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镜头中的精英人物

宋明琨

<h3> 我这里把自己四十多年来拍摄的重要人物集中编入这个册子,作为一个重要的史料保存。这些人物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h3> <p class="ql-block"> 我拍摄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著名数学家——<b style="font-size:20px;">华罗庚</b>(1910--1985),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3年3月华罗庚到兰州推广优选法,听说他要到兰州大学作报告。我当时在兰州大学上学,1972年刚开始自学摄影,那天我借了同学的120海鸥牌203折叠相机,在兰大礼堂听华罗庚的报告,我印象中他有条腿不方便,走路拄着拐杖。他作报告时我到前面去靠近主席台给他拍了五、六张(120胶卷6x6画面),结果等这只胶卷拍完冲洗出来后一看惊呆了,一条透明的胶片上面什么影像也没有,追其原因是装胶卷时粗心没有把胶卷的保护纸头插入捲紧,捲片时片头脱落形成空照。我从此牢记这次沉痛的教训,以后再无发生过同样错误。首战失败,没有记录下数学家华罗庚的影像,终生遗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肖 华 </b> 男,汉族,1916.1.21---1985.8.12,江西赣州人。开国上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著名的《长征组歌》作者。1980年元旦,时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甘肃省委书记的肖华,与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一同到兰州大学拥军爱民,践行“五讲四美”,打扫卫生,慰问教职工。</p> <h3>  1980年1月1日上午9:00,全校师生和领导到校门口夹道欢迎兰州军区的官兵。<br></h3> <p class="ql-block">肖华(左)与宋平(右)在兰州大学礼堂门口打扫卫生。</p> <h3>  肖华政委(中)在家属院和打扫卫生的教工握手,刘冰校长(右)陪同。</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宋平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男,汉族,1917年4月生,山东省莒县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大学学历。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p> <h3>  1980年元旦,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和兰州军区第二政委的宋平与肖华一起到兰州大学拥军爱民,打扫环境卫生。</h3> <h3> 打扫完清洁后,宋平(右一)陪同肖华(右二)在兰大家属院与教职工亲切交谈。</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蒋南翔</b> , 男,汉族,1913年9月7日出生,1988年5月3日逝世,江苏宜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55年10月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12月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委书记,仍兼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79年重任教育部部长,领导全国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努力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p> <h3>  1980年12月教育部蒋南翔部长 到兰州大学和甘肃高校调研。<br><br><br><br><br><br></h3> <h3>  1980年12月,蒋南翔部长参观西北民族学院的实验室。</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刘 冰 </b>,男,汉族,1921年12月7日—2017年7月24日,河南省伊川县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刘冰同志历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甘肃省副省长、甘肃省委常务副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兼党组书记、第七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顾问,1998年离休。 2017年7月24日,刘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p> <p>  1979年刘冰校长(右)在兰州大学接见来校讲学的外籍专家。</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79年4月兰州大学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刘冰校长(右)参加教工的拔河比赛;下图: 1980年12月9日刘冰校长(前排右二)参加学校纪念“12.9”运动文艺晚会机关队的歌咏比赛。</p> <h3>1980年1月1日,刘冰校长(左)陪同肖华上将去打扫环境卫生。</h3> <h3>  1981年4月,兰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冰同志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到经济系的学生宿舍参加本科生的政治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李吉均</b> , 男,汉族,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县,2020年7月21日逝世,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p><p class="ql-block"> 李吉均长期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黄河起源、现代冰川与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黄土地层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并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有区域特色的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地貌演化、高原隆升及其对中国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对中国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有独到见解。 </p><p class="ql-block"> 李吉均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特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李吉均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成功地培养了1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这些人中许多成为中国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的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已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p> <h3>  1981年7月,李吉均教授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考察时仔细查看地貌图。</h3> <h3>  1980年4月,英国世界著名地貌学与沉积学家E·德比希尔博士在兰州大学讲学期间,李吉均教授带领学习班师生到黄土高原野外考察。<br>  1981—1984年,李吉均教授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组组长,带领几十名科考队员对横断山脉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址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h3> <h3>上图:1982年6月李吉均教授带领科考队员翻越大雪山进入贡嘎山考察现代冰川。下图: 1981年7月,李吉均教授带领他的硕士研究生秦大河、姚檀栋、冯兆东、周尚哲在四川稻城桑堆考察古冰帽。</h3> <h3>  1981年7月,李吉均教授带领他的硕士研究生秦大河、姚檀栋、冯兆东、周尚哲在四川稻城桑堆考察古冰帽。</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秦大河 </b>, 男,汉族,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1990年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第一人;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0年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2008年任第11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获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201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p> <h3>  198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在横断山脉四川稻城桑堆考察古冰帽。</h3> <h3>  1981年在横断山脉川西考察时采集土壤标本。</h3> <h3>  1981年,考察峨眉山时留影,左起依次为:冯兆东、周尚哲、秦大河、宋明琨、姚檀栋。</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姚檀栋</b> ,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荣誉所长。 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担任第三极环境计划联合主席;2012年被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2017年获得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颁发的维加奖,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和亚洲科学家,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8年6月成为兰州大学双聘院士、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学术主任。  