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718工程” 难忘的绝密航程

海洋雅室

<p>纪念中国海军成立71周年</p> <h3>此美篇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h3> <h3>  引言</h3><h3> </h3><h3> 光阴荏苒,时光一晃过去四十多个春秋。在我军旅生涯中,正值青春年岁经历了终生难忘的绝密航程。因工作需要和组织信任,我于1976年夏开始接触和了解当时属国家高度机密的“718工程”有关工作。直接参与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718”办公室日常事务,并三次随向阳红五号船远征太平洋的难忘经历。十年前,718工程已解密,现回想起当年许多惊心动魂事情仍历历在目,激动不已。四五年重要经历太多,可歌可泣的远洋的人和事不能一一列举,面面俱到 ,只择印象较深的事例来回忆编写。</h3> <h3>  </h3> <h3>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向阳红五号船(1970年3月入列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1993年退出序列)</h3> <h3>  718工程胜利完成任务已 时隔近四十年。当年尽管向阳红五号船等四次远征太平洋和胜利完成运载火箭发射的主体任务,战风斗浪,艰苦卓绝,业绩辉煌,但始终对外保密,不能大力宣传。直到近十年才解密。200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才在《见证.亲历》栏目中分五集播出了电视记录片《绝密航程》。在这之前,国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向阳红”》系列丛书,其中有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志良编写的《绝密航程》一一中国东出太平洋试射洲际导弹纪实这本书,详实介绍了从1976---1980年间,国家海洋局“向阳红”海洋科学考察船编队五次秘密突破岛链往返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勘选洲际导弹靶场和试射第一枚洲际导弹的背景和一些为人鲜知的故事。中央台电视纪录片就是以此为蓝本而编播。2017年夏,中央电视台又在《国家记忆》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史料分五集揭秘播出了《秘寻洲际导弹靶场》。若要了解详情,可在网上找这两部电视纪录片或购书来看。</h3><h3><br></h3> <h3>由记者徐志良编著的《绝密航程》,2010年10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这是反映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卓越成就的又一部力作。</h3><h3><br></h3> <h3>2017年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记忆》栏目,分五集播出秘寻洲际导弹靶场。</h3> <p>《绝密航程》主题曲歌词。</p> <h3>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安全整体上受到来自美苏霸权威胁,特别是核威懾。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当年家喻户晓的国防动员令。虽然中国已有原子弹和氢弹,但不能没运载火箭。中国第一代高层领导人“冷眼向洋看世界”,以把握机遇着力发展战略武器的雄才大略,成立了中央专门委员会 ,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h3><h3> 1965年8月,由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让在场各位异常兴奋的设想:那就是中国必须重点发展具有远程攻击能力的洲际导弹,并且进行全程飞行试验。但是要进行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必须组建一支远洋调查测量船编队和护航舰队。这一设想对于1965年的中国的所有科技能力来讲,是一个比梦还要虚幻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中央领导大力支持。</h3><h3> 1967年7月,国防科委等部门提出建造编组远洋调查测量船舶的研制计划,7月18日,这份计划上报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周总理手中。