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千古事

善心天堂

<h3>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来到敦煌三危山前的宕泉河歇息的时候,突然发现三危山上佛光万丈,认为这就是佛家的圣地,遂四处募捐,开掘了第一个石窟,也就此开启了敦煌造窟史诗。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历经千年不断的开窟造像,几经兴衰,至14世纪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素材、不同的思想海纳百川般地汇聚于此,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h3> <h3>想像一下,如果将这45000平方米的壁画拓在高1米,长45公里的画卷上,徐徐展开来会是什么样的场景,那将会有多么地波澜壮阔。</h3> <h3>虽然在书本里、在纪录片里都能看到莫高窟的各种介绍、数字影像,但只有真正置身其中,站在洞窟里,真切的看到那些炫丽精美的塑像与壁画,才能感受到那份震慑之美,才能知道莫高窟并不是只有飞天,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前来临摹、研究,为之着迷。</h3> <h3>待检过票后,会先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影片,其中一部是介绍敦煌历史和莫高窟概况的小电影,还有一部是球幕电影,能欣赏到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的全方位展示。</h3> <h3>莫高窟背后的故事千千万,此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晚清时期发现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禄的故事。</h3><h3>光绪二十六年,平日在洞窟附近供奉香火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了藏经洞的存在。此后王道士多次上报地方官员,都未引起重视。心灰意冷之际,出现了一位来到中国的探险家斯坦因。他对王道士巧言令色,声称自己是做研究的,会好好保护这些资料,从王道士手上买走了大部分经书。</h3><h3><br></h3> <h3>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称,王道士对莫高窟文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但讽刺的是,当斯坦因把敦煌的发现向全世界公开时,政府才意识到了这些文物的价值,命令把剩余的文献运往北京。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被当地官员窃取一部分,最后所剩无几。反而是当时卖出的文物,大部分在各国博物馆都得到了妥善保存。<h3>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王道士只是一个小人物。历史上的对与错,又有谁能说清楚呢?</h3><h3><br></h3></h3> <h3>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h3>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h3><h3>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h3><h3><br></h3></h3> <h3>为了保护文物,莫高窟里是不允许拍照的,尤其闪光灯会对壁画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就连讲解员所用的电筒都是特制的冷光灯。所以本篇游记的壁画照片来自网络。</h3><h3>刀削斧劈的峭壁上,嵌着大大小小的洞窟,窟前长长的栈道蜿蜒曲折。讲解员们用钥匙打开一个洞窟,随着他们的冷光手电筒所到之处,洞窟墙上的经变、千佛像,美奂绝伦的藻井穹顶......莫高窟的传奇与灿烂也向我们揭开了它的面纱。</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参观了8个代表性洞窟。</font></h3> <h3>第96窟,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初唐,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又称为“北大像”。大佛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则属全国之冠。此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h3> <h3>第100窟,开凿于五代,洞窟的重点是绘于主洞西、南、东三壁的《曹议金出行图》,整幅画面长13米,人物众多,旌旗飘飘,延绵浩荡。敦煌壁画中的出行图,是由洞窟供养人画像演变而来,是当时真人真事的具体描绘。</h3> <h3>第148窟,建于盛唐,由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从体量上对比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h3>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h3><h3><br></h3></h3> <h3>第148窟还有多种经变画,如主室东壁的“药师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南、北壁的“弥勒经变”及文殊、普贤菩萨像等,均为莫高窟各同类题材中尺寸最大者。</h3> <h3>莫高窟第17窟,即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公元11世纪初叶,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随即在大漠中封存了九百多年。这个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偶然发现,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h3> <h3><font color="#010101">藏经洞中只剩宏辩法师塑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通伯希和在藏经洞翻阅经书的老照片。他买走了莫高窟最精华的一批经卷。</font></h3> <h3>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h3> <h3>布隆吉雅丹地貌</h3><h3>离开莫高窟,往酒泉途中,高低参差的土丘峰林跃入眼帘。布隆吉雅丹,它分布在甘新公路南侧东西长约九公里的狭长地段上,这里褐色的地面上,矗立起尖顶圆底如人头疙瘩般的土丘,人行其间,恍入千年荒冢之中。这与安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强烈频繁的东西风长期肆虐不无关系。个别丘体还具有流线型外貌。雅丹地貌真实地反映了当地气流运行情况,是气流运行所形成的立体画面。</h3><h3><br></h3> <h3>安西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这里地处两山之间类似狭管的走廊地带,地势低平。当空气流入后,狭管起到了加速气流运动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风,造成了这样的地质奇观。</h3> <h3><font color="#010101">瓜州号称是哈密瓜之乡,路边有一个接一个的摊子,长长的案板上,那汁水淋漓的蜜瓜,刺激着我们的味蕾。咬上一口,汁多味美。忍不住买上几个,在路上渴了便可随时切一个来吃,实在是旅行路上的一大乐事。</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