姚檀栋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p> <h3>上图为1981年,姚檀栋在兰州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学习;下图为1982年,姚檀栋在贡嘎山冰川考察时在粒雪盆采集雪样。</h3> <h3>上图为1975年,姚檀栋在参加祁连山考察冰川时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谢自楚(左)给兰大同学辅导。下图为同年在祁连山冰川留影,左一为姚檀栋、中为笔者、右一为伍光和教授。</h3>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81年8月,在川西高原考察途中,骑马者左一为冯兆东、左二为秦大河、左三为姚檀栋、右一为周尚哲。下图为1982年,姚檀栋在作硕士毕业论文答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丑纪范</b> ,男,汉族,1934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丑纪范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和工作;1987年担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第一任系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评为全国气象系统先进个人。2003年获得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2004年担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名誉院长。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丑纪范教授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动力学研究和教学,是中国现代长期数值天气预报和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创建人之一。</p> <h3>  1975年5月,丑纪范教授给数值预报见习班学员上课。</h3> <h3>1978年7月,丑纪范教授在家中学习。</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张人禾</b> , 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1982年张人禾从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工作;1984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担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 张人禾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6日,张人禾在兰大气象77级同学纪念入学40年母校聚会上讲话。</p> <h3>  张人禾与大学本科时的班主任(笔者)毕业36年后第一次见面。 </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0、刘有成 </b>, 男,汉族,1920年11月6日-2016年1月31日,安徽省舒城县人,有机化学家,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赴美国任教、继续求学。1954年12月突破重重障碍回国。次年根据国家需要赴兰州大学工作,并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获得中国化学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1月31日9时,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96岁。</p> <h3>1980年,刘有成院士认真听外籍专家潘毓刚教授的讲课。</h3> <h3>1980,刘有成院士陪同潘毓刚在校园散步。</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1、辛安亭 </b>,男,汉族,(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我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奠基人。 历任甘肃省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1984年离休。198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生前社会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人大常委、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诗词学会会长、金城联合大学董事长等。</p> <h3>1980年,兰州大学副校长辛安亭(右)接见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夏道成教授。</h3> <h3>辛老(右)和兰大外事办主任纪洁夫(左)向外宾展示赠送的礼品。</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2、林迪生</b> , 男,汉族,生于1903年,逝世于1997年,原名林攸绵,浙江台州三门县人。 林迪生同志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延安参加革命,1953年调兰州大学任校长,在兰州大学工作了26年,1979年调到北京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顾问,1988年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林迪生老教育家,一生忠心为党工作,兢兢业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林迪生革命老前辈的教育思想、工作作风、高尚品德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p> <h3>1978年,林迪生老校长在兰州大学留影。</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3、胡之德</b> ,男,汉族,1931年12月24日出生,四川荣县人。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历任兰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化学系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 胡之德教授专于分析化学,在无机色谱、溶剂萃取、计算分析化学等方面尤有研究。“无机反相色谱的研究”、“分析化学中离子缔合体系的研究”、“高效无机离子色谱分离”等项获得成果。著有《分光光度分析法》。</p> <h3>1986年,胡之德校长迎接外国使节访问兰州大学。</h3> <h3>1985年,胡之德教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做实验。</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4、陆润林</b> ,男,汉族,1916年12月出生,甘肃省榆中县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兰州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副教务长、教务长、数学系主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兰州大学顾问等职务,并兼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和甘肃省数学协会理事长、甘肃省科学协会常委、甘肃省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 </p><p class="ql-block"> 陆润林同志,在长期的教学、高教管理、科研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始终如一的忠贞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奉献了他的毕生心血。他是一位德高望众的颇有建树的教育家、优秀的共产党员。</p> <h3>  1980年,陆润林副校长与来校讲学的德国柏林大学沃尔科博士合影。</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聂大江</b> ,男,汉族,(1930.4~2014.05.12),山东济宁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总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和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2004年3月离休,2014年5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p> <h3>  1979年,时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的聂大江(右一)和刘冰校长(中)、辛安亭副校长(左一)与来校讲学的美国专家及家人合影留念。</h3> <h3>  1979年4月,兰州大学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党委副书记聂大江(前左)和刘冰校长等校领导参加教工拔河比赛。</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6、潘毓刚</b> , 男,汉族,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同时兼任世界32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1976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海外杰出华人奖。 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带学生了,后回中国授课。</p> <h3> 1980年,中国科学院首批聘请的美籍华人潘毓刚院士,来到兰州大学讲学,举办化学培训班,培养师资。</h3> <h3>  1980年,美籍华人潘毓刚院士在兰州大学科学报告大会上演讲。</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7、段一士</b> ,男,汉族,1927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武胜。