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渗透灵魂的遇见(原创)

晴岚

<h3>  笔者以为,汉字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历史悠久,它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它的发展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进入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充分地去感受汉字之美。文字的美,值得用心感受,读书多了自然有其快乐。沉浸在读书之中,物我两忘,自娱自乐。中国有句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语道出了书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书是人类思想、智慧、精神的载体。在过去几千年间,书籍承担了传承、发展人类文明的作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读书仍是使人思想深邃、博大的有效和主要的渠道。</h3> <h3>  文字,渗透灵魂的遇见。人总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心总要有一个休憩靠岸的港湾,灵魂总要有一方涤荡尘埃的净土,诗意地栖居。文字,是心情也是记忆,是经历也是回首,是追忆也是忘却,是曾经也是永远,是瞻望也是缅怀,更是灵魂的归宿也是精神的皈依。人活一世,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一个在路上。人生,是一场修行,更是一趟旅行。无论修行,还是旅行,唯有通过文字的熏陶才能达到最好的修练,唯有经过墨香的洇染才能更好地摒除庸俗,勾勒属于自己的菩提光阴。</h3> <h3>  文字于我,既是幽幽庭院,又是梵音经卷,更是心灵的后花园,为平淡的烟火送来了花香缕缕,为平凡的人生注进了芬芳阵阵。当扼腕叹息时光的匆匆,当无法排遣心绪的芜杂,喜欢将心安放在文字的清幽里,让身心平静下来,或驻足或回眸,回味生命旅程中每一处途经的风景,让文字的馨香明媚阴云弥漫在心房,让文字的温暖捂热薄凉的心空。当俗事缠绕,我需要文字,让膨胀的躁气,在恬静中缓和;当喧哗嘈杂,我需要文字,梳理不安的心绪;当身心疲惫,我需要文字,让灵魂跟上来;当低落忧悒,我需要文字,去点燃热爱生命的焰火,激活那颗凉却许久的心。</h3> <h3>  喜欢文字,其实就是,孤独中孕育优雅,清寂中沉淀内蕴。能够钟情文字的人,都是难能可贵的,皆由内向外散发出一股优雅的书卷香气。优雅是一种渗透骨子里的深邃的美,是长期积淀的文化修养与生活品质的映射,是一种积极又儒雅的生活状态,成为一个优雅的人应该是一生中需要修练的最崇高境界。沉醉在文字寂静的清幽里,贪恋在文字无声的儒染中,心中的青山绿水蓊蓊郁郁,心底的山涧清泉淙淙复潺潺。陶然于文字的清风朗月里,才能照见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与灵魂同呼吸,各中享受,各中妙趣,心能知道,不可言,不可语。</h3> <h3>  闲暇之余,清茗一杯,弦音一曲,与文字为伴,就是心灵最好的洗礼,就是精神最高级的越狱,如相遇深谷里静默绽放的幽兰,淡淡花香扑鼻而来,似邂逅深林里细细流淌的清溪,阵阵沁凉扑面而来。如果说这世界还有真正的净土的话,那便是文字的世界。字中乾坤大,有温暖的阳光,有剔透的清露,有潺潺的流水,有微醺的清风,灵魂在文字里徜徉,蒙尘的心被涤洗,深感云淡风轻的清丽,深悟淡雅闲适的情怀,不去想尘世风霜,不去思世态炎凉,世间大自在,莫过如此。</h3> <h3>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汉字是一字一读音,每个读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有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在这个基础上投入感情去朗读,有变化,不生硬,很耐听,容易打动人心。特别是用汉字写成的诗歌和词,有平仄的节奏错落,有声律的相互交错,有速度的缓疾变化,就更富有音乐美了。古人喜欢吟诵诗词,且摇头晃脑、引吭高歌,那种怡然自得、无限陶醉,不正是音乐美的最好见证吗?现代资料显示,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清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优势。这更是汉字音美的最好证明了。</h3> <h3>  形美以感目:汉字是方块字,这种“方”蕴含着中国古代先哲“天圆地方”的思维认知,有思想之美。汉字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独体字结构,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中和、谦让、对称、均衡等,有浓郁的民族美的特点。它还有书法之美,大篆小篆的古朴优雅,金文甲骨文的厚重凝重,楷书的中规中矩,汉字的线条不像西方文字一样直来直去,苍白无韵,而是有顿笔,有提笔,有挑笔,有迂回之笔,有横平竖直,有框架结构,还要在其中倾注一种独特的内蕴和气象,或坐,或卧,或走,或跑,或端庄,或大气,或峭拔,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汉字了,而成为了富有生命色彩的艺术品,书写者成了美的创造者,阅读和旁观者成了美的欣赏者,创造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的审美格局和赏心悦目。</h3> <h3>  意美以感心:汉字总量有八九万字之多,而表意却非常精微、细腻、准确,甚至有一种只有用心品味才能捕捉到的深刻和入心入魂。同样是表述一个意思,善于用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层面来描述界定,凸显汉字造词造字的思维缜密,形象准确,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一个“看”,可以用“观、视、望、瞰、瞧、瞅、瞄、瞥、觑、窥”等来描述。写作者在写作中不断揣摩和品味,“揣摩”和“品味”的过程,就是不断升华的过程,让简单的文字生出更多情趣,以及悠远的想象空间。所以,中国人,包括很多老百姓都喜欢“咬文嚼字”“遣词炼句”,通过这种咀嚼、品味、锤炼,让汉字的意境美,沉淀到内心,衍生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的陶醉和美感。</h3> <h3>  与一本书缠绵,与一段字缱绻,在晨辉里,在夕阳下,在柔和的午后,清风翻一页,茶香润一章,此时此刻,流年很静,时光很暖,你会发现,日子多么明丽丰满,心情多么清灵透澈,灵魂多么踏实轻盈。市声喧嚣,人心浮动,若不能让身体上路,去找寻诗和远方,就让灵魂于文字的国度,诗意地栖居吧,闭门即是深山,静心即是菩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和责任,呵护汉字、学好汉字、用好汉字,让这个“东方魔块”在我们手里释放出更为灿烂而厚重的美。因为文字,渗透灵魂的遇见<br></h3> <h3>  作者:杨玉珍(上图),生于1960年3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本科,参军时在28军84师宣传队,后到84师医院工作,从部队回地方后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