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谢维健老师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理事。很荣幸,也是我们这一届(2015-2018)新会老年大学山水画班的仼课老师。</h3><h3>借用“谢维健山水作品集-静观澄怀”一书作者简介图片补充介绍:</h3> <h3>会城是江门市新会区城区所在地,为新会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历为鱼米之乡,素称繁华之地。是广东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侨乡。 </h3><h3>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建改造,会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景物已经不再存在。谢维健老师三十几年来的会城写生,用笔墨记录了会城的变迁,将带你走进会城的街头巷尾,游历会城的山山水水,看看能否找到你熟悉的踪影……</h3> <h3>小鸟天堂(1981年)</h3><h3>小鸟天堂位于会城天马村。这里有一棵近400年的独木成林的古榕树,婆娑的榕叶笼罩着20多亩河面,栖息着多种鸟类,景观奇特。上世纪三十年代巴金先生到此游览,有感而发写下了散文“鸟的天堂”。这篇散文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小鸟天堂”由此而得名。</h3><h3>老师说:“写生当年,这里还是原始的乡村美景啊!”是啊,三十七年过去了,景区的变化挺大的,这里还通高铁了。2018年7月1日通车的深茂铁路,就在它的身边经过。为了做好对“小鸟天堂”的生态保护,不惊扰小鸟,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反复论证修改调整建设方案,在经过“小鸟天堂”景区路段,建成了全球首例高速铁路拱形全封闭声屏障。希望这个自然奇景能延续下去!</h3> <h3>黄云山下(1981年)</h3><h3>黄云山位于北园新村边,山上有烈士纪念碑。三十多年过去了,是山低了还是楼高了?老师说当年站在黄云山顶可望及茶坑村的凌云塔,周边都是田园风光。</h3> <h3>圭峰植物园(1981年)</h3> <h3>新会动物园鹿场(1981年)</h3><h3>新会动物园承载了太多新会人儿时的欢乐和记忆,它建于1958年,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于2010年搬迁了。可知道,新会动物园是全国第一间县级动物园啊!动物园原址改建为以植物观赏为主的精品公园,改名为“北园”。</h3> <h3>会城东门(1981年)</h3><h3>画的远处,在余庆楼旁边就是当年的会城河。</h3> <h3>会城北门(1981年)</h3><h3>现在再去象山远眺北门,该是另一番景象了!</h3> <p class="ql-block">会城河畔老榕(1982年)</p><p class="ql-block">会城河不见了,老榕你在哪?当年老榕就磐根在会城河南岸募前桥下的河边,大概位置是现在的冈州大道募兴路路口处。</p> <h3>玉湖(1982年)</h3><h3>玉湖美如其名,是镶嵌在圭峰山脚下的一颗明珠。当年的玉湖没有高楼大厦,“野味”十足,令人怀念!</h3> <h3>爱民路(1982年)</h3> <h3>大滘古榕(1983)</h3> <h3>会城城南(1983年)</h3><h3>当年的农村现在的闹市,还能找到画中景吗?</h3> <h3>中心路凤凰树(1983年)</h3><h3>当年,凤凰树就在中心路现在的影剧院旁边,有三棵。每逢开花季节,可以想像是怎样的壮观!</h3> <h3>城南余兴里(1983年)</h3> <h3>天禄抗战纪念塔(1983年)</h3> <h3>城南民居(1983年)</h3> <h3>葵湖小景(1984年)</h3><h3>葵湖建于1959年,依然璀璨,展现了千年葵乡风情。</h3> <h3>会城城郊(1986年)</h3> <h3>玉湖小景(1986年)</h3> <h3>城南葵林(1986年)</h3><h3>新会素有“葵乡”之称,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的历史源远流长。新会制作的葵扇远销世界各地,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夏天,全国大部分人手中摇曳的葵扇都是产自新会,这可真不是大话!</h3> <h3>灵镇农家(1986年)</h3><h3>当年的农村,现在的市区。</h3> <h3>象山正门(2006年)</h3><h3>象山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会城的第一个公园。为新会八景之一“象山秋月”所在地。</h3> <h3>盆趣园(2006年)</h3><h3>有60年的历史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及传统文化特色的精品庭院,始建于1958年,2014年开始封馆修茸升级改造,于2016年1月25日重新开放。现在是一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园林公园。