理论物理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56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理论物理学副博士学位,1958年迄今在兰州大学物理系工作,1959年开始带研究生,1979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后为首批博导。历任兰州大学物理系主任,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p><p class="ql-block"> 段一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表彰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 2016年12月21日在兰州逝世,享年90岁。</p> <h3>1986年,段一士教授在欢送赴美研究生彭应全同学的座谈会上发言。</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艾南山 </b>, 男,汉族,1939年5月15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赴奥地利维地纳技术大学进修,1985年聘任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1985—1988年任兰州大学副校长,1988—1990年任我国驻西德大使馆教育参赞。1991年调四川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地学环境学部委员、国际地理联盟地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委员会副理事长,《山地学报》副主编、国际地理联盟测量理论与应用委员会委员。出版译著两部、合编书五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三峡水库泥沙来源及演变趋势》获部级一等奖、获省部级三等奖3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 <h3> 1980年,艾南山教授在兰州大学的工作照。</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陈小波</b> , 女,汉族,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到新华社工作。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中国十大策展人,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两万新华社精英中的首位领衔编辑。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第三届中华艺术金马奖伯乐奖获得者,不愧为女中豪杰。现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院长、中</span>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陈小波教授在重庆2010年和2017年度摄影大会上演讲。</p> <p class="ql-block">  1985年6月,在新华社工作的校友陈小波和男友到宾馆看望笔者,笔者当时是由兰州大学图片社派去新华社中国图片社彩色扩印培训班学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熊先树</b> ,男,汉族,1944年出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 1968年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1972年调入兰州大学先后担任兰州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科学·经济·社会》杂志副主编、科技开发中心主任、管理科学系主任等职。 先后创办《科学·经济·社会》杂志、兰州大学科技开发中心、行政管理专业、管理科学系。曾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各一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2--2004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先后任教育司高教处处长、院校处处长,陕西财经学院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学院学报《当代经济科学》编委会主任,总行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培训学院副院长、全国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 2016年任国家开放大学汽车学院院长。 熊先树极具开拓性,善于创业,事业心强,办事谨慎,为人和善,作风正派,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p> <h3>  图为熊先树(右)1986年在兰州大学的工作照。</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1、冯兆东</b> ,男,汉族,1955年9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获理科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蒙特可莱大学教授。2000年成为兰州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并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曾先后三次获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2006年获蒙特可莱大学“杰出学者奖”。《Journal of Arid Land》期刊执行主编。2017年3月成为河南大学地理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冯兆东教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以及全球变化、旱区生态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气候变化和旱区现代环境过程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先后承担5个总额约160万美元的美国基金项目和包含973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等在内的8个总额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20篇(其中SCI论文109篇,EI论文36篇),出版专著4部。在国际会议上报告62次,其中特邀报告18次。</p> <h3>图为1983年,冯兆东教授在横断山脉玉龙雪山考察现代冰川。</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2、陈发虎 </b>,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于陕西丹凤,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p><p class="ql-block"> 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从1990年起先后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出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首届院长;2001年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担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出任兰州大学副校长;2010年担任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2018年荣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2018年12月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上图为陈发虎院士近照。</p> <p class="ql-block">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发虎院士和夫人在校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3、施雅风 </b>, 男,汉族,1919.3.21——2011.2.13,江苏海门人。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p class="ql-block"> 施雅风一生致力于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在此基础上,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这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 施雅风先生曾担任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冰川冻土分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委会副主任、竺可桢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皇家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等。同时,还兼任《冰川冻土》《地理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 </p> <h3>  1982年3月,施雅风院士在兰州家中。是秦大河带我去科学院家属院到施雅风家中,在施老的书房拍摄了这张肖像。</h3> <h3> 1982年4月,施雅风院士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秦大河、姚檀栋、冯兆东、周尚哲等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4、陶诗言</b> ,男,汉族,1919.08.01——2012.12.17,浙江嘉兴人。著名天气学家、动力气象学家。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12年12月17日逝世,享年94岁。 陶诗言生前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专家。对中国寒潮和梅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指出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与东亚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突变有密切关系。