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有种记忆,叫阶梯教室

巴丹弱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大一附院院史办公室</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丹弱水</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7月18日</h1></h1> <h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的学术报告厅,以气势辉宏的高层筑体为背景,圆形的设计风格,独特的外观造型,既有大气庄重的时代感,又突出了浓郁的学术气息。它承载着一附院前沿科学、创新理念、严谨治学的学术内涵,赋于这座现代化建筑文化积淀的精髓,林林总总无不洋溢着现代的美。<br /> 银白色的装饰基调,象征着医学职业的圣洁和使命的神圣。球形体中间那两条蓝色横杠,恰如护士长的燕帽,抽象展现出一位美丽的天使,一顶圣神的燕帽, 一身洁白的大褂,一抹甜甜的微笑,一颗纯洁的爱心。<br /> 踏入郑东院区八号楼的第一学术报告厅,映入眼帘的即是宽敞的大厅、大屏幕显示屏、中国红基调的桌椅、温馨的灯光照明、环绕的音响配置。中国古典艺术气息与河医历史文化韵味交相辉映,无不让人赞叹这多维空间,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多媒体设施完善。在这四季恒温的报告厅里,享受梦幻般的视听盛宴,用"惊艳全场"这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东院区学术报告厅外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演绎着喜庆、吉祥的气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郑东院区第一学术报告厅</h3> <h1>  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感受现代化报告厅的气息,迎面微风吹过我的脸颊, 闭上眼睛,思绪不由自主地又飘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触景生情,金水河畔那座熟悉的阶梯教室,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往事如烟般缕缕飘浮在眼前。<br /> 时光绣刻着爱,沿着岁月的长廊, 寻找记忆深处那一抹芬芳。阶梯教室那些云水漂泊的过往,蕴藏着几代河医人的青春故事。她们在这里讲课、学习、演讲、开会、演节目……她们把炽热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河医,献给了为之拼搏奋斗的医疗卫生事业,献给了那个浪漫飞扬的美好年华。时光深处,我把阶梯教室流年走过的情怀深寄,那些留在心海里无法抹去的温馨,是她们一生永不褪色的风景。<br /> 一间教室,是一段记忆的回放。一段不舍,是一种心情的锈刻。我在心底把它镂刻成一幅水墨画卷,执一支素笔,握一纸素简,在一纸墨香里,用隽秀的文字,浅浅地写满阶梯教室的墨染流年。河医如许清婉,烟笼雾罩语掩,风扬流云行若,雨起紫苏摇曳。</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4年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4年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五官科门诊楼(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公楼(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4年胡月清、徐凤英在妇产科医院(开封)</h3> <h1>  1952年10月,中央决定对沿用解放前的旧社会教育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经过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医学院从河南大学中独立出来,隶属中南局卫生部,更名为河南医学院。<br /> 独立建院后的河南医学院因教舍、地皮的限制,束缚了医学院的发展。河南大学党委会《关于各院独立的几个问题的决议》(1952.7.15)中已经提到&quot;医学院五年内不搬家,发展有困难,主要是缺地皮&quot;。</h1> <h1>  1956年初,奉河南省政府命令,医学院将在郑州市筹建新校址,随省会由开封搬迁到郑州。阶梯教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于1957年开工建设。