</h3><h3><br></h3><h3>看到盆趣园那独特的岭南园艺风格,精巧别致的设计,我得引用盆趣园人物铜雕碑文介绍一个人:“钟雪(1912-2012) 新会沙堤村(今仁义村)人,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代建筑师。主要建筑作品有新会盆趣园,新会北园公园(原新会动物园)、新会人民会堂、小鸟天堂观鸟楼、新会玉湖小苑、新会实验幼儿园大门、鹤山李铁夫纪念馆等,还参加了江门东湖、惠州西湖的园林建筑设计。”原来,新会那么多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均出自他的设计!</h3> <h3>知政北路(2006年)</h3> <h3>景堂图书馆(2006年)</h3><h3>位于仁寿路,这座具有西欧风格的建筑,是1925年由爱国华侨冯平山先生创建,以其父冯景堂先生而命名。解放后,冯平山的后人继续积极支持办馆。1984年,冯秉芬及胞弟冯秉芹先生捐资扩建。是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h3> <h3>中心公园(2006年)</h3><h3>还记得它吗?曾经的儿童公园、文化公园,现今的中心停车场。</h3><h3><br></h3> <h3>孔庙(2006年)</h3><h3>就是新会学官、又叫文庙,位于马山西侧,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经多次修茸,今学宫面貌一新。</h3><h3>学官千载,文心犹在。</h3><h3><br></h3> <h3>公园路之一(2006年)</h3><h3>公园路原名北门街,南接文献街(今惠民路中段),北为北门旧城墙,通往圭峰山。抗战时期这一带遭受日寇破坏变为废墟,解放后改建成公园。路的二侧有人民会堂、人民广场、盆趣园、孔庙、马山、游泳池等休闲场所。</h3> <h3>公园路之二(2006年)</h3><h3>路还是这条路,但路二边的公园,自2014年开始的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中心园林片区,又有了新的变化,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h3> <h3>象山路(2006年)</h3><h3>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带民居拆迁重建,小楼栉邻比次,成为象山下的一道风景。</h3> <h3>冈州大道之一(2006年)</h3><h3>当年会城一河两岸,从东至西分别由募前桥、驿前桥、新桥连接南北两岸。会城河是条有500多年历史的人工河,是会城交通运输要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原有功能逐步减弱,污染日渐严重。1995年新会市政府启动会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冈州大道,覆盖从江会路至浐湾路之间的城区河段,使城区河段作为暗河排污,成今貌。</h3> <h3>冈州大道之二(2006年)</h3><h3>这条贯穿会城东西走向的冈州大道就是覆盖在消失的会城河上。</h3> <h3>冈州大道之三(2006年)</h3><h3>时间在流逝,环境在改变,不变的是情怀。会城河的消失终究令人惋惜,但平坦宽敞的冈州大道 不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吗!</h3> <h3>惠民东路(2006年)</h3><h3>高高矗立在惠民东路的这座商贸大厦是新会标志性建筑,如果问新会酒店可能还会一时想不起来,但一说廿一层那就无人不晓了。</h3><h3><br></h3> <h3>梁启超研究会(2006年)</h3><h3>梁启超研究会位于盆趣园内。在会城茶坑村有梁启超故居,那里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h3> <h3>碧霞楼(2006年)</h3><h3>香港知名人士陈正为纪念其夫人张碧霞而捐资兴建的,座落在圭峰山西面山腰。登上楼阁,会城南部景观尽收眼底。</h3> <h3>马山(2006年)</h3><h3>马山位于会城东北边,新会学官、新会迎宾馆都在它旁边。</h3><h3>画中的塔叫龙兴寺石塔,一进马山西入口就能见到它。龙兴寺石塔,始建于隋唐,原置于会城大云山龙兴寺。清道光年间寺毁,1929年迁塔于西山,1998年迁于马山。是广东现存完好、年代最早的石塔。</h3><h3>依山势而建的马山公园,风光古朴,蕴含着会城悠久的历史文化。</h3> <h3>玉台灵溪(2006年)</h3> <h3>马山古城墙(2006年)</h3><h3>马山古城墙残垣,是新会仅存的三处古城墙遗址之一,位于马山东边,记录着新会千年历史......</h3> <h3>南隅路(2006年)</h3><h3>商业街区繁华依旧</h3> <h3>五显路(2006年)</h3><h3>画中的古榕,曾是会城的一道风景,也是地标式景物。一提“榕树头”,会城可能无人不知。可惜的是,2017年8月23日一场特大台风“天鸽”将其刮倒,令人惋惜!</h3> <h3>尚志街(2006年)</h3><h3>尚志街原名叫尚书坊。因明代尚书何熊祥而得名。