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陈列馆"就要开馆了。秋日的一天,我来到位于金华古子城将军路81号的"永康考寓"。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用于给永康学子赴金科考居住的三进式古建筑。刚布置好的展厅简朴大方,书是这里唯一的媒介,放在展柜里那一套新版《重修金华丛书》显得特别的亮眼,它承载着近千年来金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也饱含着胡凤丹父子毕生的心血,对我来说还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h3> <h3> 胡凤丹先生是我外婆的爷爷,清末著名的著作家、藏书家和出版家。他1823年出生于永康溪岸,一个有着乐善好施传统的书香之家,从小勤学博览的他倾注了对书的热爱,此后便一生与书结缘。他最大的贡献是倾其一生搜集编纂了《金华丛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地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他先后搜集梁朝至明末时期的金华人著作67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340册。</h3> <h3> 1895年,其四子胡宗懋先生,将父亲编纂的《金华丛书》结集出版,并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在《金华丛书》已有70种存书的基础上,又陆续收集了58种,辑刻成120册,于1924年编纂出版了《续金华丛书》。《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合计460册,约4600万字,版本精审,百年间先后翻印了四次,流传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被许多藏馆和文化名人</h3> <h3> </h3> <h3> 有学者认为,胡凤丹父子编纂出版的《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对保存和传承浙江文化、特别是金华文化典籍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但开创了地方丛书的先河,还推进了我国目录学的发展。胡适先生评价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时称:"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h3> <h3> </h3> <h3> 一个人要有多少勇气和执着,才能给自己设定那么高远的目标、完成那么浩大的工程。探寻先祖的足迹,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精神驱力和能力,都源于骨子里的文化信仰。</h3><h3> 据史料记载:1867年胡凤丹先生受湖广总督李瀚章之邀,在湖北创办崇文书局。他致力于出版 "价均从廉",让民众都买得起的书籍,为清末湖北文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籍。也就在这时,他作为金华人深感婺州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为了不使先人的著作失传散佚,他决心搜集编纂《金华丛书》。于是,他白天处理繁忙的公务,晚上刻书校书,常常是身旁的书僮一觉醒来,他还在工作,不遗余力到了忘我的境地。</h3> <h3> </h3> <h3> 1877年胡凤丹先生辞去湖北督粮道的职位,沿着水路从湖北回到了故乡,随身带回来的只有满满两船的书。他先是驻留在杭州西泠印社,一边专心致志地整理刊刻编辑《金华丛书》,一边为他创办的"退补斋"书局出版书籍,结交了不少文化名人。1879年,57岁的他定居金华,建造了倾注于他美好夙愿的 "锄经堂"。书籍在"锄经堂"依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里面建有"万卷楼",他将自己生平所购的十万多卷藏书,珍藏其中,这里也成了子孙们修身养性的一方净土。晚年的胡凤丹先生全心投入了金华的文化公益事业。1875年出资重建了"培文书院"。1883年又出资重建了永康考试院,因工程浩大,他不得不变卖家产,分几年建造才得以完成。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金华的许多名人志士捐赠修建"金华府学蒇",也就是后来的"金华书院",一时传为佳话。</h3> <h3> </h3> <h3> 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就像一幕幕珍贵的历史影像,足以支撑后人的想象,先祖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下情怀和士人责任展现得淋漓尽致。</h3><h3> 为了更好的体现《金华丛书》每一个著作的原初性、完整性和传承性,胡凤丹先生广泛收集、多重考证、去伪存真。在版本的筛选上,可谓做足了功课,既严谨又开阔,纵横浩荡地连接起的金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使文化血脉得以延续。</h3> <h3> </h3> <h3> 《金华丛书》对吕祖谦著作的搜集和刊刻量是最大的。吕祖谦是宋代理学的杰出代表,是金华学派的创始人,在南宋颇有影响力。有学者认为,吕祖谦的著作得以保存,主要是得益于《金华丛书》。胡风丹先生对金华有关文、史、哲方面的著述,诸如"北山四先生"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还有宋濂及"月泉吟社"等人及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评论,多维度考证了它们的学术价值和特色,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权威性。</h3> <h3> </h3> <h3> 胡宗懋先生在完成了《续金华丛书》后,又编著了二十四卷的《金华经籍志》,记述了从三国至明末的金华先贤著作。有趣的是,我第一次见到《金华经籍志》,居然是在电视节目中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书架上,此书为大师的经典藏书。</h3> <h3> </h3> <h3> 时过境迁,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已经不在了。环顾陈列馆四周,胡凤丹父子留传下来的实物少之又少,但依然感受到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流动,袅袅书香萦绕着、浸润着、抚慰着你,显得静谧而永恒,让人相信,书是有生命的。</h3><h3> 胡凤丹父子将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不惜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财力,如此慷慨无私、忧国忧民的报国情怀,如此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担当精神,以及为实现理想而坚守的勇气、智慧和胆识,常常让我感动,并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努力做一个有情怀、有价值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