堆山(斗山)位置关系图)</b></h5> <h3><b> (三)规划超前,古县城规制完整规模宏大</b></h3><div> 古县城在隋唐时代就非常繁荣,初唐四杰、著名诗人王勃在《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中称当时的中江“楼雉云横”“里閈千甍”。近代中江古城的规模,是明朝初年在宋元古城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明天顺八年知县谭敏筑石城,周七里,计一千二百六十丈,高厚并一丈三尺,女墙高四尺,西南滨江,东北浚濠,濠深一丈,宽一丈五尺,《康熙志》载门五:“曰宾阳、正观、迎恩、永镇、近民,知县谭敏筑。”因人口逐年增多,道光年间在小西门和小南门外临凯江又加筑一个外城,称作“新城”,即现在的小南街小学、盐市街、顺河街、镇江寺那一片区域。此后,中江古城宏大的规模和形制基本就固定下来了,民国时期古城有26条街、13条巷、1个市口(衙门口),城区有寺庙(15处)、宗祠(43处)、会馆(8处),至1949年,全城占地1.56平方公里,约2.4万人。至一九八0年代,古城基本保存完整,当时围城公路内(拆城墙所建)仍有大片城市菜园及预留用地,广播电视台外是薛家菜园(今县政协),大南街外红星巷后面是麦子地,镇江寺后面是小南街小学的操场,大西门外是猪市坝及田地等,整个古城街道布局规整,明井、太平缸等消防设施齐全,街道间小巷纵横、庭院深深,全城学校庙宇、茶楼酒肆、祠堂会馆众多。</div><h5><b>(下图为明代嘉靖丙戌年(1526)的中江县城图,至一九八0年代,形制基本未变)</b></h5> <h3><b> 二、中江城市的发展变化与成就</b></h3><h3> 民国时期中江县城的街道狭窄,房舍排列不十分规则。临街面单檐(或重檐)木质穿斗结构一楼(或半楼)一底青瓦房,属营业用房和绅商住宅;后院和小巷为土木结构青瓦或茅草屋(外西街全是草房),低矮、阴暗,是手工业者和市民的作坊和宿舍。比较繁荣的半边街、鼓楼街(现中市街)仅3米多宽,其它街宽1~3米。街心一般用石板铺就,两侧用鹅卵石镶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大东街、大西街、大南街、大北街木质穿斗铺面各拆除1~2.5米,小东街和小南街各拓宽2米,其余街房酌情拓宽、取齐、拉直,以方便交通,这种街道格局基本延续到一九九0年代旧城改造前。</h3><h3> 近年来,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以后,中江县城变化巨大,建成城市主次道路120余公里, 建设30座连接三江六岸的城市桥梁,“一纵、两横、两环、十放射”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框架基本构成。建成南塔公园、北塔公园、魁山公园等综合性公园10个,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5.2%,人均公园绿地12.7平方米。建成污水处理厂、购物中心、文体中心、红色文化旅游线、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2017年,城镇化率39.4%,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8.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9万。县城区面积比民国时期扩大将近20倍。</h3> <h3><b> 三、中江城市建设的文化缺失与遗憾</b></h3><div> 中江城市建设在飞速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缺失与遗憾,很多问题是全国性的通病。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秘书长张富春说,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热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空前的“建设性破坏”浪潮。有的城市整条整条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成片成片的历史民居变成了高楼大厦。片面求洋、求变、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导致千城一面。各地对物质方面的保护很重视,但忽视对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保护,崇洋崇外而轻视传统。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或模仿的对象,把高楼大厦看作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欧陆风盛行,中国传统城市因此而变得面目全非。