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起,京剧融合汉调、昆曲、秦腔等民间艺术形式,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序幕。如今,京剧做为中华民族国粹,已经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h3> <h3>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京剧四大名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贵妃醉酒》— 杨贵妃</b></h1><h3> </h3><h3>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帝的柔情。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h3> <h3>故事梗概: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情难自禁。</h3> <h3> 贵妃角色属于旦角中的花衫,"花衫"始于王瑶卿大师,光大于梅兰芳大师。花衫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融和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h3> <h3>剧中念白:丽质天生难自捐,承欢侍宴酒为年。六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本宫杨玉环,蒙主宠爱封为贵妃。昨日圣上传旨,命我今日在百花亭摆宴。高裴二卿,酒宴可曾齐备,摆驾百花亭。</h3> <h3>《海岛冰轮初转腾》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穆柯寨》— 穆桂英</b></h1><h3> </h3><h3>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h3> <h3>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h3> <h3>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h3> <h3> 最著名的唱段是《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 寸土怎能属于他人! 番王小丑何足论, 我一剑能挡百万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穆桂英与杨宗保</h3> <h3>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 《铡美案》 中的秦香莲, 《二进宫》 中的李艳妃等。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 《西厢记》 中的红娘, 《拾玉镯》 中的孙玉姣等。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 《白蛇传》 中的青蛇等。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还巢》— 程雪娥</b></h1><h3> </h3><h3> 京剧《凤还巢》为梅兰芳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于1929年在北京首演。剧情是:明朝末年,侍郎程浦告老还乡。生有二女:夫人生女程雪雁,貌奇丑;次女程雪娥为侧室所生,美貌聪明,程爱如掌上明珠。程夫人为貌丑亲女雪雁定下夺夫大计,易讨贼有功获元帅替其与娥完婚,易勉为其难进入新房,却见娥貌美如花,始知误会一场,二人喜成佳偶。此剧为梅派代表剧目之一。雪娥的几大段唱腔华丽别致、明快跌宕、如诉如歌,是梅派唱腔中广为流传的著名唱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蛇传》— 白素贞</b></h1><h3> </h3><h3>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h3> <h3> 《断桥》是《白蛇传》中的一折,白素贞和小青水漫金山,大战法海,结果战败,行至西湖断桥,腹痛难忍。许仙从金山寺逃出,与白相遇。小青恨许仙负心,拔剑欲斩许仙,许仙苦苦相求,深表忏悔之意,白素贞念夫妻之情,亦为之求情,小青作罢,三人言归于好。</h3> <h3> 京剧中的旦角主要有传统大头、旗装头和古装头三种发型。旦角人物的发型大体可以分为传统大头、旗装头和古装头三种。传统大头是京剧中最常见的旦角发型,它的样式很像明清时期妇女的头型。传统大头在两鬓贴有鬓发(俗称贴片子),在脑后或头顶梳发髻,并在脑后垂着较长的头发(俗称线尾(读yǐ)子)。</h3> <h3> 白素贞花衫俊扮,梳大头、线尾子、水钻头面、白绣花帔、衬白素褶子、白绣花裙子、白彩裤、彩鞋。</h3> <h3> 依据人物身份的不同,传统大头的梳法也有些区别。比如成年女性的发髻较长,且垂在脑后,而丫鬟等少女则在头顶梳较小的发髻,并梳有小辫。梳大头都要在发髻、鬓发、前额等处插上艳丽的头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锁麟囊》— 薛湘灵</b></h1><h3> </h3><h3> 锁麟囊是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在我国古代山东一带,女儿出嫁上轿前,母亲要送一只绣有麒麟的荷包,里面装上珠宝首饰,希望女儿婚后早得贵子。这只荷包锦袋也叫作"锁麟囊"。含麒麟送子之意,是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h3> <h3> 《锁麟囊》 是京剧程派名戏。讲的是富家女薛湘灵自幼受母溺爱,出嫁时获母陪嫁锁麟囊一只,内装奇珍异宝。途中恰遇大雨,避雨春秋亭中。听得从同在亭内避雨的一乘小轿里传出哭声阵阵,始知贫女赵氏也在当日出嫁,见湘灵排场,自怜卑贱,悲从中来,故而啼哭。湘灵遂隔帘让丫环以锁麟囊慷慨相赠。</h3> <h3> 雨住分别时行善不留名,只有"漂母饭信,非为报也"等语。六年后湘灵因水灾与家人离散,流落他乡,衣食无着。无奈之下,只好入卢府为仆。一日领小少爷在花园玩耍时于东角阁楼上再见已被卢家供在神案上的锁麟囊,睹物思人,方知卢府女主人即是当年赠囊之贫女。最终在赵氏帮助下,湘灵一家得以团圆。两人结拜为异姓姐妹。</h3> <h3>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 《霸王别姬》 中的虞姬、 《汉明妃》 中的王昭君、 《锁麟囊》 中的薛湘灵、 《红楼二尤》 中的尤三姐等。</h3> <h3> 程砚秋是中国京剧领域卓有成就的旦行青衣表演艺术家,程派创始人。程腔以"悲"为主,但其"悲"蕴含着与命运、顽固势力抗争的精神,而不是消沉。程腔以其独特的发声、用气、咬字吐腔以及丰富多变的旋律之魅力赢得了大量的程迷,上至专家教授,下至普通百姓,都为委婉而细腻的程腔所倾倒。程腔的美就充分表现在他演唱中技巧的丰富性和表现的感染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霸王别姬》— 虞姬</b></h1><h3>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b><br /></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看大王在帐中(虞姬)》南梆子</h3><h3>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适听得众兵丁闲谈议论,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情。