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雷峰塔在我记忆中的初次出现是和白娘子、法海搅合在一起的,白蛇传里法海把白蛇镇压在了雷锋塔下。还有中学时候读了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h3> <h3>雷峰塔矗立在西湖岸的山峰上,虽然相隔甚远,但还是一眼就觉得是它,因为它所在的位置太突出,太引人瞩目。</h3> <h3>辽阔的西湖湖面迫使游人不得不远眺,水天相接的地方,雷峰塔自然就摄入眼睑。</h3> <h3>总觉得,来了西湖,就应该看看雷峰塔。</h3> <h3>据说雷峰塔因其所在位置为“雷峰”而得其名。</h3> <h3>据《临安志》记载:郡人雷氏在峰上筑庵居住,故称“雷峰”。</h3> <h3>雷峰塔就矗立在雷峰之巅</h3> <h3>登塔之前得先登雷峰,数百级阶梯由山底铺到山头</h3> <h3>中间是自动扶梯可以上坡,两边是楼梯,随游客选择。</h3> <h3>从雷峰塔正南门进去,其实那是一个空心的巨大塔基,分两层。为原已经倒塌的雷峰塔遗址保护层。</h3><div><br></div> <h3>来到塔下,果然巍峨无比!</h3> <h3>沿着塔身转了一圈,门楣上一处悬“雷峰塔”匾额,另一处悬“皇妃塔”。眼前的到底是雷峰塔还是皇妃塔?</h3> <h3> 资料上说,“皇妃塔”为吴越国王钱俶为妃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所建,原称“黄妃塔”。</h3> <h3>里边是老雷峰塔的残基断埂,就是鲁迅文章中倒掉的那座。遗迹四周设有护栏,游客可以环绕四周,全景式的观赏一千多年前的古塔残貌。</h3> <h3>自公元977年建塔之日起,宋元明清民国,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古人曾经登塔凭栏,历史的时光在这里仿佛凝固了,感觉到自己与古人是触手可及。</h3> <h3>根据鲁先生的二次考证,雷峰塔倒坍的原因是年久失修,加之农民“挖墙脚”。</h3> <h3>杭州农民信奉雷峰塔塔砖可以避邪,据说放一块塔砖在蚕室,蚕肥丝足。每年春季赶完“西湖香市”回去之时,农民们都要到雷峰塔下挖取几块塔砖带回去,累年塔基损毁塔而至倒坍。</h3> <h3>纪念品也是印上白蛇和许仙的传说。</h3> <h3>今日的雷峰塔落成于公元两千零二年,外观范式保持老塔风貌,结构确早已是钢筋铁骨。典雅、古朴的塔身外观包裹着直至塔顶的直升电梯。塔高六十余米,加之天气炎热、游客众多,挤上去一百个不容易,有电梯直达楼顶层是一件非常以人为本的便民考虑。</h3> <h3>站在塔的顶层眺望,杭州都尽收眼底。</h3> <h3>山峦叠嶂、丛林苍翠、房舍隐现、湖色泛蓝、舟游水面。近处郁郁葱葱,一片苍茫;远处粼粼荡荡,湖天相壤。站在塔上看到的是另一重西湖美景。</h3> <h3>到杭州不游西湖是一种遗憾,到西湖不游雷峰塔是更进一层的遗憾,到雷峰塔不登塔俯瞰、远眺是遗憾中的遗憾!</h3> <h3>事实上,四十元的门票很多人望塔止步。</h3> <h3>下塔时不要坐电梯,每层塔上都有精美的绘画与雕刻。</h3> <h3>顶层塔顶上悬佛教画匾,下一层塔墙上布满白蛇传故事的木雕情节,盛会思凡、雨中借伞、端午显形、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破塔团圆。</h3> <h3>雷峰塔的建设在中国风景保护和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四项“天下第一”: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的天下第一。</h3> 匆匆忙忙下塔,也来不及细细体味了。 <h3>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若要白蛇出世则需“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h3> <h3>看这浩渺烟波,这是没可能了。</h3> <h3>如今,旧塔已倾,新塔重建。</h3> <h3>依旧红墙黑瓦琉璃顶,拱门、飞檐不可或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h3> <h3>不过总觉得少了那么点沧桑与古朴</h3> <h3>少了与时光的磨砺和积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