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套书</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知识出版社)</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译解读</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名单</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读:</b>张天天(又名张露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译:</b>张修梦(又名相承、书五);</p><p class="ql-block"> 王 辉(又名王乙如)</p><p class="ql-block"> 张天天(又名张露华)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言:</b>张修梦(又名相承、书五)</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格列佛游记·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斯威夫特)</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h3>《格列佛游记》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出自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之手,世界范围内的作家同行,如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及我国的鲁迅,都十分推崇这部作品。它写的是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航海皆有意外遭遇的故事,漂流和见识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慧骃国的生活情况,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及整个人类的各种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评击。</h3><div><br></div><div>我坐在宽大的书房里,望着四壁高垒在一排排书架上的图书,常有被书海淹没的感觉,而我仍然没有忘记时常从书架那个固定位置上,把《格列佛游记》抽出来,玩味品读一番,一遍遍体味世界各地的文学泰斗们翻看这本书时的心情。我终于悟到了这样一点:《格列佛游记》的不朽,除了故事本身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外,还在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及由此起到的“教导人类”的作用。</div><div><br></div><h3>这也正适合我们当代的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因为读者不仅能被“教导”,还能变得更加“深刻”起来。</h3><div><br></div><div>说到被“教导”,我首先想到了“马国”里的情节,在那里,人兽颠倒,马成了理性的化身,而人呢?则变作了又脏又臭、屎尿横飞、顽劣下作、刁滑贪婪的下等动物。真的,人类要不自省,任其劣根性发展下去,真有可能变成耶胡呢!变成个体的耶胡是一个人的不幸,但也会影响许多人的理性生活。变成群体的耶胡,那这个世界就太危险了。</div><div><br></div><div>“你真是耶胡,今天都把老师气哭了!”</div><div><br></div><h3>我在一个学校门口听到这句话的那天,也想到了一些阿谀逢人、以整人为乐的大人,便一个劲点头,心说:人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海蒂、小公主、绿山墙的安妮等文学形象是善的诱导,是滋补人的,而《格列佛游记》则是一付猛药,也许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剂更有用,更重要。</h3><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格列佛游记》的作者200多年前就懂得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因此就有了“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新巧构思和有趣描写,而“飞岛人”的僵化保守自以为是,也正是现时代精神中亟须认清和正在扬弃的东西,讽刺和幽默正如放大镜一样,往往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该先敲哪头、鞋跟高低的争论,在使我们联想到18世纪英国的辉格与托利之间可笑的党争外,仍可和现实一些人事对照上。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实际上是在扩军备战等,与小人国的情形也无不同。你看,我们由此能得到这些认识,再看问题时,不就“深刻”多了吗?</div><div><br></div><div>这天,朋友送来一个漂亮的轮船模型,我把它摆在书房里,不知怎么就摆在了《格列佛游记》那一格上,我禁不住笑了,从它的后面又把那本书抽出来,就想坐下来,开卷有益,再被它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淹没一次,而这种“淹没”对我来说,是分外愉快的。</div><div><br></div><h3>这么好的一本书,我想,你读过以后,也该如此。</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青鸟·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梅特林克)</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为了好玩儿,我女儿从八、九岁起就开始写与梦有关的故事,至十七岁止,写过好几部与梦有关的长篇,有不少短篇干脆从头到尾都是写梦的,使她获得了很大成功。应该说,她对别人写梦的书也十分感兴趣,并自认为凭自己写梦的经验比之一般人更有欣赏鉴别的能力。如果这是真的,那我得说,比利时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写的童话作品《青鸟》在这方面是她最为欣赏的。</div><div><br></div><div>《青鸟》主要是写得好玩儿。</div><div><br></div><h3>首先是故事有意思。这部童话说的是,一个伐木人的儿子,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儿迪迪和他七岁的妹妹米迪,被仙女蓓丽吕带到梦里去寻找能给人带来幸福的青鸟的历险故事。迪迪带领伙伴们闯荡了回忆国、夜宫、未来王国、光神庙宇等,历尽千难万险,醒来时发现青鸟原来就在自己的鸽笼里。故事太有趣了,乃至我在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时,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在故事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变成了“活着的”东西,比如脾气暴躁的火,爱吃爱说的面包,轻浮多情的水,缺乏自制力的糖,忠诚的狗,狡诈阴险的猫等等,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参与在小主人公迪迪历险的生活当中,使得人物间闹出的笑话和矛盾迭出,令人叹为观止,从前看到尾,总是让人忍俊不住地想笑。