</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0年前后河南医学院24期部分同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八一楼前合影<br></h3> <h1>前排左起:晏国勋(整形外科),许锡奎(郑州市二院),李水平(内科),赵敏真(开封铁路医院) 后排左起:朱世祥(禹州中心医院),史有生(新乡116厂医院),杨龙鹤(耳鼻喉科),朱金凤(生物教研室),刘鼎业(外科),范章宪(解剖教研室),刘治台(洛阳矿山机械厂医院) 右边那座隐约可见,青砖厚墙斗篷式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子,就是早已远去,消失在云海中的阶梯教室。这间教室曾经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莘莘学子在这里埋头苦读过,不知道它封存有多少人的记忆,也不知道它究竟承载过多少人的汗水与欢乐,又让多少怀揣梦想的人们从这里起航。任时光飞逝我回首从前,阶梯教室以往的记忆片段,穿越时空又那么清晰的涌现在眼前。不管历史长河流了多久多远,阶梯教室它依然是深深地留在我们记忆中那道最美的风景。</h1><h1> 当初医学院傍金水河岸,共建筑了八个能容纳百人的大教室。一至四教室建在一附院,其中一、二教室是阶梯教室,位于现在二号病房楼的北门外。三、四教室是仿苏式平房教室,位于现在二号病房楼供应二部的位置。五至八教室纵向两排排列,建筑在医学院。东接金水河岸,西邻大礼堂。<br> 穿过一片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由高大法桐撑起的林荫道,暖暖的阳光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树叶缝隙, 在人行道上织下一幅美丽的斑斓。林荫道北侧是一、二教室,道路南侧是三、四教室。推开阶梯教室的双扇门走进教室,登上水泥抹面的台阶缓步而上,每一个台阶都会发出熟悉的回音。聆听那段远逝的脚步声,回望着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多少往事涌上心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90年代河医大财务科卢秀清在阶梯教室前留影</h3> <h1>  清晨,莘莘学子们用琅琅读书声来迎接朝霞。静夜,教室里灯光明亮,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的大学生们,沉浸在知识的殿堂。他们在书香墨海卷气飘香的阶梯教室里,不懈努力,苦读寒窗,眺望梦中的天堂。无论是日起星沉还是繁星满天,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这里总是闪耀着求知若渴的灯光。讲台前,老师授课声情并茂,扣人心弦。黑板上,粉笔字行云流水,神采飞扬。<br> 不知有多少教授和学生就在这间教室里曾经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回眸一瞬间,医学院迁郑已60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医学院28期以后的学生,都在这里上过课。如今,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治学严谨的风范,诲人不倦的情操,为人师表的品德,深深留在我们心中。<br> 阶梯教室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碧瓦朱檐人字形屋顶的大教室,坐北朝南,前后有两个门,背后是营养食堂。东、西两个教室一墙之隔遥呼相对。从前门进来通到讲台,后门经过教室外的露天楼梯通到最后排,后排距墙之间有一个大概宽6米的长方形的活动区。<br>  后门筑高的台阶下面是一个拱门,拱门内是一个带卫浴淋雨头的小卫生间。跨过卫生间的小门,里面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套间,早年这套间里住着临时工和清洁卫生的工人。<br></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吴玉瑛等在阶梯教室前留影(1993年)</h3> <h1>  这张照片的右侧还能看到阶梯教室后门的台阶、拱门和高大粗壮的法桐树。漫步在阶梯教室前的绿荫小路,遮天蔽日的法桐,洒下斑驳的光影。</h1><h1> 80年代初期,烟熏灰扬的蜂窝煤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瓶装液化气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东阶梯教室楼下的大套间房子,变成了医院瓶装液化气存储站。杨国乐驾驶天蓝色的解放牌大卡车,隔三差五的往返于郑州与中原油田之间,为职工拉瓶装液化气,保障职工家中的灶台上绽放出蓝色的火焰。</h1><h1> 至到1987年10月,一附院架设的天然气管道陆续竣工后,阶梯教室前才散去了熙熙攘攘的喧嚣,又恢复了它往日校园的静谧。</h1><h1> 阶梯教室砖瓦砌起的青墙,红瓦覆盖的房顶,水泥铺抹的地板,白石灰批腻的天花板,砖垒的楼梯,砖砌的拱形门,木制的房梁,人字形屋顶,阶梯状逐渐升高的连排座椅,磨砂毛玻璃黑板,高大的落地窗,一排排日光灯……默默青砖,熠熠红瓦,交织出质朴优雅的时代气息。