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葡萄

漫浪

<h1>每年的从夏到秋,吃货们仿佛进入饱享口福的乐园了!</h1><h1><br></h1><h1>水果瓜果们急吼吼下园,一浪赶着一浪波涛汹涌地打入市场,一个个挺胸收腹、天下无敌地傲慢无礼,一副拯救天下瓜果市场舍我其谁的派头!</h1><h1><br></h1><h1>这不,葡萄们虽然来的晚了一些时辰,可大家个个握紧拳头、瞪圆大眼、憋足了劲,一簇簇、一串串打扮得光鲜亮丽、放着迷离的勾人眼神,铺天盖地地闯入市场,很快就占领了制高点,把吃货们吸引得迷三道四、六神无主,恨不得把它们一抢而光!</h1><h1><br></h1><h1>葡萄真是一种神奇的水果!</h1><h1><br></h1><h1>它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化石发现在于遥远的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层中,大约在1亿年左右。它高大干枯粗糙、虬龙苍劲的藤蔓,泛着沧桑的神秘,诉说着它灿烂而辉煌的历史。</h1><h1><br></h1><h1>《圣经》中说,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诺亚,当年受上帝发洪水的暗示,带着一种植物、一对动物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登上诺亚方舟逃离。最后在土耳其、亚美尼亚和伊朗一带上岸开始生活。那植物就是葡萄,所以被称作"生命之树″。</h1><h1><br></h1><h1><br></h1> <h1>我国真正的的栽培葡萄是从伊朗一带引进的。东汉未年,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了汗血宝马,也带回来苜蓿和葡萄,但我国有许多的野生葡萄是土生土长的。《诗经》中有"绵绵葛藠,在河之浒。″藠就是一种野生的葡萄。</h1><h1><br></h1><h1>葡萄外来,最早是从古波斯语音译,古代还有"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许多同音不同字的写法。《汉书》中多写为"蒲桃″,说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相聚而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所以葡萄最早不但指新鲜的果实,还含有葡萄酒的意思。</h1><h1><br></h1><h1>到了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对葡萄情有独衷,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当其半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味长汁多,除烦解喝。″大赞葡萄酒比米酒甜,易醉也易醒。他的弟弟曹植有诗云:"种葛南山下,葛藠自成阴。″</h1><h1><br></h1><h1>葡萄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古人很早就知道把它酿成酒喝,解决了鲜果短时间吃不了腐烂坏掉的大问题。据说这一专利权并不是人类而是猿猴。</h1><h1><br></h1><h1>当年猿猴们在野葡萄成熟时,除了生吃也知道大量贮藏以备后食。过了许多天,吃不了的葡萄开始腐烂流水,猿猴们急得捶胸跺脚,心疼的不得了。无奈之下,有的猿猴对着从藏葡萄山洞流出的葡萄水喝。谁知一尝味道酸甜爽口,既顶饥又顶渴,一副十分享受的样子。其它猿猴纷纷效仿,不一会儿,所有猿猴都喝的腹大肚圆,神情迷离,倒下一大片呼呼酣睡。</h1><h1><br></h1><h1>进山的山民看得口瞪口呆,也凑上去尝了尝,果然是好东西,从此葡萄酒便在人间诞生了,成为一种神奇的液体!正如有人总结道:"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水果,而一旦成为葡萄酒,就等于变成了有生命的动物,因为它可以使人兴奋。″</h1> <h1>葡萄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人们把它晒成葡萄干,打开了因贮存难而烂掉的另一出口,解决了它大力发展壮大的瓶颈。</h1><h1><br></h1><h1>记得多年前曾去过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游览。那是一处长约8公里、宽约2公里的峡谷;那是一处葡萄的绿色海洋。近百种葡萄埋伏其中,碧绿如翡翠,晶莹若珍珠,鲜艳似玛瑙,人进入其中,神情陶醉,馋涎欲滴!</h1><h1><br></h1><h1>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神秘的葡萄园里隐藏着诺大的五光十色的大市场。宽敞的葡萄架下,各色葡萄在行人头顶垂挂成串,枝蔓绿枝遮天蔽日,人恍若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除了品尝各种葡萄,新疆各地的土特产也琳琅满目,饭馆、茶馆、小舞台别有洞天,富有新疆民族特色的音乐在轻绕弥漫,特别是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人听得如痴如醉……一切都被这厚的绿荫轻轻覆盖着,宛如天堂。</h1><h1><br></h1><h1>从吐鲁番去葡萄沟的路上,有一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土坯砌成花孔墙的雕堡式的建筑林立,一片又一片,蔚为壮观。开始不知是什么,经导游介绍,才知道那就是晾晒葡萄干的荫房。这种荫房通风透光,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利于葡快速凉干而不失去各种养份,解决了大部分鲜葡萄的腐烂变质问题,解除了果农大力发展的后顾之忧。