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鸣沙山,最早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于课文吧,犹记得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沙体遇到摩擦震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沙声吼如雷,声震数十里”,而偏偏就在这样的火舞黄沙之中,还有一湾经年不涸的月牙泉相伴,不管多少年的风沙侵袭,月牙泉却始终澄碧,依旧半弯。</h3> <h3>鸣沙山由流沙积聚而成,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h3> <h3>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有“沙漠第一泉”之称。</h3> <h3>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想一想,沙漠、湖水、草原出现在同一个画面,至少我是平生第一次见到。</h3> <h3>月牙泉内生长有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故又有“药泉”之称。</h3> <h3>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h3> <h3>曾经的月牙泉要比现在大很多,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缺乏,地下河断流,泉水从之前的20多亩减小到现在的8亩多,水深只剩不到两米。这只沙漠的眼睛,可能不久后也将随着历史远去,消失大漠之中。</h3> <h3>一早进鸣沙山,看那漫天黄沙,再听驼铃声声,儿子就急着要骑骆驼。</h3><h3><br></h3> <h3>最前面会有一个人牵着第一头骆驼,后面的骆驼就会很自觉地跟着头驼,衔尾而行。驼队慢悠悠地行在沙山之中,举目望去,蓝天如洗,黄沙莽莽。耳边响起悠长的驼铃声,仿佛正在奏响一曲大漠谣。</h3> <h3>在驼铃叮当声中慢慢悠悠地向大山深处出发,仿佛就像回到了古丝绸之路,商人们带领着驼队,一路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西域的文化传向中国,也正是这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文化传向世界。</h3> <h3>此时,天空还是一片抹黑犹如乌贼的墨汁在天际化开,云层慢慢有了色彩,太阳在地平线下照射出微弱的光芒。</h3> <h3><font color="#010101">云层像幕布将天空遮蔽的严严实实,就和看皮影戏一样,能够看到光芒逐渐扩散,但是太阳永远躲在云朵的背后不肯露出真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天边出现了一道红线,红线上的一个点开始由红变橙,光芒也越来越亮,眼睛也只能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亮光。因为下一秒,红日便从地平线冒出了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先是小小的如鸡蛋壳般的一个小半弧,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不容你有半分等待,红日便跳出了沙漠。那日光映在沙海上,漾起金光,简直可以倾城。目眩神迷的一次日出,因为等待,所以美好。</font></h3> <h3>骑完骆驼之后,又开始爬鸣沙山。想登上鸣沙山并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每踏一脚都会往沙里陷、往下滑,最后只好手脚并用。阳光暴晒的厉害,口渴难耐。</h3> <h3>鸣沙山上有步好的木梯,踩着木梯上去相对会容易些。然而对小朋友来说,在这沙山上打滚、攀爬,才是乐趣。尤其好不容易爬到顶了,再坐在沙上,哧溜一声滑下来,这才是最快活的。</h3><h3><br></h3> <h3>避开白天热浪,傍晚时分,我们回到鸣沙山看夕阳。看那沙山烁金,而天边映出的月牙泉,又如钩。忍不住就想起了田震那曲很有名的《月牙泉》:“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月牙泉.....。</h3><div><br></div> <h3>沙滩摩托很刺激,不同于过山车,虽然快但心里是有安全感的,摩托如果抓得不牢,高速时真有可能掉下去,特别是从近于80度的沙丘上往下俯冲时,肾上腺狂飙。</h3> <h3>在沙漠里,滑沙冲浪骑骆驼,更有落日星空与朝阳 。手脚并用爬上沙坡的辛苦,在坡顶上看日落吹风结果吃了一嘴沙的哭笑不得,围着篝火笨拙地唱跳,深夜看漫天繁星时陪伴你的那首歌......</h3> <h3>西北环线这一条路上,将会路过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三个关隘:阳关、玉门关、嘉峪关。<h3>这“河西三关”,大概是在古代众多关隘中知名度最高的,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题吟诵赋诗。比如家喻户晓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br></h3></h3> <h3>不管是王之涣,还是岑参、王昌龄,他们笔下的玉门关,无一例外都是荒凉的,遥远的,惆怅的。