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国古代就有"理趣诗"之说,意即诗歌中阐述深刻哲理,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读来常令人掩卷沉思。因学校与中山公园仅一墙之隔,因而工作之余时常到园中散步。一天散步接连走过张公亭、深秀亭和凝雪亭,读过亭子上的对联,感觉有的对联饱藏故事,有的对联颇有感悟,如"借汝朝南座北景,住余种豆得瓜人。",如"此亭乃国耻遗址,是处有壮士情怀。",如"志甘守洁长凝雪,俏不争春暗送香。"等,遂对公园的亭子和对联有了兴趣。</h3><h3>亭子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寺庙,也常建在山顶、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一般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许多公园里都建有亭子,它也是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小品。</h3><h3>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一,是对联中之上品,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讲求音律与意境,要求"工、稳、贴、切、新、奇",用字虽简但涵义深刻隽永,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h3><h3>我们学校的隔壁的中山公园,是全国的重点公园,也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前身名曰"西园",始建于1914年,原为私人花园。1927年汉口市国民政府将"西园"收归国有并确定建为"汉口第一公园"。解放后,公园几经扩建,其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7万平方米。武汉中山公园历史悠久,是一座文化休憩的公园,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以及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其中,布局在公园中的许多亭子,有的建在园林深处,有的建在小桥之中,有的立在名轩之上,有的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亭子和亭子上的楹联,已经成为了中山公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h3> <h3>一、雨亦奇亭:</h3><h3>雨亦奇亭始建于1935年,1971年重建,命名为"文化亭",为文艺演出场所,后被人戏称为"爱情角",是五、六十年代恋人相约、共享甜蜜之地,1984年由著名书法家黄松涛先生为其题名为:"雨亦奇亭"。 2001年在原址原样重建。其亭四角飞檐,绿瓦红梁,为带跑马廊的歇山式建筑风格,是公园桥亭之重要景观之一。</h3> <h3>碧镜摇光湖亦多情晴亦好,飞檐滴韵亭桥软语雨尤奇。</h3> <h3>画师蕉笔抹晴光,骚客寻章觅皎素。</h3> <h3>二、映霞亭:映霞亭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原为木结构树皮四方小亭,名为"清风别墅",以后屡经整修。1956年改建为重檐桥亭,更名为"映霞亭",2001年在原址按原样重建,为全仿木结构,是公园优秀园林建筑之一。</h3> <h3>霞光满天水天成一色,湖映倩影身影变双人。</h3><h3><br /></h3> <h3>九天云锦美江城,一鉴春池照亭影。</h3> <h3>三、张公亭:张公亭1933年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亭高19.6米,六层石混结构,具有以园形和穹顶为特征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亭内设有张之洞生平业绩展览,为公园的重要人文景观。张公亭有几幅对联很耐人寻味,其中就有"借汝朝南坐北景,住余种豆得瓜人。"这"种豆得瓜人"比喻张之洞的人生真是再形象不过了!</h3> <h3>借汝朝南座北景,住余种豆得瓜人。</h3> <h3>四、胜春亭:胜春亭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原为树皮木结构四角小亭,名为"蓬莱阁",后屡经修缮,1984年重建,改名为"胜春亭",取自毛泽东诗句"胜似春光",胜春亭端庄秀丽,置于湖光山色之中,为张公亭配套景点,是公园重要景观之一。</h3><h3><br /></h3><h3><br /></h3> <h3>平湖胜景迷人眼,高阁春光入画图。</h3> <h3>五、灸心亭(湖心亭)(此亭现封闭未能看到亭子上的对联): 1933年初建,为木结构四角小亭,名水心亭,为公园标志性园林建筑之一。 1942年改建为湖心亭。以后虽屡经修缮,但基本维持外貌原状。</h3> <h3>六、迎辉亭:迎辉亭位于公园前区东侧,1930年初建,位于公园前区东侧,是木柱树皮六角小亭,原是西园旧址。因其最早迎接阳光,故名迎辉亭。</h3> <h3>桥回龙舞盛世舒心展画屏,亭迓霞飞游人驻足迷春韵。</h3> <h3>七、凝雪亭:凝雪亭为树皮小亭,1953年改为上下椭圆形水泥柱小亭,1984年重建。凝雪亭立于公园前区梅花花坛旁。梅花在中国最具盛名,历经苦寒,傲雪迎春。</h3> <h3>濛濛春色丝丝雨,滟滟湖光落淡风。</h3> <h3>自甘守洁长凝雪,俏不争春暗送香。</h3> <h3>八、飘香亭:飘香亭原为木柱小亭.1984年重建。该亭建于公园前区桂花林边,每当金秋十月,桂花盛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飘香"二字取自宋代诗句"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h3> <h3>丹桂飘香人欲醉,圣地着色梦尤甜。<br /></h3> <h3>桂子水中落,天香云外飘。