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天路任我行(12)-那曲-安多-唐古拉山-沱沱河-昆仑山-格尔木-柴达木-青海湖-敦煌

任静艺术工作室

<h3>再看一眼,纳木措!</h3> <h3>离开纳木措,准备到当雄吃饭住下。</h3><h3>由于下一站是海拔四千多的那曲,不禁有点担心。</h3><h3>到达当雄,时间还很充足,</h3><h3>于是继续前行。</h3><h3>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h3><h3>当雄,我早听说过这个名字,</h3><h3>我突然想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h3> <h3>好美!</h3> <h3>那曲,是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山地连续分布,被众多湖盆分割,湖泊星罗棋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1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1℃,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全年日照时数为2886小时以上。</h3> <h3>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那曲”藏语意即黑色的河流。在明清时代曾名“哈喇乌苏”(蒙古语“黑河”的译音)。在近代,那曲(指现那曲镇周围地区)称为“吾尔古雄”或“色如襄巴”。</h3> <h3>气象万千。</h3> <h3>茫茫草原。</h3> <h3>安多Amdo,安多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h3><div>由于地缘关系,一直处在中心藏区边缘地带的安多,自古以来就与东边的汉文化和北方的阿尔泰文化联系密切。历史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蕃、匈奴、吐谷浑、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相互融合与交流,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安多文化。</div><div>安多是宗日文化和卡约文化的故乡,也是汉文史籍中诸羌文化的中心。这里名人辈出,曾经涌现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禅大师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div><div>藏族古代对整个藏区有多种地理划分法,如卫藏四翼、阿里三围、多康六岗等,再如卫藏、康、多麦(安多)的划分。后一种划分法,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并对三个地区的特征,概括为“卫藏法区,康为人区,安多马区”,其义为卫藏是佛法兴盛之地,康区的人长的高大英俊,而安多是产宝马的地方。这种概括,已不单纯是一种地理概念,而给地域赋予了一种文化的内涵,即三区的划分是以文化特性为依据。安多地区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黄河上游的草原、环青海湖草原,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藏族地区最丰美的草原均在安多。草原为藏族游牧民提供了生存空间,并相应地产生了高原游牧文化,即适宜于高海拔地带的一种生活方式,积累了丰厚而实用的高原生存经验。</div> <h3>江山如此多娇!<br></h3> <h3>天地之间,茫茫雪原!</h3> <h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h3><h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h3><h3>大河上下,顿失滔滔。</h3><h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h3> <h3>打雪仗啰!</h3> <h3>打雪仗啰!</h3> <h3>秀一个!!</h3> <h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 <h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 <h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 <h3>“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海拔5231米,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并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h3> <h3>山上的植被覆盖的严密,没有被破坏,有些地方从远看就像人的皮肤那么细腻,有种童话般的景致,但远处的雪山和寒风又会提醒这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h3> <h3>“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海拔5231米,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并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是长江的源头。它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四、五月间的高原,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着。 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视野开阔望得远。这一带是一片冻土,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山口天气极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现象。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所以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h3> <h3>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br></h3><div>它是长江的源头。它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四、五月间的高原,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着。<br></div><div><br></div><div>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这里是世界铁路第一高站。</div> <h3>这才叫天路!</h3> <h3><br></h3><div>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上源——沱沱河。它从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多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距沱沱河站南面三四百米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div> <h3>这才叫天路!</h3> <h3>“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在前往拉萨的列车上有幸见到可可西里,绝对很赞,所以去西藏的朋友建议可选择火车,一来可以防止高反过强,二来是一路的风景。</h3> <h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它是横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之间的一块高山台地。保护区西与西藏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h3> <h3>可可西里,又称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整个可可西里均在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虽然风景绝美,但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从可可西里边缘贯穿而过,我们也有幸驾车穿越这一片神秘的土地。这些搓板路、波浪路,还有弹坑路,让见多识广的老司机也会吃大亏。自驾这里,必须有备胎、有勇气!否则几百公里不见人烟,危险至极!</h3> <h3>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h3><div>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1]。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2]</div><div>2017年7月7日下午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4]</div><div>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发布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div> <h3><font color="#010101">“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 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font></h3> <h3>这是戈壁上方圆千里之内矗立起的第一座楼房,它开创了格尔木历史的新纪元。1954年春节刚过,慕生忠将军带领他的运输总队经过五天跋涉,来到了格尔木河畔。这里满目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没有街道,树木和房屋。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荒原上建起了一间间的窝子。</h3> <h3>1956年,居民们才开始打坯、烧砖造房子,建造了这座将军楼。从此,格尔木告别了古老的蛮荒,有了改天换地的伟业。由茫茫的戈壁,由几顶帐篷,变成了今天“半城绿树半城楼”的青海第二城市格尔木,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终于变成了现实。<br></h3> <h3>1953年11月,就是慕生忠将军派探路队从香日德出发,沿着商贾驼队行进过的路线勘察,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终于绘制出一幅横跨世界屋脊的公路蓝图。1954年5月在昆仑山下,雪水河畔,青藏公路破土动工。 慕将军望着茫茫戈壁,对身边的战士说,只要我们的路一开通,这里就会出现一座城市,它的名字叫格尔木。战士瞪大了圆眼:城市?格尔木?在哪里?慕将军将手中的铁锨奋力地往地下一插,说,就在这里!</h3> <h3>  距离青海省格尔木市大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金鱼湖民族风情园,这里大多是蒙古族的风格,修建了一个个独特的蒙古包,里面大多是烤全羊、有骑马射箭、有划艇、有骑摩托、有蹬自行车、有骑马、有四维影院等诸多游乐项目,此风情园是格尔木唯一一处值得游玩的好地方,风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h3> <h3>在这里过端午节!</h3> <h3>烤全羊!</h3> <h3>昆仑山口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h3> <h3>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因而有“国山之母”的美称,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莽莽昆仑,气势磅礴,四季寒冬,银装素裹,群山连绵,万仞云霄。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br></h3> <h3>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h3><div><br></div><div>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四周高山环绕,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处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脉和高原形成的月牙形山谷中,盆地内有盐水湖5000多个,最大的要数面积1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div> <h3>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h3> <h3>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湖面海拔为3260米。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h3> <h3>敦煌市隶属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拥有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 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 欧洲的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上,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h3> <h3>“敦煌”一词,最早见于《 史记· 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 汉朝正式设 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 东汉 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 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h3> <h3>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 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 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 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 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h3> <h3>汉代丝绸之路自 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 阳关,沿 昆仑山北麓和 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 安息,西至 大秦( 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 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h3> <h3>黄河远上白云间,</h3><h3>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羌笛何须怨杨柳,</h3><h3>春风不度玉门关。</h3> <h3>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h3><div>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div> <h3>西出阳关有故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