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由于半词成了近二十年没有人居住的荒芜村落,由于很多年没有到过半词,因此,本美篇除了一张是村长在群里上传的一近半词农田被开发近照外,其他几张照片均是站在半词对面山脉谢客寮山坡上所照的)<br></h3><h3><br></h3><p>半词,曾经是我孩童时所向往而又神圣的地方。记得在我六岁那年,邻居同年小孩问有没有去过德化时,我回答说:“我半词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是德化了。”刚好这句被大人听到,成了村里大人们的笑谈。那么半词是何地也?半词真的有这么神秘吗?本人特以美篇的形式将家乡的半词村落介绍如下:<br></p><h3><br></h3><h3>半词,它位于家乡福建德化后宅村部靠西南方向的一个自然村落,从后宅村部前往半词,经过后宅三组,然后沿着一条叫杉岭的山岭走路发源于小戴云山下高坡经鸡公岭溪的杉岭溪,然后再从杉岭需爬上约二十分钟路左右的山岭便可到达,全程大约有三四公里的路程。<br>半词的整个地界面积差不多跟家乡的东溪村落一样大(详见本人美篇《家乡的东溪村落》一文)。半词背靠着后坂村的丹田村落与桂阳乡王春村山脉,对面便是尖峰山至下林山脉。在半词东边有一条经粗赖溪与鸡公岭溪合溪的龙漂后通往桂阳乡的陈溪村、桂阳乡的溪梅村落和梓溪村的山路;在半词往东北方向有一条翻越过一座山便可到达桂阳乡的王春村乃至桂阳乡街道的山路;在半词往西北边方向有一条可以到达后坂村的丹田村落乃至勇往上涌街道的山路;在半词往西则是通往后宅村部。可以这样讲,半词,曾经是后宅前往桂阳乡,桂阳乡的溪梅村落与梓溪村和陈溪村前往上涌的交汇“小都市”。<br></h3><h3><br></h3> <h3>(大年初二下午,站在戴云山脉下的谢客寮山坡所拍的远方半词风景一)</h3> <h3>在家乡,半词还有一个别名,那便是刘宅。至于为什么把半词叫作刘宅?我曾问过村里老人,他们表示也不知道具体来历,不过,倒是有一个豪无考据的说法。据说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富家刘姓姑娘恋上一个居住居住在半词村落的一个萧姓男子。虽说这萧姓男子家里贫穷,刘氏姑娘不顾家人对萧姓男子因家境贫穷的反对,一心一意执意要嫁给这位萧姓男子,刘姑娘家长最后最好同意刘姑娘的婚事,为了不让女儿吃苦。刘姑娘家人决定在半词里建一座房子作为女儿的嫁妆。当座房子建立起来后,成为当时半词里最豪华最具有独特的房子,半词人以后也纷纷仿造刘家建的房子建起了自己的房子。于是有人也就把半词称为刘宅,以此,表示刘家姑娘的感谢。<br></h3> <h3>(大年初二下午,站在戴云山脉下的谢客寮山坡所拍远方的半词风景二)</h3> <h3>在半词村落里,有一个叫洪岗的地方。如果说半词又称刘宅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花好月圆喜人故事的话,那么,流传在民间有半词洪岗的故事则是一段让人不堪回首的灭门惨案故事。<br>据说以前在半词洪岗里住的是姓洪百姓。在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国运日衰;加上苛政剥榨,城乡经济破产,人民生活困苦。时官商勾结,对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实行控制高价专卖,人民不堪负重。德化部分农民私自直接到沿海向盐民购买食盐运回自用,而官府到处设哨卡严管,违者重罚。有一次,位于德化上涌后宅村半词村落洪岗那些洪姓乡民因“拒盐哨”,直接把恃势骄横的盐哨直接装进猪笼,抬到位于杉岭溪与粗赖溪汇合处的龙潭,然后扔进深不到底的龙潭里淹死以泄露盐哨恃势骄横的不满,以此酿成巨案了,而这一巨案的发生,结果惨遭当时官员报复杀害,所有居住在洪岗洪姓百姓无一幸免,就是连小孩子也没有放过。这些民间传说不知是否真实发生无从考证,笔者也希望这是个假的故事。但据民国版《德化县志》及《瓷都德化古今诗萃》的资料中,有关德化上涌后宅“拒盐哨”事件确是真实存在,而且文中还提到到清朝时德化历史上的廉明爱民的“父母官”——斌敏。