</h3> <h3>九、深秀亭:深秀亭位于公园前区留春湖以东,始建于1930年,原为树皮木质结构的圆形小亭,后屡经修缮,1984年重建并更名,为双层额枋(垂花)六角亭。深秀亭是在1928年所拟建国耻亭的旧址上建立的,原拟在国耻亭前遍立1840年以来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以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亭廊题有楹联为"此亭乃国耻遗址,是处有壮士情怀",是公园早期重要人文景观之一。</h3> <h3>此亭乃国耻遗址,是处有壮士情怀。</h3><h3><br /></h3> <h3>古木深幽亭如画,绿荫秀丽鸟知春。</h3> <h3>十、枕茵亭:枕茵亭1953年初建,原为木质小亭。2006年按原样重建。该亭位于公园后区大草坪南边的小丘上。</h3> <h3>高枕表茵卧半岭,聆看流水映双桥。</h3> <h3>十一、胜游亭:胜游亭初建于1953年,重建于1984年。为斗拱六角飞檐小亭。由于位于后区游乐场中央位置,属游乐胜地,故得此名。</h3> <h3>此地有玉兰紫薇黄菊红梅四季竞开雅俗共赏,斯时看翻腾旋转遨游冲击八方顾盼惊喜交加。</h3> <h3>十二、快风亭:快风亭位于公园后区岩园山顶,正方形飞檐小亭,初建于1953年,重建于1984年。该处山高日朗,绿树葱笼,清风拂拂,令人开怀。该亭名取自楚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雄"之句。</h3> <h3>快载雄风传来 江汉钟声鹤楼笛音琴声弦乐,妙奂胜地拥有张公古迹松月清姿密雪晴光。</h3> <h3>把酒邀明月,登高唱大风。 </h3> <h3>十三、霁雪亭:霁雪亭位于公园后区楼山山巅,园型重檐尖顶小亭。1953年初建,1984重建。每年大雪过后,满园银装素裹,登亭观望,四周白雪皑皑,一片苍茫景象,此为霁雪亭之意境。</h3> <h3>如花似花别样好,似雪非雪凝枝香。</h3> <h3>十四、松月轩:松月轩位于公园前区留春湖岸,建于1933年,原为木质四角小亭,二层飞檐,最初名为"钓雪亭",1951年改名为"解放亭",1984年重建后更名为"松月轩",取自唐诗"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h3> <h3>山色空蒙,雪松岛上寒梅秀;水光潋滟,明月湖边古木香。</h3> <h3>十五、四顾轩:1935年重建于原牡丹亭旧址。为长方形石混结构,以花岗岩砌成。该建筑极尽拱券和爱奥尼复合柱的罗马建筑特征,同时又与其周边的规则式花坛共组典型的西式园林风格,为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h3> <h3>环顾东南西北观八方美景,历览春夏秋冬四季鲜花。</h3> <h3>十六、啜茗轩:</h3> <h3>一壶细煮雨江水云蒸霞蔚,三树频开四季花绿瘦红肥。</h3><h3><br /></h3> <h3>樟树牕前香日月,茗轩盃里漾乾坤。</h3> <h3>此外,中山公园还有许多被列为省、市级重点文物的建筑,如:</h3><h3>受降堂:始建于1935年,原为大众会堂、题襟馆、重华堂、张公祠。1945年9月18日,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故取名为"受降堂"。受降堂占地面积35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长方形单层厅堂,黄墙青瓦,坐西朝东,外观一直保持历史原貌。1998年6月,由孙蔚如将军亲笔题写、记录受降过程的受降碑在张公亭底层被发现。馆内陈列有受降场景、抗战史料及相关实物,是武汉地区重要历史纪念建筑之一,2012年7月2日被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br /></h3><h3>茹冰:与其北面的假山同建于1930年。以后数度修缮,成为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游人每每依景而立,洞穿月门,其满目小中见大,情趣悠长的淋漓之景使之陶醉。 1984年由文化名人巴南岗题名"茹冰"。</h3><h3><br /></h3><h3>孙中山与宋庆龄铜像:在1927年中山公园成立之初,汉口市政府拟建总理铜像于公园,并报中央核准。后1931年大洪水使公园几成泽国,又值市政府人事更迭,最终本应立于公园的中山铜像于1933年竖立在了汉口三民路路口。当事时,市民欢欣鼓舞,但几里之外的中山公园却充满惆怅,深情翘望。2001年,公园改建开放后,广大市民学者以及人大、政协代表、委员纷纷提议在公园建立孙中山塑像,以改变中山公园无中山的现状。武汉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于2009年11月12日,全国首座孙中山与宋庆龄双人铜像在公园胜利广场落成。这一天恰好是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 铜像整体高4.6米,基座高2.7米,花岗岩材质,基座正面刻有:"孙中山与宋庆龄"七个镏金大字,由武汉市园林雕塑院九易其稿,历时一年多制作完成。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映衬下,中山先生伉俪深情远望,使中山公园这座历史名园因(伟人)铜像的竖立而熠熠生辉!</h3><h3><br /></h3><h3>落虹桥:建造于1933年,1951年命名为落虹桥,三跨石混结构。落虹桥以树枝栏杆称奇,老干虬枝,造型生动,为历来工匠称道之,为公园桥景一绝。</h3><h3><br /></h3><h3>双龙桥:建造于1930年,当时是公园景观一绝。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将双龙砸毁,2001年公园改建时,在龙桥附近挖掘出双龙残片数块。2001年,在众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下,双龙护栏得以重建。重建后的龙身用全铜制作,长14米,四周配以汉白玉石雕刻的祥云图案,龙身矫健、头角峥嵘,气势不凡。</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