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卷首语:</h3><h3> 我们始终都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教育你们,因为你们属于未来,而我们接受的教育属于过去。但我们相信对于幸福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希望你们可以获得终生幸福的能力!</h3> <h3> <font color="#010101">佐藤学先生提出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眼:“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span></font></h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222222" face="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8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b> </b></span></font></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b> 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b></font></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010101">以往,在各类培训、评课中,专家们常以“飞鸟之眼”来观察、评价一线教师教育实践。我一度认为这样的指导体现了思想的深度。但是,经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发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是不清楚要教什么,而是缺少面对具体教育问题时的对策。</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010101"> “飞鸟之眼”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到实践,一线教师也因理论并不能体现和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对理论丧失信心。</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333333"> </font> <font color="#ed2308"><b>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b></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333333"> </font> <font color="#010101">陈静静博士说:“蜻蜓飞翔的高度比飞鸟低得多,容易亲近,也更接地气。</font></span><font color="#010101">蜻蜓之眼所聚焦的不是宏观的层面,而是在思考和反应一些中观层次的问题,比如某个区域的某种特定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等等。 以蜻蜓之眼来看教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正如静静博士所讲, 一些教育研究者或教育管理者了解教育的情况,并不是扎根课堂经过长期跟踪与实践后进行的客观评价。只是看过一两节课后和教师学生再简单交流一下,然后就在心里给出相应的分数。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评价已经简化成浅层次地“观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h3> <h3> <b><font color="#ed2308">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与飞鸟和蜻蜓相比,蚂蚁显得微不足道看似最不起眼的它们,却是最为亲近泥土,</font>亲近自然的,它们每天都在用身体丈量着土地,用触角嗅着泥土的味道,它们知道哪里有喜欢的食物,知道地下多深处有水源。它们对大地的熟知程度远远高于飞鸟和蜻蜓,它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土地的样貌和性质。</h3><h3> 身为一线教师,视野虽不甚宽广,但是我们正在努力,精心、细致的实践、观察、反思、推进eepo有效教育,以蚂蚁的姿态深植于eepo实践的土壤之中。</h3> <h3> </h3><h3></h3> <h1><b><i>一、基础准备</i></b></h1><h3><b><font color="#ed2308">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font></b></h3><h3></h3> <h3>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EEPO学习方式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素养、学习品质等。每个项目“形、神、品质内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梯度渐进。“形”是学习方式、方法的外在表现形态;“神”是对学习方式、方法由了解、理解到内化的神态,是“形”的发展;“品质内涵”是学习方式、方法由形态、神态经过不断地实践、锤炼的过程积淀而形成的个性、风格。是“形”、“神”结合的一种发展境界。</h3><h3> 举个例子: 学习方式训练5J————约定</h3><h3> <font color="#ed2308"><b> 形:</b></font>训练学生手势语言、物理语言。</h3><h3> <font color="#ed2308"><b>神</b></font>:约定俗成,师生心领神会,有特色,效果好。</h3><h3> <b><font color="#ed2308"> 品质内涵</font></b>:讲规则、讲秩序、讲效率并养成良好习惯。</h3><h3> 实验教师先利用"边角废料"的时间训练学生“对错、停止”等约定手势语,学生了解学习规则,<font color="#ed2308"><b>有了"形"的外在表现形态</b></font>,然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使用手势语言“对错”相互检测对基本知识点或考点的掌握情况。这时,不仅每位学生知道了自己是否对这一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否掌握住了,教师也清楚了该知识点的班级整体掌握程度,并能快速判断出哪处错误率较高,在错误处精讲点讲。检测参与的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中师提问几名学生估测一下学习效果,而是参与面达到百分之百,学习效果的反馈是科学的可量化的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样</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训</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练</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习方式才算是“形中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神,神中见形、形神相</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融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font color="#010101">最后,通过</font><font color="#010101">在学科课</font><font color="#010101">中</font><font color="#010101">反</font><font color="#010101">复使用,【</font><font color="#010101">比如:正向检查法、反向检查法、重做法</font><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ed2308"><b>学生就会养成检查改错的习惯,其品质内涵逐步呈现。</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规范训练学习方式才能让课标中要求的能力方面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b></font></h3><h3> 当然,这只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浅层次的理解,我们十分反对机械、僵化的思想,倡导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eepo操作体系中的学习方式训练。<b><font color="#ed2308">只有这项基本功打好,才可以运用到学科教学,不然不仅不会助力课堂教学,还会本末倒置,反不如传统灌输式教学!</font></b></h3> <h3> 我们曾认为学习方式第一组5J中的手势语言约定太过幼稚。但是,通过观看一些国外课堂教视频和航母上的起停手势,及课堂实践感悟到其功能价值。如:常态课堂教学,学生小组活动一放就乱,老师通过手势约定语言可快速将动的状态调控至静的状态。</h3><h3> 下面录像片段,是我们截取美国小学一节科学课例。此片段仅体现一下约定手势语言的功效,作为参考!👇👇</h3> <h1><i><b>二、教的变革</b></i></h1><h3> <font color="#ed2308"><b>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我们掌握了多多的方式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的时候,才能进入到教无定法的境界!</b></font></h3> <h3>目前,我区重点实验和运用eepo课型方式有三种: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哲美方式。