毛主席、周总理正式审阅批准了实施这个宏大的工程计划。毛主席在这个工程计划中批示:“同意,要抓紧办。”这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重点明确指向发展洲际导弹的系统工程,代号为:718工程。这是国家最高指挥级别的国防尖端科学系统攻关工程。这是由钱学森设计、毛主席亲自批准和批示,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亲自组织实施的中国当年最高机密的洲际运载火箭试验的工程。</h3> <h3>毛主席和科学家钱学森亲切交谈。</h3> <h3>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中共中央为了强有力的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而设立的。成立于1962年11月17日。是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周总理兼任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1976年后中央专委会先后由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负责。周总理为国防事业呕心沥血。对国防尖端科学事业严格要求,提出“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被广泛贯通到“718”任务的全过程的行为准则。</h3><h3><br></h3><h3>1970年3月,为执行“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经周总理批准,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广州分公司“长宁”轮(16800吨)移交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改装、管理、使用,改名为“向阳红5”号。执行二级(副团级)舰艇权限。后升为正团级权限。</h3><h3><br></h3> <h3>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始终关心支持“718工程”。1977-1980年间亲自批准了向阳红五号船编队第二、三、四次远洋调查和580编队远洋任务。</h3><h3><br></h3> <h3>叶剑英副主席先后协助周总理和华国锋主席负责中央718工程。1980年6月4日,叶剑英副主席在上海海军基地大礼堂欢迎和接见凯旋归来的580编队有功人员。</h3> <h3>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上半年进行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请示。邓小平副主席在文件上批示:“如准备来得及,以5月试射为好”。</h3> <h3>  国家海洋局于1964年7月成立。</h3><h3> 建局初期办公楼设在北京市长安街王府井附近。1969年接到上级的718工程中的靶场选址和远洋水文气象保障工作的重大任务。成立718工程水文气象保障领导小组,由彭绍辉副总参谋长任组长,新任国家海洋局局长沈振东任副组长。 </h3><h3> 海洋局初期工作主要是近海近岸的断面海洋调查,船只吨位最大不超过800吨。为解决海洋局困难,周总理亲自组织,调动整合涉及中央十多个部委局,院校、军队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大力支持支援海洋局。当年国家体制优势成就了初创时期的海洋局。也成就了中国的洲际导弹。</h3> <h3>国家海洋局第二任局长沈振东,在任期间深感718工程重要和责任重大。为更好落实任务,沈局长调集各路精兵强将,组成了跨部门的局718办公室,把718工程确定为国家海洋局的一号绝密工程。工作中不论是计划安排,还是船舶工程、物资和人事调动,统统由局长亲自抓。上下形成一股劲,一条绳。从而有力推进局718工程进度和加快促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h3> <p>当年参加向阳红五号船远洋水文地质调查的孙志辉(右),后任国家海洋局计划处处长、副局长、局长。</p> <h3>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炳鑫,在六十、七十年代期间在海洋局718办公室任参谋。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的改装、试验和我国首次远洋科考工作;参与组织实施我国首次远程火箭试验太平洋落点区的调查、选划和水文气象保障工作。