在中国最早将卫星资料用于大气分析和预报的研究,提出东亚季风是独立于南亚季风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的观点。 陶诗言先生曾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计划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 <h3> 陶诗言先生1979年到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讲学。</h3> <h3> 陶诗言先生1979年到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讲学。</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5、叶笃正</b> , 男,汉族,1916.2.21—2013.10.16,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 <h3>  叶笃正院士1979年在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讲学。</h3> <h3> 叶笃正院士1979年在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讲学期间,与该所科研人员探讨高原气象。</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6、高由禧</b> ,男,汉族,1920.2.14——2001.3.3,福建福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创始人。 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p class="ql-block"> 高由禧从事气候、青藏高原气象和干旱气候研究五十多年,在高原和东亚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著了8部学术专著,发表了100多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南斯拉夫等国参加国际会议、讲学、考察及合作科学研究。1986年他调入广州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p><p class="ql-block"> 高由禧曾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委员、大气静电研究专业组成员、国际云物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第二十一届热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1991年,任《热带气象》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p><p class="ql-block"> 高由禧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生活俭朴,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p> <h3> 1979年,高由禧(右)与叶笃正(左)在一起探讨研究高原气象,共同撰写出版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一书。</h3> <h3>  1978年,一个国际气象会议在兰州举行,高由禧研究员亲自当翻译。</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7、钱伟长</b> ,男,汉族,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p><p class="ql-block">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民盟中央常委,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主编,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p><p class="ql-block"> 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p> <h3>  1985年,钱伟长应力学家叶开沅之邀到兰州大学主持西北第一位力学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h3> <h3>  1985年,钱伟长在兰大主持博士毕业论文答辩间隙,接受兰州晚报记者采访。</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8、陈敏章 </b>,男,汉族,1931~1999.3.16,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上海市。194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p><p class="ql-block"> 陈敏章历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院院长。1984年9月起,先后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和“戒烟奖”,并获得美国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多项名誉学位和荣誉称号。主编有《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合编有《临床胃肠病学》等著作。1999年3月病逝,享年68岁。 </p> <h3> 198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左一)在华西医科大学调研。</h3> <h3>  1986年,卫生部长陈敏章在华西医科大学调研时题词。</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9、肖 秧 </b>,男,汉族,原名陈琤,1929年7月生于四川省阆中市玉台镇。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 肖秧历任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干事,北京军管会干事,北京电信局军管组军事联络员,北京玻璃总厂厂长、党委书记,国务院第九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外经贸委常务副主任,四川省重庆市副市长、市长,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书记,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等职;他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 </p><p class="ql-block"> 1998年10月9日,积劳成疾的肖秧在成都逝世,才享年69岁。</p> <h3> 1988年,重庆市市长肖秧(左二)参加菜园坝火车站改造工程开工仪式。</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0、马挺贵 </b>,男,汉族,1939 年12 月12 日出生,本科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p><p class="ql-block"> 曾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国家建工总局处长、国家建委外事司援科办技术组长、建工部六局团委书记等。 </p><p class="ql-block"> 2009 年至今任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p> <h3> 1988年5月,时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的马挺贵(中)到重庆建筑专科学校调研。</h3> <h3> 2000年5月31日,中建总公司马挺贵总经理在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大会上讲话。</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1、高占祥</b> ,男,汉族,笔名:罗丁、高翔,1935年11月7日生于北京通县。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他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等职,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燕堂诗社副社长、中国名人工委主席、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名誉会长。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他多年担任文化界领导,他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文化界领导人,他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h3>  1995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高占祥(中)参加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摄影艺术创作研讨会,与参会代表一起交流。</h3> <h3> 高占祥部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1995年7月在北京参会时,笔者邀请他合影留念,他欣然答应。</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2、解海龙 </b>, 男,汉族,1951年5月生于北京市崇文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任摄影记者。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顾问 ,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特聘导师。</p><p class="ql-block"> 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希望工程。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纪实系列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2019年12月,在国际影艺联盟、科梅伊市政府、达盖尔基金会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解海龙被评选为 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科梅伊市市长亚尼克·波德奇(Yannick Boedec)为解海龙颁奖,授予科梅伊市“荣誉市民”称号并颁发了市民勋章。