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铁矿仔”

江南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海南岛的西部,有一个约60平方公里面积的石碌矿区,它曾经是亚洲铁矿石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露天矿山。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陆续来到这块森林茂密、山洪频发、野兽出没、近乎原始的土地上。从此以后,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便深深地打上这座矿山的烙印,并倾尽一生的热爱与这座矿山一同成长。我们总是自豪地称谓自己为"铁矿仔"。</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有早期被日本人从台湾、香港、广东强征来的劳工;有国家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田独铁矿闭坑后迁转的矿工;有从广东、海南各地招收的青年工人;还有回国参加国家建设的东南亚归侨。这是新中国早期的移民聚居地,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包容区。在这个60平方公里的矿区里,可以随处听到除西藏以外的任何话音。由于耳濡目染,我们都成了语言专家,随口可以流畅地从普通话切换到广州话、潮汕话、客家话和海南话。</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陪伴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是贫穷和清苦。我们身上穿的是哥哥或姐姐传下来的满是补丁的衣服,吃的是掺合着红薯的糙米饭,没见过奶粉,糖也是稀罕之物。在自家的菜地里,我们挑着几乎与自己齐身高的水桶浇菜;为了生活,我们在石碌河边帮妈妈敲砸小碎石以换取微薄的收入。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从小就变得坚韧和刚强,也造就了我们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的担当。</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曾经是我们当年上学的子弟小学。当时由于水泥紧缺,教室的屋顶都用红砖砌成拱形,靠水平推力来维持屋顶的稳定,我们戏称为"馒头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接受了国家最正规、最系统的小学教育。在那个叛逆的年龄,我们虽然没有读过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读了不少中国的古籍和苏联的经典。</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矿子弟中学是1960年创建并招生的。在石碌河第二大桥没有建成以前,通往河对面中学的唯一通道是一座用钢轨铺设的水上浮桥。我们每天往返于这座浮桥到学校上学,这座浮桥曾经承载过我们多少绚丽的梦想。当遇上山洪暴发冲毁浮桥时,我们往往会淌水过河,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求知的脚步!</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蹉跎在文革和下乡插队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等到政治运动的硝烟散去的时候,我们没有感时伤世、怨天尤人,而是急起直追,自我充实。有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完成自己的学历教育;有的自学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有的靠丰富的经验积累成为闻名矿内外的技师工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座矿山是"铁矿仔"发挥才智的舞台。在矿山的各个岗位上,都能看到"铁矿仔"挥洒的身影。上到党政工团、生产计划、规划设计、设备动力,中到采矿运输、破碎筛选、质量控制,下到车、钳、铣、刨、磨、电、修、锻、铆、焊,哪一个岗位不是"铁矿仔"在发挥着聪明才干?以往大型电力机车都是外包大修,整车拆卸后经海路转铁路到湘潭电机厂,费时费钱。还是一帮"铁矿仔"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此终结了电力机车外包大修的历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铁矿仔”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群体。每个月的采剥量和销售量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矿山上,每天午时山崩地裂般的采场爆破声往往让我们血脉贲张,夜晚传来连绵不断的机器撞击声是我们最陶醉的交响乐,从山脚下盘旋到山顶的万盏灯火是我们百看不厌的传世画卷。无数个白天,我们冒着酷暑在岗位上挥汗如雨;多少个夜晚,我们枕着磕头钻撞击岩石的声浪入眠。虽然我们的工装沾染了铁矿石的褐色,但我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壮志豪情!岁月如歌,我们用我们的勤奋和智慧共同筑起了共和国宏伟的钢铁大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让"铁矿仔"称之为家,只有在这块土地上,"铁矿仔"才真正有家的归属感。在这座矿山最艰难坎坷的岁月里,我们用自己最优良的品质诠释了忠诚的价值!1995-2003年是这座矿山最艰难的8年,由于国家税负政策调整,上游产业链失衡,国外矿石冲击,企业间三角债,使这座矿山首次出现亏损,而且持续了8年时间。这是一场罕见的严冬!在这场严冬中,我们以识大体顾大局的情怀,以为家分忧的精神,连续5年每年每人有一个月只领260元的生活费,与这座矿山抱团取暖、休戚与共,共度时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铁矿仔"是天生的乐天派,给一缕阳光就灿烂。勤俭知足、清心寡欲是我们的传统,无论是在顺境抑或逆境,爽朗豁达如影随形。一碗卤汁丰美的海南粉和一壶浓香沁脾的功夫茶,是我们美好一天的开始。在经济富余的条件下,我们也会跟随潮流,提高生活品质,同时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座矿山是一座大熔炉,熔炼了几代人崇尚科学、淳朴善良、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并将成为一笔珍贵的企业文化遗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铁矿仔"在坚忍刚毅性格的另一面是内敛平和,在婚丧嫁娶和生来死去上,有着一种近乎哲学般的的超然。婚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发喜糖,喝茶嬉闹,就算是把一对新人送进了婚姻的围墙。如果其中的某个人不幸撒手西去,大家会围聚在太平间,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没有呼天抢地般的悲恸,只有默默的追思和缅怀。因为大家知道,他们属于这块土地,回归这块土地是他们的宿命。</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与这座矿山共同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把一生的年华献给了这座矿山。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们一起,为国家输送了1.6亿吨的铁矿石,为国家财政贡献了75亿多元的税收,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让昔日贫穷的昌江县一跃成为海南西部的一颗明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当繁华落幕以后,我们都以平淡的心态对待生活。有空时会约上几个老友,坐在江边的树荫下,或是在铁城故事的茶吧里,泡上一壶香茗,聊聊生活琐事,谈谈时政趣闻,日子清淡而充实。我们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是以无数个体的平凡,塑造了这座矿山的伟大与辉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铁矿仔"是这座矿山孕育的精灵,这座矿山是"铁矿仔"心中的麦加。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这里是"铁矿仔"风云际会的地方。每年的这个时候,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铁矿仔",无论官多大,无论多富有,都会举家南归。回到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朝拜,是他们每年必须了却的心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让我们为"铁矿仔"一生的付出致敬!让我们为"铁矿仔"的称谓自豪!</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