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国礼云南斑铜 过去 未来

彩云南斑铜厂

<h3>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尼西亚,看到一件斑铜工艺品,经询问,得知其产于云南,由民间传入英国的上流社会,后被印度尼西亚收藏。</h3><div><br></div><h3>回国后,总理立即拨款并指示云南省人民政府开发云南斑铜工艺品。从此,险些沦没的斑铜工艺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工艺,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元首和贵宾。</h3> <h3>1987年4月,斑铜“大跃马”作为中国祝贺金日成主席寿辰的礼品,由中国艺术团携往朝鲜<br></h3> <h3>1992年10月,斑铜“孔雀明王"赠予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殿下;斑铜“跳马”作为国礼赠尼泊尔首相。<br></h3><div><br></div><div>1997年7月,斑铜“孔雀瓶”在香港回归之际,由云南省作为贺礼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div><div>……</div><div><br></div><div>斑铜,金属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为云南独有。其金属表面呈现出的离奇闪烁、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在众多金属工艺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div><div><br></div><h3>彩云南斑铜的来源和发展与云南的自然物产条件息息相关。云南自古盛产各种有色金属。秦汉时期,古滇人创造了以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灿烂、辉煌的古滇族青铜文化。作为斑铜原产地的昭通、会泽,秦汉时期属于滇国北界,盛产铜、锌等金属,当时就因矿冶业的兴旺而扬名天下。</h3><div><br></div><div>明朝时期,会泽开始有规模的进行铜等金属原料的开采。大约在明代崇祯年间,斑铜工艺品真正出现。早期的斑铜采用铜矿石为原料,经锻造、烧斑、组合、焊接等工艺制成。</div><div><br></div><div>纯天然的斑铜矿,经过手工锻打成所需器皿,最后烧斑和烙斑,形成有深蓝、紫金、赤红等色的金属辉斑,因此得名斑铜。斑铜作品厚重古朴、典雅富丽、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不释手,一经出现就被当时达官贵人所追捧。</div><div><br></div><div>清乾嘉年间,清朝宫廷对铜的提出大量的采购需求,会泽地区每年运往京城的铜,额定数超过六百万斤。会泽县城因此被冠以“铜都”、“万里京运第一城”。矿冶业的兴旺发达,吸引了来自赣、浙、桂、川、黔等多地商贾在此云集,至今仍留有各省会馆、寺庙100余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文化和会馆文化,斑铜工艺进一步发展壮大。<br></div><div><br></div><div>清朝雍正年间,出现了斑铜制作工坊,形成了一条铜匠街。铜匠街上斑铜手工作坊一度有二三十家,斑铜工艺异常兴盛。其后的200多年间,斑铜发展到了昆明,并形成了斑酮生产作坊一条街——民生街(原名二屠街),有“博古堂", “宝泰祥"等著名斑铜作坊。</div><div><br></div><div>1914年会泽制作的“方耳香炉”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会泽的斑铜技艺名噪一时。但随后的几十年间,由于天然斑铜矿资源的减少和连年的战乱,斑铜工艺的制作走向了衰落,到20世纪30年代,几近失传。<br></div><div><br></div><div><br></div><h3>直到文中开头所说,周总经理出访印尼,斑铜工艺才得以重新被发掘。当时,云南省人民政府安排对外贸易局、轻工业厅、昆明市第二轻工业局组成斑铜开发会战组,由汤佩明任组长,从会泽招来6位斑铜师傅和6名助手,由财政拨款在昆明虹山建厂,进行斑铜工艺研发。但之后由于“文革”、 “破四旧”运动的影响,会战组中途解散。1974年,斑铜再次恢复生产,并与当时云南省人民政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筹建云南厅。</h3><div><br></div><h3>时至今日,彩云南斑铜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且由于原材料稀缺,逐步发展出了生斑和熟斑两个品种,并且与乌铜走银、錾刻、银饰等多种技艺相结合,增加了宝石镶刻等不同工艺,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美轮美奂的工艺精品。斑铜已然是云南的代表工艺,受到众多收藏家、工艺爱好者的喜欢,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是重要场合礼赠客人亲友、居家装饰提升品位的绝佳物品。</h3> <p><br></p><p><a href="https://k.weidian.com/wHNE8a0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彩云南斑铜厂-工厂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