</h3><div><br></div><h3>再有就是,即使读完本书还要禁不住玩味再三。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娓娓道来讲故事,可故事背后无不藏着深意,让人读后深深受益。比如写到游玩夜宫时,是这样写糖和面包的:“给了他们说话的能力,他们就成天唠叨不停;给了他们判断力,他们就遇事武断;给了他们感觉的能力,他们就成天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他们的心只能给他们增添恐惧,根本不具备向往幸福的能力。说到他们的脑子呢,本来跟人差不多,可是他们很少使用,眼下全都锈坏了。”看,在我们生活周围,还真能找到类似面包和糖这样的人呢!主人公迪迪是为了别人的幸福去冒险寻找青鸟的,他勇敢、坚强,助人为乐,非常阳光,不由得我们不向他学习。但他同时也有缺点,比如曾轻信过猫,在未来王国得到青鸟时有点忘乎所以,等等,但他能不断自省和改正错误,尽快成熟起来。我们在为人处事与学习上,又何偿不是如此呢?</h3><div> 真实、有趣、好玩儿、耐读,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供我们健康成长,这就是本书的特点和价值。</div><div><br></div><div>如果问,享誉世界的著名童话都分布在那些国家,你尽可以说——英国有《水孩子》,法国有《风先生和雨太太》,美国有《绿野仙踪》,意大利有《木偶奇遇记》,瑞典有,《尼尔斯奇游记》,但你还尽可以说,尚有比利时的《青鸟》,它的作者梅特林克被誉为该国的莎士比亚,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奖金。</div><div><br></div><div>正是这本“文学风味”与“教育价值”并重的写梦的书,曾给了我女儿许多精神上的教益和写作上的技巧。</div><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自然教育·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蒙德葛察)</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康德(德国人,被认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有个伟大的母亲,总把他领到大自然里,认识各种事物,引领他不断地深入思考。这位母亲果然成功了,全世界都记住了她,也感谢她。可我读完《自然教育》,觉得本书主人公安利柯的舅父在教育方法上,要更全面、更可感一些,使我懂得了,一个孩子怎样才能接受到全面教育,一个师长怎样才能使孩子接受到全面教育。</div><div><br></div><div>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学生安利柯因病休学后,被父亲送到乡下舅父家里的故事。安利柯的舅父是一位退休船长,他有诗人般的优美语言、哲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力、科学家那样渊博的知识、绅士般的风度与品格。他把安尼柯带到广阔的自然里,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他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时而兴奋,时而低沉,讲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使安尼柯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在舅父的引导下,安尼柯通过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他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开始了对理想的追求。</div><div><br></div><div>这也使我想到了我国目前有些家庭的成功教育,那些孩子由于种种个别原因,连小学都没念上几天,就脱离了学校,由父母把教鞭从学校老师们的手里接过去,却因此获得了更大成功。我想,这样的家长,应该是安利柯父母,特别是他舅父一样的人物吧,但这终归是一种遗憾,如果在学校也能受到这些全面教育,那该多好,我们孩子成长起来也就更轻松、健康和容易些。那还等什么呢?就本书来说,不仅师长应该好好看一看,我们孩子本身更应该好好读一读,借以鉴别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选择师长,怎样接受教育——接受哪些内容、哪些方面的教育——这对我们实在太重要了。一个接受教育者,连这些都不懂,别人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那岂不是“愚学”?能有什么出息?</div><div><br></div><div>我读这本书时,读过一遍,又读一遍,还是没有读够。所说的“自然教育”,其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这些终日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的学生,除了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外,还应该想方设法具备与人沟通的技巧、理性思考的能力、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博大无私的胸怀、坚毅勇敢的性格等等。因而,我们就必须接受那种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自然教育,以便让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身心健康、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自然人。</div><div><br></div><h3>要想这样,就得从更新观念,武装头脑入手。到底应该怎样做,将本书好好读一读,自然能找到活的答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绿野仙踪·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莱曼•弗兰克•鲍姆)</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只要把鞋跟互相碰撞三次,就能于眨眼之间飞到任何地方去;只要戴上那顶金冠,念动两声咒语,无所不能的飞猴们便能帮你做好三件最棘手的事情。这是《绿野仙踪》这部书中最为离奇的情节,读之令人羡慕。可当你陷入本书好玩的情节里面时,不由你“假装”不信。</div><div> 可这两件宝贝之所以得来,都是因为主人公多萝茜有勇敢、善良的好品质,于是她赢得了稻草人、铁皮人、小胆狮子的友谊,在寻找回家的路上,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恶女巫和一系列艰难险阻,赢得了善女巫的敬重和帮助,最后终于达成了心愿,回到了亨利叔叔和爱姆婶婶那里。</div><div><br></div><div>我们可以反过来设想一下,假如多萝茜是一个胆小的小女孩儿,那么,当龙卷风刮起小屋的时候,可能早就吓破胆了,终不会安然地降落在奥芝国里,得到那双魔力巨大的银鞋子(可以说,东方恶女巫是被这个小女孩儿的胆量杀死的),后来也不可能战胜那么多艰难险阻。</div><div> 假如多萝茜不是那么善良,她就不会得到稻草人、铁皮人、小胆狮子的友谊和帮助,也不会得到善女巫们的敬重、指导和相助,那么她就不可能最终走回家去。