现在将民国版《德化县志》及《瓷都德化古今诗萃》的资料分享如下:<br>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国运日衰;加上苛政剥榨,城乡经济破产,人民生活困苦。时官商勾结,对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实行控制高价专卖,人民不堪负重。德化部分农民私自直接到沿海向盐民购买食盐运回自用,而官府到处设哨卡严管,违者重罚。有一次,上涌后宅村乡民因“拒盐哨”酿成巨案,大吏命中营罗大春带队到德化会合派兵剿办。德化知县斌敏体察下情,知民疾苦,恐剿办队伍到后宅后“玉石之俱焚”,遂极力向罗陈言,是“盐哨恃势骄横,所以迫出此法;虽难恕,情实可原。”并一面暗中派人密谕后宅乡民,“迅速先抵赤水拦轿泣诉”。罗大春见后宅乡民陈诉哭泣涕零,遂动恻隐之心,乃怜悯之,因得易重为轻惩处,乡里得以保全,避免了一场不可估量的损失与灾难。<br>而且斌敏在其处理后宅“拒盐哨”案件中,曾亲自冒风雨视察了后宅村,并写下《往后宅有感》:<br>去时雨迎风,归来风送雨。<br>一月风雨中,往来剧辛苦。<br>辛苦所不辞,于政竞何补?<br>抚字愧无方,不教罹罪罟。<br>悍卒狠如狼,苛政猛于虎!<br>烈火焚昆冈,顷刻变焦土。<br>忘身以救之,斯民我为主。<br>昨朝马首东,今兹复西顾。<br>秧田春水满,麦陇黄云布。<br>野鸟时一呜,山花欲全吐。<br>牧童坐磐石,兀傲睨官府。<br>棕衣既飘然,台笠制甚古。<br>见我狼狈状,一笑掌欲舞。<br>默默肩舆中,忧患迫肺腑。<br>何如解组归,还复事农亩!<br>看完这一历史记载,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在天真的想,如果有朝一日,位于福建省泉州德化县上涌镇后宅村被开发成旅游村庄的话,那么,一定得在后宅村口立一尊斌敏的雕像,如果之前我在美篇《清水宫萧公开眼》和《学习萧公为人处世精神,传播萧家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萧公是值得萧姓百民崇拜的话,那么,斌敏则是值得所有发源后宅血缘的所有百姓的尊重与崇拜,因为他是所有我们人的间接的救命恩人。说真的,写这里,我停下打字的双手,双合掌,朝着家乡的方向,默默的念道:谢谢,谢谢为民清官斌敏大人!</h3> <h3>(大年初二下午,站在戴云山脉下的谢客寮山坡所拍远方的半词风景三)</h3> <h3>虽然现在半词是目前无人居住,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那里曾经居住过四五户萧姓人家和一户陈姓人家。也许是天时地利,再加上半词那肥沃的土地,居住在半词的几户人家经济都挺不错的,特别是亿叔和陈双富这两家,他们的经济条件更是不错。<br>那些年头,在半词那肥沃的土地上,不仅居住在半词那几户人家种植以水稻为主的庄稼,而且居住在后宅村部附近二姐和三组,均有人在半词里种过水稻。同农村其他地方一样,每逢夏季干旱季节,半词里的农田用水灌溉农田成了村民们首要任务。而从后宅村部二三组走路到半词,需要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但人们还是要时不时的走路到半词看看自己所种植水稻的生长情况与农田水灌溉情况。每每我的父亲或我几个哥哥时不时的到半词看农田灌溉时,居住半词的陈双付的人总说:“你们不用来看了,我每天都会给你留水的,因为你每个来看水时,均分一些水给我,所以,我们都会给你分一些水流向给你的农田。而不象你们邻居某些人,每次来都把水全部引到他田里,而把我家的农田用水堵得死死的,象他们这样的人,我一看他一走开,我就把流向他家农田的水全部引到我的田里,因此,尽管他们每一两天就来看一下水,但他们田里还是干干的。”因此,在那个年头里,尽管我们很少到半词里抢水灌溉,但我们家里的禾苗田还是用水的,但就是在干旱尚于分享而不能自私的成果。<br>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据说在当时居住的半词一个界叔的男子。