</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日,参加《百花迎春》晚会,参与中国摄影家协会拜年。</p> <h3>  2008年11月,解海龙参加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举办的重庆市第二届大学校长摄影展览活动,为重庆摄影界讲座。</h3> <h3>  笔者1995年在北京、2002年三峡采风、2008年在重庆工商大学与解海龙同志合影。</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3、韩邦彦</b> ,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52年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前身)教务长、副院长,成都科技大学(1993年11月与四川大学合并,)副校长,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高等教育局局长、四川省教育委员会主任(1985-1987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校长(1988-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1993年),四川省政府副省长(1988-1992年),四川省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团主任委员(1988-1994年),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艺术家联盟名誉主席,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老科协名誉会长,中共十三大代表。</p> <h3>  1988年8月,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韩邦彦(前右一)出席四川省教育摄影协会成立大会暨四川省首届教育摄影展开幕仪式。</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4、张德邻</b> ,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北京市人。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冶金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历任甘肃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四川省委常委、重庆市委书记,重庆直辖市市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p> <h3>  1998年12月,时任重庆直辖市第一任市委书记的张德邻,出席朝天门广场开放仪式并讲话。</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5、蒲海清</b><b> </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汉族,1941年12月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冶金系轧钢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蒲海清历任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四川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重庆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国家冶金工业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兼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等职。中共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span></p> <h3> 1998年12月,重庆直辖市第一任市长蒲海清(前)出席重庆朝天门广场工程竣工典礼接受媒体采访。</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6、贺国强 </b>, 男,汉族,1943年10月出生,湖南湘乡人。1966年1月入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化工学院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p><p class="ql-block"> 贺国强曾担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重庆市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p> <h3> 2000年12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贺国强(右)出席重庆大学校董会三届一次会议并讲话。</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7、包叙定 </b>,男,汉族,1939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p><p class="ql-block"> 曾任四川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四川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四川省机械工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四川省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p> <h3> 2002年11月,时任重庆市市长的包叙定(右)陪同亚洲首富李嘉诚访问重庆大学。</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8、李嘉诚 </b>,男,汉族,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祖籍福建莆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资深顾问,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 </p><p class="ql-block">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 </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李嘉诚基金会决定未来8年再捐资20亿元支持汕头大学建设;2018年5月10日,李嘉诚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诚辞去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职务。</p> <h3> 2002年11月,亚洲首富李嘉诚(左)在重庆市政府包叙定市长(右二)陪同下访问重庆大学。</h3> <h3> 2002年11月,亚洲首富李嘉诚(左)在重庆市政府包叙定市长(右)陪同下访问重庆大学。</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9、杨利伟 </b>,男,汉族,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5日,同其他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p> <h3>  2003年11月14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中)等一行走进重庆大学,和师生见面,宣传航天精神。</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0、黄镇东</b> ,男,汉族,1941年生,江苏大丰人,中共党员,1962年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数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在上海海运学院学习,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p><p class="ql-block"> 曾任秦皇岛港务局副局长、局长,1985年任交通部副部长,1988年任国家交通投资公司总经理,1991年起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93年3月至2002年10月任交通部部长。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任重庆市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中共第十四、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p> <h3>  2005年9月14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黄镇东(中)到重庆大学城重大虎溪校区调研。</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1、王鸿举</b> , 男,汉族,1945年10月出生,重庆市渝中区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 </p><p class="ql-block"> 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p> <h3>  2005年10月6日,时任重庆市政府市长的王鸿举(前右)到重庆大学城重大虎溪校区调研。</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2、黄奇帆 </b>, 男,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大学普通班,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委主任;重庆市委常委、重庆市政府副市长;重庆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 <h3> 2007年12月8日,全国大学校长摄影联赛暨“校园文化艺术与和谐校园建设”论坛在重庆大学举行,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黄奇帆在开幕式上代表重庆市政府致欢迎词。</h3> <h3>  2005年10月18日上午,重庆大学城开城典礼,王鸿举市长(左)和黄奇帆副市长(右)在主席台上(开会前)。