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铝四合院随想——献给心有铝城情结的人(转自本人2010的一篇博文)

美友789333

<p class="ql-block">在山东铝厂生活区中“四合院“绝对称得上是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常常看到一些卖弄文才的人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回忆文章,总把自己的家乡描绘得如诗如画,什么弯弯的小河、溪水荷塘,什么苍翠的古树、挺拔葱郁的冈峦青山,什么石板山道草房古寺歪脖子老槐树等等,借以寄情抒怀。在人们的心目中家乡是很具象的,我想家乡就是儿时生活的人事与景物在人心底的影像遗存。如果要让我来描绘一下我心中的“家乡”,我只能说我的家乡有高高的冒着黑烟的大烟囱、冒着白汽的凉水塔,有呼啸而来隆隆驶过的火车、大卡车,有夜幕中不时闪现的电焊弧光,有邻近电厂汽轮机排汽的尖锐鸣叫,有漂亮的职工医院、俱乐部和幼儿园,有百货公司、灯光球场,有锅炉房和煤场、洗澡堂,还有一排排的平房,一幢幢的楼房。当然,还有“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曾在铝城生活过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留存有一些对老501厂时期印象,而西山宿舍的“四合院”必定是最有回味价值的了。前一阵儿,老爸说“四合院”即将要被拆除了,铝业公司将在其原址为职工兴建高层住宅区。听了这个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充满一种莫可明状难以厘清的情绪,是忧?是哀?是愤?是怨?说不清,也道不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在铝城,“四合院”特指西山宿舍西边由四幢大楼围合而成的一组建筑群。3到6号大楼被建在一起,3号楼呈L字形处在南边,4、5、6号楼呈一字形依次处在西、北、东三边。这四幢楼的所有单元门一律都朝四合院里开。四个大楼围合而成一块南北长七八十米,东西宽五六十米的空场地,像北京四合院的大天井,四合院的名称由此而来。四合院相邻的两幢楼之间相隔十几米,自然形成了四个出入通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在铝厂建厂初期,为解决职工家属住房问题,在当时一片长满荒草的坟地上建起了包括四合院在内的一共七幢三层高的家属宿舍楼。当时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这七幢家属楼从里到外都带有明显的俄式建筑风格。从外观看,这七幢楼都是一样的斜屋顶,红砖清水墙勾缝外墙,方形或长方形的木窗。屋檐处有砖砌的倒品字形花纹,之上是逐层外探的水泥抹面长条纹饰,倾斜的屋面覆盖着红瓦(多年后早已变成灰黑色)。在有些楼三层的一些窗口上方有向外探出的挑屋檐,方木架造形,还有一些很好看的雕花,十分讲究。单元门上部都有半圆形木窗,下部是矩形门洞,门边都有用水泥抹的装饰性门套。一楼窗台下约半米有一凸出的沿,亦称勒脚线,用水泥抹成半园弧状,下部全部是水泥抹面以防水。这些楼的外墙都厚达37厘米,木制的大窗台都很宽,房屋的保暖性特别好。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苏联考虑寒带地区地区保暖防寒的需要。</h3> <h3>这些俄式建筑的室内有些非承重墙体较薄,是轻体结构,即用木框架支撑外侧两面横着钉上5、6厘米宽窄1厘米厚的长条木板,再在木板上抹上小沙灰,白灰,用手敲一敲咚咚作响。轻体墙比较薄,只有大约12、3公分厚,节省内部空间。每套单元房门和户内门都是中间为木框架两面钉薄木板的轻体门,门的内外都有装饰性的木线框。室内天花板与竖墙交界处还有圆弧状装饰线,即使在楼梯间也是如此,做工之细,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之高由此可窥一斑。这些楼房建成到现在已有近六十年的时间了,其基本结构完好无损,最值得称赞的是斜屋顶很少出现漏雨的情况。</h3> <h3>65年以前,我家在西山宿舍区的黑平房住。黑平房(也称新建宿舍)在四合院的东面。我们家所在的平房西边是一块空地,空地西边还有两排黑平房,再往西就是宿舍楼了。小时候常常贪婪望着西边那巍峨的砖红色大楼,幻想有一天能到大楼里去住。如果父母说要带我们去到大楼里居住的叔叔阿姨家玩,那是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能爬一爬楼梯,能从大楼的窗口向下向远处看看。 </h3><div><br></div> <h3>在五六十年代,同期建成的这七幢俄式风格的高楼自然成为西山宿舍乃至南定地区地标性建筑。厂里的干部职工都想住进高楼,但僧多粥少,许多人只能是望楼兴叹。也因为住房资源紧张,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四合院每套单元房要安排两户人家居住。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共同出入一个单元门。<br></h3> <h3>65年夏天,我们家搬到了“四合院”北面新建的9号大楼住。9号楼也是三层高,但因是平顶楼显得比四合院矮了不少。住得近了就有很多机会到“四合院”去玩,“四合院”也成了我童年少年时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br></h3> <h3>九号大楼在“四合院”的北面大约七八十米,从阳台向南看就是“四合院”,那时“四合院”的确是生活中一道风景。清晨,旭日照耀下红砖墙绿油漆木窗的大楼,在绿树掩映下像一幅画;傍晚,在晚霞或夕阳辉映下高楼的玻璃窗泛出金色的光芒如梦如幻;雨后初晴时大楼被雨水冲刷显露出墙体的本色,显得澄明洁净;冬日里屋顶覆盖多日不化的白雪使人体会到些许俄罗斯式的异国情调。若是从西面的田野远远地眺望四合院更能感受到她的妩媚。傍晚散步时我常有这种感觉,古人那“相看不厌静亭山”的诗句意境不过如此吧。夜晚当万家灯光点亮时,四合院俨然是田野中的一处巍峨的城堡。