他的力气很大。一般来讲,一个人挑正常八九十斤就觉得很重很累的,而他一个人可以挑两百斤的担子,据说他挑一担两百斤的谷子走在梯田田埂上还很轻松的样子。而且那时还听到人们讲,有一次,界时在田里收稻谷时,快到黄昏时,突然乌云密布,为了不让刚收拾的稻谷不让雨淋湿,界时把所有收割起来的稻谷及稻草一起放在用来装稻谷的大布里,然后把整个大布连一天收割起的稻谷及谷杆裹在一起,扛在肩上快速跑回屋里。说真的,那是他们割了一天的稻谷,少说也有两百多斤,界叔能一下子把他们扛在肩上回到屋里,着实让村里人佩服一把。<br><br></h3> <h3>(大年初二下午,站在戴云山脉下的谢客寮山坡所拍远方的半词风景四)</h3> <h3>说起半词,让我回忆起了已经过世父亲那个拾金不昧的故事。<br>那时父亲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父亲刚忙用田里的农活,准备到小水沟溪里去洗一下脚,当他走在往田里水沟的路上时,看到路边草丝上静静躺着一个蓝色的小布包,这是什么东西,好奇的父亲拿起那个小布包一看,只见包里是一叠人民币,全部五元钱的纸币,父亲一数,共有十张,也就是说这布包里共有五十元。在那个那一斤猪肉只有几毛钱的年代里,父亲可谓是发大财了。<br>这钱是谁的呢?应该是那个经常到村里给人家做木箱、做木桶的木匠师傅的,因为他在半个小时前,才看到这个木匠师傅挑着工具从这条路往上涌的方向走去,而后再也没有看到其他人从这条路走过。<br>确定这钱是木匠师傅后,父亲想我要不要钱还给他呢?在一斤猪肉只要几毛钱的年代里,那五十元倒是成了父亲要不要还钱的最大诱惑。此时,一个声音在父亲的耳边想起:“还什么?这钱是你在路上捡的,又不是去偷去抢的。这是上天给你一次发财的机会。再说丢钱的人也没有看到你捡到他掉的钱。”可是那声刚结束后,另一个声音又在父亲耳边响起:“这钱你可得还给人家,你知道现在一天的工钱只有五角钱,人家积累得到这五十元得花多少血和汗。再说人家丢了这这五十钱,说不定正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呢!”思来想去,父亲决定把这些钱还给人家,用父亲的话讲,不是自己的钱花起来,良心过意不去。再说自己一下子拥有这五十元钱,是一件很快乐很高兴的事,然而,自己这件快乐高兴的事是建立在丢掉五十元人难过痛苦之上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是这父亲所不能做的事情。<br>父亲坐在路旁等了近半个小时后,仍没有看到丢钱的人回来找钱,他只好把钱带回家里。<br>第二天上午,当父亲再次来半词继续昨天还没有干完的农活时,他看到昨天傍晚挑着工具往上涌方向回去的那个木匠师傅,只见他没有往常的笑容,取而带之的是一副满面愁容的样子。而且眼眶也黑了一圈,眼里布满了血丝。想必他是因为昨天掉钱了吃不好,睡不好的结果,父亲当时是这样想的。<br>“师傅,你昨天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父亲试探的问道。<br>“是啊,我昨天掉了好多钱。”一听到父亲问丢东西的事,那师傅马上回答到,“你有没有捡到啊?”此时的木匠师傅就像是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着急的问道。<br>“我是有捡到一个小布包,小布包里是钱。那你能告诉我,你丢的钱是多少,是多装在什么包里吗?”尽管父亲猜想是那木匠师傅丢的钱,但为了不找到真正的失主,为了所捡到的钱不被冒领,父亲还是问那木匠师傅。<br>“我掉的钱是装在一个蓝色的小布包里,里面都是五元的钞票,共有十张,也就是五十元。那是我今年在半词给人家做木箱、做木桶和木风鼓等木制家具所赚到的钱。”木匠师傅说道。<br>“说的没错,那钱应该是你丢的。”父亲说着从屋里拿出了昨天傍晚在路上捡到的那个钱包,递给那木匠师傅说道:“点一下吧,看有没有少掉。”<br>“对,对,对,我掉的就是这个小布包。”木匠师傅接过小布包从中拿出四张五元钞票递在父亲的手里,“这些就给你吧,表示我对你的酬谢吧。”