为718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h3> <h3>地处广州市的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上世纪七十年代幸运成为中国洲际导弹大洋选址的前进基地。位于广州客村的南海分局四层机关小楼(1967--1980年),开始演绎起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工程也是最神秘的故事。在南海分局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局领导和机关将完成718工程任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局长亲自抓,计划科主管,其他部门大力协助的工作机制。克服重重困难,群策群力,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向阳红五号船编队五次远洋任务,保证做到安全稳妥,万无一失。</h3> <h3>为适应718工程任务需要,在七十年代初由交通部远洋公司移交“长宁”轮,进行改装,舷号为向阳红五号船,曾在广州造船厂进行大改装“变脸”,由远洋货轮改装为当时最高科技含量的科学考察船。1978年冬为适应580任务担任旗舰的需要,又进行第二次改装整容。不仅安装了测量落点的专用雷达,还对三、四、五舱改装。加装30多房间,10多个实验室,3个冷藏库。使该船可容近300人出海,续航力120天。</h3> <h3>为了保证国防任务需要,国防科委等机关从全国各地调集科技人才,南海舰队调出精兵强将,从塞北江南调来的科技人员纷纷到向阳红五号船报到。组建初期,该船人员有海陆空军人,又有科技人员,军民混编。由于任务保密需要,船上军人也要着便装 ,写信通信地址用代码,上船要有登船证,非工作需要一般人不能登船。由于这艘万吨船当时没有合式码头,七十年代只能长期在黄埔长洲江中锚泊,靠一艘南交2号交通艇接送人员和物资噐材。因为该船的工作神秘和安装大型天线和雷达,着装不统一,军不军民不民。五号船被老百姓称为“间谍船”、侦察船。</h3><h3><br></h3> <h3>1971年7月16日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中联部部长耿飙、广东省委负责人王首道、陈郁由时任南海分局局长李辛等领导陪同到位于白鹤洞的广州造船厂的向阳红五号船视察。</h3> <h3>1975年秋,南海分局李辛局长、黄廷利政委陪同国家海洋局机关领导,前往广州造船厂检查正在改装的向阳红五号船工作情况。照片左起:副政委侯华清、副船长黄土安、局机关处长、局长李辛、政委黄廷利、副局长高文府、船长马荣典、船政委刘延青。</h3> <h3>张瑞禧在1976年一一1981年担任南海分局局长期间,倾尽全力认真主抓分局718工程,并亲自率领向阳红五号船执行第二、三次远洋调查和580任务,并担任航次任务总指挥和临时党委书记。</h3> <h3>1976年3-5月 ,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船(无锡轮改名)编队,首次开赴太平洋中部,执行毛主席亲自批准的718工程,一一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落点的特定海域综合调查任务。时任南海分局高文府副局长任编队总指挥兼临时党委书记。航次历时52天,航程13883海里。</h3> <p>停靠在广州黄埔长洲海洋局码头的向阳红五号船。</p> <h3>向阳红五号船首次远洋调查誓师大会在广州黄埔长洲举行。</h3> <h3>1978年第三次远洋5月30日结束不久,8月18月又进行最后确认靶区的第四次远洋,该航次由向阳红五号和十二号船组成编队。航次的总指挥是南海分局副局长张硕。他是一位陕西籍老资格的军事干部。多次参加战斗负过伤,他稳重而踏实、平易近人,有点幽默。我参加向阳红五号船第三远洋回来不久,本想休假,但被张硕副局长点名随他出海参加第四次远洋调查。</h3> <h3>王志斌原是南海舰队快艇11支队作战科长,1945年参加新四军,身经多次战役。有较丰富作战经验。五次立功受奖。七十年代初担任南海分局计划科长。当年分局计划科相当于分局小司令部,分管组织计划、船舶指挥、军事训练和军务劳资业务,最多时计划科有十几人,我们当时挤在不足30平方的三楼西边办公房,每人一张旧式办公桌椅,条件简陋。718办公室也设在计划科。王志斌科长亲自领导和分工三四个参谋兼职负责718工作。那几年,王科长牵头组织谋划有关向阳红五号船远洋计划和应急处置方案,并多次担任远洋编队副总指挥和联络组组长。</h3> <h3>图为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率领向阳红五号船参加580任务时,在驾驶台罗经甲板与随船出海的机关参谋穿着远洋公司海员服装合影。</h3><h3> 为做好远洋各种情况处置预案,以防万一停靠外国港口,出海干部和船员都备有三种不同服装可根据情况更换。一套军装,一套远洋船海员服,一套便服。出海人员都持有国际海员证。在海上航行一般都着便服。