又因该地尚书何族后代人才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而著名。文革改称“尚志街”。座落在这里的新会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906年,解放前称文懿学堂,解放后曾几次易名,1985年定名为新会实验小学,是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h3> <h3>玉台寺(2006年)</h3><h3>玉台寺位于会城北郊圭峰山山腰,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是广东四大佛教寺庙之一。香火鼎盛,长年不衰。</h3> <h3>古冈(2006年)</h3><h3>原新会旧八景之一“古冈独松”景点所在地,位于金紫街古冈市场后面。传古时山上有独松一株,阅历千年仍茂密非常,常有“白鹤巢其上”,故有“孤松千多苍,仙人常下降”之说。后古松枯亡。历经开发,古冈至今变成只有二十米左右高的小山岗。改革开放后,港商谭永廉先生出资把古冈修葺一新,并建玉海亭以纪念其慈母,成为新景观。现古冈虽在高楼包围之中,但也植物茂盛郁郁葱葱,闹中取静也别有一番风味!</h3> <h3>平山小学(2006年)</h3><h3>于1917年由新会港商冯平山先生捐资兴办,其时无论校舍、设备,均为全县之冠。办校百年至今,“平山”毕业的学生己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是新会的骄傲!</h3> <h3>冈州广场(2006年)</h3><h3>1997年会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改建而成。以前这一带叫余庆里,又名晒扇地。</h3> <h3>东湖里(2006年)</h3><h3>东湖里在新会供电局后面,这里也有故事哦!这一带原是鱼塘。上世纪五十年代会城市民义务劳动,将鱼塘改造成人工湖和公园,名为东湖。后因城市规划将湖填平建筑楼房,此地便称为东湖里。</h3> <h3>余庆楼(2006年)</h3><h3>余庆楼位于现在的冈州广场,是一栋建于民国时期仿西洋建筑式的碉楼。它矗立在曾经的会城河边,现在的冈州大道边,见证着会城的变迁。百年过去了,现在的余庆楼成为会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当木棉花开时节,你再去看看,在红木棉的簇拥下,显得格外壮观。</h3> <h3>仲仪亭(2006年)</h3><h3>位于象山东北角,港胞杨仲仪先生于1986年捐资兴建。</h3> <h3>紫云路(2006年)</h3><h3>紫云观原在象山紫云洞,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当时新会著名道观之一。抗战时期被毁,1998年港商谭兆先生捐款易地重建,座落在圭峰山石涧郊野公园的凤山脚下。2001年6月完工,2002年2月26日神象开光并对外开放,是广东省最具规模的道教宫观之一。</h3> <h3>圭峰红叶(2011年)</h3><h3>在南方能见到红叶己弥足珍贵,在玉台寺周围有大片的红叶更是难得。每年11-12月,这里的红叶会吸引众多的游人和摄影爱好者。</h3> <h3>圭峰白沙讲学亭(2011年)</h3><h3>白沙讲学亭位于玉台寺前小庐山上,建于1920年,为纪念陈白沙先生曾在此讲学而建之。</h3> <h3>西盛渔村(2012年)</h3> <h3>金牛头渔村(2012年)</h3> <h3>绿护屏客家村(2013年)</h3> <h3>七堡竹胜里(2015年)</h3> <h3>七堡嘉宁(2015年)</h3><h3><br></h3> <h3>七堡濓冲(2015年)</h3> <h3>七堡鹤湾(2015年)</h3> <h3>热闹的班群</h3> <h3>后记:之前制作的“会城记忆”中29幅会城写生,是谢老师于2006年穿梭于会城街头巷尾画的。老师画后忘记搁在何处,一直寻找未果。近日偶然在家整理物品翻到,看着颇有纪念意义,交待我制作美篇分享给同学们。同学们观后反响热烈,要求老师再多翻“箱底”多找“存货”。果然老师又找到了一批有关会城的写生作品,让我加进“会城记忆”重新编辑分享给同学们。这些写生作品时间更久远,有的有三十七、八年了。看后,我有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里面凝聚了老师多少心血?承载了多少记忆?我太荣幸了,先睹为快!我随着老师的写生作品游会城,寻找画中景,了解画中情。让我感受到到新会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我做了一件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老师及时提供了他当年写生的手记,那详尽的背景介绍,让我编辑的更有信心。那宝贵的资料让我震撼:谢老师的认真程度超乎寻常!谢老师的写生作品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寄托了他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会城的故事,不是几天就能了解,需要慢慢地去体会去感受去欣赏。我还是尽快分享给大家,一起去寻找会城记忆!感谢老师的信任!感谢老师的奉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