在那缺柴少煤的年代,无论我跑到多远的田野里去搂树叶拾柴禾,抬头远远地望见那依稀可见的砖红色高楼,心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有一种温暖的滋味,因为那里就是家的所在。</h3><div> </div><h3> </h3> <h3>小时候经常跑到在四合院里玩耍。围着四幢大楼捉迷藏,到四合院西边不知谁家种的蓖麻地里偷蓖麻子,到西边大水沟两边操练打小鬼子等等。我和小伙伴们都知道谁家养的热带鱼好,谁家爸爸斗蛐蛐厉害,谁家的爸爸擅长在凉台上打毛衣。五号楼老红军用皮带抽儿子,六号楼那家的带眼镜的女婿要打离婚等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乐意凑到前面去看一看。连谁家的鸡窝在那儿,谁家的柴禾垛煤堆在那儿,谁家有厉害的哥哥我们都很清楚。曾与四合院的小孩打架扔石头打破了对方的脑袋、打坏了人家的玻璃窗;曾用自制的弹弓打瘸了人家老母鸡的腿;也曾到五号楼的一户老邻居家看他家的老母鸡抱小鸡仔,到爸爸的同事家去看热带鱼;还曾陪着外婆到三、四号楼头的大树下,参加家属委员会召开的露天会议…。<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四合院里集中住了上百户的人家,平日里大人们去厂里上班,孩子们去学校上学,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在家,还比较安静。每天下班后到晚上睡觉前,大人孩子都回家,四合院成了职工家属生活的大舞台,天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上百十户的人家几百口子人的吃喝拉撒,汇聚成平民生活交响曲。父母呼唤孩子回家吃饭声,邻居间应酬声,西楼哪家两口子吵架声,东楼谁家孩子不听话被家长暴打时的哭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h3> <h3>四合院是整个西山宿舍区中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也自然成了铝城一个重要的地方。文革期间厂里常组织各种游行活动,无论是庆祝九大召开数千人的徒步游行,还是五一前照例镇压一批地富反坏右反革命分子的示威游街活动都无例外地要从四合院经过。</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回到铝厂路过四合院时,常常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睹物思情,感念当年的人和事。四合院给我的感觉不再过去那么高大雄伟了。到楼内看看,有的墙面屋角污渍斑斑,单元门门楣门框处那些文革时用油漆彩绘的革命标语口号尚依稀可辩:门两侧“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 门楣上的“向阳红”“东方红”等等,有些则再仔细辨认也认不出多少了。有些人家将木窗更换成了铝合金窗显得不伦不类的,有些阳台的水泥已经破损严重,露出了钢筋,岌岌可危,一副斑驳陆离破败不堪的样子。</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四合院主要出入口</h3> <h3>  我常常抱怨说现在是一个大破坏的时代,经济发展的越快,破坏性就越强。看看周遭有多少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的汹涌浪潮中迷失了自我,大拆迁大规划大建设形成了对古旧建筑的大破坏,建起了一批毫无观赏价值的千城一面的街道与楼房。反到是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无力开发,无力折腾,才因祸得福保住了许多传统的有价值的建筑。曾经拥有玲珑精巧的税务街西冶街等极具山城特色的博山城消失了,曾经是到处大石板铺路古朴而繁华的旱码头周村只剩下古商业街那么可怜的一点点,淄川无古迹可寻,临淄则早已面目全非,张店本就没什么古旧建筑且改造的最为彻底!对此,有多少人为之心痛,多少人为之后悔。难道我们就不能给后人留下点过去那些值得纪念的东西吗?四合院就非拆不可吗?</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br></div> <h3> 有人说常回忆过去的人就证明是老了。老人没有将来可以畅想,只有过去能拿来回味。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容易伤感而心生幽怨。也许我真的老了?<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br></div> <h3>随着四合院的拆除,六七十年代的痕迹都随着大建设大破坏而消失殆尽,童年少年时景物再难重现。四合院要被拆了,九号楼还会保留多长时间?对一个没有了家乡味的家乡还能期待和思念什么?乡愁何处可寻?<br></h3><div>唉!可惜了那曾经的四合院。</div><div><br></div> <h3>——————————————————————————</h3>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这是硕果仅存的七号大楼</p> <h3>还记得文革时工校学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身着绿军装佩戴红袖标在这个台子上表演</h3> <p class="ql-block">虽不是雕梁画栋,但古风犹存</p> <h3>四合院远去的背影</h3> <h3>阳台、挑檐、旧木窗、红砖墙</h3> <p class="ql-block">俯瞰四合院——地图软件截图</p> <p class="ql-block">最老的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来自展板照片</p> <p class="ql-block">注意看!那时还没见平房,可以看远处的锅炉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