</div><div><br></div><div>假如多萝茜不是那样坚强,那么她就不会在一次次挫折面前,仍能坚持下去,最终和朋友们全都达成美好的心愿。</div><div><br></div><div>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和学习当中,不也是如此吗?我女儿在14岁开始出书,就遭遇到了生活中的“大灰狼”,一场席卷全国的新闻风波平地而起,使她连正常的学业都丢掉了。那也相当于本书主人公多萝茜遭遇的那声龙卷风吧,小小年纪,她真的有点支持不住了,但周围的好心人告诉她,要勇敢、坚强,不要因为个别人对你的伤害而丢掉对所有人的爱心。我买来《绿野仙踪》这本书给她看,她果然被感动了,也找到了战胜逆境的法宝,勇敢、坚强的走了过来,抱定真心和爱心这一主题,一年时间又写作出版了五部著作,当她四处应邀与可爱的读者见面和演讲的时候,真如小女孩儿多萝茜回到家终又见到亨利叔叔和爱姆婶婶一样轻松愉快!</div><div><br></div><div>是啊!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遭遇许多逆境,甚至还会遇到一些“大灰狼”,比如考试不利、好朋友反目、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等。但只要具奋勇敢、善良和坚强的品质,终能历经风雨而后见彩虹。你会感到,收获到的会意外地多。</div><div><br></div><h3>以上说了这么多,都是《绿野仙踪》一书引起的话题,那么,还是先和小女孩儿多萝茜去神奇的奥芝国历险吧,然后你会觉得我说的这些话都是真的。</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会飞的比得•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原著詹姆斯•巴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许你和我一样,小时候梦到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似乎也曾到过类似乌有岛那样一个地方,也曾有过彼得和温迪那样神奇无比的生活。有人说:“似乎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都会认识这样一个精灵。”这话说得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孩子,谁不想飞呀,谁不想到遥远的地方去探险呀,谁不想舞枪弄棒和坏人大战一场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应该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就像蝴蝶不能失去翅膀,花儿不能失去色彩,彩霞不能失去光芒!像书中小主人公们那样生活无疑是欢乐的,就是仅仅读一读他们的故事都觉得异常有趣。因为,他们想飞就能飞,想探险就可以探险,想和坏蛋大战一场,最激烈的战斗马上就发生了,想要一个会玩的妈妈也来了,而且和自己的年龄一般大小,大家在一起能假装玩任何游戏。那个孩子头儿也不错,他的名字叫彼得•潘,顽皮、淘气、勇敢、傲气、有风度,不可战胜,而且永远也不长大。他们于自由自在的生活中,锻炼出了胆量、智慧和毅力,获得了友情。因而,他们长大以后,身心各方面都将是健康的,而且有活力,有力量、懂生活、会生活。因为孩子们的游戏是对生活的最初演练。难道能识几个生字,会背几首唐诗,比孩子“会玩儿”更值得称赏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的孩子背上的书包太重了,脑子里的习题太多了,连星期天出门,脚下都是一条又一条的初习班之路。上小学时花五分钟就能背会的一首诗,偏偏在呀呀学语时要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食而不化地背诵下来,这样的孩子哪有条件去梦一梦自己的乌有岛呢?他们童年的快乐就是这样被抢走的,而父母还要夸他们是聪明的乖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书是一部童年生活的颂歌,同时也告诉我们,童年应该有自己的欢乐。这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有不小的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彼得潘,这个顽皮、淘气、勇敢、傲气、会飞翔、有风度的小男孩儿,曾经迷倒过那么多大人和孩子,我相信,也一定会迷倒你。</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会飞的教室·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卡斯特纳)</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我们有谁想象过,大家拥有一个会飞的教室,载着我们上天入地、古往今来地到处飞行着上课,随时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把僵化的书本转化成活的教材?</div><div><br></div><div>本书中的主人公们就想象到了,而且也“做”到了。</div><div><br></div><div>但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有各自的快乐和烦恼:</div><div><br></div><div>——姚尼的烦恼是从小就被父母遗异了;</div><div><br></div><div>——戴马亭的烦恼是家境过于贫寒;</div><div><br></div><div>——马提斯的烦恼是功课总是跟不上;</div><div><br></div><div>——邬理的烦恼是自己的胆子太小;</div><div><br></div><div>……</div><div> 但他们的快乐都是一样的:爱老师,爱同学,爱学习。因此他们也都获得了别人友情的回报与真挚的关爱,个个生活得都很阳光:</div><div><br></div><div>——姚尼变得更加细致体贴,文学的天分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赞美;</div><div><br></div><div>——戴马亭品学兼优,在最忧伤的时候,得到了“天使”的帮助,实现了回家的梦想。他绘画的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姚尼一样,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交口称羡。</div><div><br></div><div>——马提斯带着拳击家的梦想,时时关照着胆小的好朋友,收获了最美好的友谊;</div><div><br></div><div>——邬理克服了胆小,虽然“飞”了一次,摔断了腿,但赢得了同学、老师乃至校长的敬重;</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因此,可以这样说:快乐像阳光一样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烦恼像风雨一样吹打着他们,只要克服了,就能使他们变得更加茁壮!</div><div><br></div><div>这就难怪这帮少年们能创造出那多么奇迹:在全校推出了他们的圣诞剧《会飞的教室》,并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使失散多年的两位老师重温起了珍贵的友情……</div><div><br></div><div>那么,让我们也来尽力克服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在学习和友谊中寻求更大的快乐吧!