<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3、周远清 </b>,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湖南桂东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 </p><p class="ql-block">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p> <h3>  2000年5月31日,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大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莅临祝贺。</h3> <h3>  上图: 2007年12月8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中)在全国大学校长“校园文化艺术与和谐校园建设”论坛上演讲。 下图: 2012年5月13日,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周远清教授(右一)莅临重庆二师挂牌仪式并参观重庆市第三届大学校长摄影联赛。</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4、许嘉璐 </b>,男,汉族,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民进成员,1959年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p><p class="ql-block"> 曾任民进中央主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7日,被委任为“海上丝绸之路协会”特别顾问。</p> <h3>  2005年10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学生公寓。</h3> <h3> 2005年10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右)视察重庆大学虎溪校区。</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5、黄尚廉</b> , 男,汉族,1936年8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高中就读于乐山一中,195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2008年7月21日病逝于重庆,享年72岁。黄尚廉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光电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图为黄教授2002年4月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6、杨士中 </b>, 男,汉族,1937年生,重庆人,196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雷达专家。 </p><p class="ql-block"> 曾获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曾荣立航天部 一等功,荣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 </p><p class="ql-block"> 图为杨士中院士2002年4月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7、鲜学福 </b>,男,汉族,1929年1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 </p><p class="ql-block"> 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全国自然科学煤炭科学技术术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副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 图为鲜学福院士2002年4月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8、李晓红 </b>, 男,汉族,1959年6月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 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 </p><p class="ql-block"> 曾任重庆大学资环学院院长,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p> <h3> 2005年,李晓红校长在大学城新校区“重庆大学200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讲话(上图);在迎新晚会上,李晓红校长和学生同台表演(下图)。</h3> <h3> 2006年6月,李晓红校长在重庆大学2006届毕业典礼上讲话和为毕业生拨穗。</h3> <h3> 2007年9月,李晓红校长在部队首长陪同下检阅重庆大学2007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9、吴中福 </b>, 男,汉族,194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副组长。历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教育参赞(1992-1995年)、重庆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 </p><p class="ql-block"> 先后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会主任和名誉委员、西南计算机学会网络与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副组长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组长、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家组副组长、重庆通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和对外经济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市西部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等职。 图为2002年,李嘉诚访问重庆大学时,吴中福校长(右)向李嘉诚展示赠送的礼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0、祝家麟</b> , 男,汉族, 1943年8月生,重庆人。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毕业。1982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博士学位,重庆建筑大学教授。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重庆建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重庆大学党委书记,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二届重庆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44督导组组长。现任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 2005年重庆大学党委书记祝家麟(右一)和其他校领导在大学城虎溪校区建设工地上。下图: 2009年祝家麟教授参加重庆市第二届大学校长摄影联赛,向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主席团成员介绍他的摄影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1、欧可平</b> ,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四川崇州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工作,中共党员,1985年中央党校获研究生学历,重庆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现代教育家。 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共重庆市委委员、中共重庆市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党组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10月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 2012年欧可平书记(中)在参观重庆市第三届大学校长摄影联展上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下图: 2015年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与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旬一起参观重庆市第四届大学校长摄影联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2、宣 科</b>, 男,藏裔纳西族, 1930 年生,云南省丽江人。早年毕业于昆明教会学校,丽江地区实验中学退休,从事音乐研究,民族学家。 </p><p class="ql-block"> 宣科人称鬼才,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古乐的传承人,1981年他重建了大研纳西古乐会并担任会长,当时古乐会金山乐队的大部分人为70岁以上的老艺人。90年代,宣科率领这支古乐队赴北京、香港、台湾、西欧列国等地演出后,震惊中外,纳西古乐名扬天下。 宣科现在年近九旬,还在四处讲学,为传播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呕心沥血。</p> <h3>上图: 2000年5月,宣科在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演奏会上演讲。下图: 2000年5月,丽江纳西古乐金山乐队的部分老艺人。</h3> <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演奏会实景。</p> <h3>上图: 2003年宣科在重庆卫视做节目后到重庆大学演讲;下图: 2003年宣科应重庆磁器口民俗乐团邀请前往指导。</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3、晏济元</b>, 男,汉族,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曾长期居住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及名誉院长等职。