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七月流火,天高云淡。</b></h3><h3><b> 四十年前一道进厂的同事,怀着对企业的感恩之心,对装置的难舍之情,在巨化合成氨厂将要改造升级前,冒着酷暑相聚在昔日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的尿素造粒塔下,留下最后的身影。</b></h3><h3><b> 伫立在高耸的造粒塔下,凝视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厂房,往事如电影般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b></h3> <h3><b> 一九七七年年末,我们一行人背着行囊,手提装着毛选四卷和日常用品的网兜,在衢州火车站广场上车,乘坐衢州化工厂汽车队的大卡车向着十里化工城进发,从此踏上了人生的职业生涯。</b></h3><h3><b> 到总厂(那时巨化的全称:衢州化工厂)报到后,被分配在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尿素车间,在车间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后,分配到了二氧化碳压缩机岗位,这是我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b></h3> <h3><b> 一九七八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对于衢化合成氨分厂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尿素车间结束了粉状尿素的生产历史,十一万吨全循环颗粒尿素装置全面投入运行;对于我这个未满十九岁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懵懂小伙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学习新本领的大课堂。也就是这一年,我努力学习和辛勤工作得到了师傅们和工友们的一致认可,被光荣的评为“一九七八年度总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用那二十元的奖金买了一只半导体收音机,那可是我人生的第一件奢侈品呢。</b></h3> <p class="ql-block"><b> 进厂后,我们首先投身到工厂里的两项重大运动,一项是揭批“四人帮”,清查“三种人”,这项运动跟我们刚进厂的青年徒工关系不大;另一项是学技术,学文化,投身巨化二次创业,这项运动为我后来的职业之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上班摸流程学技术,虚心的向师傅们请教,跑图书馆找资料,把“三懂四会”等技术问答题做成卡片,放在操作室里,反复学习,在老师傅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操作技能进步飞快,在一九七九年年中总厂举办的技术比赛中名列本岗位前茅,破格提前一年半学徒出师转正。 </b></p> <h3><b> 我们下班看课本,学文化,团支部举办文化补习班,由车间技术员给大家上课,团小组成立兴趣小组,到工友家里由学习成绩好的工友当小老师辅导课程,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的补习初中,高中的语文和数理化课程,努力把文革十年荒废了的学业夺回来。</b></h3> <h3><b> 团支部的活动丰富多釆,为改变车间的厂容厂貌,成立了新长征青年突击队,上管架除尘防腐,下地沟清污疏渠;节假日组织青工联谊畅欢,年轻人在一起欢歌笑语,施展才艺。 </b></h3><h3><b> 记得有一年团支部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唱起了多首文革时被禁锢的电影插曲,男女青工羞涩的手拉手和着《青春圆舞曲》跳起了欢快的集体舞。这在八十年代初来说算是走在开放的前例了。 </b></h3><h3><b> 一首脍炙人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曲,既是那时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也时时激励我们为祖国,为四化辛勤工作,奉献青春。</b></h3> <h3><b> 当年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单身汉,我们同住集体宿舍六号楼,同吃二食堂一锅饭,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厂里上班,业余时间同学习同娱乐,一起研讨车间团支部的组织活动,宿舍的走廊里会不时的响起口琴声和流行歌曲,家里有急事,有重活我们互相帮助,那时我们时常将厂里分配的煤灰,煤球用手拉车拉到离厂近十公里的衢城家里,都是大家相互帮着我拉你推完成的,我们既是工友又是朋友,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b></h3> <h3><b>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后来我们一起进厂的工友们被陆续的输送到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企业政工,生产,设备,营销等领域的中坚力量。</b></h3> <h3><b> 当年我们有四十三位一道进厂的工友同时分在尿素车间,姜涵和唐凤玲是唯一一对结为夫妇的工友。</b></h3> <h3><b> 我们一道坐着汽车队敞篷大卡车来巨化的姜涵,吴一澄。</b></h3> <h3><b> 蒸发岗位的三工友:倪敏华,金建民,方力平。</b></h3> <h3><b> 担任过我们团支部书记,后调到衢州城里去工作的方力平。</b></h3> <h3><b> 检修压缩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没有一点“工匠“精神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吴一澄在当时尿素高压机检修班中可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b></h3> <h3><b> 尿素车间的两大美女——倪敏华,叶鸾。</b></h3> <h3><b> 拍也拍不完,聊也聊不够,看也看不尽,这里有我们的青春,这里有我们的汗水,这里有我们的梦想,这里有我们的不舍……</b></h3> <h3><b> 一九九零年,受组织的起重和信任,带着车间工友的托付,离开了工作近十三年的生产岗位,也结束了艰辛的三班倒生活,来到厂销售科工作,从此开始了二十七年的市场营销生涯。<br></b><b> 在尿素车间工作的近十三年间,虽然很辛苦,但累并快乐着,它让我结累了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在成长中逐渐成熟。</b></h3> <p class="ql-block"><b> 弹指一挥,四十光景,</b></p><p class="ql-block"><b> 物是人非,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10月18日,由于年龄的原因,根据集团公司的规定,从销售部经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也退出了为之努力奋斗了二十七年的营销岗位,来到了公司安环部安全督查组。</b></p><p class="ql-block"><b> 四十年前在这里摸流程,学技术,开始巨化二次创业;四十年后到这里督安全,查违章,结束人生职业生涯。</b></p> <h3><b> 我们在现场认真的查验动火证及上岗证。</b></h3> <h3><font color="#010101"><b> 尿素造粒塔不仅是氨厂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人生的一座里程碑,它见证了氨厂的辉煌和不易,也记忆了我的芳华和流年!在我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三分之一时间生产尿素,三分之二时间营销尿素,跟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行将与它挥别时,有些许伤感,有些许惆怅。</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