</div><div><br></div><h3>不过,我们得首先把这本书读一读,相信你也会有这种感觉:百读不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海蒂·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斯比丽)</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h3><br></h3><div>我真佩服卡通片《小天使》的制作者,他怎么能想到这么好的一个片名。</div><div><br></div><div>我指的是,该卡通片制作者改编原著《海蒂》时领悟得是多么透彻,把握得是多么准确。</div><div><br></div><div>可不,天使就是指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因为天使本身也是幸福的。</div><div><br></div><div>我读完瑞士著名作家斯比丽夫人的小说《海蒂》,脑海里跳出来的就是这句话,便立刻把它写在该书的扉页上,然后推荐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去阅读。</div><div><br></div><div>小说以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为背景,写主人公小海蒂用爱感化了性格孤僻的祖父,给了双目失明的老奶奶以快乐的精神支撑,使讨厌书本的贝塔爱上了学习,使残疾的克拉拉站立起来。她真是一位小天使,无论是谁在生活中搭上她的边儿,就搭上了幸福、快乐、幸运之船。</div><div> 可她给予人时并不感到沉重,因为她不刻意,一切出自本真的天性,所以她本人也是轻松而愉快的。</div><div><br></div><div>克拉拉的幸福在于遇上了海蒂。</div><div><br></div><div>爷爷、失明的奶奶、贝塔等人的快乐也同样在于遇上了海蒂。</div><div><br></div><div>因此我们说,海蒂是位天使,是个好人,一个遇到好人的人,就会有好运发生。</div><div><br></div><div>所以,我看完这本书的那天,就到处检验自己,问周围的第一个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在生活中相遇的人,你遇见我感到幸运吗?体现在什么地方?</div><div><br></div><div>结果发现,我和海蒂差远了。</div><div><br></div><div>可是做海蒂有什么好?</div><div><br></div><div>做天使本身就是幸福的,阳光的,不然怎么能成为天使呢!</div><div><br></div><div>海蒂也确实是这样,她给别人带来的都是幸福乃至幸运,所以别人还给她的也都是真纯的笑脸和珍贵的情谊,有的是精神上的,如失明的奶奶,孤僻的爷爷,山羊将军贝塔等;有的是物资上的,如古拉拉一家、医生等。</div><div><br></div><div>所以,我要检验自己,问自己说:“我从周围人那里接受的有海蒂那么多、那么真吗?结果觉得和海蒂比起来,还是差远了。</div><div><br></div><div>因此,我就决心做一个天使。当晚为我劳累的妈妈做了许多家务,结果我发现自己化成了天使的影子,飘到了妈妈的眼睛里,我也得到了一晚上天使一样的荣悦。</div><div><br></div><div>是啊,一个人天天做天使多好!</div><div><br></div><div>这样一想,生活中便到处都是圣洁的阿尔卑斯山,浓化不开的湛蓝的天空,绿色肆意流淌的草地,染红整个天宇的玖瑰色晚霞了。</div><div><br></div><h3>当你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走出来的时候,也能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卡罗尔)</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能继续在世上活着,大概就是因为还有梦。比较来说,孩子的梦更多些,更五光十色,所以在面前展开的生活像初萌的草木一样漂亮和充满希望。《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写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的梦境,荒诞、离奇、有意思,让我读得多次笑岔了气。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是为自己的梦活着的,而这梦的种子在孩童时就已经种下了,它在年轻时是希望,在年老时是追恋(老天使总会记起新生的翅膀)。</div><div><br></div><div>本书的可读性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可笑、有趣、好玩儿;它的主人公小爱丽丝天真、纯洁、开朗、善良、好问、好学、热情、勇敢、乐于助人,是我们孩子们心目中的阳光文学偶像。这就难怪本书早在19世纪就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儿童读物。</div><div><br></div><div>梦中特别是“镜中”似乎都是反世界,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比如装满衣服和食物的箱子是反过来放置的,为的是不让雨水落进去。人物的言行的严重不一致达到了荒唐的程度,不时引人发笑,如白骑士刚刚说到“伟大的骑术就是应该……”时,立刻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算术的方法也很有意思,八减去九等于多少?一把刀除一只长面包答案是什么?一只狗减去一根肉骨头还剩什么?孩子们爱读这些,就因为本书如此这般地处处充满童趣,一边逗人发笑,一边催人想象,一边引人思考。</div><div><br></div><div>最有意思的是爱丽丝这位阳光小女孩儿,竟是那样一位逗乐的“小人儿”,在梦里,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总是遇到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可把她折腾坏了,也高兴坏了。以致让她乐“梦”不疲,当小猫的呼噜声把她吵醒时,还遗憾地说:“您的呼噜不应该打得这么响……都是你,把我从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中惊醒啦!”她平常那些奇妙的想象(我们也都有)可能都在梦中出现了。但她在梦中的表现也棒极了。她很欢喜自己能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她毕竟是一个热爱知识的好女孩儿呀!她也是一个心肠不错的小姑娘,比如它用心安慰怕吵的百合花,解劝那些爱吵闹的雏菊,把纸牌皇后从灰堆里救起来,这种事情真是太多了。她还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比如她在镜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想走到那个花园里去……总之小爱丽丝 “表现棒极了”的事情多的是,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反正在这里我也说不完。</div><h3> 啊,有梦真好,你说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长腿叔叔·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简•韦伯斯特)</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一个印像中犹如一只大蜘蛛的长腿叔叔,一想起来就令人感到非常有趣和可爱,那也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原来,大蜘蛛也能变成令妙龄少女心仪的白马王子!