使外国舰船无法辨认向阳红五号船是否军用船只。</h3> <h3><font color="#010101">国家海洋局声像室记者采访年岁已高的分局老领导张瑞禧。张局长仍对当年参加718工程有关组织指挥和远洋调查经历记忆犹新。张局长在家中并拿出当年相册讲述三次率船远洋的故事,娓娓道来。</font></h3> <h3>这是中央电视台2009年在制作《绝密航程》时,记者釆访本人的镜头。本人于1976年夏调到南海分局任计划科参谋,先期跟做军务工作,1978年至1980年参与“718工程”日常工作,接受局718办公室指导,协助有关领导制定远洋计划和各种工作方案措施 。本人分别于1978年3月15日至6月1日和8月23日至10月21日随向阳红五号船执行第三、四次远洋调查,1980年1月参加向阳红五号船由国防科委组织的船载水声落点测量南海试验。1980年3月15日至6月19日随向阳红五号船参加580任务,在黄海海区演练及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我在海上职责是协助编队指挥员做好海上文书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三次远洋都参加远洋编队指挥部值班工作。并负责编写编队航次总结,记载远洋航行记事和绘制远洋示意图等。</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经毛主席亲自批准,向阳红五号船编队执行我国首次太平洋调查任务。1976年3月31日,向阳红11号从黄埔港秘密起航,与比它先一天起航的向阳红五号船在西沙海域汇合。4月2日远洋编队经菲律宾吕宋海峡第一次冲出第一岛链,并规避了台风,4月9日冲出第二岛链,4月12日下午抵达赤道。并赤道进行首次远洋第一个站17小时漂泊作业。此后五号船航行作业期间,发现日本船向我窥视跟综,9次发现美国、新西兰飞机超低空侦察,并投掷声纳浮标,干扰我船作业。在一个多月调查作业中,进行了海洋水文调查,重力和水深测量,海洋气象调查,远洋通信仪噐试验和通信传播试验。获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大洋科学考察资料。</h3><div><br></div><h3><br></h3> <h3>向阳红五号船首次远洋。在太平洋航行途中有关领导在研究规避台风的航行计划。这是航次总指挥、南海分局副局长高文府(右四)与船长马荣典(右三)、政委刘延青(右二)等领导干部在一起研究工作部署。</h3> <p>向阳红五号多次穿越赤道海域航行和调查。</p> <h3>向阳红五号船通信部门人员在报务房工作,保证上传下达顺畅。</h3> <h3>向阳红五号船远洋时已有卫星定位仪,但一般要一两个小时才报一次船位,为确保航行安全,航海干部用人工六分仪测定天体进行船舶定位。</h3> <h3>向阳红五号一卫星云图接收天线。</h3> <h3>向阳红五号船五次远洋都使用过进口“子午卫星导航仪”导航,也试用过国产卫导。上世纪60-70年代的卫星导航仪设备象两台大的冰箱,操作起来还常有故障。图为卫导员缪文波在远洋操作卫导仪的工作照。</h3> <h3>向阳红五号重力测量组组长许时耕,早年北大高材生 。他工作兢兢业业,业务精通,超额完成重力测量任务。四次远洋后,许时耕与赵少奎、陈炳鑫根据调查资料和数据,编写了太平洋考察总总报告。向上报告选定了靶区。并对发射试验具体时间、时段提出了具体建议。许时耕为718工程作出特殊贡献,海洋局给他记了一次大功。</h3> <h3>向阳红五号船在3000-4000米深的海底进行地质调查柱状取样调查。</h3> <h3>向阳红五号船在太平洋进行深海地质调查作业。</h3> <h3>水文调查作业。</h3> <h3>1978年4月22日凌晨,在东经171度30分,南纬6度,向阳红五号船在英国“挑战者号”105年之后,在太平洋4784米深海,获得了第一份锰结核样品。</h3> <h3>向阳红五号船编队顺利完第一次远洋调查返回祖国。海军为了嘉奖完成首次远洋科学调查的英雄,派出160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组成护航编队前往中沙群岛护航迎接。又派出海政文工团,顶着炎炎烈日在码头载歌载舞欢迎远航归来的考察队员。</h3><h3> 海军刘道生副司令、交通部曾生副部长等到码头迎接。</h3><h3>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韦国在珠江宾馆盛宴慰问出海人员。</h3> <p>许世友司令员和刘道生副司令员为首航胜利归来的向阳红五号船颁发奖旗、奖状。</p> <h3>第二次远洋调查于1977年3月8日至5月17日,历时73天。仍以向阳红编队组成。向阳红十二号由济宁轮改装。两船出海达333人。重点调查一区。</h3><h3>第三次远洋调查于1978年3月14日至5月17月,历时78天。两船出海340人,重点调查2,3,4区。第二、三次远洋编队总指挥都是张瑞禧局长。</h3><h3>第四次远洋调查于1978年8月18日至10月21日,历时64天。两船出海327人。