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威尼斯

Crystal

<h3>在意大利旅行,火车,是个不错的选择。密如蛛网的交通线,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铁路线上。购票,可以网上完成。火车站全方位开放,没有检票进出。车上遇到查票,只要拿出手机,电子票扫一扫,就结了。</h3><h3>顺便一提,火车旅行N多次,只遇到一次查票。这是个信用社会,全靠自觉。但是一旦被抓到逃票,据说罚款大的让你永远断了逃票的念头。</h3> <h3>骄阳下,我步出威尼斯火车站,迎面就是大运河。与数年前相比,一切还是老样子。</h3> <h3>在威尼斯,出行,有两种方式 —— 要么坐船,要么步行。</h3><h3><br /></h3><h3>客栈,虽然只有不到两英里,大太阳下,背着大背包,水上大巴是个明智的选择。</h3> <h3>谷歌地图说,下了水上大巴,只要步行3分钟就到客栈。</h3><h3>沿着小巷,没走几步,碰到河,死路。</h3> <h3>折回去,走了十几米,巷子尽头,又是河。</h3> <h3>就这么绕来绕去,硬是找不着客栈门前的那条路。</h3> <h3>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背着大背包,热得像狗一样。偏偏,辘辘饥肠又来凑热闹。</h3><h3>又走到一条死巷,巷子尽头,河边,是家小餐馆,干脆,进去,歇歇脚,吃午饭。</h3><h3>两个大背包,磕磕碰碰的挤进门,跑堂的吓一跳,赶紧好心的找个地方,先把背包安顿下来,再给我俩安顿个桌子。</h3> <h3>两杯冰水下肚,缓过气来了。跑堂笑容可掬地推荐,今天有新鲜比目鱼 turbot 要不要来一条?Frank 不懂啥叫 turbot,有点犹豫。跑堂咧嘴笑了,说,若是吃了,觉得不好,这顿饭我买单。我赶紧跟Frank解释,turbot 就是咱们叫 flounder 的鱼。Frank 一听,点头如捣蒜,嗯,好吃好吃,我很喜欢 flounder。</h3><h3><br /></h3><h3>跑堂又贴心的提醒,等烤鱼的25分钟,要不要先来个前菜?我说,推荐个威尼斯特色吧。跑堂自豪地说,威尼斯菜,以海鲜为主,要不来个海鲜色拉?</h3><h3><br /></h3><h3>这个色拉,鲜甜,调味淡淡的,恰到好处。直到用面包把盘子擦得锃亮,俺俩才不好意思地住手。</h3> <h3>一盘海鲜色拉垫底,饿劲儿不那么心慌头晕的折磨人了。跟 Frank 有一句没一句地轻声聊着天,一边观察着旁边的桌子,顾客都是当地人,边吃边跟老板说笑,显然是常客。嗯,误打误撞,这家餐馆选对了。</h3><h3><br /></h3><h3>一会儿,跑堂隆重地推过来一个小餐车,烤鱼烤蔬菜的香气随之扑面而来,啊,幸福来了。顿时觉得刚消停点的饿鬼又给吊起来了。<br /></h3><h3><br /></h3><h3>人家很专业,先把整车食物在我们面前展示, 加以介绍。我装着很淑女的样子,微笑着,一一表示称赞。心里却在狂喊,免了吧这套,上菜吧你!</h3> <h3>展示完毕,跑堂开始分盘。我一边继续做淑女状,将对食物关注的脸部表情,限制在轻描淡写级别,一边瞄着跑堂手上翻舞的刀叉,整条大鱼,去头去皮去骨切边,那个心疼啊!给我双筷子,咱自行解决不成吗?</h3><h3><br /></h3><h3>好在跑堂动作利落,不一会儿,这盘幸福就上桌了。我深吸一口气,等着套式的完成:跑堂稍稍一躬身,彬彬有礼的一句 Buon appetito!</h3><h3><br /></h3><h3>十分钟后,跑堂的来巡桌,照理,要问一句,怎么样,还喜欢吗?一眼瞥见两个被面包擦的干干净净的盘子,他忍不住,很不职业的大笑起来。</h3> <h3>享受了威尼斯第一餐,出门,头不晕了,眼不花了,奇迹般的,客栈就在一百米之外出现了。</h3> <h3>客栈里,卸下背包,开始漫步威尼斯。</h3><h3><br /></h3><h3>不过,慢着,要对付威尼斯七月的骄阳,先到小店里,一人买了一顶遮阳帽。</h3> <h3>多年前,初访威尼斯,马不停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景点,结果是,看得眼花缭乱,累得人仰马翻。</h3><h3><br /></h3><h3>再访威尼斯,有了一份从容,一份淡定。一个星期里,走水巷,过小桥,享美食。