</h3> <h3> 虞姬装扮常为身着鱼鳞甲,淡黄长裙,头戴如意冠(也称虞姬冠,梅兰芳大师作),舞剑时所用道具双剑叫"鸳鸯剑",剑身部分的剑脊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起脊(凸面),剑柄也是一面平,另一面凸,即两把剑可以合起来装在一个剑鞘里。虞姬明眸皓齿,拔剑舞婆娑,好一个巾帼英雄。虞姬舞剑是剧中重头戏,充分展现虞姬优美造型,从始至终融合人物情感,使虞姬感情发泄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直到最后悲壮自刎,达到整部戏的高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厢记》— 崔莺莺</b></h1><h3> </h3><h3> 《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作。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h3> <h3>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h3> <h3>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h3> <h3> 崔莺莺头饰造型是典型的古装头。古装头是梅兰芳在编创古装新戏时采用的,借鉴了唐代绘画中仕女的头部造型。这种古装头造型新颖飘逸,将传统大头中的发髻改为式样各异的头套戴在头顶,发髻上插戴的头饰也更为雅致、大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牡丹亭》— 杜丽娘</b></h1><h3>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牡丹亭》这部作品的出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汤显祖将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情节离奇,曲折多变。</h3> <h3>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在表现追求爱情自由的同时,寄寓了作者汤显祖崇尚"真性情"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与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统理学观念相对立的意识。</h3> <h3>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h3> <h3>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带领下来到后花园。</h3> <h3> 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在牡丹亭畔约会。</h3> <h3> 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境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h3> <h3> 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h3> <h3> 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h3> <h3> 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h3> <h3>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h3> <h3> 《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女性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田错》— 春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3> </h3><h3> 京剧《花田错》故事缘于《水浒传》中"小霸王醉卧销金帐,莽提辖大闹桃花村"一回,1912年,经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改编创作后搬上京剧舞台。花田本意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h3> <h3> 1919年荀慧生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三位先生由京到沪(上海观众称为"三小一白",因当时荀慧生仍用"白牡丹"艺名),在老天蟾舞台演出,荀慧生因饰演《花田错》中的丫鬟春兰而一炮打响。</h3> <h3> 花田盛会,热闹滚滚。古灵精怪的丫头春兰,陪著刘家小姐月英上街,打算依照本地习俗,让小姐在街上挑选乘龙快婿。月英小姐看中了在路旁卖字画的白面书生卞机,主仆二人决议返家向母亲禀明一切,眼看著一切将要如此幸福美满,谁料到糊涂管家上街请婿,阴错阳差竟然错请到了小霸王周通……</h3> <h3> 小花旦春兰的人物造型是短袄坎肩配长裙,腰间系腰带,是典型的小丫鬟装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郎探母》— 铁镜公主</b></h1><h3> 《四郎探母》取材《杨家将》,清代京剧作品。故事以宋辽战争为背景,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但战情紧张,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四郎趁夜混过关去,正遇杨宗保巡营查夜,把四郎当做奸细捉回。六郎见是四哥,亲自松绑,去见母亲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头痛哭。只是匆匆一面,又别母而去。此剧是生、旦唱腔成就较高的传统戏之一。《坐宫》是其中一折。</h3> <h3> 剧中极力渲染母子、夫妻、兄弟、岳婿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戏剧界关于《四郎探母》的思想倾向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对杨四郎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从艺术角度讲,《四郎探母》有着较高成就,是一出著名的京剧唱功戏。它运用优美的音乐唱腔,酣畅细腻地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百多年来,不少著名京剧演员都曾演出此剧。</h3> <h3> 在京剧的传统行规里,穿旗装是不受时代限制的,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妇女,不管什么时代都穿着旗装,铁镜公主是辽的公主,契丹人,因此服饰受程式化约束着旗装。</h3><h3> 旗装头是传统京剧中少数民族女子的头型,它的样式与清代贵族女子的头型相近。旗装头在脑后梳成燕尾式,在头顶戴高高的旗头把,并在旗头把的正中装饰单凤或大绢花,在两鬓和前额也要戴满珠花,习称两把头。</h3> <h3> 感谢北京梨园天地专业造型指导和拍摄,京剧人物角色由牡丹饰演,切身感受到京剧彩妆、缠头、穿戴戏服,身段造型等一整套繁琐而又条理分明的程序,为传统京剧艺术、为中华民族国粹的博大精深而折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