2011年2月10日因病辞世,享年110岁。 </p><p class="ql-block"> 晏济元先生1935年东渡日本求学,1938年回国后,与张大千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联合办展。国画大师晏济元的作品飘逸洒脱,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毛泽东主席70大寿时,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园”以赠,深受毛主席喜爱。1964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画展,朱德委员长观后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其后又多次在北京、香港、上海、汕头、深圳等地举办画展,均大获成功。 </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晏济元先生108岁时, 2009年2月15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文联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为晏济元举办的《三峡魂·晏济元师生书画展》的缩影。</p> <h3>  2009年2月15日,国画大师晏济元先生出席《三峡魂 · 晏济元师生书画展》开幕式。</h3> <h3> 2009年2月15日,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魂 · 晏济元师生书画展》开幕式嘉宾剪彩和展厅盛况。</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4、张宗寿</b> ,男,汉族,1942——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高级记者,中共党员。历任四川省教育摄影协会主席、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委会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曾荣获中国摄影教育重大贡献奖、“红烛奖”、终身成就奖,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著名摄影家之一。 张宗寿同志为中国摄影教育事业呕心沥血,2016年因劳累过度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才74岁,为中国摄影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h3>  2007年12月8日,张宗寿同志(中)在重庆大学中国“两会”举办的全国大学校长摄影联赛开幕式参加剪彩。</h3> <h3> 2007年12月9日,张宗寿同志在重庆大学中国“两会”举办的全国大学校长“校园文化艺术与和谐校园建设”论坛主席台上。</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5. 胡青</b>, 男,1957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在1980年参加全国1981年赴美国物理研究生考试,获得总分第一,通过CUSPEA考试赴美国留学;1981至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博士后分校做研究;1990年,进入MIT任教,2002年升为正教授。主要从事太赫兹器件与应用研究。2010年当选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系华裔教授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p><p class="ql-block"> 胡青近年来在上海理工大学做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胡青教授38年前(1980.12)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帅哥的学习照。</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后的胡青教授近照。右上图: 2013年3月28日,胡青应邀到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访问,学术交流。右下图: 2018年3月29日,胡青教授受聘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学校领导给他颁发聘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6、黄建平</b>,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福建漳平人,1988年获得兰州大学天气动力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8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曾任甘肃省人大常委。</p><p class="ql-block">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6日,黄建平院士在气象77级同学返校纪念入学40年聚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王乃昂 </b>,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山东郓城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现任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首届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科学》(英文)、《地学前沿》(英文)、《兰州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国沙漠科学优秀中青年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部,其中SCI论文30余篇。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地理环境总论》,主持的《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为王乃昂教授现场教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8、张镭</b>,男,1960年5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高原气象》等专业期刊编委。于1982年1月从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六届),曾在美国Texas A&M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访问研究。一直从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讲授,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完成省部和国家级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p><p class="ql-block"> 获得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018)、国家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9)、兰州大学师德标兵(2001)、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2009)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6日,兰州大学气象专业77级同学几十名同学,从海内外、全国各地聚集母校,纪念入学40年活动 ,张镭以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身份给同学们介绍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5日,张镭带领同学们在榆中校区参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9、杨贵名</b>,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 1982年获学士学位。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强对流、大雾等天气的分析预报研究。 第六届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家组专家、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天气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第七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坚守在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一线30年,在重要天气预报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在天气预报业务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中国气象局的嘉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之一,杨贵名承担和参加了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自1990年以来主要参加、主持了 “八五”、“九五”攻关课题、“七五”后续课题、国家气象中心课题、科技部自然基金、公益项目等课题的科研工作。2002年以来,在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8篇。</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25日,中国气象网、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杨贵名(左)首席预报员。 摄影/郭起豪</p> <p class="ql-block">1978年6月,大一时到一条山校办农场劳动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9日杨贵名到甘肃兰州中心气象台,指导会商重要天气预报。 摄影/倪永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END </b></p><p class="ql-block"><b> 宋明琨摄影制作 </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 9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