跳过乌泱泱的游客,我看到了另一个威尼斯。</h3><h3><br /></h3><h3><br /></h3> <h3>威尼斯是什么?</h3><h3><br /></h3><h3>地中海的北角,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与东欧陆地之间的那片海,叫爱琴海。爱琴海,在靠近意大利最东北部, 有一个海湾,叫威尼斯湾。这个海湾里,有一片浅水泻湖 lagoon,湖里有118个低低的岛,岛与岛之间被无数的河道分开,又被400 座桥连接起来。这,就是威尼斯。</h3><h3><br /></h3><h3><br /></h3> <h3>这些个岛,是不是能露出水面,全在潮长潮落了。那你要说了,这威尼斯就是一片水泽地嘛,那些房子是怎么在水里建出来的?</h3><h3><br /></h3><h3>信不信由你,威尼斯是建在木桩子上的。</h3><h3><br /></h3><h3>公元四世纪,为逃避战乱,一群人从意大利大陆逃到这里,水,成了天然御敌屏障;丰盛的水产,是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这群人开始在此安居乐业。可是,时间一长,总住泥草棚子,也不是回事儿呀。这群从罗马帝国逃过来的人,习惯住砖石房子。可是,地基呢?水泽的泥沙地上怎么打地基呀?不知谁最先发现,泡在水里的木头,与氧气隔绝,几乎从不腐烂,可以用来打地基。</h3><h3><br /></h3><h3>威尼斯是一片泽地,哪儿来的木头?不要紧,爱琴海的另一边海岸,也就是今天的克罗地亚、斯洛维亚,是大片的森林。威尼斯人将砍伐的木材,从水路运来,劈成桩子,打入泥沙地,木桩子上面,铺上石材,就开始造房子马路了。那些木桩子,在海水、矿物质的侵蚀下,逐渐石化,不但不腐,反而变得坚硬无比。</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就是今天的泡在水里的奇异之城威尼斯。</h3><h3><br /></h3><h3>顺便一提,俺住的波士顿后湾区 Boston Back Bay,也是建在木桩子上的,只不过,比威尼斯年轻了一千多年,也没那么些运河。</h3> <h3>水泽之乡,桥之世界。</h3><h3><br /></h3><h3>一个转身360度,可以将四、五座桥收入眼底。</h3> <h3>400 座桥里,唯有这座是封闭的,因为,这是自由通往牢狱之桥。</h3><h3><br /></h3><h3>照片中两个建筑,左边,是政府大楼,右边,是监狱,连者两座楼的,是那个小小的封闭的石桥。当年,犯了事的戴罪之人,在左边的法院里判刑后,被押解着走过这座小石桥,到右边的牢里去服刑。</h3> <h3>封闭的石桥上,很阴暗,但是,开有有两个石窗,透气透亮。</h3> <h3>戴罪之人,透过石窗,再看一眼外面,一声长叹,从此与自由世界别过。</h3><h3><br /></h3><h3>这座桥的名字,叫叹息桥 The Bridge of Sighs。</h3> <h3>泡在水里的威尼斯,家家户户泊着船。他们的船,就如我们的汽车自行车,是代步工具。</h3> <h3>对游客来说,最吸引人的,也是最能代表威尼斯的,要数尖头平底船 贡多拉 gondola。</h3> <h3>终于不可免俗地又坐了一回贡多拉。</h3><h3><br /></h3><h3><br /></h3> <h3>多年前的那次贡多拉,记忆最深的是,一下到船里,贴近水面,一阵阵挥之不去的阴沟气,一路伴行,直到船行到大运河,才稍微好点。</h3><h3><br /></h3><h3>惊喜的发现,这次,阴沟气比前次消减了许多。看来,人家威尼斯,赚了游客的钱,还是下了整治功夫的。</h3> <h3>船儿一路悠悠,过了一桥又一桥。桥上的人,船上的人,互相是风景。</h3> <h3>贡多拉船夫看着神气,但是要知道,成为贡多拉 船夫的台阶可高了。</h3><h3><br /></h3><h3>第一步,上贡多拉学校。学校课程,除了行船外,还得学外语,威尼斯历史,威尼斯艺术史,然后是口试。口试通过后,就是见习船夫,开始了六个月到一年的实习阶段。最后,是船考。五个考官坐船上,考生小心翼翼地撑船。一路苛刻评判,在狭窄的水道中,能否行船不擦边;会船时,是否不磕碰;船行至大运河,波浪中,船是否平稳。多少见习船夫过不了这最后一关。</h3><h3><br /></h3><h3>有幸过关斩将,拿到执照的,好日子就来了。