</h1><h1><br></h1><h1>有做葡萄干的天然优势,吐鲁番的葡萄已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而且品质优量,名声在外,深受市场欢迎。</h1> <h1>葡萄让人感到神奇还在于有那甘于支撑、乐于受压葡萄架的默默奉献,它让人享受那酸甜爽口水果的同时,也赢得人们敬佩的目光。在人们心目中,葡萄架与葡萄早就浑然一体,是葡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1><h1><br></h1><h1>在我心中,葡萄架不但神奇,而且神秘!</h1><h1><br></h1><h1>童年的印象记忆犹新。不知从何时起每年的七月七之夜,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相会的风俗,一代一代传下来,奇特而神秘。小时候,奶奶每年就是这么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讲这个悽美的故事。</h1><h1><br></h1><h1>那时候的夜空很明亮。奶奶指着天上三角形的星星说是牛郎和他的一双儿女。指着远处一颗明亮的说是织女星,中间苍茫由许多星星汇成一抹带状是浩渺的天河,就是它奉王母娘娘命令把牛郎织女分开的。每年七月七,喜鹊都自觉飞到天上给牛郎织女相会搭桥了,让他们鹊桥上相会诉说衷肠,而后又必须继续分离。</h1><h1><br></h1><h1>那时一家人围坐葡萄架下,凉风习习,吃着各种水果,随着奶奶的故事都把头仰向夜空,屏心静气地注视着"牛郎织女″的动静。偶尔有一两颗流星拖着尾巴倏忽飞过,都会让我们心揪惊怕它们搅了牛郎织女的好事;地上以往好听的秋虫唧唧音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也成了影响倾听牛郎织女情话的躁音。</h1><h1><br></h1><h1>最后的结果大同小异,直到我们在葡萄架下坚持不住进入梦乡也没有听到牛郎织女到底说了些什么情话。不过这样也好,来年七夕夜再聚集葡萄架下的热情依然不减。</h1><h1><br></h1><h1>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已到了当爷爷奶奶的岁数,而七夕夜葡萄架下明亮的夜空似乎已经很难找到了,面对孙子孙女,我们将如何活龙活现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呢?</h1> <h1>葡萄的神奇不但在于数千年来它们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还在于文人雅士们笔下的记载、歌咏和传唱,使葡萄增加了走向未来的资本与姿色。</h1><h1><br></h1><h1>对于葡萄的描写,诗人们也是下了一番苦功。比如将葡萄丝蔓称为龙须、络索,将葡萄果实比拟为骊珠、明珠、马奶、马乳等等,形象而奇特。</h1><h1><br></h1><h1>韩愈的《咏葡萄》写道:"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细腻地写出了葡萄从发芽到成熟离不开葡萄架的复扶,表达了自己仕途困顿,渴望贵人援引的心理。</h1><h1><br></h1><h1>白居易有"带襭紫葡萄,袴花红石竹″的诗句,葡萄已成了衣带上的图案。还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的诗句,葡萄已是佐酒的佳品。</h1><h1><br></h1><h1>刘禹锡的《蒲桃歌》详细描写了葡萄从种到收包括移栽、修剪、施肥、灌溉和收摘的全过程,并写出作为政府主管官员如何指导种植的心情。最后自豪地说:“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劝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h1><h1><br></h1><h1>唐人唐炎谦是一位博学多艺、才高气盛的诗人,写葡萄别具一格,纤细绮丽。"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夜堕清影。″</h1><h1><br></h1><h1>唐代陕州诗人姚合写:“封筐紫葡萄,筒卷白茸毛。卧暖身应健,含消齿免劳。衾衣疏不称,梨栗鄙难高。晓起题诗报,寒澌满笔毫。”是从朋友寄来的葡萄入笔,写出了复杂的心情。</h1><h1><br></h1><h1>南宋张栻的"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龙须百尺长。移向楼边并寒井,明年垂实更阴凉。″把葡萄生长的过程写的悠然自然,饶有趣味。</h1><h1><br></h1><h1>元代女诗人郑引端的《葡萄》诗,写的自然清新,寓意深刻。“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汉文帝的陵园为文园,那时如知葡萄好,肯定不落遗憾。</h1><h1><br></h1><h1><br></h1> <h1>当葡萄由水果变成酒,就变成了有生命的动物,自然而然也成为嗜洒如命文人们笔下咏之不尽的源泉,而且写法各异,醉态萌萌,令人叫绝。</h1><h1><br></h1><h1>比较早咏葡萄酒的是魏晋时期的庾信。他写"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做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将喝葡萄洒与服金丹放在同等位置,可见是何等重要。</h1><h1><br></h1><h1>同时期的陆机也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蚀,朝醒弦促催人。”真有点醉生梦死的状态。</h1><h1><br></h1><h1>咏葡萄酒的唐诗,最有名的是王翰的《凉州词》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曾前往西北前线,写了不少边塞诗。这首诗表现了勇士们的豪情壮志,悲壮而又大气,成为千古名篇是必须的!