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终南,青山不老——专访长安区美协主席董晓光

姚竹梅

<h3><br></h3><h1>个人简介</h1><h1> 董晓光,号辛怡斋主,终南樵夫等。陕西长安人,结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文史馆艺术研究员,中国西部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华书画学会常务理事,长安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长安区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其作品在全国各级书画大展中多次获奖,作品及个人艺术简历被全国多家权威刊物和相关机构收录并收藏。</h1> <h1>  只要打开百度,便能搜到:董辅臣(1871—1946),又名董镇邻,号太乙山樵,又名辅丞,佛臣。陕西长安人,少读诗书过目不忘,诗、赋、书、画冠关中,是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著名山水画家。绘画作品有“弈川图”、“楚山读画图”。与李游鹤、冯友石一起被誉为“长安三绝”。</h1> <h1>  这位有名的董老夫子,便是当代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知名山水画家董晓光的曾祖父,代代相传下来,到了他这一辈,已有七名画家。<br></h1> <h1>  天赋点燃梦想</h1> <h1>  从小接触绘画,董晓光看到什么都有绘画的灵感和冲动,看到什么就在上面画,地上、墙上、乃至上学后所有的书上、本子上、文具上、都是他发挥天赋之地,虽然没少受责罚,但也得到了美术老师的特别喜爱,并在其鼓励和指导下,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h1> <h1>  上中学时,他已能帮着村里写大字报,办黑板报。当时,他所在的村子被评为“学大寨”示范村,经常有人来参观学习,晓光便和本村文艺青年创办诗社,举办群众诗歌比赛。同时参加了村宣传队,为群众和来宾讲解、表演。因为他多才多艺,被提名参加了县里第二期故事员培训班,不久,在全县故事调讲中获得第一名,他讲的故事“共产党的干部”,在县广播电台长久宣播,他也因此被调入县文化馆做宣传工作。</h1> <h1>  后经过层层选拔,加入县故事队,在全县的学校、乡镇、村里、田间地头宣讲,并随长安故事队参加了商洛地区故事调讲,获得一致好评。故事队解散后,应县政府要求积极学习“新疆乌兰牧旗式小分队”即时随处表演,全县选拔24人成立曲艺队,晓光被任命为队长,代表县政府参加省市各种演出,并获得多种奖项,甚至惊动了中国曲协。</h1> <h1>  虽然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但他从没有放弃钟爱的绘画,只要有闲余,他就会拿起笔临习古画,用心揣摩。正因为绘画专长,他被调出曲艺队到咸阳特种美术工艺厂学习字画装裱,更与他的爱好架起了通畅的桥梁。晓光是一位学一行就认真钻研一行的人,1981年,他为长安裱画百余幅参展广交会,获得一致赞叹。文化馆遂为他成立了工作室,专门为文化馆承接装裱字画,他欣喜开怀,如鱼得水,夜以继日,见识并临摹了许多名品,绘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br></h1> <h1>  1985年,晓光被借调到西安中国画院裱画,再次结识了众多古今名家藏品,黄宾虹、徐义生、江文湛、王西京、崔振宽等画作都成了他临摹的精品,他白天裱画,晚上如饥似渴地研摹,用功学习各家的绘画专长,1986年后,他被调入农行做美工,从此,有了更多的时间研习绘画,他更加珍惜时间,用功努力。1992年,他又到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了一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至此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从此专攻山水。<br></h1> <h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h1> <h1>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为他的绘画打下了厚重的多种知识基础,也为他的作品沉炼了扎实的思想厚度、宽度和高度,经过各种职业尝试,让他更加坚定了绘画的道路。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让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勤奋的笔触,尽情地摄取着大自然的精华和灵气,他白天上班,晚上用功临习古今名家的作品;一到周末,便背上画夹和干粮去大自然中现实写生,从不间断。两年间,他把白鹿原从南到北几十公里,沟沟坎坎、树木植被全部画了个遍。</h1> <h1>  为了研究各地的山水风貌,晓光把所有的节假日和年假,都用作实地写生,大江南北,九州各地的风貌景物,用心观看研习,用心思考分析,把传统和生活相融合,把理论和实践相对接。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严重透支了体质,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但对绘画的执着和热爱,依然让他无法放下手中渐渐生花的画笔。</h1> <h1>  晓光告诉我,绘画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不但要忍受独守一隅用功练习的寂寞和清苦,还要历经四季写生时风霜雨雪磨砺的艰辛和疲顿,无限风光在险峰,在写生途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无法预知的突发状况,这对于每个画家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对于热爱和执着绘画的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也正是这些艰难困苦的不断磨砺和沉淀,才能让自己在绘画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升华。<br></h1> <h1> 九二年冬,历时一个多月从四川写生回来,晓光把自己的作品拿去让著名画家赵振川老师指导。赵老师认真地看了一遍,对他说:“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你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临习了很多名家作品,但处处都是别人的影子,找不到你自己所在,李可染大师说:‘我只为我,自有我在’,什么时候你把这些大家的不同特点逐一消化,化为自己的特色就接近成功了。”</h1> <h1>  回家之后,晓光拿起自己多年积买的唐、宋、元、明、清及石壶、黄宾虹、李可染等各家画论,认真的阅读学习,并认真研习历代绘画作品,根据各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体会作者绘画时的思想和表达的主题,领会其精神,学习其运笔用墨,学习布局和构图,分析和体会怎样得以自用。看着他两大书柜的绘画书籍,我从内心升起一种深深的敬意。</h1> <h1> 这些书籍是他多年来最密切的师友,伴随着他一路成长,就像他走过的山山水水,无不是与自己相交相契,感情深厚的挚友,虽然留下了许多艰辛和沮丧,但也无数次唤起了自己内心无限的希望和力量。正是这些书籍和山水的相伴,才使自己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而欢欣鼓舞的绘画之路。