重点调查四、三区、二区。编队总指挥是张硕副局长。</h3> <h3>本人参加三次远洋调查时着便服工作照。其中有两幅照片为刘道生副司令员为我拍照的。</h3> <h3>当年远洋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每次出海能带几十部电影或录相带,每天中午吃饭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图书室图书杂志定期可借书阅读。在历次远洋中,向阳红五号船本船主办一张《海洋小报》,小报为单面八开油印,约每周一期,每期发行约30份。主要内容是一周以来自当上发生的大事,规章制度,表扬好人事,诗歌散文。主编是副政委李银柱。船上文字功底好的、字写得好的干部战士都找来帮忙。本人也是小报刻写积极分子,因刻蜡版办小报在家乡有些经验。其中《海洋小报》报头字就是我写的。</h3> <h3>向阳红五号船执行“718工程”第一至四远洋科学调查航线示意图。</h3><h3>分局绘图员陈伯钧是手工绘图能手,写得一手漂亮的仿宋字。分局远洋所有图表都是他绘制的。七十年代电脑没有广泛应用。我们每次远洋的总结、汇报图表都手工制作的。而在海上发生的实时记事都要由我标在示意图上。这些都作为珍贵历史资料存入国家海洋局的档案室了。</h3> <h3>1979年3月21日,为了奖励向阳红五号船四次挺进太平洋的突击贡献,海军党委给予向阳红五号船记集体二等功,同时奖励一部24吋进口彩色电视机。这项集体二等功是中国海军在和平年代,给一支非战斗部队完成非战斗任务给予的最高奖励。</h3><h3><br></h3> <h3>  海军党委在给向阳红五号船记集体二等功的文件的命令中写道:</h3><h3> 1976---1978年期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阳红五号船,经党中央批准,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广州远洋分公司“无锡”(向阳红11号)、“济宁”(向阳红12号)四次执行了远洋调查和一次东海大陆架调查任方,历时263天,安全航行70259海里,圆满完成对太平洋特定海区的调查。向阳红五号船在执行远洋调查任务中,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情绪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多次排除苏、美飞机和船只的侦察干扰,战胜风浪酷暑,克服晕船呕吐,群策群力,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保证了调查质量创造了新成绩。他们共完成大洋120个水文站次的调查,获得以海面到水下1500米(最深2500米)各层海水的水文数据29103个,进行了250天大洋气象观测,深测平均高度25060米高空各层气象要素数据63297个;测量重力资料27300海里,超额完成42%。测量水深资料31000海里,创造了我国地质取样和生物取样最深纪录,并首次获得大洋底部的锰结核,进行了远洋通信试验和远洋仪噐设备试验,考核了近百台新试制的仪噐设备。</h3><h3> 通过四次远洋调查,填补了我国大洋调查的空白为今后向深海大洋进军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发展海洋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h3> <p>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海军580编队远征启航赋词送行。</p> <h3>本人书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写给580编队远征太平洋的诗词一一诉衷情。</h3> <p>刘道生副司令员,580编队总指挥(右)在欢送大会上。</p> <h3>由编队指挥员签发的国防科委和海军共同下发的《动员令》发到每个参试人员手中。</h3><h3>下图为发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后国防科委和海军给参加580任务的人员颁发的纪念章。</h3> <h3>580任务动员令全文。</h3> <h3>向阳红五号船参加580任务出海人员名单(首页部分)向阳红出航235人,其中海军编队指挥部机构31人,本船204人。</h3> <h3>王震、耿飚、张爱萍等中央领导前往吴淞口欢迎580编队隆重启航。</h3> <h3>1980年4月27日,在吴淞口海军基地大礼堂举行欢送580海上编队出航大会。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耿飙,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海军司令员叶飞,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专程从北京赶来和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等一起参加欢送大会。