他说,某市领导在对他介绍该城市的建设时,提出要建成欧美式城市;还有房地产开发商说,要把某个街区建成“中国的希腊”。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专家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播放的一张幻灯片上,某城市一个历史悠久的白塔旁边,是两座高大的贴着玻璃幕墙的楼房,三者看起来显得很不协调。他说,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城市生态被破坏,风格出现不协调的现象。</div><div> 这些问题,中江都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div><div><br></div> <h3><b> (一)古城古建筑基本损失殆尽,现有城市风貌不足以支撑起“千年古县”的文化品牌地位</b></h3><div> 古县城于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筑石城墙,有5个城门城楼。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临凯江筑外城,形成内外两城,并建城门和炮台。1943年、1961年分段拆除内城墙。2003年,拆除临河小西门、小南门及外城墙。</div><div> 古城老街仅有镇江寺与火神庙之间的顺河街、盐市街、桥亭街还有些残破的老建筑遗存。其他老街的布局走向没变,砖木结构、木质穿逗结构青瓦房、风火墙等老建筑全部改建为现代楼房。</div><div> 民国初年,城区尚有寺庙(15处)、宗祠(43处)、会馆(8处)。初步统计,如今消失不存的祠庙会馆有:隋代古刹福会寺(宋代改为宁国寺,清初更名灵皈寺,地址县政府),明建城隍庙(原川剧团),明代武庙(又叫关岳庙,原东门外肉联厂),文昌宫、考棚、育英书院(下东街,现实验小学、大东街幼儿园),土主宫(珠市街,原建设局),斗山书院(今洋洋百货),林公祠(南塔脚下,临东溪),药王庙(现为街道,原邮政小吃),关圣宫(又名湖广馆,原公园街老法院、老烟厂处),天后宫(又名广东馆,光明市场对面,原老党校),三元宫(又名陕西馆,原小西街老二轻局、交通局),万寿宫(又名江西馆,现小南街小学),天上宫(又名福建馆,原北门城北中学),炳灵宫(大北街,孟家祠),明代白衣庵(东门外,车二队宿舍),明代东山寺(今玄武社区附近),南山寺(南塔和龙王阁之间),唐代集虚观(原凯江区公所附近),五显庙(五显庙巷内)等,其他损毁的宗祠、宅院不可统计。</div><div> 现老城区仅存“五庙南北塔”(文庙、寿宁寺、镇江寺、火神庙、玄武观),是古城很小的一个部分且已碎片化,已不足以支撑起“千年古县”的名号。</div> <h3><b> (二)风水园林格局未得到充分尊重,城市建设文化品质不高</b></h3><div> 古代中江“两山对峙,二水夹流”“塔峰后劲,天柱星拱”“群山众壑,胥赴治所”的风水形胜优势已不明显,山环水绕的自然和谐城市文化格局未得到充分地尊重,有些地方还不协调。老县城内楼房和建筑形式单一、布局凌乱,毫无特色,有的建筑还是败笔,比如:县城西面火神庙后面的高层单体建筑,体量宽大,把整个县城西面的风景全部遮挡,城市的通透感和灵气荡然无存。紧邻魁山、西山的高层建筑有的高度已高过山顶,使两山相形见绌神态萎靡,风貌不复当年。南塔、玄武观下面的建筑风格不今不古、颜色灰暗,很不协调。小南街小学对面的建筑修在原来小南街的街道中间,破坏原来的城市街道格局等等。</div> <h3><b> 四、中江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b></h3><h3><b><br></b></h3><div><b> (一)城市建设要融入历史文化精神和理念</b></div><div> 提升中江城市品位,弘扬历史文化精神,只要意识认识到位、规划设计到位、眼界品位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社会参与到位,从现在做起,仍然不晚。</div><div><br></div><div><b> (二)保护好仅存的古城遗址,打造临江“文化名片”</b></div><div> 学习广汉四河八岸人文景观打造、阆中古城保护等经验,在“三江六岸”建设中,恢复镇江寺至火神庙之间的盐市街、顺河街、小南街下段、小西街下段的民清时代的古街道,打造人民桥(西河桥)的仿古廊桥景观。桥亭街的棚户区改造也纳入其中一并改造,保护好古河堤等历史人文景观,从镇江寺到铜山大桥之间恢复建成滨江古建筑群,形成“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和商业旅游观光走廊”,把这一片临江区域建设成为中江城市的亮点和“会客厅”,打造中江“文化名片”。