</h1><h1><br></h1><h1>李白史称"酒中八大仙″之一,对葡萄酒更是疯狂迷恋,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其中。"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这似醉非醉的意境真的很美!</h1><div><br></div><h1>“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这是唐代号称"五斗先先″王绩的大作。他喜喝酒,精于品酒,写过《酒经》《酒谱》,与朋友喝酒,必须是竹叶青私葡萄酒。他说过:“朋友相聚喝酒,要尽兴,一醉方休!否则一旦分别,即使再喝同样酒,也不会同样的尽致!”</h1><h1><br></h1><h1>唐朝对葡萄酒的痴迷,也波及女人的生活之中。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醉酒的娇态更是美中之美,唐明皇就十分欣赏杨玉环的醉酌残妆。当时流行女子化妆时,故意在两腮涂抺两块胭脂,叫“酒晕妆”,美得轻飘飘的。</h1><h1><br></h1><h1>到了南宋,由于北方沦陷,有名的太原葡萄酒在临安城已显得稀缺名贵,陆游写道:“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衾。”诗人怀念葡萄酒,实际上表达的是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h1><h1><br></h1><h1><br></h1><h1><br></h1> <h1>神奇的葡萄,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也浸润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印记,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供后人提起。</h1><h1><br></h1><h1>《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无需再讲,人人皆知。有趣的是"酸葡萄″心理不但存在于狐狸身上,而且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心理无所谓对错,有时候还真需要,估计还得一代一代传下去。</h1><h1><br></h1><h1>在古代,惧内怕老婆,曾留下"河东狮吼″的典故,还有一个典故叫"葡萄架倒了″,却让葡萄架背了黑锅。</h1><h1><br></h1><h1>一官员因小事被夫人抓破了脸。第二天上堂,知府问怎么回事?他说乘凉时,葡萄架倒了蹭破了脸。知府不信,要叫官员老婆来问话。知府老婆在后台不愿意了,大声咳嗽了一声!知府吓得一哆嗦,对那官员说,看来真是你家葡萄架倒了蹭破脸的。要不然,我家的葡萄架也要倒了!</h1><h1><br></h1><h1>另一则轶事就不那么轻松了。</h1><h1><br></h1><h1>东汉未年,汉灵帝的大权被大宦官张让把持,扶风富豪孟佗想弄个官当当,就想法接近张让。可是八竿子也打不着,难坏了孟佗。他先倾其财富贿赂张让的家奴们,家奴过意不去,问我们如何报答你。孟佗说你们只需在大庭广众面前参拜我一下。第二天给张让送礼的车排了很长队,孟佗来的太晚,家奴们见到他就参拜,并把他送礼的车牵引前面。其他送礼的人都觉得孟佗与张让关系铁,想办法贿赂他。孟佗用这些财物以自己名义送给张让,慢慢打动了他。最后,孟佗用当时十分紧缺的稀罕之物——一斛葡萄酒送给张让,张让一高兴,便让皇帝任命孟佗为凉州刺史。</h1><h1><br></h1><h1>后代有识之士对孟佗买官之事都嗤之以鼻。刘禹锡《蒲桃歌》诗最后也讽刺道"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苏东坡感叹云:“将军百战竟不候,伯郎一斛得凉州。”明代苏葵诗曰:“袅袅龙须百尺苍,露花清水水晶香。等闲不博凉州牧,留荐瑶池第一斛。”说的都是这件事。</h1><h1><br></h1><h1>葡萄还可充当友情的试金石。苏东坡被贬后,许多所谓的朋友都躲之不及,只有张县令不改初衷,仍把他做为朋友。苏东坡写诗道:“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寞。唯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不管葡萄礼轻重,但友情重似海还是令人感动的。</h1> <h1>机关大院有一长长的葡萄架,长得茂盛气派成为院中一景。虽然二十多年来我没有吃过它结的一粒葡萄,但我喜欢经常在这个葡萄架下倘佯或小憩,望着它发呆。</h1><h1><br></h1><h1>有时侯我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h1><h1><br></h1><h1>有时侯我会默默念叨着"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绕口令。</h1><h1><br></h1><h1>有一天,我似乎悟出了这葡萄包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哲理:</h1><h1><br></h1><h1>葡萄的果实是酸甜爽口,来之不易的;根系是苦苦深入,脚踏实地的;藤枝是历尽沧桑,四处突围的;丝蔓是向往高处,死死攀援的;叶子是顶风遮雨,涩涩生长的;开的花是似有似无,淡淡芳香的;葡萄架是忍辱负重,坚实有力的;整个葡萄是神秘奇特,令人着迷的。</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特致谢。)</h1> <h3>作者简介:漫浪,早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河南省某地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省作协会员。创作出版散文集《心随影舞》《赫曦!赫曦!》《天鹅湖涟漪(上、下册)》80余万字。现正以"美篇″为平台创作花草系列近60篇,受到读者好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