<br></h1> <h1> 善思善学,方有所得</h1> <h1> 说起自己的绘画心得,董晓光说,热爱绘画的人,首先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要对所画之物充满感情,敏锐触及其灵感和精神。黄宾虹画论里讲:画山水,就要把大自然当亲人,和山水交朋友,感悟不同山水的习性和特点,画出山水的精神、亲和力及灵动性。第二点是要有思想,崔振宽讲:“要带着思想意识去观察体会大自然,没有思想的写生就是大自然的搬家,有深刻思想的作品才会有灵魂和力量。”第三点,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生活,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把传统和生活对接,奋力打进去,再努力冲出来,然后认真总结和实践,变为自己的东西,传统是绘画的地基,传统扎实,绘画的高楼才能坚固。<br></h1> <h1> 绘画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和思考,不断地否定和去伪存真,临摹和写生,是绘画之根本,掌握传统的思想构图,运笔和用墨方法,融入现实中,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探索,把“外师造化”的精髓以自己的思想和特点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不断地临摹和写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心中有山有水、有林石、有沟壑、有风云变幻、有四季景色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我。<br></h1> <h1>  晓光说,创作山水画一定要懂得不同的地域特点,南方钟灵毓秀,北方厚重神秘。不同景色,构图便不同,线条的长短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留白的大小远近亦不同,山有山的高度,树有树的远近,云有云的变换,花有花的层次等。同一座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的眼界、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构图,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和思想认识,不能断章取义,只画一个部分就认为是一方山脉,只有用心用情,整体解读山脉的走向和四季变化,只有心里有了大自然,掌握大自然的各种变化规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视角冲击感。<br></h1> <h1>  画山水画首先要懂得山水,要掌握山和水的气运和每个山头的连带关系,即使笔断,气运一定要相连,让人产生连绵不绝的感觉,通过云水、鸟树、路桥、房屋、船只、人物等的断裂、隐没和衔接,达到布局自然、气运贯通。要画出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神秘,必须一遍遍地着墨,反复地皴擦,表现出山石、树木、云水等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虚实、向背等,把古人的计法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来,具有现实灵动的生活气息感。<br></h1> <h1>  总之,万法归宗,要让自己的作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不管是临习、写生、还是创作,一定要反复观察和揣摩,要画出山水的厚重、高远、清奇以及神秘感,达到众人认可的意境和自然舒适性。<br></h1> <h1>  临摹和写生是创作的基础</h1> <h1>  为了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各地风貌,晓光多年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了解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貌,力求刻画出不同山脉的风骨。而且不断学习和深造,博取众家用墨运笔之妙法,取为所用。</h1> <h1>  2008年,晓光参加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组织的采风活动,从榆林起,沿黄河岸边直至延安,历经十七个县,一路写生。2016,两次参加市美协组织的陕北多处写生,创作了大量的独具眼光和特点的山水画,形成了数十幅珍贵的陕北不同风物作品系列。</h1> <h1>  为了全面了解秦岭山脉特点,他从不同的峪口、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无数次进山写生,与山对话、与水交欢、与云抒怀、与鸟共鸣、与花草树木同栖,与风霜雨雪共舞,不但增加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创作水平,还大大拓展了宽广的内心境界和博大的胸怀,使他变得更加谦虚、朴实、纯厚、豁达和慈爱。<br></h1> <h1> 扎实的绘画功底,使他的画给人以“厚、朴、静、雅、清、逸、淡、远”的感觉, 透露着一种深入生活,又超脱生活的淡泊明志的书卷香气;蕴涵着一种热爱生活,又不贪图生活的稳实厚朴的清新脱俗;让人产生一种欲赏、欲游、欲居的现实美好感觉。他的山水画着眼辽阔,用笔朴素,把大山的深远静谧和重峦叠嶂、云水的张合舒卷和清奇隽永、物物之间相生相辅的自然灵气,皆墨色相宜地浑铺纸上,给人一种亲切灵动的自然美感。<br></h1> <h1>  多年来对待绘画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的印入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绘画,晓光一直坚守本心,从不敷衍,从不浮夸,从不投机取巧,从不沽名钓誉,他告诉我,对绘画的不负责任、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实际上是对自己为人处事的践踏。<br></h1> <h1>  正因为他认真负责的绘画和做事风格,造就了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正因为他吃苦耐劳的创作精神和胸怀锦绣的奉献精神,使得他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可一提起自己的成就,他马上变得腼腆起来,告诉我说,自己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必须继续努力,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要继续学习和写生,争取创作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br></h1> <h1>作者简介<br></h1><h1> 姚竹梅,中华诗词协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人物专访作家,西北书画交流中心总编,西部都市网记者,蓝田沐心阁文化社副社长,大唐文化艺术社秘书长,西安金领书画院秘书长,沣西墨林书画家协会秘书长,长安开发报等固定作者。作品发表于《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华诗词》月刊、《陕西文艺界》、《神州•时代艺术》专刊、《诗文荟萃•艺斋漫话》、《耀辉文苑》、《幸福南城》、《美篇精品》等多家刊物和网站。</h1> <h1>春夏秋冬四条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