</h3> <h3>千年来,通往西域的阳关大道上,留下了无数先贤的脚印。其中,就有取经归来的玄奘。当年玄奘西行未获唐太宗批准,朝廷得知后甚至下令通缉,玄奘一路潜行至瓜州,幸而当地官吏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顾违背法令为他放行,玄奘得以自玉门关偷渡西去。</h3><h3><br></h3> 远远的,就看到一片茫茫的戈壁滩上,立着一个方方正正的黄土墩台。这就是玉门关吗?是那个由汉武大帝始建,曾经作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吗?<div>我们眼中的玉门关,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之后,空余残垣断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div> <h3>进入关城内,遥想当年,这儿应该是驼铃悠悠,商队络绎,使者往来吧?又或者是铁骑铮铮,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是不是也曾经过这孤城遥望的玉门关呢?</h3><h3>1907年,冒险家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判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2014年,小方盘城作为西汉的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br></h3> <h3>两千多年的岁月雕刻,只余这一孤城。也不知春风是不是真的不曾度过。<h3>倒是那戈壁滩上,仍然有坚强的沙生植物一丛丛地冒着头,甚至还有一大片绿洲,让人感叹生命力的顽强。</h3><h3><br></h3></h3> <h3>敦煌,瓜州,嘉峪关、张掖...这一路上,就是沿着先人的脚步,回望丝绸之路的过程。这条路上每一块砾石,每一片荒漠,都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往事。</h3> <h3>雅丹“魔鬼城”<h3>从玉门关出来,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往雅丹魔鬼城。</h3><h3><br></h3></h3> <h3>在距敦煌185公里,玉门关以西8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风蚀地貌群落,俗称魔鬼城,雅丹密布,规模宏大,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就是雅丹地质公园。</h3> <h3>所谓雅丹,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敦煌雅丹规模宏大,在风雨的冲蚀之下,逐渐形成了孤岛状的土丘,有单个的,有成群林立的;一个个土堆像迷宫一样排布,远看像一群古城堡,近看像形态各异的怪兽,静静地立在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四周寸草不生,一片死寂。据说夜幕降临之后,戈壁上刮起风来,风力最大时可以达到12级以上,这尖厉的劲风穿行在这些雅丹之中,会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被称为“魔鬼城”。</h3> <h3>柴达木盆地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大海消失,形成了今天的盆地。<h3>时间的手,把大自然的风和水变成刻刀。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在泥沙岩上雕琢。漫长的岁月里,泥沙岩一层层地剥落、松动、垮塌,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雅丹地貌。</h3><h3><br></h3></h3> <h3>先看的第一个景点,是金狮迎宾。<br></h3><h3><br></h3> <h3>接着是“狮身人面像”。远远地看去,真是像极了。不只“狮身人面像”,我们在途中还看到了“蒙古包”、“比萨斜塔”,据说还有“天坛”、“布达拉宫”等,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而这些,都是在一年又一年如刻刀般的风沙侵蚀下形成的,让人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象不象乌龟?</h3> <h3>蘑菇云</h3> <h3>第三个景点,孔雀开屏。玉立在高台上,骄傲地抬起它的头。当风继续镂刻着,不知这孔雀终有一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真的是且看且珍惜啊!</h3> <h3>第四处景点最为壮观,西海舰队。无数条平行垄脊和沟槽,列队一般地排阵于这黑戈壁之上,规模宏大,浩浩荡荡,犹如气势磅礴,即将出海远航的舰队。</h3> <h3>阳光下,这一大片旷野中的雅丹,就如海市蜃楼一般。</h3> <h3>回头再望时,它们还是那样静静地伫立着,仍然在接受着风沙的侵袭与剥蚀。自然的神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若干年后,如果再重游此地,或许,它已经是另外的一副模样了!</h3> <h3>前天在天空之镜,今天在魔鬼城。地狱和天堂,仅相距500公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