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摩洛哥

人淡如菊(大林)

<h3>摩洛哥回来快三个月了,原以为把旅行日记存档,照片从相机里导出,这事就翻篇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答理它。过了一段时间,我眼前仍不时浮现摩洛哥旅行中遇见的情景,看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趟旅行的魅力被低估了。</span>旅行只有十来天,行程特别紧,几乎一天去一个地方,每一处都是跑马观花的节奏,但北非摩国这片炙热的土地,绚丽色彩,丰富人文景观和异国情调,却给我留下深深印象。</h3> <h3>"码字"活儿对我来说实不轻松,欲罢不忍,最终想出一个比较简便的方式,按照旅行的线路(环线)、时间顺序、以图为主,择其主要,还原摩洛哥之行,虽然粗略了些,总算有个交代。</h3><h3><br></h3> <h3>  摩洛哥 非洲西北部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与欧洲隔一条直布罗直布罗陀海峡,最短距离仅15公里海域<br></h3> <h3>马拉喀什</h3><h3>到访的第一个城市</h3> <h3>马拉喀什 人口40余万,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首都。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br></h3> 杂贷铺店主<br><h3><br></h3> <h3>小啇贩</h3> <h3>耍猴艺人</h3> <h3>马拉喀什无眠广场,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铺林立,货物充足,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露天饭铺、小吃店布满街头,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狭窄的街巷显得异常拥挤,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井风貌。<br></h3> <h3>马约尔花园</h3><h3>有一种蓝叫“摩洛哥蓝” 它饱和、深邃、梦幻,慑人魂魄…<br></h3><h3><br></h3> <h3>最初将这种蓝用到极致,是马拉喀什的马约尔花园。花园建于上世纪20年代,极具装饰艺术风格,被誉为20世纪最富神秘色彩的别墅花园,由法国画家杰克.马约尔用尽毕生精力建造。<br></h3> <h3>伊夫.圣罗兰纪念馆</h3> <h3>时尚大师圣罗兰对这种篮情有独钟,启发了他天才设计灵感。他说:没有任何一种颜色能像蓝色一样,能完美扮演既可以捕捉温暖光线,又可以释放冷调阴影的角色。<br></h3> <h3> 享誉全球的YSL 18号 Bleu Majorelle 蓝色甲油, 色彩都与这个神奇花园有关, 它是YSL永恒的灵感来源。<br></h3> <h3>圣罗兰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花园里度过,命运多舛,他的创作、灵感以及最后归尘都遗留在马约尔花园。<br></h3> <h3>作为圣罗兰的"深粉",喜欢这个品牌多年,漫步在马约尔花园和YSL记念舘,欣赏由色彩组合的伟大作品,似乎己触碰到大师灵感,感受到大师的气质,觉得离他更近。<br></h3> <h3>瓦尔扎扎特</h3><h3>摩洛哥东南部的一个小镇,名字来自于(柏柏儿语)意味着极为安静的地方,南部是著名阿特拉斯山脉,它立于两条河谷之上,被称为“沙漠的门”。<br></h3> <h3>南部的古城在古代曾是重要的关口,它利用摩洛哥特有赤土泥砖建成,世居于此的柏柏尔人,为抗御流寇劫掠而修造了防御型居住区,这里我们能完全体验摩洛哥红色魅力。<br></h3> <h3>达德斯谷地</h3> <h3>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列为世界遗产,诸多好莱坞导演选中此地为影视拍摄地,在此拍摄了20多部好莱坞大片,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的宝藏》,《木乃伊》等。<br></h3> <h3>柏柏尓人</h3> <h3>柏柏尔人是西北非洲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br></h3> <h3>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h3>羞怯的小女孩<br></h3> <h3>梅祖卡(撒哈拉大沙漠)</h3> <h3>特色沙漠酒店</h3> <h3>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h3> <h3>撒哈拉,是三毛有着前世乡愁的地方,上帝之手不愿撒播种子的沙漠,却成为三毛的生命底色。<br></h3> <h3>三毛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h3><h3>我眼中的撒哈拉,广袤、柔软,多情、有温度。