王震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出航编队表示热烈欢送。耿飙、李耀文、叶飞相继讲话。刘道生副司令员代表参试人员和护航编队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示:不怕任何敌人给我们的干扰破坏,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用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精神,安全而去,胜利而归!张爱萍还为出征将士填词一阙,把欢送会的精绪引向了高潮。580编队出航那天,中央首长在吳淞口欢送编队远洋出征</h3> <h3>580特混舰队编成5801、5802、5803三路队形,浩浩荡荡奔赴太平洋。其中左路5801为先遣队,由向阳红10号船和拖轮T710船提前一天出航。旗舰向阳红五号船处于中路的5802编队,共8艘船,前面是132、131、162号驱逐舰,后面X615补给舰、T830拖轮、J302救捞船和远望2号测量船。右路5803编队,依次是107、108、106号驱逐舰,X950补给舰。远望1号测量船、亅506救捞船、T154拖轮、德跃号拖轮。整个编队共18艘舰船。总吨位17,4万吨,超黄蜂直升机4架。其中海洋调查船2艘,测量船2艘,导弹驱遂舰6艘,补给舰2艘,打捞舰2艘,辅助船4艘。总出航人数5360人。580海上编队将从舟山冲出第一島链挺进太平洋,这个编队及后来的创举对于获得和平的国家建设环境、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的的崛起,对国内国际都具有重大的意义。</h3> <h3>向阳红五号船是580任务海上编队指挥船,在军队称为“旗舰”。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副司令员杨国宇、参谋长张序三、编队政治部主任杨宝镶、海军作战部副部长陈德鸿及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等总指挥领导坐镇向阳红五号船,指挥整个海上编队。</h3> <h3>580编队总指挥部主要领导干部在向阳红五号船坐镇指挥。</h3> <h3>580编队总指挥刘道生副司令员在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海区现场组织指挥。</h3> <h3>在1980年执行580任务期间,本人被抽调到设在向阳红五号船的580大型编队总指挥部指挥组工作。指挥组由总参作战部、海司作战部的处长、参谋及分局参谋人员组成。海上昼夜轮流值班。负责收集整理编队所辖18艘舰船海上航行 、人员安全健康、机械故障、油水耗存等状况及受到外国舰船飞机侦察干扰情况报告。记录编队活动大事。每一周大交班会,每天小交班会。每到傍晚指挥部成员在小会议室听取汇报,当天值班参谋收集一天编队情况直接向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海军张序三参谋长等总指挥部首长口头报告。并听取首长下步工作指示。</h3> <h3>580海上编队挺进太平洋。</h3> <h3>向阳红10号船为5801编队指挥船。为编队航行海区作气象保障。</h3> <h3>远望1号测量船为5803编队指挥船。与远望2号共同完成导弹轨道测量任务。</h3> <h3>远望二号测量船。</h3> <h3>580编队挺进太平洋。</h3> <h3>海军580编队挺进太平洋。</h3> <h3>107、132导弹驱逐舰和X615远洋补给船。</h3> <h3>远望号测量船大型测量天线。</h3> <h3>580编队总指挥刘道生副司令等领导亲临向阳红五号船驾驶台组织指挥。</h3> <h3>刘道生副司令(中)、杨国宇副司令(右二)和张瑞禧局长(左二)与向阳红五号船船长倪树森(右一)政委侯华清在船上合影。</h3> <h3>海司作战部副部长陈德鸿(后任海洋局副局长)和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在指挥台上。</h3> <h3>在580任务期间,美、苏、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军舰、飞机和侦察船不断侦察骚扰编队行动。新西兰一艘电子侦察船“莫诺韦”号,带有舰载直升机企图撞入核心试验区,被我108舰奉令拦截。</h3> <h3>向阳红五号船气象分队经过几次远洋,积累了丰富海上天气预报经验。580任务担任编队气象预报中心。图为施放三万多米高空探空气球。</h3> <p>气象分队承担东风5号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一一预报发射日。