</div><div><br></div><div>有人说,《长腿叔叔》可以算是一部成人童话,里面承载着很多求学与成长的心情。作品从头到尾都是用女主人公茱蒂自己的信件来叙述故事的,手法实在高妙。可这部作品更深入一层的价值不仅于此。</div><div>女孩子看了这部小说,几乎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孤儿,因为那种无拘无束和自由放任的生活实在是令人太羡慕了。可这还是表层的东西。</div><div> 让我如何说呢!反正我女儿读完这个故事时,在那片已经贫瘠的情感地带,如春草般立刻萌生出一片葱然的感恩之心——分外明显地注意到了父母鬓边的白发;体味到了一次次握在手心里的那些个熟识的温软之情;拍一拍闲惯了的手,立刻为父母分担起了许多家务;伸出手指迅速拨通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电话,使别人感到高兴,自己也更感到愉悦……这种感觉不是久违,而是根本就不曾有过,恰如本部作品中那个千金大小姐一样。</div><div><br></div><div>真的,假如可能,应该让自己做几天孤儿,就像一些佛教国家,男人要进寺庙做一次和尚,以便体验苦修和顿悟一样,那样才能真正知道爱的可贵,懂得珍惜并能主动去爱,那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才能有更大的改善。</div><div><br></div><div>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一出生就被无所不在和理所当然的爱给包裹了,视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送人的都是一颗冷的心,漠然的情,令周围的人从我们手里接过去的只有伤心和失望,使这个世界丢失了原本应该充盈的许多最珍贵的热情。到最后,我们自己不是也会感到生活得很“冷”吗?</div><div><br></div><h3>而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因为她是孤儿,本来一无所有,而后成为无所不有,一颗自强的心为爱的热度而訇然开释。我想,我们当中很少有人已经达到那种“无所不有”的境界吧,那还等什么呢?先把本书的故事看完,然后你就会像看完本书的人一样,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柳林风声·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肯尼斯•格雷厄姆)</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柳林风声》讲述的故事很有意思。</div><div><br></div><div>“趿拉——趿拉——”穿着一双大拖鞋,在温暖的洞穴里向前走着,为又冷又饿的不速之客开门,这是獾。他稳重,勇敢,有过人的谋略,在动物中享有极高威望。他勇力过人,手里的大棒呼呼生风,令敌人闻风丧胆。</div><div><br></div><div>“突突突——噗噗噗——”开着快车,乐不可支,到处乱撞,不断闯祸,这是蟾蜍。他吹牛皮,说大话,弄得祸事不断,最后痛定思痛,倒能重新做人。</div><div><br></div><div>在水边黑黑的洞穴里,有两颗小星星一明一灭,最后现出一个又黄又圆的脸来,这是河鼠。他诗情甚高,待人热情,可也被人盅惑过,还好,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div><div><br></div><div>不耐烦春季大扫除,扔掉扫把闯世界,这是鼹鼠。他好奇热心,好性子,做事不厌其烦,可也不失机智勇敢,他乔装打扮,几句话吓跑大批敌人,事迹众口相传。</div><div><br></div><div>本书故事实在好玩,有趣。但合上书,又令我想到一句话:朋友是金!</div><div> 是啊!如果蟾蜍没有朋友,他的品格、财富乃至生命,都将丢失;如果河鼠没有朋友,他就会被人盅惑,迷而不返,步入凶险之途;如果鼹鼠没有朋友,他就不会认识广大世界,那么快地成熟起来,从凶险重重的野林里走出来;如果獾没有朋友,尽管他充满智慧,喜欢幽居,生活也会变得异常乏味,一个人了无生趣,定会抑郁而终。</div><div><br></div><div>这正像一首歌里说的:“朋友多了路好走!”</div><div><br></div><div>我们孩子不也是这样吗?应该早早走进集体生活,学会交朋友,在互相帮助中,即使摔几跤也不要紧,终会健康成长起来。所以,家长们早早就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告诉他们如何找獾、河鼠、鼹鼠那样的好孩子交朋友。</div><div><br></div><h3>本书虽然讲的是动物间的故事,但每一处都能让读者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情趣,真是一部使人爱读又益智的好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水孩子·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查理•金斯莱)</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有一个父亲,他有四个孩子,天天被缠着讨故事。一天晚饭后,三个大孩子都把自己的故事拿去看起来。有人鸣不平了,为什么四岁的老么就没故事?爸爸不是答应过给他写了吗?于是这位父亲便把自己关到书房里去。一个小时后,他出来了,手里拿着后来风行全世界的一部童话小说的第一章。</div><div><br></div><div>这位父亲就是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查尔斯•金斯利,那部作品就是后来成为世界十大著名哲理童话之一的《水孩子》。故事讲的是,扫烟囱的孩子汤姆变成水孩子后,如何在仙女的引导下,历经各种奇遇,最终变成一个好孩子、长大成人的故事。</div><div><br></div><div>你看,这成长得有多浪漫,多神奇,也多么令人喜悦!</div><div><br></div><div>你看完这本书后,大概也会像我当初读完之后那样,每当看到有水的地方,就会联想起美丽的人鱼抑或神奇的水孩子吧!然后,我们的心灵就像水一样得以一遍又一遍地清澈起来,无处不充满温暖和爱。</div><div><br></div><div>请悄悄地告诉我,在你的生活里,也有福善仙人与罚恶仙人那样的师长吗?他们是谁?是你的严师还是你慈祥的双亲?你拥有“水孩子”一样的朋友吗?有多少?你们在一起都是怎么做的?你希望找到一个属于你的仙人岛吗?成长得痛苦时想到了书中哪些情节?成长得幸福美好时又想到了书中哪些人物?噢,这些真是太有意思了,也太值得一读了。极有可能,本书就是你要找到的那个仙人之岛。</div><div> 愿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div><div><br></div><div>说起来,这个故事的作者查理•金斯莱当初本来是给自己的儿子写的,所以故事读起来才那么轻松愉快,才那么有趣,才那么令我们欢喜。至于他那个四岁的儿子是不是像扫烟囱的男孩儿汤姆那样不爱卫生、缺乏教养、自私、爱撒谎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可他读完爸爸的故事后,一定会像主人公后来那样,变成了一个爱清洁,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博闻广识,心胸开阔的人。