一个威尼斯贡多拉船夫,平均年收入可达15万美元。这就是为啥有那么多追梦人,不屈不饶的,一次又一次,直到考过才罢休。</h3> <h3>我们的船夫,把个船摇得稳稳的,几次,窄巷中,我伸手都可触及墙壁,人家硬是有本事,让船轻轻滑过,一点不碰。</h3><h3><br /></h3><h3>行过一处交叉水道,船夫叫到,看呢,这是马可波罗的房子。哦,差点忘了这位威尼斯名人呢。</h3><h3><br /></h3><h3>公元1271 年,17岁的马可波罗同父亲、伯父从这里出发,一路东行,入亚洲,到中国。再回威尼斯,已是24年后了。这期间,有17 年是住在中国。据马可波罗书中自述,他在元朝的朝廷里,还任过官员。这个说法,至今仍有争议。但是我对另一项马可波罗的声称,宁可选择相信,那就是,先有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后有意大利的披萨和通心粉。对我这样的吃货而言,这段历史更有意义。</h3> <h3>一千七百多年来,威尼斯的出行靠船,手摇船,贡多拉...而机动船的出现,只是近百年的事。可是,近十年来,另一种船的崛起,却足以将威尼斯置于危险之地。</h3><h3><br /></h3><h3>当我在美丽的威尼斯大运河里,看到这个巨魔,怎么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h3> <h3>威尼斯,整个是一个浅水泻湖,大运河,平均水深只有五米。为了这些个游轮能够靠岸,码头的水底被倔深,水道被改变。这,全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游轮每日的停靠费是十万美元,威尼斯需要钱,需要大笔的钱来加固被岁月侵蚀的城市。</h3><h3><br /></h3><h3>但是,威尼斯人也意识到,这些游轮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终将不抵长期的环境灾难。据说,巨魔进驻威尼斯很快就会变成历史。</h3> <h3>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N次,来威尼斯的人,总会到圣马可广场来消磨一些时光。</h3> <h3>广场上追逐鸽子的小儿,永远都是一道不褪色的风景。</h3> <h3>登塔远眺,是保留剧目</h3> <h3>圣马可大教堂,里里外外的马赛克瓷砖画,也永远让人叹息,这得花多大的功夫啊!</h3> <h3>但是,这满广场乌泱泱涌来涌去的游客,又使我望而生畏。</h3> <h3>这么说,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也是游客,在别人眼里,也是令人生厌的。</h3><h3><br /></h3><h3>那么,咱就别四处游走,给人添乱了。找个音乐茶座,把自己固定一会儿。</h3> <h3>茶点上来了。侍者关照,请将铁砂罩一直罩着,要不,这茶点就不是你的了。说着,用手指指天...</h3> <h3>我抬头一看,好嘛,这些家伙真嚣张啊,就差从你嘴里直接夺食了。</h3> <h3>坐在阴凉的茶座,又有美妙的音乐,真想赖着不走了。</h3> <h3>要赖茶座,总得不停地消费呀。还有啥好吃的?菜单要来,再看一遍,嘿,我的最爱!</h3><h3><br /></h3><h3>暑热的天,坐在阴凉的茶座,小乐队在眼前演奏着, 任 affagato 在嘴里慢慢融化,那份惬意,神仙也不换。</h3> <h3>把神仙的日子过得更美妙,我向小乐队点了一只曲子,重温几天前在阿尔卑斯 Dolomites 走山时,众里寻他千百度,才不情不愿地露出娇容的雪绒花。</h3> <h3>几日里,晃来晃去,忽然发现,艺术之都的威尼斯,艺术,不只停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之作,也不拘泥于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品。</h3><h3><br /></h3><h3>金碧辉煌的 Doge's Palace 固然集中了威尼斯的艺术精华。</h3> <h3>更发现,古时的女体,是以丰满为美。顿时对自己的减肥要求不那么苛刻了。</h3> <h3>艺术,不只是供在宫殿里。艺术,更是存在于大街小巷。这个小男孩,对着街边橱窗的展示,大惑不解,问妈妈,how come?