要在预定落区选择一个或几个良好的天气时段,供首区选用为发射时间。在发射前24小时天气不佳和预报人员有较大争议情况下,气象分队许经林队长凭丰富经验,力排异议,果断作出5月18月下午2时可以发射的建议。为导弹发射作出了准确预报。后来上级给许经林记个人二等功。</p> <h3>向阳红五号船气象分队分队长许经林。为成功预报火箭发射日而荣立个人二等功。</h3> <h3>东风5号洲际导弹整装待发。</h3> <p>1980年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23秒东风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p> <h3>我国太平洋火箭试验发射区与溅落区布阵示意图</h3> <h3>580编队官兵热烈欢呼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全程试验圆满成功!</h3> <h3>海军直升飞机起飞往落点打捞导弹数据仓。</h3> <h3>弹着点海水染成一片绿色。</h3> <p>1980年5月18日北京时问10点45分,当地时间下午14点45分,海军潜水员和他的战友们成功打捞火箭数据仓。10分后将数据仓回到J302打捞船甲板。一时间,整个南太平洋落区18艘舰船,汽笛长鸣,欢声雷动。</p> <h3>火箭数据仓打捞抬上甲板,官兵们相拥在一起兴奋不已!</h3> <h3>1980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出号外,祝贺我国首次在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h3> <h3>580任务航线及情况示意图。</h3><h3>当年我们手绘远洋示意图现用电脑重新制作。</h3> <h3>在执行580任务中,向阳红五号船担任大型海上特混编队指挥船,海军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与分局领导及船领导合影留念。</h3> <h3>叶剑英副主席、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在上海接见胜利归来的580编队指战员。</h3> <h3>1980年6月15日,向阳红五号船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和个人二等功荣立者许经林应邀参加在海军机关大礼堂召开的第一次发射运载火箭总结大会。</h3> <h3>向阳红五号船五次远征太平洋成绩辉煌,硕果累累。创造了十几个第一。如第一次为中国获得太平洋特定海区春夏秋冬四季地球物理和海洋环境资料,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准确地选取了靶场。也是中国远洋科学调查发展的端点。第一次作为中国海军先遣力量,排除重重干扰和困难,冲出岛链,与外国海空力量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第一次代表中国海军远航太平洋,培养了一批高级航海人才,积累了远洋经验。第一次从太平洋1680米和1907米水深处取得地质样品。并在深海4784米获得第一份锰结核样品。第一次将普通探空气球,经创新技术处理后放到35339米高空。第一次在南太平洋发现不足10米的暗礁一一向阳礁。作出第一个台风预报,并追测到强台风过境数据,试验第一台卫星导航仪,测试第一批远洋通讯和深海仪噐等等。</h3> <h3>向阳红五号船执行“718工程”的11年中,前6年主要是船舶设施的改装、试验和调查仪噐的试验、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后5年是任务的完成阶段。换了两任船长、三任政委。踏过了从南海到太平洋七万多海里的惊涛骇浪,沐浴了近三百个日夜的毒日孤星,晓风残月。为国防尖端事业作出了不平凢的贡献。海军党委先后两次为向阳红五号记集体二等功。四次远洋调查资料被国家海洋局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h3> <h3>在向阳红五号船执行“718工程”任务期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它还完成过几次重大任务。主要有东海大陆架调查、南海中部综合考察、南沙永暑礁建站考察、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调查和澳大利亚季气试验、慰问南沙驻岛官兵和主权巡航,并由海洋局局长严宏谟在曾母沙抛下主权碑。经历了中国海和太平洋无数风雨和惊涛骇浪,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向阳红五号”船是中国海军的先锋,人民的功臣,它的光辉事迹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