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是基本方式,使用范围较广,哲学方式主要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h3><h3> 且不谈这三种课型的文化背景、理论支点、方式方法,只结合我们在课堂中的实践讲一些浅显的认识。</h3> <h3>1.确定关键项</h3><h3> <font color="#ed2308">关键项指</font>知识点、基本知识点、考点、核心考点、以训练思维为前提的扩张点……关键项的确定,<font color="#ed2308">小学</font>一节标准课一般是<font color="#ed2308">1—2</font>个,中学标准课一般是2—3个。</h3><h3> </h3> <h3>我们浅层次的理解:eepo有效教育课堂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关键教学内容”。这个关键项可以是知识点,可以是考点,也可以是思维训练点……确定好关键项后,引导学生只取一点,重点落实,学生或得“意”、或 得“言”、或得“法”,一课一得,最终通过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h3> <h3>2.流程性检测</h3><h3> 流程性检测分为前测、中测和后测。</h3><h3>(1)前测</h3><h3> 测什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情况及与本课相关的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的检测。</h3><h3><br></h3><h3>如: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基本知识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学习新知识前就要检测全班有多少学生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计算公式。因为,不掌握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计算公式,学生就不能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所以学习新知前一定要进行前测。如果8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教师组织学生简单复习后就可以学习新知。如果20%以上的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就要精讲、补讲,为学生补上这些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学习新知。</h3><h3> 怎么测——学习方式中的手势约定【不详细讲解】</h3><h3> 👇👇</h3><h3></h3> <h3></h3><h3>(2)中测</h3><h3> 测什么——关键项</h3><h3> 对学生掌握本课关键项的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学得怎样。</h3><h3> 如:本节课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font color="#ed2308">关键项</font>为:正确认读12个生字。<font color="#ed2308">【基本知识点】</font>检测学生对12个生字学得怎么样。</h3><h3><font color="#010101"> 需要强调的是:</font><font color="#010101">我们要围绕关键项学习时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交互有效攀升强化次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下面,依据我们所读的关于“脑科学、生理学……”方面的著作,围绕“强化”浅层次谈两点理解:</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h3> <h3>第一,为什么关键内容要上强化次数</h3><h3> 我校曾在一次eepo校本培训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活动前培训人给老师们讲了一个故事。在讲述中,培训人一直有意识强调一个信息,故事讲完后就开始了培训。在培训进行了几分钟后,培训人相机提出了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老师们回答,但是老师们只能回忆起培训人有意识强调的相关信息。</h3><h3> 借助这个情景再结合脑科学记忆的分类,老师们体验并理解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如果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被放在大脑的瞬时记忆区很快忘记。如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就由瞬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如果不断重复,提取……就会进入到短暂的长时记忆。因此关键内容一定要上强化次数。</h3><h3> 👇👇</h3> <h3>第二,用什么样的强化技巧反复攀升强化次数不至于产生强化疲劳</h3><h3> 有研究表明:关键内容的强化次数,如果采用死记硬背式,原则上要达到17—32次,多要素轮换、组合着用要达到9—13次,图文结构式7—9次,做中学5-7次,情景故事中学3-5次。</h3><h3> 从生理心理学中我们得知,任何好的强化方式方法如果连续使用3次会出现强化疲劳,学习效率开始下降。如果连续使用6次会出现严重强化疲劳,学习效率会递减。</h3><h3> 在校本培训中,培训人先用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强化技巧,让老师们感受效果的不同,然后再在情景中让老师们体验了一下连续使用相同方式方法强化的感觉。这样现场操作不仅促进老师们理解,还为老师们实际操作提供了支架。</h3> <h3>(3)后测</h3><h3> 测什么——对关键项的强化次数进行统计,以决定是否布置课后作业及布置多少。</h3><h3> 如果80%以上学生掌握课下就不在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如果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就要针对性布置作业,还要在下节课进行补救。</h3> <h3>3.参与面</h3><h3>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h3><h3> 佐藤学先生每一次的课堂观察不是课堂的亮点,而是课堂的卡点:为什么学习不能放松?在哪里学习没有发生?哪些小孩子没有在学习?……</h3><h3> 他所追求的,不是好老师、好课堂,而是要看到每一位学生,听到每一学生,想到每一位学生。</h3><h3> 如是,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h3><h3> 1.统计观摩的优质课上教师提问学生的次数与教师一节课上所关注的学生人数。</h3><h3> 2.统计常态课上教师提问学生的次数与教师一节课上所关注的学生人数。</h3><h3> 通过统计,得到的数据令人瞠目结舌:多数教师所问的问题不仅高达百十余个,还多为“无效问题”;多数课堂只能看见教师与个别学生进行互动,即便有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任务不明确,检测不到位多数流于形式。一堂课,设计的再好,不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效率也就不高。</h3><h3> </h3><h3> </h3> <h3> “效率优先,过程优化”,“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参与来完成”是eepo有效教育课型方式的的精髓。这种理念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大胆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再实践。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变角色,开始将课堂退让给学生。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经历新生命孕育和诞生般的难受疼痛,eepo课型方式的实践亦是如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将自己最质朴的实践体悟记录下来。在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教育体制的时候,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br></h3> <h3> 教改之美,在于改革者的能量和姿态。面对eepo有效教育,我们将怀着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用恭敬的心去对待那些勇敢的改革先驱者、引领者、开拓者,用感恩的心去对待那些为我们搭建平台的倡导者、领导者、推行者。这样,我们就能沉得下心,扎得下根,就能有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清净的心绪去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改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我们自己也必定日臻完善。</h3> <h3> </h3> <h3> 孩子,我们正在努力,想让你们能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感受更多样的教育形式。终有一天,学习对于你们来说将变成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h3> <h3> 金小,加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