</h3> <h3>呵呵,我也差点儿看不懂呢。</h3> <h3>这个嘛,雌雄同体,大概是哪个古希腊神话,我是真正看不懂了。</h3> <h3>这个,咱认识,好莱坞明星 Julia Roberts 扮演的修女,马赛克拼图。</h3> <h3>仔细一看,修女是啥拼出来的,不禁失笑。威尼斯的艺术家够幽默。</h3> <h3>那天,走过一个安静的小巷,已经走过去了,又回头来看。原来,这是一个教人做面具的艺术沙龙。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重要角色。</h3> <h3>学着用纸浆做面具,应该挺好玩的。可是,心太野,脚步停不下来,怎么能静下心来做艺术?</h3><h3><br /></h3><h3>走过一间小店,一眼就被这个面具勾去了魂。店主告我,这是威尼斯的音乐女王,那脸上的乐谱,是威尼斯作曲家维瓦尔第的音乐。我好奇地问,是你做的?她受宠若惊地说,不,不,我可做不来,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这样一个作品,前后得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咬牙一跺脚,打破了自己旅行不购物的规矩,决定将女王带回家了。</h3> <h3>吹制玻璃,是使威尼斯扬名的另一项艺术。一团烧得热滚滚的硅沙球...</h3> <h3>...变成这样一屋子美不胜收的玻璃艺术品,神奇。</h3><h3><br /></h3><h3>我,又被一件作品吸引住了,既然已经破了旅行不购物的戒,干脆...呵呵,这件作品与我前次来威尼斯带回家的两件,可以做个伴了。</h3> <h3>如果说,艺术,只是为了精神愉悦,而不俱实际使用价值,那么,看看这些威尼斯的门把手吧。</h3> <h3>忘了是谁说的,艺术的最高形式是音乐。那么,威尼斯,这个艺术之都,又是如何来展示她的最高形式呢?好吧,室内乐,穿着十八世纪的服饰,戴着面具演奏维瓦尔第的《四季》。</h3> <h3>那么,再加上一位古典芭蕾舞者,这,是威尼斯二十一世纪的呈送。</h3> <h3>哦,别忘了,音乐会是在这样的十三世纪的老教堂里呈演的。这就是威尼斯奉献的艺术最高形式。</h3> <h3>说起教堂,不大的威尼斯,118个小岛,居然有139个教堂。就是说,有的岛上有多个教堂。难怪,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街区,每个街角,能有一个教堂。</h3><h3><br /></h3><h3>大约一千年前,世界性的贸易蓬勃发展,威尼斯借助于地理优势,成为水上贸易的中心,由此而积累了大批财富。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了钱,总会慷慨地资助教会。就连马可波罗,并不是巨富,遗嘱,也一分为二,一半给教会,另一半,才分配给妻子儿女。他们的理念,上帝是照顾永生的,要尽全力侍奉;家人吗,只是上帝借给你一生相识相知相爱的,是过客。</h3> <h3>要进教堂参观,着装是有要求的。</h3> <h3>男士,还好办。</h3> <h3>女士,就麻烦些了。有的教堂,硬是发给人一张大蓝纸,得把自己包在里面,才让进去。</h3> <h3>害得我,大热天的,每天裹着着块大花布,飘来飘去,就为着进教堂方便。</h3> <h3>奇怪的是,那么些个日子,只看到一个神职人员。教士修女们,都匿身于何处呢?</h3> <h3>威尼斯,看似塞满了令人心烦的游客,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生活的地方。</h3><h3><br /></h3><h3>傍晚时分,河边纳凉的母女。</h3> <h3>下班了,河边坐坐,喝杯葡萄酒,放松一下心情。</h3> <h3>大叔下班回家的路上,停船,帮孩子们捞起来掉在河里的皮球。</h3> <h3>这一扇扇门后...</h3> <h3>...墙的那边,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威尼斯。</h3> <h3>明天要走了。</h3><h3><br /></h3><h3>令人恐怖的如麻游客,目不暇接的美丽水都。下次再来,要找个深深小巷,住下一段日子,住出一个我的威尼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