</div> <h3><b> 1、古河堤</b></h3><div> 火神庙到桥亭街临江的古河堤(又名“勾公堤”“玄武堤”),宋嘉佑二年(1057年)始建,治平二年(1065年)建成,至今已历900余年,宋代文同曾为之作《梓州中江县新堤记》,在凯江河治理和桥亭街棚户区改造时不要再拆毁了,可以临江开发整治修复成为一处历史文化景点。</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下图为清代护城石堤图)</b></h5> <p class="ql-block"><b> 2、西河桥(人民桥)</b></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元年(1488)知县王杲建,宽七尺,长五十丈,毁于洪水,嘉靖间重建,改名“复古桥”,不久又被洪水冲毁。王杲是云南临安卫进士,成化年间到中江当县令,到任即大书“清、慎、勤”三字为座右铭。在任期间做了诸如设义仓、修学宫、造西河桥等很多为民实事,正德初升四川参政。后被列入中江“名宦祠”祭祀。</p><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在中江寄寓期间,曾为西河桥作诗《西桥水并序》:“白龙昨夜嫁龙女,狂风骤雨忽他徙。珠奁百宝俱随行,遗下疋绢化为水。此绢龙女亲织成,二丈五尺曾量清。冰绡尽是鲛人泪,谁家拾得宁容情。急遣雷电下索取,半属罗江半玄武。两家相争不肯还,并造双虹镇江浒。白龙勃怒雨师行,豆子山前瓦鼓鸣。倒卷双虹入海去,年年渡口无人行。绢归龙官波涛止,一桥方成一桥圮。君不见,玄武西桥已如此,罗江东桥又如彼。”</p><p class="ql-block"> 明代桥毁后三四百年间,凯江两岸靠季节性浮桥和摆渡过河,1971年在西河桥遗址附近开始建桥,1973年建成,桥长125米宽7米,为中国传统石拱桥演化而来的双曲拱桥,称作“人民桥”。现可以将人民桥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以挖掘,改造为川西北传统建筑翘檐飞角样式古典精美的“石拱廊桥”形式,为临江古城区域中的“点睛”之笔。</p> <h3><b> (三)结合中江“山水文化”在县城周边的小山上再建设一批文化主题公园</b></h3><div><b> 1、棲妙山</b></div><div> 今叫作西山,和中江古城隔江相对,与魁山夹城并峙,是县城西面的风水屏障。山上有集虚观,是田真人得道飞升的地方。旧志记载,唐代道士田大神(田真人)来自南阳,选择在棲妙山住下修炼,世人传说他能降虎挕毒蛇,飞走水上,广德元年(763)得道飞升,棲妙山因而名声大显。山上悬岩有玉局洞(一称飞霞洞),田真人常与二道士在此下围棋,撒棋子于凯江中,人取以献蜀王,不久就会莫名其妙的失去,后又得于玉局洞前石盘内,自是江中产棋石(用中江花石打磨而成)。山麓有洗墨池,水色如墨,四时不涸(上世纪五十年代犹存),相传为田真人洗笔处,有亭翼其上,今圮。旧称棲妙飞霞,为八景之一。</div><div> 结合西山的历史人文文化,与隔河相对的古城遗址、西河廊桥,统一风格,统一打造,建设西山文化主题公园,形成中江古城核心区的山、水、城、桥浑然一体的山水园林古城文化格局。在恢复仙人洞、洗墨池等历史遗迹的同时,根据西山被四周高楼遮掩、山势萎靡的实际情况,应在西山之巅建重阁高楼,以雄镇县城西边风水。</div> <p class="ql-block"><b> (四)有条件时重建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b></p><p class="ql-block"> 比如重建“奎星阁”(老百姓误称之为"龙王阁"),奎星阁有照片资料传世,位置与南塔相得益彰;也可考虑在下东街口重建“东门城楼”,城楼有画像传世,东门口也有地皮,可参照阆中2010年修复的南街城门楼方式。修复重建著名古迹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较大帮助,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b> (五)对县城内已拆毁的历史文化建筑遗址,可用建主题碑、栏、壁等方式进行标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像刻画来展示和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六)在城内墙壁、公交车身等公共文化区域设计增加一些中江历史文化的壁画、书法、图片等文化元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七)在“五庙南北塔”古建筑景区及魁山、西山、玄武山等公园内增植松柏,扬“云山风度,松柏精神”之古风美德,一定程度上恢复中江古城松柏荫翳、大气蔚然的旧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八)不断完善和加强中江博物馆建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2018年7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