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波黑,全稱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前南斯拉夫聯邦成員國。</h3><h3>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的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從而爆發了長達三年半的波黑戰爭。</h3><h3>在南斯拉夫时期波黑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內戰更使经济受到严重损害。至2016年波黑经济開始渐渐复苏。</h3> <h1>莫斯塔爾的老橋</h1> <h3>在我們的青春記憶中,耳熟能詳的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勒窩》和《橋》是永遠的經典。經典到百看不嚴,經典到可以和影片中的人物飆台詞。“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這樣的台詞幾乎人人都能脫口而出。<br></h3><h3>莫斯塔爾小城中的一座橋,並非影片《橋》中被游擊隊炸燬的那座橋,但是它同樣毀於戰火,小城莫斯塔爾也因為這座橋而著稱。</h3> <h3>這座建於十六世紀的古橋,人稱莫斯塔爾老橋,不幸在建成四百多年之後轟然倒下。1993年11月9日,波黑戰爭的炮火無情地摧毀了它,橋身的石頭沉入河底。</h3><div>據說之後的重建,工人們是將河底的石頭打撈上岸,重新打造的橋身。</div><div>2005年,老橋和周邊的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div> <h3>今天,在橋頭的一塊石頭上刻著"勿忘93"的字樣,提醒人們永遠不要忘記戰爭對人類進步的倒行逆施和對人類文化的摧殘。</h3> <h3>在這片土地上行走,到處可見人類文化的燦爛,也隨處可見戰爭留下的殘埂斷壁。街巷中有著濃郁的土耳其風格,去過土耳其的遊客,聽到清真寺中傳出的唱詩聲,都說仿佛行走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h3> <h1>薩拉勒窩</h1><h3>一部電影的記憶</h3><h3><br></h3><h3>"當我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我一直在尋找瓦爾特,當我要離開的時候,我知道瓦爾特是誰了,看! 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黨衛軍上校馮· 迪特里希對他的同伴這樣說。</h3><h3>一部電影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城市的名字,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部電影就是《瓦爾特保衛薩拉勒窩》。</h3> <h3>電影中的鐘錶匠為向瓦爾特示警而搶先走進清真寺,當鐘樓上黨衛軍的槍聲響起,鐘表匠倒下的一刻,音樂響起,無數鴿子噗噗沖天飛起的場景總是讓人難忘。為什麼這樣的鏡頭讓我們終身難忘?為什麼我們忘卻了很多過往的喜悅或悲傷,卻忘不了一部電影中的的一個鏡頭?這大概就是經典的魅力,它讓我們原本荒蕪乏味的青年時代變得豐富多彩,刻骨銘心。</h3> <h3>我們知道這只是電影的場景而已,但還是努力在清真寺和鐵匠街上尋找過往的蹤跡。</h3><div>尋找往事蹤影,往事蹤影迷茫。數十年過去了,如今,清真寺,鐵匠街猶在,鐘表店卻早已改為咖啡館。</div> <h1>拉丁橋 一戰的導火索</h1> 前南斯拉夫境內,有著很多與戰爭有關的遺蹟。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橋,但是因為在它身邊上演的一幕慘劇,引發的卻是一場世界大戰。 <h3>1914年6月28日,風和日麗,恰逢塞爾維亞的國慶日,到訪的奧匈帝國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於橋畔,由此引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的宣戰,致使這一被稱作薩拉勒窩事件的襲擊案,成為一戰的導火索,這座名為拉丁的石橋由此名垂千古。</h3> <h3>拉丁橋曾被改名為普林西普橋,前南斯拉夫還曾在橋畔留下普林西普的腳印,並樹有介紹其事跡的石碑。</h3><h3>那麽,普林西普到底是英雄還是兇犯?隨著人們對和平願望的升華,對恐怖主義的譴責成為人類的共識。美國總統也曾經將普氏的行為稱作恐怖活動,最終,這座目睹血腥的橋恢復了原名,拉丁橋。</h3> <h3>薩拉勒窩,這個名字總是與戰爭有緣,拉丁橋畔的薩拉勒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瓦爾特保衛薩拉勒窩》,講述的是二戰中游擊隊和德國黨衛軍之間的鬥智鬥勇;而波黑戰爭中的薩拉勒窩圍城戰役,則創造了一個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跡。</h3><h3>薩拉勒窩曾經被圍困近四年,比二戰中的列寧格勒之戰還要長一年。</h3><h3>1992年4月6日,波黑宣佈獨立,引發了南斯拉夫人民軍和塞族武裝部隊的圍攻,以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為主的薩拉勒窩被圍困達三年零十個月,直到1996年2月29日,圍城戰役才告結束。</h3><h3>這次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役,造成軍隊和平民死傷達27萬多,平民在街上行走,被圍城的武裝人員在高處冷槍打死司空見慣。</h3><h3>波黑戰爭造成200多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的創傷在這裡舉目可賭。試想,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這裡為什麼不可以就是天堂。</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