<br> “不要不要,这是你一年来才赚的钱,我怎么能拿你的钱呢?”父亲说着,还是把钱还给那木匠师傅,“再说,如果我要你的钱,我就不会把钱还给你了。”<br>“可是,如果我不拿点钱给你,我心里过意不去。你知道吗?昨天晚上,当我来到上涌公社时,我发现一年来所赚到的钱丢了时,我是愁得话都说不出来,尽管当时肚子很饿,我在上涌供销合作社里买了一碗面,吃了一口也就吃不下去。尽管那饭店营业员一再宽心我说‘你明天再去找一下,说不定钱可以找回来的’,但是我想,这钱百分这九十九是找不回来了,今天也只是抱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回来找找,没有想到你还真的把捡到的钱还给我,如果我不拿点酬金给你,我良心能过意得去吗?”那师傅真诚的说道。<br>“要不,我就拜你为师吧,你教我做桶、箱之类的活艺吧。你做木具真的很漂亮,人人都喜欢”看到那师傅真诚的样子,想到那师傅做的桶、箱之类的用具在村里是人人夸赞,父亲试着问道。<br>“好好好,我正愁着不知要把这手艺传给谁。只要你肯学,我都可以教你。”那师傅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就这样,父亲成了那师傅的徒弟,以父亲的聪明才智,几年下来便会做出跟师傅一模一样的桶箱之类的木制农家用具,而且有些木制用具外观和质是还超过那木匠师傅做的。<br>后来事实证明,父亲那种接受鱼杆而不接受鲜鱼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因为父亲所学到的手艺不仅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而且他所赚到的钱还让我完成从小学至大学所有的费用。<br>说真的,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村民们对父亲那种拾金不昧赞赏的光环中,记得在小学五年级时,我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参加比赛,这篇文章成了黄老师在班上评论和赞赏的文章,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奖项。</h3> <h3>(大年初二下午,站在戴云山脉下的谢客寮山坡所拍远方的半词风景五)</h3> <h3>半词虽然离后宅村部较远的一个村落,为了那里的小孩子的教育,当时后宅小学校长决定在那里设立一个分校,让一至三年级的小孩子在半词里直接在当地接受教育,而四至五年级的孩子则到后宅总校学习。有了分校就要有老师,历年来总校均会安排一个老师到半词分校任教,而我的小学五年级的同班一同学便是其中一个,每周一早上和每星期六下午,这位同学不辞辛苦的走在半词与后宅村部的路上,而且在半词分校里,尽管学生不是很多,但这位同学还是很认真很努力教育居住在半词里的孩子,而我们五年级这位同学的认真育人子女行为则感动了当时居住在半词的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的心,两人在半词上演了一段美丽的农村爱情故事,最后两人后宅村部和半词人们的真心祝福下,两人牵手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h3> <h3>(村长在后宅村微信群里上传的半词家田开发的照片)</h3> <h3>截止至2000年,原来居住在半词里的除了陈双富搬到后宅的仁金畲外,其他人全部搬到后宅村部附近的二组和三组居住。自从曾经居住在半词的几户人家搬到后宅村部附近居住后,那里的农田也没有人去种植,那里真正的成了一个荒芜的自然村落。<br>后来,尽管也有一条公路从后坂的丹田开到半词里,但也很少人再去半词,在2017年,得知半词里的那些农田将再铺前我被垦,而且还有网友上传了被开发成农田的半词部分照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半词里会不会象上涌镇下涌那种农田里生产出大量粮食呢?我们期待着。<br><br></h3>