</h3> <h3>漫漫黄沙,无边苍茫天空下,两个徒步渺小的身影在飘移,四周寂寥无垠,沙漠与爱和美融为一体。<br></h3> <h3>走进撒哈拉,感觉走进沙的海洋,人如沙,沙如雪,渺渺漫漫无边际。生命,哪怕是一次微弱的萌发都显得伟大,令人赞叹和感动。这里,一切简单而纯净,一切复杂沉重的东西都显得微不足道。梦想变得轻盈而富有力量,因为存在,就有梦想。<br></h3> <h3>菲斯(麦地那)古城</h3> <h3>摩洛哥四大皇城中,菲斯无疑是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距今2800多年的历史,被尊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它是摩洛哥人心中的骄傲。13世纪上半叶开始,菲斯成为持续两个世纪摩国的国都,号称“非洲的雅典”,是当今世界仅存不多的,再现阿拉伯鼎盛时期的城市。<br></h3> <h3>古时候的菲斯人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按照自己的需要,一栋接一栋的加盖下去。没有专门的马路,只要能同时通过两头驴就行,甚至很多小巷只需要一头驴或者一个人那么宽就可以。<br></h3> <h3>这种无序的按需建房,把菲斯打造成了一个拥有12万多间房屋,3500多个作坊,9千多条巷道的迷宫,我算了算每天走一条巷子,全部走完要三年!<br></h3> <h3>卡拉维因神学院</h3><h3>领略精美的阿拉伯建筑艺术</h3> <h3>街景</h3> <h3>传统鞣革染色作坊</h3> <h3>岁月在这里有点静好,又有点简单。这里,时间仿佛被凝固了一般,人们依旧维持着神话里描述的生活。没有汽车、摩托,老石板路上的交通工具是马匹或骡子。狭窄曲折的小巷里,烤面包的、染皮革的,做小买卖的,低低的讨价还价声,淡淡的薄荷茶香,鞣皮的臭味,以及驮着货物擦身而过的毛驴......依旧还是千年前的模样,古城仿佛是一个真实的天方夜谭。<br></h3> <h3>舍夫沙万(蓝白小城)</h3> <h3>摩洛哥西北部一个精致美丽的山城,建城于1471年,清爽的空气,清新的蓝色,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仿似童话般梦幻。<br></h3> <h3>恬静之夜</h3> <h3>黄昏,一群老人走过。</h3> <h3>飙车族</h3> <h3>清真寺是小镇中心</h3> <h3>回家</h3> <h3>晚祷</h3> <h3>斋月. 街边等候开斋老人</h3> <h3>清晨</h3> <h3>上学</h3> <h3>街景</h3> <h3>说实话,如果没有蓝色,舍夫沙万也就是摩洛哥一个普通的山间小镇,其建筑本身比起菲斯古城的厚重精致,略显粗糙平庸。但因有了这一抹蓝,舍夫沙万充满了迷幻的色彩,摇身变成世界三大蓝城之一。置身古城,就像来到了一个神秘的“蓝精灵”王国,目及之处,满眼皆蓝。<br></h3> <h3>清晨街景</h3> <h3>丹吉尔</h3> <h3>摩国北部港口古城,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h3> <h3>城市远眺</h3> <h3>阿拉伯三口之家</h3> <h3>传统防御设施</h3> <h3>新皇宫</h3> <h3>哈桑塔建于公元1196年</h3> <h3>斯帕特尔角 面对大西洋<br></h3> <h3>卡萨布兰卡</h3> <h3>摩洛哥第一大城市</h3><h3>世界上最浪漫、最风情城市</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br></h3> <h3>清真寺内部</h3> <h3>里查.咖啡馆</h3> <h3>虽然是个小小的餐厅,说它是全球网红地不为过。这家咖啡馆完全按照二战著名电影情节而重新设计,由一位美国老太太投资开设。咖啡馆里你可以体会到法式的浪漫与小资情调。室内电视上滚动放映着电影《卡萨布兰卡》。<br></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卡萨》精典台词</span><br></h3><h3>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into mine.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br></h3> <h3>电影使这座城市再也不陌生,现实中的卡萨布兰卡熙熙攘攘,各种风情依旧上演 ,只不见了重重"谍影",一部电影,一段恋情,温暖了卡萨布兰卡。<br></h3> <h3>昨夜竟做了梦:梦见自己迷失在摩洛哥菲斯古城纵横交错的小巷里,向导不知啥时候不见了,逼仄深邃巷道,陌生诡异的柏柏尔人面孔,天色暗淡,规定集合时间就快到了,怎么也找不到巷子的出口(菲斯巷子有九千多条),急得我直冒汗跺脚,最后惊醒.....梦,像似在提醒,摩洛哥这段旅程应当记录下来。<br></h3><h3><br></h3><h3><br></h3> <h3>幸好有梦,使一段旅程和一沓照片,没有被束之高搁;冗长拉杂的叙述,最终没有成为"烂尾"工程。遇见美好,付之笔端,释放心中块垒,与朋友一道分享,实乃我之本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