</div><div><br></div><div>我想,他是那样,我是那样,你也会是那样。</div><div><br></div><h3>来吧,我们打开书,和作者一起到大海和水的世界里去,感受一下故事的亲切、温暖和神奇,何况,那里除了爱的方法、成长的方式,还蕴含着很丰富的知识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小妇人·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露意莎·梅·奥尔柯特)</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我曾为我们这些后辈中的一些人焦虑过:</div><div><br></div><div>都长这么大了,还动不动就向家长伸手,要吃,要喝,要穿,要戴,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直到像高老头的女儿们一样,将家长的钱袋搜刮净尽为止;</div><div><br></div><div>个子渐渐长高,可谋生能力并未长高,甚至连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仍需父母代为打理,软软的翅膀仍然窝在家里,无法飞出门去,出外做事,叫家长一百个不放心;</div><div><br></div><div>意志薄弱,管不住自己,别人也就更难约束,不懂得生活的基本规则,动辄出轨,令周围的人很不舒服。</div><div> 于是,我读起了《小妇人》,一页一页掀开的,都是感动。</div><div> 虽然马奇家的四个女孩儿个性不尽相同,也各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甚至不断地经受着种种独特的考验,但她们个个都不愧为具备非凡的尊严、自立和自律精神的“小妇人”。</div><div><br></div><div>梅格最大,却早早就做起了家庭女教师,承担起了家庭的一份开资;</div><div> 乔是个假小子,也不得不拿出百倍的细心去侍奉脾气很不好的马奇婶婶;</div><div><br></div><div>害羞的贝思在家一边自学,一边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div><div><br></div><div>艾美不得不被暂时送到马奇婶婶家,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div><div><br></div><div>可她们个个勤勉,高雅,快活,自得其乐。即使是早晚坐在一起闲聊,每个人的手里也从来不离针线活儿。她们尽己所能,不但帮助饥寒交迫的穷人,还从精神上帮助十分富有的邻居与亲友。乔最后发展到帮助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由于她们付出了天使般的爱心,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善于谨言谨行,每个人都获得了幸福——即使是早早死去的贝思,也得到了人人无法忘却的爱。</div><div><br></div><div>这样说来,这真是一本劝世的好书,无怪乎一经出版,便风糜于世。有材料说:《小妇人》在出版后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被称为美国最优秀的家庭小说之一,而作者本人也因此跻身于著名小说家的行列。美国图书协会、美国教育协会从评选出的100种小学必备书中又精选出25种,其中《小妇人》位居榜首。当今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作家J.K.罗琳曾深情地描述了《小妇人》一书对她的影响:“读过《小妇人》,有那么几个月,我自己就是乔•马奇。”</div><div><br></div><h3>愿大家都读一读《小女人》,然后把自己也变成梅格、乔、贝思或艾美,自然会获益匪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秘密花园·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英]F.H.伯内特/著</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请告诉我,你对生活采取的是怎样的态度?</div><div><br></div><div>你想过没有?生活也是有态度的!它可以是无比美好,也可是以无比悲惨,这完全取决于你当初对它怎样。假如读过《秘密花园》,我们就能悟透这些。</div><div><br></div><div>1909年,当美国著名作家伯内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己家的花园时,突发灵感,可能想到的正是这些,于是,便诞生了她的名著《秘密花园》,最先畅销于美、英之间,成为她最成功的作品。</div><div> 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的是,一场霍乱使性情乖戾的玛丽成了孤儿,她只得被送往远在英国的姑父克兰文先生家。克兰文先生伤心妻子之死,变得阴郁古怪消沉遁世,他的庄园里有上百间被锁闭的房子,有十年不许人进入的秘密花园。玛丽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钥匙,并且,她还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哭声,吸引着她去探索庄园之谜。玛丽在懂魔法的男孩儿迪肯的帮助下,使荒芜的花园重现生机。不久,被认为离死不远的庄园小主人科林也参加进来。大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一切,长年笼罩在阴霾之下的古老庄园及其主人也一同获得了新生。</div><div> 还是那个问题——生活也是有态度的,你怎样对待它,它就怎样对待你。</div><div><br></div><div>——玛丽当初个性倔强,脾气古怪,待人专横霸道,因此她就没有朋友,小朋友们甚至还编出歌来羞辱她“玛丽玛丽非常犟,花园造得不咋样。银风铃摞鸟蛤壳,金盏花儿摆一行”;</div><div> ——古老的庄园园主克兰文先生当初心灰意冷,因此一度陷入颓唐不堪的境地;</div><div><br></div><div>——科林少爷脆弱敏感,暴戾多疑,竟至卧床不起,一度接近了死亡的边缘。</div><div><br></div><div>可是后来呢?</div><div><br></div><div>——玛丽在阳光男孩儿迪肯的帮助下,渐渐变得温柔成熟,懂得关心别人,找到和唤醒了那个被封锁了十年的秘密花园,最终变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div><div><br></div><div>——科林在玛丽与迪肯的帮助下也渐渐自信、坚强、快乐起来,使瘫子得而直立,找到了健康与快乐。</div><div><br></div><div>——庄园园主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才得以回到庄园,重拾天伦之乐。</div><div><br></div><div>而那个阳光男孩儿迪肯呢?他本来就是爱生活中所有的一切(特别是爱护小动物,还有令人羡慕的魔法)生活便把一切能回报给他的都回报了,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天地间所有的欢乐。</div><div> 这就非常明白了,面对生活,我们自己应该拿出一个什么态度——爱生活当中的一切,生活便也让你的一切都变得可爱。那就不再对生活板起面孔吧,否则生活也会对我们板起面孔的,那可是很吓人的。</div><div>可怎么说也不如先看看故事,作品中那只神奇的知更鸟也能把你引入神秘花园的深处去,那里也有一把打开一切生活答案的钥匙。