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读《上地里去呀》——邱县方言版

邱县明德小学

<h3>致敬韩修龙老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地里去呀</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韩修龙</div><div><br></div><div> 他们上地里去。</div><div> 急急的脚步,不是很规整,像有什么东西在身后催赶着。其实,身后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人往身后看。如果说有,那是他们锁了街门,院墙里的枣树股子伸了出来,想看一看主人究竟要到哪一块地里去。</div><div> 村里的人都下地了,街巷里就空了。那家伸出的枣树股子上的枣早已被打净,只剩下泛黄了的叶子。上面有一只麻雀蹲久了,猛一起飞,蹬得细枝子一颤一颤。还有闪在门外的一只土狗,瘦瘦的,小小的,见一个生人过来,就向里面小巷里跑,然后,站定了看,却忘记了汪汪。</div><div>街心的一处空宅子,没了院墙,屋门上的锁,锈锈的。窗子用砖堵严了,无法向里面看。这家没人了,想是到城里讨生活去了。不知谁在院里种了几畦子大白菜,还清寂地长在那里。</div><div> 前边不远处还有一块棉田。在一个村子的大街的中央有一块棉田,这的确是眼下很多村子的风景。这是一块正值收获季节的棉田,用低矮的树枝做的篱笆围着,原来这是一处宅基。本是一处祖宅的,现在又夷为一块平地,成了棉田。从一处祖宅算起,到一块棉田,不知经过了多少年。</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你随便到一个村子去看吧,往往街心的房子破破烂烂,也少人住,即使住着的,也多是老人。村子周围则多是些高房大院,老人们把子孙都赶到那里去住,自己便守着这衰败的祖宅和一身的病痛度日月。</div><div> 远远回头看村子,感觉像极了一个飞旋着的大轮子,转得快的有力度的是村子的外围,转得有些缓慢且无力的是村子的中央。</div><div>他们上地里去。从村子的中心出发,从村子的外围出发。</div><div> 他们出发了,却从没想到过,他们厨房锅灶里的柴灰还是热乎乎的。同是上地里去,在路上走在一起了,还要问一声,上地里去呀?像是吃饭的时间,在街巷上碰见也要那么好像多余地问一声,吃啦?如若回答,还没,也没有人拉着你去他们家吃。</div><div> 地里的露水大,到地里了,他们又返回村里来。</div><div> 露水下去了,他们又各自走进自己的地里。在田野上看,人很少,像生在地里的稀少的树木。站在那里,远远地看他们,像是没有鼓涌,如长久地生长在那里一般。及走近,才看出他们正在忙各自手头的活儿。而他们身旁正有一棵树,柳或杨树,也正在风中轻轻地摇。</div><div><br></div><div><br></div><div> 那边儿棉田里一对夫妇,应该是刚娶了儿媳的年龄。男人一只腿高一只腿低地走入棉田,是风湿所致么?但他们无不将头低下来,面目谦恭地俯向大地。他们还时不时地,无数次地要把腰深深地弯下去,抬起,再弯下,再抬起。眼前白茫茫的东西被他们用手变魔法似地捉进腰间的包袱里。</div><div> 那边儿也有一对夫妇,在地里收花生。男人先用铁锨掘下来,女人就跪在那里一棵一棵地抖土,泥土大半年的时间与花生棵子亲近都有感情了,不大愿意分离,女人就用极虔诚、极能理解的姿式向土地一再跪拜着,请求把花生让他们收走,让他们收走一年来的辛劳所得。泥土就不再坚持,很温情地分离开花生棵子,甘愿分散在地上,使他们随意踩踏在脚下。</div><div> 一个农民终是要从村子走到地里去,不再回来。这段路程很长,走了他们整整一生。这一点,他们都知道,但,他们上地里走得仍然很带劲。</div><div> 他们这走的模样儿,是示范给子孙看的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