</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阶梯教室连排椅</h3> <h1>  走进阶梯教室,是三整块由连排椅组成的方阵,呈阶梯状逐渐升高。中间连排椅两旁的阶梯,通向讲堂之巅。摸着熟悉泛旧的桌椅,看着课桌上学生画的涂鸦,闻着北面的窗外营养食堂飘来的缕缕饭香,忍不住感慨好香啊,好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br /> 那时候阶梯教室不仅没有空调,也没有吊扇,在那个连吃顿白米饭都成问题的年代,没有人为今天缺锌,明天缺钙而发愁。虽然物质贫瘠,但我们精神富足。傍晚,教室里总是坐满求知的学生,明亮的灯光下,大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要想有好位置坐,就要提前放个书包去占位置。我们用过的教课书,是再普通不过的纸皮封面,哪像现在的书籍硬皮封面装帧精美。<br /> 我怀念那个没有空调也没有吊扇的年代,怀念贫瘠日子里在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科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发愤读书;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欧阳海、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成长;对读书的渴望,对英雄的崇尚,远远高过对明星的追求。早年的记忆渐渐远去,蓦然生出几分怀念还在心头。<br /> 宽敞明亮的东、西两个阶梯教室,一个教室能容纳一百多人,既是大学生的课堂,又是医院开职工大会的地方。那时候每逢周二下午,除值班人员外都要参加政治学习,这一制度从60年代早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br /> 开大会人多时,两个阶梯教室都坐不下。许多人就垫张报纸坐在阶梯教室(一、二教室)和马路对面三、四教室门外,枝繁叶茂的法桐撑起阴凉大伞下的马路牙子上,或后门的楼梯台阶上。一边听着高音喇叭嘈杂啸叫声,一边年轻的护士见缝插针用钩针、白色棉线钩织茶几桌布。年长的女大夫不失时机一行上针,一行下针,穿针引线打毛衣编制不停。<br />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领导班子和后勤处在三、四教室前(2009.7.30)</h3> <h3><h1>前排左起:赵杰、文建国、阚全成、革化民、盛光耀、王稼祥、王庆祝、纪文革</h1><h1>后排左起:徐广华、盛光瑞、闫新郑、原青</h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四教室背后高入云端的大烟囱(2007.11.12)</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教室改成了营养食堂(2008.4.11)</h3> <h1>  马路南边的三、四教室东邻金水河西岸,西接锅炉房,南依洗澡堂。两个教室中间是卫生间。<br> 1997年,一号病房楼被河南省发改委批准立项,阶梯教室、单身宿舍楼、营养食堂、保管室仓库、传染病房、药材科危险品仓库、院容院貌办公室、水泵房、修锁房,花房位置在规划红线范围内被拆迁。腾空了三、四教室,封闭、贯通了三教室与卫生间,作为保管室的临时仓库。对四教室按厨房规划要求进行了分割,改作营养食堂临时用房。<br> 2009年4月,二号病房楼项目获河南省发改委(豫发改社会[2009]538号)批准立项,9月份,三、四教室,洗澡堂、理发室、锅炉房大门、自行车存车棚被拆除。保管室仓库搬至三号病房楼负二楼。营养食堂搬至后勤综合楼一楼新建的营养食堂。<br> 至此,一附院的四个大教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尘满面,鬓如霜。为了一附院做大做强, 它带着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面带微笑,悄然圆寂。<br> 感恩那个远去的年代,让我们老河医人领略了阶梯教室的风采。感恩那座青砖红瓦的阶梯教室,教我们懂得黑板上写下的是知识,擦去的是功利。遗憾的是在那个照相机奢侈、胶卷金贵的年代,没有能多留下几张阶梯教室珍贵的照片。<br>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感觉已不复存在,只有那温馨美好的记忆,还在心底流淌。讲台上老师那荡气回肠的演讲,还在耳边荡漾。<br> 不思量,自难忘,1976年7月,护训班毕业典礼,魏金钟校长(子弟学校)被刺伤在阶梯教室讲台上……<br>  再回首,阶梯教室已无影无踪。那年,那月,那时光,已悄然流逝;<br>  再回首,班主任郭绍法已撒手人寰。那情,那爱,那相思,弹奏一曲绝响;<br>  再回首,班主任刘美筠、钟以莲已耄耋之年。夕阳下,晚风里,低吟浅唱,祝福老师吉祥安康。<br>  歌一阙,悲一阙,阶梯教室的离歌绝唱,千般怀念,万般绕梁。<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