</div><div> 你听,在名著的丛林里,传来许多呼声:</div><div> 《钮约时报》说:“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的书”;</div><div> 《时代周报》说:“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div><div><br></div><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快乐王子·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王尔德)</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也就是王尔德,以其唯美主义观念,将童话、小说、寓言合为一体,给人以智慧、善念和力量。受益的读者群不仅仅限于孩子们,大人也是同样。</div><div><br></div><div>这是我读童话作品合集《快乐王子》后最直观的印象。</div><div><br></div><div>给自己独生子讲故事和写故事,在世界文学大师群体中,不仅仅王尔德一个人,可给独生子讲着讲关就流下泪来,还是极为鲜见的。我们还都记得,文学大师编织故事时,把自己给写哭的,也不止一人,如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泰等等。相比之下,王尔德流下的眼泪就更为特别,他是单为纯洁如天使的孩子们哭的——只有美到极至、美至沉醉才能如此。说到流泪的原因,他就是这样回答独生子的:“真正美丽的事物总是会使人流泪。”</div><div><br></div><div>确实,在他这九个童话故事中,没有一个不美,也没有一个不能给人以智慧和善念的力量。</div><div><br></div><div>——《快乐王子》:慈悲和爱永远耸立于人们的心目中了,最后,人们只能在天堂那里才能找到它们。</div><div><br></div><div>——《夜莺和蔷薇》:为了让别人爱而献身,好心虽然有时也会被践踏,但我们永远记住了“高尚”的样子,我们仍然愿意那样去做,不求回报是一种大美,收获到的那种“崇高感”是尘世上任何东西也比不了的。</div><div><br></div><div>——《自私的巨人》:对于一个喜欢和春天住在一起的人来说,爱孩子总是对的,王尔德正是给儿子讲述这个故事时,才禁不住流下热泪的。</div><div><br></div><div>——《忠实的朋友》:我们看到,忠实被奸诈杀死了,使我们具备了一副成熟的眼光去看人:守望诚实,一定要把奸佞排除在外。</div><div><br></div><div>——《了不起的火箭》:不是英雄的寂寞,而是“了不起”的笑柄,千万不能谁也瞧不起。</div><div><br></div><div>——《少年国王》:以未泯的良知给自己做引路的灯塔,为时不晚。</div><div><br></div><div>——《小公主的生日》:是一个伟大而美丽的错误,问题是,没有哪一个真公主读了这个故事不产生要和小矮人一起跑进树林里去的冲动,人心原始的本质都是美的。同样,残忍和无识也都是不好的。</div><div><br></div><div>——《渔夫和灵魂》:爱的力量和心的操守都是有力的,人容易迷惑于自己人的魔法,所以,我们活得要当心点儿!</div><div><br></div><div>——《星孩》:错误的代价特别沉重,错误的最终出路是及时改正错误。</div><div><br></div><div>你看,你读完了这些故事,自然也就知道了这些。你额外的收获还有,故事除了篇篇精典、好玩,你还能了解五花八门的服饰、堂皇的陈列品、数不尽的珍奇、各种从未见过的风情和景致。这对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无疑极有好处。</div><div><br></div><h3>这都是我们成长中所需要的元素啊!</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昆虫记·序</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著法布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序:张修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信嘛?努力、执着和自信是我们战胜一切和拥有一切的“魔法”——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一书中透露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明确提到魔法的地方,是写作者为了查清蜂螨身上那些“武装”的用处,亲身跑到卡本托拉斯的乡下,在面具、手套以及其他遮盖保护的东西都不能使用的情况下,竟敢置身在野蜂群中长过一天之久,竟然奇迹般地没有受到螫伤,那仅仅是胆量创造的奇迹吗?一位路过那里的乡下人问他使用了什么魔法,我想,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热情、执着和勇气吧!假如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具备这种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何愁不能做语文上的法布尔、数学上的法布尔、英语上的法不尔,以及一切上的法布尔呢?这样的魔法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应该敢于去取得和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自信。同样是这本书,在开头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器不在祖传,而在自我的努力。将来能否成器,能从小时候爱玩什么、喜欢关注什么看出来,法布尔本人也是这样,他小时迷恋昆虫,长大后就成了享誉世界的写昆虫的文学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执着和自信。这本书里几乎每一处都告诉我们,昆虫世界是多么神秘有趣,大自然是多么丰富多彩,作者法布尔几乎所有的有用知识都是从那里得来的。你若是有他一样的执着、自信精神,满怀热情地探索自然界里的奥秘,也会有和他一样的发现,活得有滋味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不是吗,就是有滋有味,那是“网恋”、“电脑游戏”等所不能相比的。不信我随手拈来几处,咱们先睹为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螳螂铰杀小蝗虫惊心动魄,它可怕得连同类和丈夫都毫不留情地吃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蜂先是做幼虫温情脉脉的小保姆,在自己临死之前,又把自己的幼虫统统杀死,真是无比悲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写自己把玻璃罩罩在黄蜂洞口一个星期之后,里面的黄蜂没有一个侥幸存活下来,全都惨烈而死,地面上垒起了一堆死尸。作为实验者未免有失残忍,可那颗经受折磨的良心却是献给科学的,我含着眼泪原谅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对蟋蟀的最后赞美,那歌赞隐逸者的美丽诗行,竟像夜歌一样,轻轻地拨弄起我们再也无法停下来的心弦的颤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有趣、引人、激动人心的情节书上比比皆是,自然不必我引述过多,读者自己去欣赏好了。我想问你的是,你要做哪方面的法布尔?你小时也爱捏泥巴吗?也爱数石头子吗?也喜欢观察小动物吗?你也有勇气和有决心做你将来那个或哪方面伟大的法布尔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列那狐的故事·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吉罗夫人)</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十二、三岁就读过这本书,令我想了好几日:这本书到底要写什么?作为世界级名著,它的经典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换言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阅读它?它的教益性在什么地方?翻阅一些介绍性文章,也说得莫棱两可。有人说它通篇讲的是“厚颜黑心”,与我国李宗吾所著殊途同归;有人说它无关童真与淳朴,书写的仅仅是市井的粗鄙智慧;有人说,它是一部讽谕性作品,专事讽刺那些当政者的黯昧愚蠢……可我后来读过《格列佛游记》才终于明白,它也是一部讽刺性作品,通书都是曲笔,写的是中间人物的处事方略。认清列那狐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感受狡猾奸诈的可恶,看到智慧与幽默的价值,领会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懂得在逆境中生存的道理。</div><div><br></div><div>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当中,看到最多的是些“极端人物”形象:或者是理想化的“高大全”,或者是坏到极至的败类,倒还真的缺少把中间人物作为全书主人公的作品。《列那狐》的成功,可能多少有点物以稀为贵的意思。确实,如果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还真应该让读者从中全面了解生活,进而得到生存的全部智慧。不然的话,我们手里只有一双水晶鞋,走入复杂多变的生活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国有一位大享,先是要求自己小小的儿子站到凳子上去,继而偷偷地把凳子撤掉,对摔在地上的儿子道:“记住,世事艰险,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这位父亲深深地知道:列那狐绝不会犯这个被摔倒的错误。但这位父亲也像“列那狐的塑造者”一样,对世事的认识也不免有失偏颇之处。是的,应该提高警剔,但不要怀疑一切。</div><div><br></div><h3>总之,列那狐这一形象非常复杂,在文学丛林中难得觅见,不能不读,但要具备一定鉴赏的眼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格列佛游记·序</b></font></h1><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著/斯威夫特)</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序:张修梦)</h3><div><br></div><div>《格列佛游记》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出自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之手,世界范围内的作家同行,如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及我国的鲁迅,都十分推崇这部作品。它写的是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航海皆有意外遭遇,漂流和见识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慧骃国的生活情况,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及整个人类的各种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评击。</div><div><br></div><div>我坐在宽大的书房里,望着四壁高垒在一排排书架上的图书,常有被书海淹没的感觉,而我仍然没有忘记时常从书架那个固定位置上,把《格列佛游记》抽出来,玩味品读一番,一遍遍体味世界各地的文学泰斗们翻看这本书时的心情。我终于悟到了这样一点:《格列佛游记》的不朽,除了故事本身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外,还在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及由此起到的“教导人类”的作用。</div><div><br></div><div>这也正适合我们当代的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不仅能被“教导”,还能变得更加“深刻”起来。</div><div><br></div><div>说到被“教导”,我首先想到了“马国”里的情节,在那里,人兽颠倒,马成了理性的化身,而人呢?则变作了又脏又臭、屎尿横飞、顽劣下作、刁滑贪婪的下等动物。真的,人类要不自省,任其劣根性发展下去,真有可能变成耶胡呢!变成个体的耶胡是一个人的不幸,但也会影响许多人的理性生活。变成群体的耶胡,那这个世界就太危险了。</div><div><br></div><div>“你真是耶胡,今天都把老师气哭了!”</div><div><br></div><div>我在一个学校门口听到这句话的那天,也想到了一些阿谀逢人、以整人为乐的大人,便一个劲点头,心说:人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海蒂、小公主、绿山墙的安妮是善的诱导,是滋补人的,而《格列佛游记》则是一付猛药,也许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剂更有用,更重要。</div><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格列佛游记》的作者200多年前就懂得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因此就有了“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新巧构思和有趣描写,而“飞岛人”的僵化保守自以为是,也正是现时代精神中亟须认清和正在扬弃的东西,讽刺和幽默正如放大镜一样,往往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该先敲哪头、鞋跟高低的争论,在使我们联想到18世纪英国的辉格与托利之间可笑的党争外,仍可和现实一些人事对照上。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实际上是在扩军备战等,与小人国的情形也无不同。你看,我们由此能得到这些认识,再看问题时,不就“深刻”多了吗?</div><div><br></div><div>这天,朋友送来一个漂亮的轮船模型,我把它摆在书房里,不知怎么就摆在了《格列佛游记》那一格上,我禁不住笑了,从它的后面又把那本书抽出来,就想坐下来,开卷有益,再被它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淹没一次,而这种“淹没”对我来说,是分外愉快的。</div><div><br></div><h3>这么好的一本书,我想,你读过以后,也该如此。</h3> <p>小学必读书目(教育部推荐)</p> <p><a href="http://m.xuexi.la/xuexiziliao/125508.html" target="_blank">中学必读书目(教育部推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